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書中提到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

  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資訊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說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閱讀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透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著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嘆:“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書不愧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更猶如黑暗裡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我要堅持每天讀一些,把書中最有用的理論摘抄下來,方便自己以後的教學。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而我也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年華。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它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過時,仍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節《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說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師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從教師的角度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讓我想起了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該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因材施教”,教師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如學生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並且要運用到實際課堂中去,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裡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裡做媽媽佈置的什麼《山東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絡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孩子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他做遊戲,看他畫畫,欣賞他唱歌跳舞,引導他讀書明理,帶著他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他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閱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1、教師要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大家都知道,也都會。但是長久地愛每一位學生,愛好學生,更愛“壞學生”,天天如此,恐怕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做到。怎麼辦?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師要理解信任每一個孩子,理解他們的需要、想法,同時讓孩子理解自己。師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我相信有了這樣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定愛老師,老師讓熱愛學生變成事實。

  2、教師要相信學生。

  首先要讓學生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任何事情都會戰必勝,攻必克。其次,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是一個完整的獨特的個體,適時的放手,讓孩子大膽的去嘗試、探索、創造,允許學生出錯、失敗,在不斷的鼓勵、引導中過程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讓他們獲得成就感。

  3、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分數論”“一分定差別”已不是新鮮事,受此影響,很多人忽視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他認為,學生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學生。學生的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是各不相同的,要讓他們充分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他認為“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術就在於解開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現代社會需要多樣性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每位老師都能理解的如此通透,我相信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

  4、關注學生的素養。

  “素養”一詞是這幾年我們教育中的流行詞,學科素養、科學文化素養、道德素養、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各種素養中具有統率作用的當屬精神生活。培養學生的精神素養,教師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一個品德高尚的老師就是一本行走的生動的道德素養活教材,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學生和諧全面發展,將來也能過上幸福文明的生活。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初讀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我受益匪淺。在教師路上行走的日子裡,我將用心細細品味,不斷學習,不斷成長,遇見更美的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穫,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我們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裡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在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我認為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閱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透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最近我一直在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兩點。

  一、做個讓後進生充分體驗學習快樂的教師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後進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對於班上那幾個成績總是不理想又沒有家長輔導的學生,我也很頭疼。曾經使用各種辦法彷彿也無濟於事,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應該嘗試著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後進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就是“賞識教育的理念”。教師應從課堂的點滴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去讚揚、鼓勵他,試著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幫助他們不斷進步。而有時,我們教師又常常因為其作業不能認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後進生那僅有的、微不足道的優點。其實,我們應記住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二、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我感覺自己還算是個愛思考的教師,但仍覺得很慚愧,反思近兩年來讀的書籍少之又少,總是以時間不夠用給自己找藉口。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為‘不尊重思想’的徵兆,那麼這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學教育工作中反映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象教師一樣不願意思考。”所以,教師要把課上好,就必須讀書增進知識深度;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養,就必須讀書;教師要研究學生問題,處理學生問題,就必須讀書增加心理學知識;教師還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長起來。

  所以,今後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假期裡再次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仍然令我如痴如醉,而後心中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燃燒的'更旺。儘管當前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我所教的那門學科裡,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但是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裡,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先,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這學期,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沒有讀完整,但感受很多。

  作者的這個觀點:“對於學習上的差生,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個人覺得有道理。蘇霍姆林斯基覺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應當讓這些兒童的頭腦中儘可能多產生關於周圍世界和現象的疑問,讓他們帶著問題來問為什麼,在他們所讀的書籍裡,在他從周圍世界裡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對照我的做法。有一點以前絕沒有想到和採用過的手段就是:讓學生多閱讀。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這種做法和蘇霍姆林斯基所建議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馳的!認為他們連課本上的知識都沒掌握,更沒說是課外閱讀了。我永遠會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

  這本書是提升自身素養的好教材。面對資訊社會把傳統的“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的標準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斷滲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那麼,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呢?我們也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如果教師引導最有才能的學生超出教學大綱的範圍,那麼集體的智力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樣,從而影響到最差的學生也不甘落後。”在根據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建議老師們,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不能墨守成規,密切注意“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點”,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根據自己的特點建構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這篇文章中我感觸最深的幾句話是“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幾句富有哲理的話,使我心中原有的如何提高備課的速度,如何才能備出一堂堂內容精彩,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課等等疑惑有了答案。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備課時,每一堂課都要認真的去對待,不是為上課而備課,同樣的一課內容,要不停的琢磨,上過課之後,還要進行不斷的修改,如此這般,才能提高自己的備課速度與備課質量,作為一名教師光掌握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知識,而想在短時間內備出精彩的課來,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一個優秀教師應該使自己具備的知識與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越來越高,這樣襯托著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工作之餘,拜讀了蘇聯現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

  “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其實這是學生對於教材的感知、理解、識記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有的學生感知、理解、識記得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牢固,他的學習就好,反之學習效果就不盡人意。這就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張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從現在角度來看,就是承認差異,進行有差別的、有層次的教學,目的就是透過教學,使每個人都有所得,每個人都有所提高。“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因而我們也應欣然接受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

  二、教師,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

  “學生並不是停止不動、凝固不變的,凡是給人以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是會收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結果”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小學階段孩子正處於智力發展的開發期,因而在課堂中設計的問題要考慮所有孩子,設計的問題要使各個智力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現有的基礎上跳一跳,就能夠得到桃子。即透過自己的思考解答問題有新收穫,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運用不同的學習路徑,使不同智力層次的孩子經過思考能有各自不同的收穫。重視智力差異為不同層面的學生考慮,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後進生“吃得了”,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有所獲。相信孩子在課堂上能夠獲取腦力勞動成功的樂趣,他的智力水平就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在讀書學習中,深刻意識到教育家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是我們教學工作上的指明燈。

  書已合,意仍在。我的感悟和反思還依然在進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