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與方法讀後感

真理與方法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真理與方法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真理與方法》,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商務印書館20xx年4月版。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是德國當代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他歷任馬堡大學、萊比錫大學、法蘭克福大學、海德堡大學教授,著有《真理與方法》影響很大,主要思想是直面理解本身的時候,存在遠逾出意識,提出“面向事物本身,看不等於真”。

  伽達默爾作為一個哲學家,追求卓越的哲學教育。提出要整體地把握一件作品,關鍵在於把握其獨特個性之所以如此顯現的那個場域或事件。這是因為自我理解的影象必然顯現在與他人的交道之中,我們之於事物的遭遇或把握,更多是前見而非判斷。因為判斷這個詞指向了經驗的主題化及專門化。

  它意味著,從一元論作品解釋到多種意義解釋的自由。傳統解釋學認為藝術作品的意義就蘊含在作品中,無論何人去分析,都最終會得到一致或相近的看法,這實際就失去藝術的'本真。伽達默爾從真理與方法的當代解釋學,提出面向事物本真的特定距離問題,提出透過“視域融合”考量事物存在的全因素來解決這一問題,將事物出現時觀看期待與觀者當下的觀看期待這兩種視域加以融合,由此形成更大、更開放的新視域。把意義看作是在觀者觀看實踐中所建構的產物。從一元到多元,從客觀到主客觀互動,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從閉合到開放。在主觀與客觀、個體與社會、當下與歷史、個人見解與可交流溝通之間形成某種張力。因此,藝術接受和意義建構要把藝術研究和藝術的社會學思考融匯在一起。

  伽達默爾捍衛的理解經驗本身,不是起於神思之接,而是內蘊於生活世界的本真,為你我提供了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哲學方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