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讀後感精選範文

《岳陽樓記》讀後感精選範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岳陽樓記》讀後感精選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岳陽樓記》讀後感精選範文1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遷客騷人多會於岳陽樓。我們無法再現當年的景象,留給我們的是一些深深的遺憾和無盡的思考。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有著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著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秘。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著升起的輝煌,也有著墜落的遺憾。於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並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嘆,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後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的一頁而後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態度。你的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後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恆。相信若干年後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的壯語!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有著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著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秘。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著升起的輝煌,也有著墜落的遺憾。於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並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嘆,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後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的一頁而後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態度。你的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後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恆。相信若干年後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的壯語!

《岳陽樓記》讀後感精選範文2

  今天讀《岳陽樓記》,感受頗深。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記這篇文章的緣由。作者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受滕子京之託。滕子京在慶曆四年春,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什麼資訊沒?作者為何第一段交代這個資訊?因為作者要在“謫”字上做文章。想想,“謫守”意味著什麼?這個時候,按說,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工作起來當然也不會很帶勁,可能還會消極怠工怨天尤人。可是滕子京竟然把巴陵郡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想想看,暗含著什麼?是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

  作者既然受人之託,就得忠人之事。寫岳陽樓,寫什麼呢?岳陽樓在唐代就已聲名遠播,李白、杜甫、孟浩然、劉禹錫等都曾在這裡題詠,再寫洞庭湖的風景不是拾人牙慧嗎?因此作者用一句“前人之述備矣”打住這條思路。本文不再寫這些。寫什麼呢?作者宕開一筆,“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作者找到了另外一個思路,今天說說覽物之情,說說遷客騷人不同的覽物之情。一個“異”字開啟下文。

  遷客騷人有什麼樣不同的覽物之情呢?陰天洞庭湖很晦暗時,他們登上岳陽樓,就會觸景生情,想到自己晦暗的人生,於是感極而悲者矣。一個“悲”字點出了遷客騷人的一種情懷。而春和景明的時候,遷客騷人來到這裡,則會“其喜洋洋者矣”。一個“喜”字點出了遷客騷人的另一種情懷。這一悲一喜呼應前文的“異”字,看上去,這兩種情懷好像不一樣。(其實本質一樣,都是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寫到這裡,文章其實還沒有什麼過人之處,觸景生情在古往今來的寫景文中不也很常見嗎?柳宗元看到小石潭的幽靜荒僻不也頓生悄愴之感,想到自己被貶永州的不幸命運?而且這種情懷不也無可厚非,人之常情嗎?

  但是范仲淹何許人也?滕子京呢?還記得第一段作者提到的資訊嗎?那個“謫”字,暗含著什麼?范仲淹寫此文時,被貶鄧州。與滕子京有著相同的經歷。可是他們兩人是什麼樣的人呢?是不同於上面兩種遷客騷人的。他們沒有因為自己的得失就悲成什麼樣,從“政通人和”的記敘,我們看出他們很振作,很奮發。心中裝著不是“小我”。而是百姓,天下。他認為人是可以有第三種境界的。

  因此,文章寫到這裡,作者筆鋒一轉,用一句“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總結上文,開啟下文。古任人能做到什麼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作者振聾發聵,境界高昂的胸襟抱負的寫照。因此作者說,“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我們才是同道中人啊!

  因此,全文的思路就是“謫——備——異——悲——喜——異”,我覺得這幾個字起到了一線串珠的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