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讀後感(通用20篇)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通用20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東周列國志》讀後感(通用2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1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到秦始皇併吞八荒,一統天下,《東周列國志》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各顯神通的恢弘曆史畫卷。東周列國時期,唯有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求變的強者,才能生存下來。

  春秋初,天下分封為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至戰國初,僅剩下二十餘個,直到秦國成為最終贏家;東周舞臺上的主角無不是求變最徹底的君主和國家。"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都是在打破舊的制度,任用賢能,改革內政、富民強兵後才成為霸主的。能夠稱雄中華大地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也是在求變中崛起的。

  東周時期,個人透過改變自我,可以衝破世襲制的束縛,走上歷史舞臺。蘇秦學縱橫之術,遊說秦王不成,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以為子。蘇秦乃嘆曰:"此皆秦之罪也!"乃發奮讀書,後配六國相印。"蘇秦刺股"式的個人奮鬥在東周比比皆是:孫臏,張儀,毛遂,吳起,他們透過不斷學習,日新月異,才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泥古不化,拒絕改變的人,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宋襄公堅持排兵列陣的古典戰法,不攻半渡的楚兵,等到楚兵擺好陣形再對攻,導致"泓水之戰"的慘敗。楚共王堅持"將在謀而不在勇"的老教條,不用神箭手養由基,害死了太子,自己也弄瞎了一隻眼,方知悔改。趙括"紙上談兵",在"長平之戰"敗給了戰神白起,斷送了四十萬將士的性命和趙國前途,終成千古笑柄。

  順應潮流,積極應變,提升的是競爭力,對道義的堅守卻是不變的。鄭莊公黃泉認母,伯牙摔琴謝知音;廉頗負荊請罪,重耳退避三舍。小勝靠智,大勝憑德,齊桓公"尊王攘夷",憑藉的是道義。求變,但要講原則,守道德。若恣意妄為,失去民心,必然一敗塗地。秦始皇一統天下,卻橫徵暴斂;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終究是曇花一現。

  東周列國,汰弱留強,勝者為王。順應潮流,積極應變是這一時期的主題。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值得一讀。以史為鑑,受益良多:在今天高速發展的資訊化時代,我們應當不斷改變自我,成為時代的強者。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2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劉向的這句話傳頌千古,發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閒時間閱讀了一本名著——《東周列國志》。由於讀書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簡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現在眼前只剩兩件令我記憶猶新的關於它的故事來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語文學習了《馬說》一文,這也令我聯想到了這本書中的似千里馬、伯樂一樣的角色。“燭之武與佚之狐。”在鄭國處於危難之際,佚之狐慧眼識英雄,力薦燭之武;二而燭之武智勇雙全,且頗有愛國精神,不因為之前鄭伯的冷落而耿耿於懷,最終不辱使命,說服秦伯退兵,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憑三寸之舌退百萬兵師”的千古佳話。看到這裡,我不禁想,難道他與秦伯正面交鋒時,他就不怕失敗嗎?怕,他當然怕。那麼,是什麼讓他如此大義凜然地決定扮演一個國家的使臣且面對強敵呢?是勇氣,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勇氣。

  《東周列國志》一書中荊軻刺秦王一章也體現了這一永垂不朽的勇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易水送別,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氣,在秦王的大殿上,當荊軻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時,我們看見了昔日威嚴無比的一國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儀態;所有的大臣更是驚慌失措,方寸大亂。荊軻一刺,刺穿了所謂天子的神話。

  秦王與大臣的名字,也許在歷史的風塵中漸漸消失,但荊軻之名,永載史冊,萬古流芳。荊軻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的勇氣卻是熠熠生輝的。

  這令我不禁感慨到,燭之武不惜性命為國退秦師,荊軻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毅然刺秦為報燕太子丹之情,這不都表明:“勇氣是挑戰者擂臺的鼓點,它擊退了人的膽小與怯懦;勇氣如航船上的風帆,引領人們走向成功的彼岸”這一觀點嗎?所以,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說:“勇氣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氣是火,點燃熄滅的燈;勇氣是燈,照亮前行的路;勇氣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勇於嘗試,要勇敢,千萬不可怯懦,不可成為遺笑千年的“懦夫”,但也應該做到聰明,切不可為莽夫。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3

  今年暑假,我把一本好書收入囊中,這本書姓甚名誰——它就是明代馮夢龍編著的《東周列國志》。記載了從周宣王三十九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約六百餘年發生的大事,這真是歷史長河呀!

  這本書一共有一百零八回,每一回都講述了不同國家發生變動的經過和結果,讓歷史故事三百六十度展示在讀者眼前,更好的還有後人是怎麼評論的。內容可以分成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主題明確,翔實可信,令人情不自禁看完一回還想往後看。春秋名家有晏嬰、孫武等,戰國時代有張儀、廉頗、白起等著名軍事、政治家。晏嬰能夠處變不驚,遇到事情能夠冷靜處理。當時晏嬰出使楚國,因為楚國在當時是大國,楚王和大臣都想羞辱他,由於他身高不足五尺,楚官員讓他從狗洞進入楚國,他卻說:“進狗國者,從狗門入,進人國者,從人門者,從人國入。”楚王和大臣在宴席上想羞辱他,都被晏嬰的智慧化解了。伍子胥為了報父仇,在打敗楚國後,沒能約束吳兵,使吳軍殺人放火,胡作非為。他把楚平王從墳墓里拉出來,鞭屍三百下,不聽孫武的勸言軍法殺伯噽,最後慘遭吳王夫差賜死。

  暑假裡,我和表兄弟在家中玩卡牌遊戲,有一名忠臣,有一個奸細和一位主公。我的卡牌是奸細,表弟是忠臣,表兄是主公,我欲擒故縱,每次用技能把主公打沒血,我就幫他回血。但被“忠臣”看穿了,他就悄悄地對“主公”說:“他是奸細。”但表兄是個“大頑主公”便懷疑表弟是奸細。,就把他打死了。我趁虛而入,瞬間幫小表弟報仇了。表兄玩過很後悔:“我再玩的時候,就要揹負“昏君”這個罵名了。”

  讀完這本書,第一感受就是忠言逆耳,不聽勸言,只會自取滅亡,果然驗證了。做人還要懂得能屈能伸,隨機應變,這該向晏嬰學習。唐太宗還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說得就是看書的益處。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4

  讀史明理,讀史明智。暑假剛剛開始,我閱讀了《東周列國志》,品味歷史,使自己變得明理智慧。

  這本書講的是東周成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歷史故事。這一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大動盪、大分化,大變革的時期,諸侯列國之間各自為戰,有無數驍勇的將軍,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許多昏庸和開明的君主。

  歷史總是和人連在一起的,諸多的感情就在歷史的激揚文字中,令我感動不已,鄭莊公因為母親偏愛小兒子,幫助小兒子起兵造反而傷心。母親的計謀失敗後,發配邊疆,莊公有誓言“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但是後來因為思念母親,派人迎回了她。

  畢竟親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親對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對子女愛的初衷,才有偏愛。親人犯了錯誤,應該包容。這樣在愛的融化下,有什麼坎兒過不去呢?畢竟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是十指連心的親情。

  除了親情感悟,還有謙虛讓位。鮑叔牙知道自己不如管仲,便為了齊國的強大讓位於他。這是鮑叔牙的寬闊胸襟與為國情懷,他在國家與自己的路上選擇了國家。有人強過自己,謙虛舉薦,能者居之,自己也會因為國強而獲得幸福。

  在過去了將近兩千多年的《東周列國志》裡,我不僅讀懂了親情的力量和仁義的光芒,還從許多的歷史,故事裡明白了勤奮刻苦學習和工作的道理。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5

  三國雖然有趣,但過於短暫;秦朝雖然勇敢,但過於殘暴;明朝雖然戰無不勝,但過於無能;只有東周呆若木雞才是給人帶來無窮情趣。那些驚險的宮廷鬥爭,充滿智慧的外交故事、場面宏大的戰爭,各國國君賢納的感人故事,全面體會了東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東周歷史的記載,離不開的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裡面精彩的故事,也離不開馮夢龍良苦用心地將紛繁蕪雜的線索處理得有條不紊。《東周列國志》記述了從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五百多年的歷史事情。第一個故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從此,西周滅亡,春秋開始,春秋開始後,周王朝國力一蹶不振,取了代之的是強盛的諸侯各國們。映入腦海的是“春秋五霸”,後來,是”戰國七雄”。他們使中國國力突飛猛進,無論是軍事、教育、經濟還是政治都佔據了世界的一席之地。此外,我們現在經常用的很多成語,典故都來自《東周列國志》,如:一鼓作氣,完璧歸趙等等。

  《東周列國志》最大的意義是得民心得天下的道理,在最後一回——三十回統一六國上說:二世殘暴,不得人心,雖兵甲數十萬,但義兵志也,次發反擊大戰,敵朝滅。

  《東周列國志》這本書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理,解決疑難,走出困境的事情,也有很多以理服人的論辯,我們可以從中吸取許多做人的智慧。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6

  對《東周列國志》感興趣,源於兒時父親親口相授的這部書裡的很多故事。這些故事,讓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程嬰為救趙氏孤兒不惜犧牲自己的兒子,歷盡艱難,終於復國;這是何等的大義!因報智伯之恩,豫讓不僅以土地和地位相許,在智伯死後,還幾次為智伯復仇;這是何等的情義!田光向燕太子丹舉薦荊軻刺秦,為了保守機密自刎而死;這是何等的忠義!在現實生活中,正因為有了這些“大義”、“情義”和“忠義”,使得我們有了朋友,有了“死黨”;使得我們擁有了和諧的社會和充滿活力的國家。有了這些,才使得我們的生活有了樂趣,也使得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

  勾踐臥薪嚐膽,圖謀十年,終於摧毀強敵,稱霸天下。這個故事讓我們懂得無論處境多麼糟糕,都不能沒有志向。按照自己的志向十年如一日的奮鬥,必有所成。

  “智宣子建嗣,謀於族人智果曰:’吾欲立瑤何如?’智果曰:‘不如宵也。’徐吾曰:‘宵才智皆遜於瑤,不如立瑤。’智果曰:‘瑤有五長過人,惟一短耳。美須長大過人,善射御過人,多技藝過人,強毅果敢過人,智巧便給過人,然而貪殘不仁,是其一短,以五長凌人,而濟之以不仁,誰能容之?若果立瑤,智宗必滅!’”其結果就是智瑤剷除了除自己以外的智氏宗親。智瑤有英武的外表,過人的智慧和超強的武義,按說,應該是以為很好的帶頭大哥,然而,正是智瑤的“貪殘不仁”,導致了智氏亡祖滅宗。假設當初立“宵”為嗣子,“瑤”很可能是一位英勇善戰、保家衛國的將軍。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仁德,乃成人之基,成事之本;更昭示了“小勝靠智,大勝憑德”的道理。

  如何做人很重要,如何做事,也同樣的重要。《東周列國志》中不乏這樣偉大的人物:太史季“據事直書”而不畏死;藺相如“國計為重,私仇為輕”; 魏絳不懼權貴、不計後果而執意嚴明執法; 祁奚“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孫叔敖的“一錢不入私門”等等。說明正直、無私的品質對於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國家有多麼的重要。反觀現實中,對上諂媚奉承,對下武斷粗暴的人時而有之;不顧大局、只重私利的事並不鮮見。而倡導“書香武漢”,正好能夠讓我們數百萬市民讀書明理,陶冶清朝、盪滌心靈。作為女人,作為妻子和母親,透過多讀書,讀好書,提升自我相夫教子的能力,豈不美哉!

  作為一名教師,我希望把我讀《東周列國志》的體會、認識和感受一屆一屆的傳授給我的學生們;以期我的學生們以史為鑑,學會做人,善於做事;把古人的智慧結合現實融會貫通,更好滴服務於今天的工作和生活。

  讀一部《東周列國志》,既能瞭解五百多年的歷史,又能沐浴眾多大家的光輝思想,還能受教於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和安生立命之法;真可謂受益無窮。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7

  這個暑假裡,我讀了一本叫《東周列國志》的書。這本書寫了東周五百多年的歷史,讓人看了身臨其境。

  其中有一篇《百里奚謀求官位》。講的是春秋時期虞國有個人叫百里奚。他家裡非常窮,但他從小博覽群書,很愛學習。在他三十多歲時娶了妻子杜氏,然後去謀求官位。他先來到了齊國,想輔佐齊襄王,但是沒人引薦,時間一長,百里奚身上的錢就花光了,只好在路邊乞討。有一位叫蹇叔的人看出來他是個賢才,就與他一起謀求官位。但當時五十多歲的百里奚想回老家,就與蹇叔一起趕回了虞國。在虞國大臣宮之奇的幫助下,百里奚當上了中大夫,但一直沒受到重用。蹇叔對他說“虞國國君見識短淺而且剛愎自用,不會有什麼作為的。”可是百里奚不聽。

  後來虞國滅亡了,百里奚被晉國作為奴僕陪嫁到秦國。在途中,他逃到了楚國。楚王不知道他的才能,讓他去養馬。秦穆公發現陪嫁的人裡有百里奚的名字,卻沒有這個人,就問大臣。大臣說“百里奚有經世治國的才能,只不過沒有遇到賢明的君主。”秦穆公與大臣們商議完之後,決定用五張羊皮去換百里奚,這樣楚王就不會懷疑。楚王以百里奚就是普通的奴僕就爽快地答應了。百里奚由此被稱為“五羖大夫。”百里奚後來又向秦穆公推薦了蹇叔,兩個人一起輔佐秦穆公。

  在這個故事中,雖然百里奚是主要人物,但我最喜歡的人物時秦穆公,他之所以會成為春秋五霸中的一位,是因為他能招賢納士,任用賢才,把原先弱小,國土不廣的秦國變得強大。他還霸西戎,擴大陝西北部地區,讓他的霸業越來越穩固,不愧是一代賢君啊!

  讀了這本書,不但給我帶來了豐富的歷史知識,而且還認識了很多賢君。將領和大臣,這本書真是太棒了!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8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文學名著,作者:馮夢龍。該書主要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跨越的年份很長,從西周末年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內容及其豐富。其中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重耳復國興霸業》、《藺相如完璧歸趙》等眾所周知的故事

  其中《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講述的是周幽王為了討寵妃褒姒的歡心,竟然聽從一位大臣荒唐的建議:點燃烽火臺,戲弄各路諸侯。各路諸侯被戲耍多次,非常惱火,等到敵人真正入侵,烽火臺再次被點燃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是周幽王又在和褒姒取樂,所以他們決定不出兵。最後周朝滅亡,周幽王慘死。

  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丟了江山。一個君王荒廢朝政,每日琢磨的不是百姓疾苦、國家強盛,而是用盡心機只為美人一笑,那麼這個君王對國家的統治必然不能長久。一個君王戲耍諸侯,用欺騙來取樂,結果必然被滅亡。為了減輕周幽王的過錯,褒姒就被稱為妖姬,被後人不停的唾棄。事實上沒有褒姒也有周姒、王姒……這是周幽王好色、不喜朝政的本性所決定的。就如夏桀、商紂丟了江山,就不是因為妹喜、妲己。

  《東周列國志》作者文筆非常好,把一個個故事寫得生動形象,人物刻畫得入目三分。通讀全書,讓我對西周、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有了一定的瞭解,豐富了歷史知識。看著一個個國家慢慢興起、慢慢強盛、慢慢衰弱。最後滅亡,我發現國家興起和強盛一般都是君王勤政、廣納賢士的時期,國家衰弱和滅亡一般都是君王昏庸、荒廢朝政的時期。

  誠信、勤奮、進取是讓我的學習和生活更上一層樓的法寶,這就是《東周列國志》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9

  “為大義而滅親,真純臣也!”,於春秋亂世,禮崩樂壞,而在《東周列國志》的第六回中,石碏向讀者展示的卻是一個完全正面的角色。

  公義私情不兩全,甘心殺子報君冤。州籲殺兄長衛桓公篡位,石厚幫其奪位,實屬大不義之舉,石碏獻計使二人被捕於異國,群臣念及石厚乃國老石碏之子,願意饒其一命,但絲毫不有舐犢之私心,憤怒的要親手斬殺兒子,最後獳羊肩代石碏斬了石厚。古往今來,石碏之舉得到無數讚許,更是印證了在國家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敢於為國鋤奸、殺子滅親是多麼的難能可貴!於吾輩自身而言,石碏大義滅親之例,在當下對我等做人做事於公於私、於國於己、孰重孰輕、怎樣權衡、如何取捨也有一定的啟示和教益。

  自是老臣懷遠慮,故留子厚誤州籲!在兒子石厚一開始為惡不仁之時,石碏其實一直有機會剷除逆子,但出於對衛國長久發展考慮以及對州籲為人的瞭解,深知若現下除掉石厚,只會更加縱容州籲的胡作非為,倒不如留著石厚在州籲身邊有所提點,待事情有了轉機,再斬草除根也不遲,不得不佩服石碏的深謀遠慮,救國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同樣這也啟示我們,放長線,釣大魚,眼下的蠅頭小利、利得利失不必過分在意,懷著長遠辯證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不拘泥於一時間的結果,不單單著眼於當前。

  透過馮夢龍的文筆,我們也能看到更加豐滿的石碏個人形象,他有著難能可貴的文人氣節,敢於勸諫君主、直言不諱;堅守個人本心不隨意侍君、不為金寶折腰;德高望重、為群臣所尊;善於處理外交、友好陳國。

  筆鋒一轉,馮夢龍接著上文闡述鄭國莊公假命伐宋之事。

  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戰,伐宋當然也要滿足一些先決條件,春秋時期,各國之間關係紛亂,剪不斷、理還亂,首先要團結陳、魯兩國,方能有所勝算,最後,事情的結果也是如鄭莊公所願,有了發兵的理由,併成功的團結了陳、魯、齊三國出戰宋國,透過現象看本質,在伐宋的準備中,我們能看到怎樣的背後呢?

  重用能人異士、好的臣子的輔佐事半功倍,君主善於納諫、從善如流相得益彰。鄭莊公起初準備直接出兵宋國之時,幸得身邊臣下祭足、穎叔考的出謀劃策,即團結他國、有充足的伐宋理由,鄭莊公對臣子的意見也是虛心接受、而非剛愎自用,才有了十足的準備,正所謂內因起決定作用,伐宋的準備進展的如此順利,離不開君臣間的美美與共。

  明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充足而又正義的出兵理由很難不讓人贊同。雖說鄭莊公此戰非義戰,但打著的是周天子的名號,是因為宋國不來朝覲對王室缺乏尊重所以才出兵的,引得路人群眾紛紛一邊倒向鄭莊公,宋國也就成了眾矢之的,孤立無助,在戰初處於被完全碾壓的局勢。假的名號被信服的背後我們也能看到周天子仍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天子不是完全的形同虛設。當然,鄭莊公假託王命的行為,在當下的正能量教育中也是不可以被當做正面教材。

  國與國的政治外交中,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齊、魯二國只是單純的想幫助鄭國才願意協助出兵的嗎?非也,我們不能完全的排除這方面的原因,但齊、宋之間本就是表面關係,且魯與齊牽扯的各方利益更是多,魯國願意幫鄭國,齊國自是不能袖手旁觀,且鄭莊公說過在伐宋之戰中,所得到的領土,皆歸二國所有,沒有單純的只是出於道德的政治關係,一段好的政治關係的出現,在它的背後一定有著更深層次的利益結合。

  在《東周列國志》第六回中,馮夢龍透過精彩、犀利、而又通俗易懂的文筆用石碏大義滅親向我們展示了為人為臣之道,同時也用鄭莊公伐宋之事讓我們看到君臣間相處之道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維繫之法!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10

  今讀《東周列國志》前二十九回,感慨萬端。已經一段,記下心中所想、腦中所悟,以為將來。

  運勢由看人品相開始。周幽王宮涅諒陰時,“狎暱群小,飲酒食肉,全無哀慼之心”,已顯暴戾寡恩之態。及得褒姒,退申後廢太子,棄朝政戲諸侯。11年斷送西周275年祖宗基業。晉惠公夷吾為求得國,大割地以賂秦,未得國先失國。及至登基獲位,抵賴不允。失信於臣下,無信於鄰國。內憂外患,國人不順。

  衰敗由過度貪婪開始。衛懿公不恤國政,好養鶴畜,按位給俸。養鶴之人,也有厚祿。民有飢凍,全然不顧。及至狄兵殺至,兵不能用,被砍為肉泥,徒留笑柄。虞公貪晉之白璧良馬,借道於晉伐盟友虢,利慾薰心,忘記虢亡而虞不能獨存,國滅而璧馬無處安放的道理。及至國滅,落魄為寓公。

  成功由靜心順勢開始。鄭莊公寤生因出生遭母嫌棄,受逼而封京城與弟叔段同享,知其訓兵講武、意謀篡奪而不動,好一個“段惡未著,安可加誅”!好一個“寡人寧可失地,豈可傷兄弟之情,拂國母之意”!及至誅段,掘泉見母,悉心治國,成周鄭交質之勢。齊桓公小白助燕滅令支孤竹子,闢地五百。燕伯感恩,禮送出界五十里,桓公守禮“諸侯相送,不出境外”,以五十里齊地相送。助燕伐戎,功成名就,仍克私慾,不貪燕地,諸侯信服,遂成春秋首霸。

  不律、貪婪導致失敗,自律、順勢走向成功,3000年前,這個革命法則在中國土地上已經在有序的演繹著,重複了一個地域又一個地域,重複了一段時間又一段時間。今天,這片土地已經統一治理,資訊爆發式增長。我們可以輕易的把北方的事情拿到那邊來做警示,把東邊的事情拿到西邊做經驗,更能把千年前的事情放到面前做教訓。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看為所用,學為實踐,悟為己有,讓笑柄與嗟嘆遠離自己,讓運勢與智慧包圍自己,珍惜當下,努力奮進。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11

  我看了《東周列國志》以後,想了很多,收穫了很多的戰國故事和一些教訓。

  我讀懂了一些人活在世上的道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勾踐有著不放棄和永不忘恥辱的精神,奮鬥的數十年,終於回到越國消滅了吳國。從中我學到了人需要夢想和信念,還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

  衛國公孫鞅,他十分守信用。曾經用一根普通的木棍放在城門口,對百姓們說:“誰能將此根木棍抬到城北門,我就賞他十兩黃金。”沒有人相信他。於是,衛鞅又說“那就重賞五十兩黃金。”大家遲疑了半天,終於有一人站出來將木棍抬到北門,衛鞅果然當眾賞了他。從此得到了大家的信任。衛鞅的政法也很快執行了下去。這個故事告訴了我想要得到大家的信賴與尊重,最基本要做到言而有信

  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真誠,如同金子一般可貴,鞭策著我的心靈。我會永遠記住的。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12

  我在這個暑假讀了一本由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的歷史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這本書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一部跨越最長、人物最多的一部歷史小說。

  其中《爭王位鄭國四易主》帶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這個故事背景很複雜,寫到了很多個國家,其中人物關係錯綜複雜。

  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在周朝周恆王時期,鄭莊公去世後,公子忽、公子突幾人爭位之事。爭位之時得到了宰相祭足的支援,也遭到了宋國宋在公以及鄭國大臣高渠彌的禍害。最終他們一個死於高渠彌的毒手,一個出逃於蔡國。宰相祭足便立公子儀為國君,子儀沒有辜負眾望成為一代明君,從此鄭國國泰民安,成為楚國的附屬國。

  祭足帶給我的印象很深。他足智多謀,明辨是非。在鄭莊公想立子突為王的時候,他推薦了為鄭國立了許多大功的子忽;在宋莊王來催他們交出金銀時,他巧妙回信緩解了交易;在說不通打不過時,他懂得聯合其他國家,強大自己的實力擊退宋國;在知道高渠彌對公子忽的毒害後,使用計謀為子忽報仇。

  宋莊王是一個貪心和野心非常大的君王,他不僅要求鄭國給他們一百雙壁玉,千噸黃金,甚至還要每年給他三萬錘糧食!他一直預謀要讓子突上位,以達到吞併鄭國的目的。

  高渠彌心胸狹窄,記仇,心狠手辣。因為公子忽曾阻止他封為上卿,與公子忽不和,使用陰謀鬼計下毒手把他殺了滅口,想輔佐另一位公子上位以達到他自己的私心和野心。但是,最終還是死於齊國君王的手下。

  歷史故事中讓我們看到了貪婪、狡詐、陰險的人最終還是達不到目的的。我們更多的應該學習古人的足智多謀,學習智者身上優秀的精神,學會辨別是非善惡,從古人的智慧裡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13

  這幾天我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一生必讀的經典之中國十大名著的《東周列國志》。

  在漫長的歲月裡,周朝是一個最久的朝代,可卻是歷史中一小部分。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在西周的時候,國力強大;而在東周,政府的力量十分衰弱,結果天子只是一個名義而已罷了。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此時諸侯割據,群雄逐鹿。《東周列國志》就敘述了春秋戰國間,五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下面我給你們講講“春秋五霸”的故事吧!

  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他是一個善於用人的霸主。管仲是齊桓公弟弟的老師,為了讓齊桓公的弟弟當上皇帝,於是管仲曾經用箭射他。但因為他的胸襟十分寬廣,而且管仲也很有才能,於是他任用管仲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管仲協助他整頓齊國,國內兵強馬壯、糧草充足,齊國日益強大起來、有所振興。這時,齊桓公稱霸之心活泛起來,佔據了他心中所有位置。有了管仲,齊桓公信心百倍地踏上了稱霸諸侯的旅程。

  啟發:說明了只有以誠相待,才能讓別人幫助你,感激你。其實齊桓公對人以誠相待,也是為了自己的霸業做的奠基。所以,我要向齊桓公學習,做一個對別人以誠相待的人。

  第二個霸主就是厲害的晉文公,他的身邊都有難得的文臣武將,他也跟齊桓公一樣善於用人。他為人賢明,出言不浮誇虛飾,氣度不凡,所以他打敗了專橫跋扈,讓人們抱怨連天、不得安寧的晉懷公。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登上了盟主的位置。

  啟發:只有一個善於用人的人,才能當好一個公司的董事長,因為只有懂得用人,他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才能為他自己的公司增添了得力人才。而晉國就好比一個公司,晉文公則是這個公司的董事長,假如他不懂用人,他還能當上霸主嗎?

  第三個霸主是宋襄公,他是一個十分愚蠢的人。他愚蠢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可以說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傻蛋。

  啟發: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不能向他學習。比如說他要用仁義戰勝刀槍,這可能嗎?假如一個善良的小羊羔在一隻貪得無厭的大灰狼手中,善良的小羊羔有可能用自己的仁義戰勝大灰狼那可怕的牙齒嗎?

  第四個霸主就是——胸襟寬廣的秦穆公。秦穆公懂得用人,用了許多難得的文臣武將。他也是一個十分明智的君主,該提拔的就提拔,不該提拔的就不提拔。在這些文臣武將的幫助下,他成為稱霸各國的盟主。

  啟發:做一個懂得寬容的別人的人是有些難,但是秦穆公做到了,他寬容別人時,別人則會以感恩的心去回報寬容他的人,在這時寬容則變成了秦穆公成就霸業的奠基石。寬容是一種美好的品質,我要向秦穆公學習,做一個懂得寬容的人。

  第五個霸主就是大名鼎鼎的楚莊王。在楚莊王年輕的時候貪圖享樂,專橫跋扈,一點都不關心政治。經過好幾個大臣的規勸,他醒悟過來了。他一鳴驚人,有了大幅度的改變,整頓內政,關心人民。經過許多年的努力,他坐上了盟主這個位置。

  啟發:國學讀本上說“過而不改,是謂過以”。楚莊王在以前也曾經是一個貪圖享樂的人,但是他知錯就改,他提拔了許多厲害的文臣武將,國裡漸漸恢復,從而當上了盟主。我們其實應該向楚莊王學習,因為在學校中,有許多同學知道自己錯了,但是他絕對不改,這不是自欺欺人嗎?所以,我們應該向楚莊王學習,做一個有錯必改的好孩子。

  《東周列國志》是精彩萬分的一本書,令人拍案叫絕。它不僅讓我瞭解了歷史,也讓我懂得了一些道理,我喜歡這本書!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14

  歷時兩個多星期把《東周列國志》粗看了一遍,它講的是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歷史,用半白話半文言的方式寫了出來,並且加上一部分小說形式的加工,雖然這是一本小說,但關於歷史方面的問題還是會以歷史史實為依據的。《東周列國志》讓我對先秦時期的許多歷史進行了瞭解,並且能夠把課本上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串聯了起來。

  在我看來,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時代,失倫常,敗德俗,子弒父,臣篡奪,禮崩樂壞的例子不剩列舉。在這種混亂的背景下,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人物,有治國興邦的明主,亦有荒淫無道的昏君;有勵精圖治的能臣,也有讒言獻媚的佞臣。一個個以他們為主角,在時間順序下串聯的故事讓我看到了這五百多年的璀璨歷史。

  雖說春秋無義戰,但是還能講究個師出有名,打仗能夠講究禮節,雖戰而不重殺,雖勝而不滅國,而到了戰國後期,戰爭才是真的.毫無“義”可言,戰爭動輒滅人國,屠軍屠民幾十萬,面對虎狼,老少婦幼皆起來抵抗,甚至不乏十五歲的孩童就上戰場的例子。

  我認為本書從頭至尾貫穿整本書的是氣節二字,推崇的也是氣節,在我們看來可以用愚忠、愚孝來形容,但是對許多古人來說氣節甚至比自己的性命都重要,他們能夠矢志不渝的堅守自己的信仰,就算刀斧加身也面不改色。氣節還可以引申出來忠、信、義等等。燭之武退秦師、藺相如完璧歸趙,都是臨危受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算威脅到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漁丈人、浣紗女投河,田光自刎,都是為人謀事而見疑,遂以死明志,只為守信。鮑叔牙管仲相約互薦,申包胥伍員存楚覆楚之論,都是古人朋友相交的例子,古人的朋友之交可以各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去奮鬥。

  讀完這本書,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明白了許多事情,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要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堅定心中那一縷氣節。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15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東周列國志》,作者是明代的馮夢龍,這本書是十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小說。

  本書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許多故事,此時諸侯割據,群雄逐鹿。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大大小小的國家在這個時期相繼出現,經歷了興盛與衰亡。本書一共有三十四章,從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

  《東周列國志》選取了許多內容豐富的故事,其中人物描寫比較突出。讚揚了勵精圖治、胸懷寬廣的鄭莊公和忠心耿耿、有勇有謀的管仲一行人。諷刺、批評了昏庸、殘暴、無能的周幽王、衛莊公等,和姦詐狡猾的虢石父等奸臣。

  我最喜歡“秦贏政一統平天下”這個故事。秦國是先將弱小的韓國打敗;再趁趙國發生地震、災荒時將其消滅;秦王派王賁將魏國、燕國先後打敗。楚國是一個大國,秦將李信率二十萬大軍攻楚。他驕傲輕敵,終於兵敗,隨後派王翦用以逸待勞麻痺敵軍,打敗楚國;最終打敗了四十四年無戰爭,一直過著安逸生活的齊國,一統天下。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優秀的小說,為什麼秦國能夠一統天下?這是因為秦王會審時度勢、抓緊機會、做事果斷、知錯能改、作戰經驗豐富。並且手下文武官員極多。贏政自幼天資料聰穎,加上後天勤奮好學,最終成為了一位出色的君王。

  秦王抓住六個諸侯國互相征戰的機會,一舉消滅所有國家。

  讀完這本書後,我們不僅學會了解許多史事,還能獲得許多啟發。

  我們要學習秦王的勤奮好學、足智多謀。也可以學習他的計謀,秦王從弱小國先起兵,最後征伐強國,我們做題時也可以先做簡單的,再做難的。在比賽中先打敗弱小的對手,再與強大的對手對抗……

  我合上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16

  讀懂了歷史,就會獲得前人寶貴的經驗,使自己變得明理智慧。

  《東周列國志》描繪的是西周滅亡後東周成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歷史故事。裡面有許多各自為戰的國家,有無數驍勇的將軍,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許多昏庸和開明的君主。他們為了權力和土地的鬥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性格,善良與奸詐的嘴臉就像一碗攪和著許多人性佐料的湯,不僅再現了那個征戰的時代,還留下了許多令我振聾發聵的驚奇和值得銘記的感悟。

  《周幽王女色亡國》一章述說了周幽王因為女色而不勤政愛民,最後招致亡國禍事,八百年基業毀於褒姒。哎!這個悲劇固然可悲,警醒了後人和那些君主,在江山與女色面前要學會衡量,孰輕孰重自己心裡應該有個數。我想周幽王為什麼會亡國,不僅僅是褒姒的責任,他應該負全責,因為從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他對自己沒有自控力和束縛力,不懂得剛則柔,柔則剛,只是一味的柔,泯滅了上進心,消磨了意志。如果他本身有嚴於律己,修身養性,勤於國事的心,亡國之事便是天荒夜談,即使褒姒再妖媚,也不可能主宰江山的興亡。

  歷史總是和人連在一起的,諸多的感情就在歷史的激揚文字中展現得令我感動萬分。鄭莊公因為母親偏愛小兒子,幫助小兒子起兵造反而傷心。母親的計謀失敗後,被髮配邊疆,莊公有誓言“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但是後來因為思念母親,派人迎回了她,母子兩人一相見便抱頭痛哭,盡釋前嫌。讀了這個故事,我十分感動,畢竟親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親對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對子女愛的初衷,才有偏愛。這是個錯誤,但我認為這也是因愛而錯,誰不會在愛的旅途上犯錯呢?我讚揚鄭莊公能夠把親情放在隔閡恨意之上。親人犯了錯誤,不應該一味的責怪,應該學會包容,這樣在愛的融化下,有什麼坎兒過不去呢!畢竟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是十指連心的親情。

  這本書裡許多地方讓人感悟非凡,除了親情,還有謙虛讓位。鮑叔牙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便為了齊國的強盛讓位於他。這是鮑叔牙的寬闊胸襟與為國的中心。他在國家與自己的路上選擇了國家。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這樣。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我們的榮譽是國家給的,就要為國家著想。有能人強過自己,就要能者居之,謙虛的舉薦,並且為了祖國可以讓位,這樣祖國在能人的帶領下,一定會強大的。自己也會因為國強而獲得自己的幸福。

  成語嚴於律己:律:約束。嚴格地約束自己。如:宋·陳亮《謝曾察院君》:“嚴於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天治道。”又如:我們的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以身作則,嚴於律己,艱苦奮鬥,幾十年如一日。——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成語修身養性:修身:使心靈純潔;養性:使本性不受損害。透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如: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折:“貧道本是南陽一耕夫,豈管塵世之事 只可修身養性,貧道去不的也。”又如: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上了年紀就安安靜靜地修身養性頤養天年了。”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17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經史典籍,古文和白話夾雜,典故很多,閱讀難度很大。我幾次捧起這本書都是東挑西撿看幾回就放下了。今年暑假,我決定繼續讀這本書。慢慢地,終於讀懂了一些,並且想寫寫讀後感。

  這本書以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為主線,描寫了從宣王中興到秦滅六國這段動盪的歷史。當時列國爭雄,豪傑輩出,對於中華文明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書中涉及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如管仲相齊、重耳出亡、吳越爭霸等,還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小故事,如烽火戲諸侯、完璧歸趙、紙上談兵、毛遂自薦等。

  當我讀到"石蠟大義滅親"時,我不禁感慨!石蠟的兒子石厚和為桓公的弟弟州籲和謀殺死了為桓公。州籲當了皇帝后戰火四起,民不聊生!石蠟對自己兒子的行為深惡痛絕。他設計把州籲和石蠟處死,國家才得以安寧。這和成語故事《大公無私》非常的相似。故事裡的晉國官員祁黃羊,為了國家的利益,分別推薦他的仇人和兒子去不同的地方擔任不同的官職,並得到了百姓的好評!

  石蠟和祁黃羊他們都熱愛自己的祖國,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但是現在有很多的人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和平的國家裡,不珍惜。為了個人的一些利益,去損害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生產出不安全的食品,毒害大家的健康。

  我希望大家都能從國家利益出發,做一個大公無私的人。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18

  我看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深有感觸。書中描寫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百家爭鳴、列國紛爭的偉大時代。記載了無數國家和個人在這段數百年的動盪不安中府仰沉浮。它比《三國演義》內涵豐富,人物智謀比《三國》強。全書精彩紛呈,描繪了許多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讓人感動,有的讓人敬佩,還有的讓人憎恨。《鄭莊公掘地見母》是一個讓我感動的故事。鄭莊公發誓不到黃泉一輩子都不見母親。而他現在很想念母親,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派人掘地,一直掘出泉水,然後在泉邊修建了一座地下室,讓母親搬進去住,這樣既不違背誓言,又能天天見到母親。我被他的聰明、睿智、孝心深深地感動了。《楚莊王一鳴驚人》是一個讓我很敬佩的故事。楚莊王繼位後三年沒有任何作為,貪圖享樂,專橫跋扈,一點都不關心政治。經過好幾個大臣的規勸,他醒悟過來了。他一鳴驚人,有了大幅度的改變,整頓內政,關心人民。經過許多年的努力,他坐上了盟主這個位置。書本上說“過而不改,是謂過以”楚莊王在以前也曾經是一個貪圖享樂的人,但是他知錯就改。

  在學校中,有許多同學知道自己錯了,但是他絕對不改,這不是自欺欺人嗎?所以,我們應該向楚莊王學習,做一個有錯必改的人。《幽王烽火戲諸侯》是一個讓我很氣憤的故事。幽王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為了讓一個叫褒姒的姑娘笑,聽信奸臣的話,帶著褒姒到驪山遊玩,驪山腳下有二十多座烽火臺,點起了狼煙,附近的諸侯都以為犬戎來了,帶著各自計程車兵來作戰,發現沒有敵人,都回去了。雖然褒姒高興地笑了,但是這件事給幽王種下亡國的種子。後來,犬戎真的入侵了,再點起狼煙就沒人來救援了。幽王最終被殺死了。

  結果是,君不是君的幽王因為戲弄了諸侯導致了亡國。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不能向他學習《東周列國志》這本書,忠實而精彩地記錄了那段寶貴歷史,包含很多知識,如用兵之法、出使應對之法…….是中國古典名著中引用成語名句最多的一本書,非常值得我們反覆研讀。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19

  三國雖然有趣,但過於短暫;秦朝雖然勇敢,但過於殘暴;明朝雖然戰無不勝,但過於無能;只有東周呆若木雞才是給人帶來無窮情趣。那些驚險的宮廷鬥爭,充滿智慧的外交故事、場面宏大的戰爭,各國國君賢納的感人故事,全面體會了東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東周歷史的記載,離不開的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裡面精彩的故事,也離不開馮夢龍良苦用心地將紛繁蕪雜的線索處理得有條不紊。《東周列國志》記述了從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五百多年的歷史事情。第一個故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從此,西周滅亡,春秋開始,春秋開始後,周王朝國力一蹶不振,取了代之的是強盛的諸侯各國們。映入腦海的是“春秋五霸”,後來,是”戰國七雄”。他們使中國國力突飛猛進,無論是軍事、教育、經濟還是政治都佔據了世界的一席之地。此外,我們現在經常用的很多成語,典故都來自《東周列國志》,如:一鼓作氣,完璧歸趙等等。

  《東周列國志》最大的意義是得民心得天下的道理,在最後一回——三十回統一六國上說:二世殘暴,不得人心,雖兵甲數十萬,但義兵志也,次發反擊大戰,敵朝滅。

  《東周列國志》這本書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理,解決疑難,走出困境的事情,也有很多以理服人的論辯,我們可以從中吸取許多做人的智慧。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 篇20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講述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故事的長篇小說。和《史記》相比,這本書在講述歷史故事時講述得更生動、詳細。這本書裡的故事始於周幽王時期,結束於秦始皇統一六國。

  這本書先講述了周幽王因為過度享樂,導致國力衰弱,最後因為烽火戲諸侯而被入侵者所殺,導致周朝不得不東遷的故事。從周朝東遷開始,周朝朝廷的力量就大大衰弱,周朝的土地被幾個諸侯國分裂成小塊,權力被分散到了各國國君的手裡。

  接下來,該書就細緻描寫了諸侯國之間的大混戰。這些戰爭大多始於國家之間的糾紛,然後規模逐漸變大,最後形成有數萬人傷亡的大型戰爭。除了大國,就連力量很小的小國之間也會互相攻擊,大國也經常靠侵略小國來獲得土地。由於戰爭頻繁發生,這段時期的人民生活得十分艱難,幾乎連一天安穩的日子都過不上。我還觀察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國君是透過占卜來決定是否發動戰爭的,這說明國君在發動戰爭時有時不會慎重考慮,也說明一些國君發動戰爭是比較隨意的。

  除了戰爭,作者還描寫了這段時期各國內部發生的故事和各國之間的交往。這些國家內部經常會發生權力鬥爭,有時甚至會發生大規模的內戰。國家內部的權力鬥爭和時常發生的戰爭讓國家變得非常不穩定,經常出現動盪。不過國家之間不只會發生戰爭,也會互相往來,比如派使者到別國去訪問,或者和別國互相交易商品。各個國家也會與其他國家結成盟友。當有一個國家發生戰爭時,它的盟友們就會來幫助它。有時一些國家會出於自己的利益而去幫助其他國家,這種現象在現代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比如中國在新冠疫情中就幫助了歐洲、非洲的一些國家,從而樹立了中國的大國形象。

  書中還描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齊桓公、管仲、荊軻、西門豹等。雖然這些人物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無不被作者描寫得十分生動,單從作者所用的詞句裡就可以直觀地看出人物的性格。這說明作者非常用心地刻畫了這些人物的形象。作者還會透過描述人物的事蹟來描寫人物的形象。比如,作者使用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來描寫荊軻的形象。《東周列國志》裡描寫的很多人物在《史記》都有出現,但兩本書的描述有時會出現差異,而且《東周列國志》對人物的描寫會更加詳細。作者還會評價書中描寫的人物,批評了自己不認同的人物,也讚揚了具有良好品質的人。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故事,為什麼說它特殊呢?因為它和我們通常看到的版本有比較大的偏差。它就是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我們通常聽到的版本是秦朝婦女孟姜女的丈夫被強制徵去修築長城時因勞累而死,孟姜女悲痛欲絕,在長城腳下哭了三天,居然把長城哭倒的故事。但是,《東周列國志》裡記載的故事卻是齊國將軍杞梁戰死後,他的妻子孟姜女在齊國的城牆邊哭泣了三天,把城牆哭倒的故事。書裡還說,我們聽到的版本實際上是這個故事的誤傳。

  讀完了這本書,我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感受到了這段時期的混亂,由於各個國家之間時常發生戰爭,人民的生活十分不穩定,住在邊境線邊的人們更是如此。每發生一次戰爭,就會消耗大量的物資,還會導致很多人員傷亡。如果有一座城被敵軍包圍,城內的物資很快就會耗盡,就算後來解圍,這段被包圍的日子還是會讓這個城市遭到極大的打擊,甚至變為一片廢墟。戰爭如此頻繁,國家的經濟必然無法正常發展,只要發生一次戰爭,就一定會消耗大量的物資,還可能導致很多人員傷亡,這會讓國家蒙受巨大的損失。我希望,像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混亂時期不會再次出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