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文章片段讀後感

紅樓夢文章片段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樓夢文章片段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紅樓夢文章片段讀後感1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首《葬花吟》讓多少人心悲意慟。一曲《紅樓夢》,唱出了一個時代的悲喜興衰。當大雪落地白茫茫一片真乾淨時,曾經的繁華富貴只有留在薄薄的書頁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雨劍嚴相逼。“這是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國運昌隆,皇恩永續,似乎一切都欣欣向榮,永珍爭輝。少有人看到,整個社會從最底層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擁阻,渾濁不堪的景象。底層百姓失田棄地,難以維持生計。不願受辱遭害的,毅然別過人間。硬掙著命活下來的,不是被官府算計,就是被大家族盤剝,最終也免不了悲慘的命運。大家族間更是利益糾葛,為了錢勢互相傾軋,爭權奪勢,與官府沆瀣一氣,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內部也是無休止的勾心鬥角,最終還是難逃家破人亡的結局。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林黛玉喟嘆的不止是她一個人的悲哀,也許不久後的他年,不光是這傾城傾國的林妹妹,就是這天下無二的大觀園內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處去了吧。世間的快樂終歸於幻滅,回想起來,也不過是做了一場夢而已。縱使清純潔淨如妙玉之類,也終究落得個狼狽退場。在那個汙濁不堪的時代,有誰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呢?個人的悲劇如流沙攢聚,漸漸匯成無限的沙漠了。他年葬儂知是誰?不知。慢慢風塵把它們都埋葬乾淨了。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是最淒涼的一句聯,也是林黛玉對自己結局的最為精準的預測。《紅樓夢》是一出悲劇,劇中的每個人都被牢牢困在命運的蛛網上。有的人在奮力掙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棄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毀滅的到來。他們的悲劇並非巧合與偶然,而是與整個社會的沉淪密不可分的。預言從一開始寶玉夢遊太虛時就得見端倪。不然,高鶚何以續作後四十回?何不續出大團圓的皆大歡喜的結局?寶黛二人是天上仙靈轉世,死後自會還化作仙靈重歸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軀呢?還是一朝春盡,終歸塵土。

  由此看來,一部《紅樓夢》的太豐富,叫人無法全部參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盡?

紅樓夢文章片段讀後感2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前世的情緣,後世來還。一段神話揭開了塵封的記憶;一塊寶玉勾出如煙雨如雲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脈情思,讓我們回味再三。

  我曾感嘆結局的悲哀,黛玉的抱憾而亡,寶玉的看破紅塵,寶釵的夜對孤燈以及賈府的衰敗蕭條,我也曾抱怨曹雪芹的狠心:“為什麼不成全寶黛的愛情,反使他們陰陽相隔,最後落得個天各一方,人世間就真的只有憂愁。與傷心的淚雨嗎?”

  放下這本書,卻放不下一腔憂愁,放不下寶黛的愛情悲劇,放不下顰兒的淚,顰兒的憂,顰兒的愁,顰兒的苦。

  她有閉月羞花之嬌美,卻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顯出她的弱不禁風,她的淚眼朦朧,魂牽夢縈。她本是冰雪聰明的奇女子,魁奪菊花式的瀟灑,蘆雪庵中爭聯即景賦詩的敏捷,與湘雲月下吟詩的才情,至今還歷歷在目,她將無人能比的才情發揮得淋漓盡致,令我折服,令數千萬人為其傾倒。但細細品來,纖巧感傷的字句後又隱藏了多少眼淚,多少辛酸。身世的悽慘,寄人籬下的痛苦。誰人知曉?孤傲自許的清高,天真,率直,反封建的叛逆性格,註定淒涼結局,淚盡而逝。

  三月花朵驗放花香滿天,待遇卻用除將一半半青春的碎片連同自己的淚珠。一起埋入芳草菲飛的泥土中。“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她把自己的渴望,夢寐,生活的苦澀全都埋入土中,卻埋不掉孤獨如影隨形的`孤獨,與生俱來的孤獨。

  與寶玉愛情的悽苦,本是情投意合,情意綿綿,寶玉是他的知己。可天不由人,性格孤僻,人緣不好,成為她通往幸福大道的一塊絆腳石,使得原本疼愛她的賈母對她漸漸疏遠,勝利的天平自然傾向了城府極深的寶釵這邊。鳳姐的一出偷樑換柱計,使兩人痛失所愛。愛黛玉含淚焚屍,含恨而去,從此陰陽相隔,搞玉瘋瘋傻傻,後看破紅塵,消發為僧。可悲奇苑仙葩早做北邙鄉女!

  黛玉的悲劇,始於封建社會的黑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愚蠢,曹雪芹之所以塑造這樣一個悲劇典型,可能是為了告訴世人。那時還有多少才情兼備的女子被封建社會的黑暗所淹沒。在苦難中掙扎,多少才子厭惡官場?落得個一生貧困潦倒,曹雪芹是否也把自己的痛思寄託在這個奇女子身上呢?無人知曉。

紅樓夢文章片段讀後感3

  風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無無之亂。或許沒有戰三國的雄偉壯觀,或許沒有水滸漢的忠義情深,或許沒有夢西遊的虛幻迷人,但紅樓有著一種千古不變的發人深思。

  《紅樓夢》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本書貫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過表面用心觀測到曹雪芹先生極力反對封建思想,批判封建_。讀紅樓,令人嘆為的可不僅僅是家族興衰史,還有種種風流事,種種風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緣,勾出了一段段風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喪母,寄身於外祖母家中,少不得處處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賈寶玉又是個“只愛在女兒們身邊的”。兩人一見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瑣事。她是一向嬌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終愛女兒之潔的寶哥哥。他們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厭惡世俗。寶黛之戀纏綿輾轉,可最後,也不過是“卿於新房花燭中,餘則悽然焚稿末。”

  身帶金鎖的薛寶釵是位極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寬厚,不得罪他人,脾氣和順。可也正因為與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劇。封建包辦婚姻不僅沒能為賈寶玉帶來幸福,還讓他經歷了生死離別。薛寶釵從小灌溉封建婦女思想,時刻銘記著“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場所謂的婚姻,亦是悲劇。

  有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錯覺,《紅樓夢》前幾十回是一場美輪美奐的精神盛宴。元妃省親建大觀園,何不宏偉?元宵眾人同樂猜謎,何不愉悅?林黛玉等人起詩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從那最繁華的一瞬開始的。這一切都如一場夢,家族興衰的夢,講述封建禮教的夢。過眼雲煙。煙消雲散。最終,大觀園的繁榮僅僅止步於過去。

  張曉風曾說過,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有刺,三恨紅樓夢未完。《紅樓夢》不僅是一本講述四大家族由興到衰的經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裡她就是對某一個時代的回憶,能觸發人心底的溫情。“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黛玉葬花,葬的不僅是桃花,還有她居人籬下的惆悵。紅樓,夢一場,到頭來,惹得那人憔悴。

  輾轉紅樓,忘不了伊細泣獨憐,忘不了伊焚稿斷痴情,忘不了紅樓一瞬卻終究夢一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