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讀後感1000字

彼得原理讀後感1000字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彼得原理讀後感10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讀彼得原理,難免覺得彼得先生有些囉嗦。每談及一兩條有實際操作意義的理論後,必然要加上各種日常生活中的例項來進一步證明,學校、醫院、政府、法院……無所不用,處處都強調他的理論的正確性。雖然這些論證確實有理,基本上無可挑剔,但難免讓人覺得乏味。直到文中出現了對帕金森理論的解讀,才赫然想起,彼得原理以及與它相應的層級組織學是在充滿敵意和嘲笑的學術環境中生成的。

  文中介紹到:“帕金森是著名的社會理論家,他曾仔細觀察並有趣地描述層級組織中冗員累積的現象。他假設,組織中的高階主管採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組織效率降低,藉以提升自己的權勢,即“爬升金字塔”現象。在肯定了帕金森定律那種吸引人又看似健全的理論之後,彼得毫不避諱地指出:“帕金森的研究做得不夠徹底。”誠然,增加工作量可以使員工在一定時間內做得更紮實,但是過度擴增的結果不盡然如此,當不勝任員工繼續留在原職時,不斷擴增的後果可能是使組織結束生命,亦即公司倒閉、政府垮臺、文明崩潰為野蠻未開發的`情況。因此,彼得認為“我們必須摒棄帕金森”。作為官僚制度下的兩個基礎性理論,彼得原理與帕金森定律都發揮著其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20世紀60年代的人們對帕金森推崇備至,作為一門新推出的科學理論,彼得不得不以這種較為偏激的方式提醒人們注意到社會現象的另一層面,讓人們瞭解並相信彼得原理的存在。可能是現在的我們已經瞭解了並且早已相信了彼得原理,這部分看起來才不那麼精彩、新鮮。這時候不得不對彼得先生這種迎難而上、不畏鄙夷,堅持將真理推向眾人的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科學的發展的根本就需要以一代代學者不斷地推陳出新作為動力。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卻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人在某個崗位上乾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彼得原理》讓我們想起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官僚組織理論常犯的兩大組織病,一是帕金森定律,另一就是彼得原理。因為官僚組織追求理想中的最佳狀態,但這臺“精心設計的機器”忽略了人力資源的能動性。像彼得原理就反映出:在官僚組織中,連身份的保障、晉升、加薪都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做出了詳細規定,所以人就得做一個活著的機器,機械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地一步一步往上爬。這種爬升過程是不遵循能力激勵學習等要求的,所以必然爬到他不能勝任的位置。

  從人性的角度上來說,彼得原理是無解的。因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的天性就是不斷往上爬。但是現代去中心化的開放協作模式,組織結構扁平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彼得原理的魔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