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讀後感(通用5篇)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通用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東周列國志》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1

  《東周列國志》講述的是2000多年前,周幽王無能,使得各路諸侯紛紛謀反,天下大亂。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介子推。他跟著著晉文王重耳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我很敬佩他的忠誠,有一次他在幫助重耳登上王位的途中,重耳很多天沒吃東西,餓得很是難受。於是介子推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我想介子推一定也很多天沒吃東西了,但他為了重耳,能割下自己的肉給他吃,可見介子推的忠心。他使我想到了我國在抗日期間,也有許多對祖國忠心耿耿的英雄。如王二小,他為了祖國,把敵人引進我軍的埋伏圈內,但自己卻犧牲了性命。這難道不是對祖國的忠心嗎?明知把敵人引進埋伏圈自己會死,但他還是義無返顧的去了。但還有一些對祖國不忠的人,就是那些漢奸,他們沒有經受住敵人的威脅,而成了對方的走狗。

  介子推還有一點令我敬佩那就是他很孝順。在重耳登上王位的時候,重耳要他當官,但他不肯,要回家贍養老母。於是重耳便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寧願被燒死也不願出來。一開始我讀的時候,我覺得介子推很傻,放著大官不做,卻要回家贍養老母。但我轉念一想,介子推的父母撫養了介子推,但介子推年輕時就跟重耳四處闖蕩,現在清閒了,就應該孝順父母。但社會上有些人卻跟介子推相反。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有一位30歲的人,他離家出走了,因為父母沒有滿足他的願望。我覺得,他這麼大不務正業還要父母撫養,還跟父母要這要那,不滿足就離家出走實在是不應該。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2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經史典籍,古文和白話夾雜,典故很多,閱讀難度很大。我幾次捧起這本書都是東挑西撿看幾回就放下了。今年暑假,我決定繼續讀這本書。慢慢地,終於讀懂了一些,並且想寫寫讀後感。

  這本書以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為主線,描寫了從宣王中興到秦滅六國這段動盪的歷史。當時列國爭雄,豪傑輩出,對於中華文明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書中涉及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如管仲相齊、重耳出亡、吳越爭霸等,還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小故事,如烽火戲諸侯、完璧歸趙、紙上談兵、毛遂自薦等。

  當我讀到"石蠟大義滅親"時,我不禁感慨!石蠟的兒子石厚和為桓公的弟弟州籲和謀殺死了為桓公。州籲當了皇帝后戰火四起,民不聊生!石蠟對自己兒子的.行為深惡痛絕。他設計把州籲和石蠟處死,國家才得以安寧。這和成語故事《大公無私》非常的相似。故事裡的晉國官員祁黃羊,為了國家的利益,分別推薦他的仇人和兒子去不同的地方擔任不同的官職,並得到了百姓的好評!

  石蠟和祁黃羊他們都熱愛自己的祖國,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但是現在有很多的人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和平的國家裡,不珍惜。為了個人的一些利益,去損害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生產出不安全的食品,毒害大家的健康。

  我希望大家都能從國家利益出發,做一個大公無私的人。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3

  這個暑假裡,我讀了一本叫《東周列國志》的書。這本書寫了東周五百多年的歷史,讓人看了身臨其境。

  其中有一篇《百里奚謀求官位》。講的是春秋時期虞國有個人叫百里奚。他家裡非常窮,但他從小博覽群書,很愛學習。在他三十多歲時娶了妻子杜氏,然後去謀求官位。他先來到了齊國,想輔佐齊襄王,但是沒人引薦,時間一長,百里奚身上的錢就花光了,只好在路邊乞討。有一位叫蹇叔的人看出來他是個賢才,就與他一起謀求官位。但當時五十多歲的百里奚想回老家,就與蹇叔一起趕回了虞國。在虞國大臣宮之奇的幫助下,百里奚當上了中大夫,但一直沒受到重用。蹇叔對他說“虞國國君見識短淺而且剛愎自用,不會有什麼作為的。”可是百里奚不聽。

  後來虞國滅亡了,百里奚被晉國作為奴僕陪嫁到秦國。在途中,他逃到了楚國。楚王不知道他的才能,讓他去養馬。秦穆公發現陪嫁的人裡有百里奚的名字,卻沒有這個人,就問大臣。大臣說“百里奚有經世治國的才能,只不過沒有遇到賢明的君主。”秦穆公與大臣們商議完之後,決定用五張羊皮去換百里奚,這樣楚王就不會懷疑。楚王以百里奚就是普通的奴僕就爽快地答應了。百里奚由此被稱為“五羖大夫。”百里奚後來又向秦穆公推薦了蹇叔,兩個人一起輔佐秦穆公。

  在這個故事中,雖然百里奚是主要人物,但我最喜歡的人物時秦穆公,他之所以會成為春秋五霸中的一位,是因為他能招賢納士,任用賢才,把原先弱小,國土不廣的秦國變得強大。他還霸西戎,擴大陝西北部地區,讓他的霸業越來越穩固,不愧是一代賢君啊!

  讀了這本書,不但給我帶來了豐富的歷史知識,而且還認識了很多賢君。將領和大臣,這本書真是太棒了!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4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到秦始皇併吞八荒,一統天下,《東周列國志》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各顯神通的恢弘曆史畫卷。東周列國時期,唯有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求變的強者,才能生存下來。

  春秋初,天下分封為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至戰國初,僅剩下二十餘個,直到秦國成為最終贏家;東周舞臺上的主角無不是求變最徹底的君主和國家。"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都是在打破舊的制度,任用賢能,改革內政、富民強兵後才成為霸主的。能夠稱雄中華大地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也是在求變中崛起的。

  東周時期,個人透過改變自我,可以衝破世襲制的束縛,走上歷史舞臺。蘇秦學縱橫之術,遊說秦王不成,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以為子。蘇秦乃嘆曰:"此皆秦之罪也!"乃發奮讀書,後配六國相印。"蘇秦刺股"式的個人奮鬥在東周比比皆是:孫臏,張儀,毛遂,吳起,他們透過不斷學習,日新月異,才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泥古不化,拒絕改變的人,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宋襄公堅持排兵列陣的古典戰法,不攻半渡的楚兵,等到楚兵擺好陣形再對攻,導致"泓水之戰"的慘敗。楚共王堅持"將在謀而不在勇"的老教條,不用神箭手養由基,害死了太子,自己也弄瞎了一隻眼,方知悔改。趙括"紙上談兵",在"長平之戰"敗給了戰神白起,斷送了四十萬將士的性命和趙國前途,終成千古笑柄。

  順應潮流,積極應變,提升的是競爭力,對道義的堅守卻是不變的。鄭莊公黃泉認母,伯牙摔琴謝知音;廉頗負荊請罪,重耳退避三舍。小勝靠智,大勝憑德,齊桓公"尊王攘夷",憑藉的是道義。求變,但要講原則,守道德。若恣意妄為,失去民心,必然一敗塗地。秦始皇一統天下,卻橫徵暴斂;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終究是曇花一現。

  東周列國,汰弱留強,勝者為王。順應潮流,積極應變是這一時期的主題。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值得一讀。以史為鑑,受益良多:在今天高速發展的資訊化時代,我們應當不斷改變自我,成為時代的強者。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5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劉向的這句話傳頌千古,發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閒時間閱讀了一本名著——《東周列國志》。由於讀書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簡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現在眼前只剩兩件令我記憶猶新的關於它的故事來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語文學習了《馬說》一文,這也令我聯想到了這本書中的似千里馬、伯樂一樣的角色。“燭之武與佚之狐。”在鄭國處於危難之際,佚之狐慧眼識英雄,力薦燭之武;二而燭之武智勇雙全,且頗有愛國精神,不因為之前鄭伯的冷落而耿耿於懷,最終不辱使命,說服秦伯退兵,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憑三寸之舌退百萬兵師”的千古佳話。看到這裡,我不禁想,難道他與秦伯正面交鋒時,他就不怕失敗嗎?怕,他當然怕。那麼,是什麼讓他如此大義凜然地決定扮演一個國家的使臣且面對強敵呢?是勇氣,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勇氣。

  《東周列國志》一書中荊軻刺秦王一章也體現了這一永垂不朽的勇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易水送別,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氣,在秦王的大殿上,當荊軻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時,我們看見了昔日威嚴無比的一國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儀態;所有的大臣更是驚慌失措,方寸大亂。荊軻一刺,刺穿了所謂天子的神話。

  秦王與大臣的名字,也許在歷史的風塵中漸漸消失,但荊軻之名,永載史冊,萬古流芳。荊軻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的勇氣卻是熠熠生輝的。

  這令我不禁感慨到,燭之武不惜性命為國退秦師,荊軻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毅然刺秦為報燕太子丹之情,這不都表明:“勇氣是挑戰者擂臺的鼓點,它擊退了人的膽小與怯懦;勇氣如航船上的風帆,引領人們走向成功的彼岸”這一觀點嗎?所以,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說:“勇氣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氣是火,點燃熄滅的燈;勇氣是燈,照亮前行的路;勇氣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勇於嘗試,要勇敢,千萬不可怯懦,不可成為遺笑千年的“懦夫”,但也應該做到聰明,切不可為莽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