《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

《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1

  假前來到校圖書室借閱圖書時,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本《教育從尊重開始》。利用假期時間深入地研讀了這本書,覺得自己的確沒有選錯,這的確是一本值得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一讀的好書。

  《教育從尊重開始》共分為七章,每一章的內容都十分精彩,令人受益匪淺。在書中既有孫老師獨到的發現和深刻的觀點,也有精彩的案例和實用建議,是孫老師作為一位父親教育自己孩子的自述體作品,將體驗性、欣賞性、可操作性融為一體,是中國父親教育的忠實記錄。

  在本書的第二章中作者提到了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獲得自尊,並可能學會尊重別人。所以,我們成年人應當保護孩子的權利意識,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隱私權。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這些權利常常被大打折扣,他們的權利時常受到侵犯。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孩子規劃好一切,從上幼兒園開始到上小學、中學、再到考哪所大學,甚至將來從事什麼職業,孩子的一切都在他們的安排之下,絲毫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如果孩子不聽從安排,不按照他們的意願去做,父母就會打著愛的旗號,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孩子喪失了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所應享有的尊重,做出過激的行為。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到底應該怎樣去教育孩子?怎樣尊重孩子?而在這個問題上,孫老師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在女兒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學的時候,孫老師都讓女兒自己決定,他作為父親只是給她一點兒建議。他的這種教育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的權利意識,健全了孩子的人格,使孩子變得更加獨立。這也正是我們做為父母和教師應該學習的。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一隻蝸牛去散步》。讀完以後感慨很深,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裡探出頭,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在書中第三章作者還提到要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我十分認同。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時代,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要求安排時間,都希望孩子的生活沒有危險。孩子的課業負擔本來已經夠重了,雙休日應該是孩子放鬆身心的歡樂時光,在課堂上也是如此,一些孩子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任務之後,剩下的時間就不知道做什麼了。究其原因,是我們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了,他們不知道怎樣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轉變觀念,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幫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時間,發現生活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使其能夠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長。

  感謝茫茫書海中讓我遇到了你,讓我更加領悟到教育的真諦——教育從尊重開始!在今後的教育之路上,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讓我的學生們和以後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2

  閒暇之際匆匆瀏覽了《教育從尊重開始》一書,書中孫雲曉老師用樸實的語言詮釋著教育的真諦——教育從尊重開始。作者孫雲曉,一位跨世紀新教育的忠實守望者,一位童年的捍衛者,出版的個人專著達三十餘部,他總能夠捕捉時代的精神,走進兒童的心靈,是一位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書中以一個獨生女的父親的教育經歷和感悟。在對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教育例項的生動敘述中,娓娓道來教育的真諦——“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愛如鈣”、“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沒有秘密的孩子長不大”等。一個個貼近生活實際的教育案例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親耳聽過,親眼見過的平凡小事。但作者卻能在這平凡小事中挖掘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真諦。

  作者在書中提到真正的愛是無私的,的確,他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家長,當他得知女兒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沒有抱怨,沒有指責,而是開導女兒,和女兒一起找原因,想辦法。作者還指出: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說“我白疼你了!”當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便說:“你怎麼這麼不爭氣,養你有啥用?”平時我和父母們打交道,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當時我只帶著同情,並未多想。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愛是自私的,他在為孩子提供各種優越物質條件的同時希望孩子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父母一定要端正心態,不管孩子達到達不到自己所預定的目標,都不要抱怨不要用言語傷害孩子。我想父母要有一顆平常心,瞭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設定期望值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還在書中提到:“沒有孝心的孩子很難有愛心”,“被真愛感動的孩子才會懂得感恩”。我覺得這兩種觀點很有必要讓一些父母知曉。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的孩子不知道體諒父母的辛苦,更不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對孩子傾注了滿腔的愛卻得不到孩子絲毫的感恩,反而覺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應一味埋怨孩子不懂事,應該從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作者指出:“培養孩子孝心愛心應從點滴小事做起:如不能讓孩子吃獨食;要經常給孩子講講自己工作的艱辛;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父母要在孝敬老人方面為孩子做榜樣等。”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純粹的愛,科學的愛,理智的愛,父母的真愛是一粒粒飽滿的種子,撒在孩子稚嫩的心田裡,以真愛育真情,用真情換真情。

  細想孫老師的每一句話,在教學的細節中也都能得到證實。課堂上孩子搞小動作不聽課,不引人注意地摸一下他的頭,或是不動聲色地把孩子手中的東西拿到一邊放好,孩子就會不由得臉紅或馬上改正自己的行為;孩子犯了錯誤,悄悄地把他叫到一旁耐心地交流,最後孩子會露出開心的笑容……是《教育從尊重開始》告訴我,這種“悄悄地”就叫“尊重”,正是這種尊重,使每一個孩子都在悄悄地健康成長。

  讓“教育從尊重開始”,尊重比熱愛更為重要。因為給學生以尊重,學生才能感受到師生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找到更大的動力,塑起更強的精神支柱。尊重學生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積極回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教學生學會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的素質就是尊重。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學生。只有學會了尊重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家庭、尊重老師學校、去尊重單位和集體,去尊重社會和國家,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學生和國民的素質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的進步。任何一個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建樹的教師,在他們的教育生命的詞典裡絕對不會缺損“尊重”二字。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人說話。我雖然沒能和作者面對面地交流,但我有幸走進了他感悟教育真諦的征程中。我想不管父母還是教師如果能像孫雲曉那樣對孩子多一份尊重,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教育藝術,那麼會有更多像孫雲曉的女兒孫冉那樣優秀的人才誕生。

  “教育從尊重開始”,讓我們從實踐中來體會它的真諦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