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

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重新發現社會》,應該是七年前買的書,當時是高二。

  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作者文風如劍,爽快而不失端重。七年後再看,雖然書中有些例子已是往事,但是觀點與邏輯依舊發人深省,可見好書味長久。

  作者說:重新發現社會。

  那麼社會是什麼呢?它是政府與個人之外的第三極。

  社會不同於政府,是成為公權的私權集合體;又不同於民眾,是個體權利的最基本聚焦,而是如同一架水車——民眾用自己的腳進行著踩踏,引來流水沖刷並灌溉著田野上的政府,從而幫助民主與自由的最後豐收。

  回到當下,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如今的社會,那改寫一句名言再合適不過:這是最好的社會,這是最壞的社會。

  這是最好的社會。科技與商業的蓬勃發展、政府與制度的漸進改良、個人與集體的求同存異,每一顆種子都從社會的土壤裡發芽,並且將最後的果實回饋給社會。

  但這依舊是最壞的社會。因為籠子裡的權力之爪至今尚未馴服,貧富不勻的階梯依舊阻礙著許多人的步伐,思想的鏈條還在對我們進行著無聲的鞭打。

  由此看來,似乎距離我們所追求的自由民主社會依舊相去甚遠。那麼,社會還會好嗎?

  我想會的,而讓社會變好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就是如今的大眾創業。

  雖然現在有許多人認為“大眾創業”是個偽命題,因為它只會讓千千萬萬的年輕人從財富自由的夢境裡跌落到現實的深井,頭破血流。

  但是我認為簡單的將創業與財富劃等號,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做法。

  誠然,一次成功的創業確實可以讓創業者一躍至財富自由的階段,但是財富只是創業的結果之一而已。

  從社會眼光來看,更重要的,是在創業過程中,對於策略和行動的不斷最佳化,以及對於市場經濟的尊重。換而言之,前者讓人明白社會發展需要務實的漸進,後者則與自由民主的社會基本訴求血脈相連。

  策略與行動的不斷最佳化

  先說策略與行動的不斷最佳化。

  發展是創業的基調,務實是創業的態度,漸進是創業的節奏。

  真正的發展方法,唯有在務實中漸進。如同胡適所言的“整理國故,再造文明”,只有先從過去中整理出脈絡,才能發現當下的癥結,並找到藥方。

  不能新居未建而舊居先毀,在被純抽象的理想設計所支配下無瓦遮頭,而是要落實到符合自然與現實的規律中來,才能避免激情燃燒過後的空空如也。

  回看歷史,“一次性成功論”早已被前人證明了其機會的微乎其微,尤其是在面對人類的侷限性,與世情的複雜性之時,如果依舊堅持一口氣吃成個胖子,當事人無疑將會在最後淪為賭徒。

  對市場經濟的尊重

  再言對市場經濟的尊重。

  如今的創業必然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發生並進行,而市場經濟則與自由民主的社會息息相關。

  市場經濟追求買賣自由、意思自治、權利為先,同時卻也折射出了主體平等、契約精神、人權為本的基本社會訴求。

  創業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創造社會資本,而創業者則透過創業行為,在社會中身體力行地培養了自由民主社會的基本素質。

  綜合上述兩點,對於大眾創業的支援與鼓勵,除了可以實現對財富積累的追求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對素質的培養和漸進的務實,來長遠地起到對社會環境的改良。

  其實,如今的社會追求,本質上是需要我們不斷地改變舊關係並塑造新階層的,而“創業”本身就是一個改變社會階層固化的行為。

  這不僅於財富的積累和分配上,使寒門可能變成龍門;更重要的在於它創造了一種可能——可能會因為一個共同的願景與使命,從而讓使燕雀與鴻鵠齊飛。

  所以,重新發現社會的價值,在於發現並承認社會的市場性和流動性所帶來的力量,它既能培養個人的素質、衝破個人的侷限,聚沙成塔;又能為抽象理想的設計提供現實打磨,讓空中樓閣得以落地。

  最重要的是,只有社會是允許自由流動的,人才可能在現實或者精神的世界裡行萬里路,從而在路上找到自己的自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