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會“偷懶”的教師》讀後感

《做一個會“偷懶”的教師》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做一個會“偷懶”的教師》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做一個有幸福感的老師是我一直在尋覓的,不經意間從噹噹網新書目錄中看到《做一個會"偷懶"的教師》,立即引起了我的興趣,終於,這本書握於手中,封面如此簡潔省事,上白下黃,中間書名,左上角兩行小字:通俗使用的全國中小學一線教師培訓用書,這真是智慧的教師案頭必備的實戰指導手冊。

  苦幹不如巧幹,“偷懶”是個好習慣。看到這句話,我更是迫不及待地走進《做一個會"偷懶"的教師》這本書裡了。全書以典型的案例,總結了一系列可供老師們學習借鑑的“偷懶”通則和方法。這些智慧的“懶”方法,可以使你的.工作更加輕鬆自如、事半功倍。這不僅是一本寫給教師的書,對於任何需要充電學習、提升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質量的人來說,它都大有所益。

  我就拿自己先開刀:一週要上一個年級兩個班的正常教學,周課時21節,(最多時達24節),還要帶2節閱讀課,還要寫教案,改作業,批試卷等等,每週一次集體備課,再加上學校開會,上級要檢查等諸如此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忙的“焦頭爛額”,累的“身心憔悴”:身累、心累、腦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雖然我們每天像驢拉磨一樣忙忙碌碌,卻始終是在原地打轉,每天“濤聲依舊”的重複著“昨天的故事”,這是當今許多教師的生活寫照。

  忙者,心亡也。太忙則心死。其實,區別優秀的教師和平庸的教師,不在於教師是否天天忙碌,而在於你是否學會“偷懶”。把事兒做在點子上,把精力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用在盲目的勤奮上。悶頭做事,只做不想,會使你迷失了方向,工作毫無頭緒,生活雜亂無章,結果是越忙越亂,越亂越忙,不知不覺浪費掉寶貴的生命。

  事事躬親,未必是一件好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位教授曾說:“名師”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會偷懶,會裝傻,會踢球。初看這些見解,有些疑惑,但細細一想,這種說法又有道理,特別是“會偷懶”,的確是我們老師應該學會的一門教學藝術。

  學做個偷懶的老師,其實是要用教育智慧來解決很現實的教學問題。一個“懶”教師,會在課堂上丟擲問題,等待學生的思考與解答,這樣教師不用講得那樣辛苦,學生體會卻會更深刻;一個“懶”教師,組織活動時會甘願退居幕後,放手讓學生“折騰”,教師間或充當“軍師”或“裁判”的角色,學生的智慧、個性、創造力被激發……反之,如果一個教師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勞,結果不僅自己疲於奔命,學生也會在長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學會了被動地接受與等待。

  總之,只有從忙忙碌碌中解脫出來,你才會有時間去思考未來,才有閒暇提高生活的品質,享受人生的快樂,活得才更有意義。

  優秀的人都是會偷懶的人。“偷懶”是一種高超的技能,是一種至高的境界,是一種絕妙的藝術。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陸世儀說過:“善師者學逸而功倍,不善師者學勞而功半。”在工作中找到樂趣,你不快樂,不是工作的錯。其實,“懶”,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種內在動力。

  在這本《做一個會“偷懶”的教師》中,偷得“偷懶”的技術和藝術,“偷懶”是個好習慣。養成這個習慣,你將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偷懶”是科學,是藝術,是智慧;“偷懶”是給學生施展才華機會的靈丹;“偷懶”是給教師創造休閒、放鬆心靈、擺脫倦怠、提高生命與教育質量的妙藥。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本領,走向“偷懶”的至高境界——“穩坐中軍帳,笑看風雲起”。

  讓我們都來做一個會“偷懶”的教師,都來做一個有幸福感的老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