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讀後感(精選10篇)

菊與刀讀後感(精選1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菊與刀讀後感(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菊與刀讀後感1

  義務被分為不同種類如:"忠、孝、情義、仁、人之常情"等。對一個人的判斷,不會說他整體人格有問題,只說沒有達到其中的義務。一個人"盡孝"也只是盡孝,在其它義務中,他會有完全不同的行為表現。日本人認為人的失敗,主要是因為沒有平衡好不同圈子、程式和情義、義務間的衝突。並認為那些漠視個人幸福並履行自己義務的人才是有力的。

  日本人認同的美德中也主要包含著對義務的理解,日本人認為先設立義務的規則,然後提出要求,人們全心全意,竭盡全力履行義務,再加上真誠,這才是美德。真誠也就是無欺。"誠"可以提高任何一條道德信條的層次,它是一個指數。

  當某項工作變得具有競爭性時,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們有可能會失敗的危險,於是工作受到了損失。日本人習慣把人和工作等同起來,對他工作中行為和能力的任何批評,都自動會成為對他本人的批評,因而,他們敏感地以為競爭是一種侵犯,所以他們轉而會去注意自己與入侵者的關係,而不是專注於自己手頭的工作。

  兩個人在競爭時會發生直接衝突,為了防止衝突的發生,日本人普遍採用請中間人調集的方式,如提親、找工作等。透過這種間接的處事方式,不僅保留了彼此情義。中間人自己也可以從順利協商中獲利、得名,所以和談成功的機會更大。

  沉思和祈禱是宗教的自我修煉。日本人的自我修煉分為二類,一是培養能力,成為有能力的人。二是"圓熟",是意志和行為間,沒有任何間隙、屏障,一點通的狀態。自我修煉後的理想狀態是,行為人的行為完全是他心裡所描畫的行為的翻版。一種非常鎮靜的,調節得很好的心態。

  從孩提時代起,男人和女人都得透過修煉而被社會化。即生活就是修煉。按日本人的話說是"磨掉身上的鏽"。修煉要從幼兒開始,幼兒固然幸福,但沒有"品嚐人生"的能力,只有透過自我修煉,才能獲得全面生活的能力。才能"品嚐到人生的滋味,享受人生。"

  在自我修煉的過程中,日本人還有一條心理原則,意志應該超越身體。因為身體幾乎能接受無窮無盡的訓練,一個人忽視健康規律,就要付出代價,但身體本身沒有這樣的規律可言。無論健康多麼重要,無論那些不相關的事情是經過了怎樣的培養,身體的需要都應該完全放在第二位。

  既然說自我修煉就離不開佛教,離不開"輪迴"和"涅"這個話題。佛教發源地的印度瑜伽是一個極端崇奉禁慾苦行的教派,是擺脫輪迴的一種方法,他們認為除了"涅",沒有任何別的解脫法,解脫路上的障礙就是人的慾望。瑜伽是一種與肉體世界斷絕關係,逃避虛妄而單調人生的方法,是一種掌握精神力量的方法。

  日本佛教沒有"輪迴"、"涅"的觀念。他們認為,頓悟之人已經處於涅狀態,涅就在此時此地。譬如,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老師粗暴的當頭棒嚇,如同電擊,會使學生頓悟,會打破他的自我滿足。

  菊與刀讀後感2

  在拜讀了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一書後,讓我對日本的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本書是作者受託於美國政府,為研究對日政策而展開對日本人的研究並最後著書出版,所以在其中對日本人的性格與理念的研究是比較深刻的。

  這本書一共有十三章,全書圍繞日本的歷史和背景,對日本人的性格和理念進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記得在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日本人生性好鬥又謙恭溫和,崇尚軍國主義的窮兵黷武卻又同時具有耽美特徵,桀驁不馴而又彬彬有禮,冥頑不靈而又順從靈活,忠誠守信而又出爾反爾,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矛盾的民族,就像書名一樣,菊代表的是日本人儒雅,謙遜,溫和的一面,而刀是一種武器,則體現了日本人嗜血,殘暴,好戰的一面。

  對於日本人的性格,我對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報恩於萬一,洗刷汙名這三章的理解比較深。

  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天分,體現了日本人心中和日本社會十分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上都存在這等級制度,日本人對國際關係的看法,與他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一樣,都是在用等級制的觀念看待問題。例如:在過去,把世界比喻為一個金字塔的話,他們認為自己是站在國際等級的金字塔頂端。二戰過後,西方國家取代了他們,但是這種等級觀念在他們心中依然牢固。

  等級制是他們的生活準則,因此他們知道在什麼場合有什麼規定,在什麼情況有哪些要求,日本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家,他們有一套及其繁瑣複雜的禮儀規定。

  其次,報恩於萬一,日本人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受恩者。自從一降生,就受到父母與T皇的恩情,這種恩是無法回報的,是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的。而進入社會以後,受到的同事,朋友,老師的恩情是可以回報的,所以他們會盡全力去回報。所以日本人的心中都認為自己是負恩者,會用盡一生去回報恩情。但是在這裡有一點不同於其他社會的是,人們都認為最初的恩惠來源於父母,但是日本人確認為是T皇,這也就是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些右派的好戰分子,鼓動國內士兵情緒,宣揚為T皇而戰,來提高士兵計程車氣的原因。在戰場上日本士兵更是以為T皇而戰而感到光榮,一旦被俘或者戰敗,動不動就會以剖腹自盡的方式來報答T皇的恩情。

  最後,洗刷汙名,在這一章的內容中,充分體現了日本人對於名譽的追求與珍惜。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名譽是至高無上的,是任何人都不能侮辱的,一旦被侮辱,他們會感到十分羞恥,而羞恥感會讓他們感到很大的壓力,所以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珍惜自己的名譽。如果上司侮辱了自己的名譽,他們會毫不畏懼的與上司發生衝突,來保護自己的名譽,哪怕事後再向上司賠罪;而如果在競爭中落敗的話,名譽掃地,他們會選擇引咎辭職,以圖洗刷自己的汙名,這與在戰場上剖腹自盡有些類似。

  名譽是日本人恆久追求的目標,這也是他們獲得尊敬的必需條件。

  以上就是我透過這本書瞭解到的日本人,對於日本這個充滿矛盾與危險的民族,我們對他還有著很多的不瞭解,所以對他不能放鬆警惕,不要重蹈70多年前的覆轍

  菊與刀讀後感3

  菊花溫文爾雅,恬靜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徵。作者採用兩個對比如此鮮明的名詞命名,也正說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譯者在序中舉例為"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

  日本作為中國隔海相望的老鄰居,無論是甲午戰爭到9·18事變,亦或是西安事變到七·七事變,都讓日本同血腥、殘暴等貶義詞一起烙印在中國人的腦海裡。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許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現,可以總結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這幾個原因:日本人的"等級觀念"、日本人的"情義觀念"和"羞恥觀",以及日本社會是如何訓練、培養和繼承這些民族特性,並在社會生活和國際鬥爭中加以運用的。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等級制度可謂是異常重要。並且相比於中國來說,在封建時期日本的等級制度無疑要嚴格得多。在中國,科舉考試成為了從一屆平民到行政官員的橋樑,但在日本,每個人的身份、地位都透過世襲的方式固定了下來。在四個世襲等級之下的賤民大多從事各種汙穢職業,不被人們當做人來看待,更可悲的是,他們的後代也將從事這樣的職業。

  日本家庭得很看重輩分,提倡"父權"至上。其他人必須絕對服從長者的主持。對於日本人而言,長子的地位也是相當高的。除此之外,性別也與一個人在等級制中所處的位置有關。日本崇尚"男尊女卑","夫權至上",婦女的社會地位便顯得格外底下。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同日本文化的等級制度有著分不開的關係,他們不得不無條件的服從比自己權利高的人,心中仍然存在這突破牢籠的野心,而又對制度無可奈何。

  作者將日本文化概括為恥感文化。據說日本人有羞恥心而沒有罪惡感。在二戰中,日本軍隊的殘暴和屠殺,表現出他們沒有罪惡感,他們戰敗不願投降而寧可自殺,便是因為他們認為當俘虜是一種恥辱。

  在日本的文化中,"情義"佔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把"知恩圖報"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在他們看來,接受恩情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是有兩種恩情卻是他們必須報答而無法回報完畢的:一類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孝";另一類是報答T皇的栽培之恩,即"忠"。

  從古至今,日本多次引進中國文化,但日本人沒有改變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忠孝恩情義的文化。日本文化的恥感文化,情義觀念以及近代日本發展的如此迅速,確實存在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好好地去了解日本這一國家。

  菊與刀讀後感4

  這是一本相當難懂的書,基於本身它的研究物件———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寫方法加上人類學家的研究方式,這本書讓我擁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此處用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佈,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出來的。,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說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說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

  在日本看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習慣。日本人他們自認為是歷史的債務人,他們的日常決定和行動都必然發自這種負債感。表示義務的詞彙往往涵蓋一個人的負債意識從最大到最小,這個詞便是恩。一杯冰水縱然微不足道,但總歸我錢那個傢伙一份情,這會影響我的榮譽。不管是一錢抑或半錢,揹負著這份人情債,我將死不瞑目對瑣事如此過敏,如此痛苦而且易於受到傷害在日本被視為美德。欠債意識會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證明了這一點。日本人否認美德有與邪惡作鬥爭的含義,沒有任何惡是人類靈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類不應該譴責的幸事。

  菊與刀讀後感5

  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以"菊"和"刀"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徵,這二者體現了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溫和又好鬥,愛美又黷武,尚禮又倨傲,善變又頑固,馴服又專斷,忠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本是作為一個西方人沒有帶感情色彩和主觀意識,比較冷靜的旁觀者來寫這本書的,應該是比較客觀吧,這本書在日本也引起轟動。

  我的爺爺是在抗日戰爭時加入共產黨打日本人的,他的兩個血氣方剛堂弟當時還在北京和天津的大學讀書,立即會到家鄉抗日。

  對於當初日本人的兇殘,爺爺奶奶一直記憶猶新,那麼多的中國人,那麼大的中國一下子被小小的日本打敗了,日本人整個村莊的屠殺。為什麼?爺爺最氣憤的日本人再兇殘也是明槍明刀的,最可惡就是那些助紂為虐的漢奸,沒有他們日本人只不過是沒有翅膀的老鷹。漢奸給日本人出謀劃策的殘害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暗箭難防。

  經常聽到這種評價,中國人單打獨鬥是條龍,在一起就內鬥——不團結。我不知道這樣的評價是否正確,但起碼可以引以為戒。強大的堡壘,從內部更容易攻破。比如說,一些外貿出口的產品,同是中國的企業能不能有全居觀念,不要相互砍價格挖牆角,大家團結起來,有一個行業聯盟,大家都賺錢,不好嗎?。其實從本的描述中並沒有表揚日本人聰明,聰明並不是日本人的強項,相反中國人反而被認為聰明,聰明的人為什麼沒有優勢呢?什麼時候才能像美國人那樣被日本人崇拜。是不是我們也有自己的缺點,因為每個人都太過聰明,太過聰明,就容易太過自我。

  西方國家老是說我們不民主,恐怕西方似的民主在中國會產生水土不服吧。也許我們自己的人類學專家可以像本一樣研究研究,探討探討了。

  菊與刀讀後感6

  作者,【美】魯斯·本尼迪克特(1944年,受命於美國政府,收集各項資料,完成了這份報告,並在報告中闡述自己的推斷。戰爭結束後,美國的決策與她的推斷意見一致,他準確的預見是本書的亮點之一。)

  “人類社會總是在設計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評價方式被贊同,那麼這個社會中的人就將其視為全世界的基本理論,不論困難有多大,他們都將這些結論集合為一體。”翻開《菊與刀》一書,卻一眼看到此等傳播學直論,訝異之餘不禁暗歎這位“日本通”美國作者對於人類學的博識。書中,諸如“輿論調查的結果只不過是讓我們對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瞭解罷了。”等觀點,對於研究傳播學的,研究成見之形成於成見之頑固的學者而言,都是極有意義的。

  當然,此書的更大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對於傳播學的涉獵,而在於作者對於日本國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地理人文環境各有不同,國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點,但是日本國民性的瞭解,對於自身國民性的觀察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因為對於一民族而言,畢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說:“任何文化傳統中,都包含了關於戰爭的信條。”如果對這些基本理論不甚了了,卻對其他民族之好戰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貽笑方家。

  日本人對於等級制度的依賴是令人震驚的,這一點也久為觀察家所詬病。但是這個民族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社會制度,形成的充斥於社會每個角落、每個領域的民族風氣,卻是同樣令人震驚的。也許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並不存在所謂“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態發展、不善於整合運用的懶惰國民。現代人不勤於完善自己,便將罪過推到古人身上,將所有過錯都推脫到“國民性”與物件模糊的“歷史”上,是極為自欺欺人且不負責任的。這樣的習氣、習慣之下,永遠無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會使得族群駛入惡性迴圈的怪圈中,愈加放肆與消極。

  菊與刀讀後感7

  也許正是這種性格使得日本人總是選擇與強者為伍,雖然這種放棄並不一定絕對的好,但不放棄就意味著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來很晚的日本人,總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論是在輝煌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之時,還是摩登的歐美文化風靡全球之日,日本總會是那個弄潮兒,儘管總有人說什麼。也許他們會為這些言語改變什麼,不過他們對自己道路的信任讓他們堅持走著該走的路。這點毋庸置疑。在東北生活多年的我,對日本必定沒什麼好感,從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動也都參加過,不過這也勾起了我對這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度的興趣。雖然課本里說,日本真正的發展是在明治維新後,其實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開始對西方文明研究,列強的侵華給當時的統治者很好的借鑑——肯定日本人打不過“老師”都打不過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歡迎的態度來迎接美國人的。不過這種極度的轉彎也為日本開始了引領世界潮流的序幕。這個序幕,開的似乎不只是一個強國,更像是一個傳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戰火滿天,這個狹小而貧瘠的土地卻成了真正的“太陽”,這一切讓人無可奈何,又毫不驚訝。有時候我覺得,日本的強大得益於其國土的狹小。我們常說絕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說日本吧。央視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過這個宇宙。由於在地圖上要用放大鏡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別怕被世界遺忘。而這種懼怕恰恰讓日本有能力強起來、站起來,站得住、站得穩。似乎在國人的記憶中日本就是那個侵略者、那個傳說中的帝國主義、那個危險地不能再危險的鄰居;可是在日本的新聞中中國永遠是頭條,任何舉動都會讓國人第一時間抓住。當《菊與刀》還在中國的日學史上佔主導的時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國的韓寒。有時候日本人比我們更瞭解我們。看日本,更是看中國,看我們可能走的路,看我們可能的歸宿,看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我相信那句話“假鳳虛皇者誤國”,話難聽但路對,道理都在逆耳忠言裡,絕路都在讒言美句中。高速的經濟帶來的自大,正瀰漫著這個正經歷極富極貧的國度,清醒——也許更難得。

  菊與刀讀後感8

  結構還是不能很好把控,歷時也太長,前思不接後想,很難微言大義,沒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題旨與意圖。當初想要讀它的衝動源於對人類學感興趣,還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業的經營管理,最後也是因為自己的附庸風雅!還有就是為了下本書—源氏物語做一下鋪墊。

  讀此書讓我看見很多中國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總感覺中國人沒有日本人走得極端,雖然看見很多中國人才有的性格,但說不上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影子,中國人講究中庸,日本人卻有節制的將與我們所共通之處發現到極致。忠、孝、義等都發現到讓我很不習慣的地步,我總想批評我們自己的滿口仁義道德,私下裡苟且骯髒,賢非賢,義非義,忠也不能全,我對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懷疑的態度,這讓我佩服起日本人來,但在書中我讀出日本人的呆板與固執和木訥。他們對性的隨意,讓我面紅頸赤,不敢苟同,但以自己本性來說,有時就喜歡這種極致,藏著掖著,想想也沒勁。

  看到他們對孩子的培養,我也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相比成年後性格的鉅變,讓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們的條條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斷,這是對自己下的定論,無關整個國民。

  如今出來工作,因為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制度是引進日本的,讓我產生學習瞭解日本的意念,從國家的發展上,日本的確走在前面,即使我們一直在趕超,也還需要一段時間。當下我們的體制、文化、經濟管理的發展上,我只看到我們一直在借鑑模仿,一路學習,所以學習試著瞭解日本,也成了自己興趣之一。

  菊與刀讀後感9

  其實,《菊與刀》中最經典的一些概括,在蔣百里的《日本和日本人》早有概括。蔣百里是個中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可惜其卓越才智不得施展,只能要我們在看了蔣那些未來中日戰爭的預見和判斷時嘆息幾聲。雖然,蔣的判斷和預見為後來的歷史所證明,但是《日本和日本人》一書比起《日本論》就未免失色太多,所以,戴季陶的《日本論》一書順帶在結尾把蔣百里的文字附上,也不算委屈了它。

  比起前面介紹的這些書,黃遵憲的《日本國誌》、周作人的《日本管窺》,今天看都沒什麼價值,尤其是《日本國誌》。

  我知道的最後一本企圖全面而籠統介紹日本的`書,是臺灣人許介麟寫的《誰最瞭解日本》,許同志對他之前所有寫日本的書都很不屑,但似乎也沒看出格外有價值的觀點出來,也許是他的決心和掌握的史料與他所掌握的理論工具太不成比例的緣故,總之,我對此書沒什麼特別印象,如果不是透過GOOGLE,我甚至不記得這本書的名字和作者本人的準確名字。當然,他給了我一個按圖索驥的作用,要我知道原來還有許多好書。

  其實,賴肖爾(六十年代美駐日大使)的《日本人》也比《菊與刀》在全面瞭解日本近現代歷史更有價值,但為什麼上述書在中國統統不如《菊與刀》更著名,這真是件邪門的事情,也許,所謂民族性的判斷之類東西,比起單純的結合歷史分析的東西,更能滿足大眾獵奇的口味,也許,對大眾而言,一個人、一個國家全面而真實的面目並不值得特別關心,能提供多少新鮮奇特想象的東西才最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

  菊與刀讀後感10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菊象徵著文人品格中,清淡高雅,無世無爭的氣節。在日本,菊是皇室家微,也同時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淡定、儒雅、謙和、自律的一面。刀則讓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在武士的眼中它承載著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著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戰的一面。

  我今天只談日本民族性格中積極的一面:自律。在日本人的意識裡叫自我修行,自我剋制。它在生活中的積極意義是可以提高個人能力,鍛鍊意志,學會做人。在自律的過程中,既有最開始的難以忍受,又有最後的樂趣,進而讓個人的才能與成就更上一層樓。

  縱觀中國,我們雖然經歷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基礎設施已經相當發達。許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還缺乏文明和鐵序,以及日本式的自律。日本的自律全世界有名,他們遵守規定是天經地義的事,久而久之,就習慣成自然了。

  有一個笑話生動地說明了中日駕車者的區別:在一個有100個車位的停車場中,如果美國人停車只能停80輛,因為他們的車太大;日本人卻能停110輛,因為他們會利用空間;換了中國人只能停兩輛——一輛堵在進口,一輛堵在出口!

  就拿排隊這事來說吧,日本人從小到大都是規規矩矩地排隊,絕不會有人上前插隊,因為那會令人非常不齒。在公眾場合時,日本人會觀察周圍的環境,更多地想到別人以及別人的對自己的評價。他們不做妨礙別人只舒適自己的事。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反觀我們似乎從小就學會了插隊,每天都在上演著。經常有同學向我抱怨:別人插了我的隊。我只輕輕地告訴他:你能排隊,而且堅持著,說明你很自律,長此以往,你的自律會讓你踏上更寬廣的人生路!

  再說垃圾分類,日本人將垃圾分類做到極致了!日本的垃圾分類是母親手把手的教下一代的。從小教育,從小堅持,習慣成自然,養成了一生的自律。由於我國條件及現狀限制,我們做不到那麼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紙、塑膠瓶的回收。也許你不缺賣舊紙的錢,但至少可以讓這件事做得有點溫度:把要丟棄的舊紙放整齊捆好,不要讓它與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方便他人的回收利用。這學期在我班,我放了一個蛇皮袋,用來回收舊紙,半學期下來也裝有大半袋了。它不值幾個錢,但從中我們收穫了自律。如果這樣的自律能更多的放在學習和紀律上,那麼我們將走得更遠!

  有人說:“自律的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願我們都能夠自律,以攀登到人生的高峰。這樣的人生天下無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