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來王陽明讀後感1000字

五百年來王陽明讀後感1000字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讀後感10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識王陽明來自一篇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文中王陽明為了鑽研程朱理學的成聖之道,採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在竹林中一坐七天,除了吃飯之外,兩眼死死地盯著眼前的竹子,最後精神耗盡,大病一場……這一情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對王陽明其人充滿好奇,遇見《五百年來王陽明》如獲至寶,一開啟便沉浸其中,彷彿穿越時空,跟隨王陽明經歷跌宕起伏的人生,探究偉大的心學之道。

  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關於他的著作不少,這本書的作者是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他對王陽明其人其道的研究乃是大師級,但他的這本書,內容並不是枯燥的說教,也不是晦澀難懂的理論,他是像講故事一樣從王陽明生平及心學智慧兩方面娓娓道來,語言平實又不失風趣,讀來津津有味、不忍釋卷。

  陽明一生波瀾壯闊。本書從王陽明的出生開始寫起,王陽明自生下來便與眾不同,六歲之前不會說話,將近六歲之時突然開口,一開口便是儒家經典《大學》,經典名著更是張口就來,我想這得益於王陽明良好的家庭環境,書香世家,雖然他不說話但耳濡目染,其次爺爺的陪伴賞識,家人擔心王陽明不會說話是身體有疾,但他認為自己這個孫子不是一般人,將來必成大器,靜待花開終有所成。王陽明十一歲即能作詩,令眾人驚歎,同樣十一歲,與老師、父親探討人生第一等大事,這也是他終極一生的理想:做聖人。只是後來這理想的達成使他歷經磨難,格竹失敗,大病一場,另闢蹊徑;隻身鬥亂政宦官劉瑾八虎,被打四十大板,扔進詔獄,之後被貶龍場,這在當時是去了就必死無疑的地方,途中還要躲避劉瑾等人的追殺,可謂驚心動魄,九死一生,王陽明堅強地挺過來了,正是這段經歷才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觀悟生死,悟出心外無物,為陽明心學奠定基礎。後來他平亂滅匪,講學啟發民眾,治政惠及鄉里……將百姓的幸福和社會的安定視為己任,終成聖人。他的堅韌執著令人感動,我想這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即使前方黑暗無邊,我心依舊光明。

  陽明心學博大精深。其中“心外無物”令人深思,王陽明在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開始思考生死,他花了不少力氣做了一個石棺,每天躺在那個石棺裡明悟生死,一個風雨之夜,突然頓悟,悟到的是心外無物。書中寫到心外無物是一種價值存在,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樣,就算你再飽滿,放在陽光下沒多久就被蒸發掉了,這滴水怎麼才能不蒸發呢?很簡單,放入旁邊的長江大河,匯入汪洋大海之中,就永遠不會蒸發掉。這就是價值的存在,是心外無物。所有人都怕死,但為了更高的一種價值追求而死便是不朽,比如屈原等,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志士、革命先烈為國捐軀,為價值殉道;與此相比,個人經歷的挫折磨難又算得了什麼呢?聽從自己內心的價值導向,無關外界風雨……心外無物是陽明心學的基礎,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知行合一,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完善自己,改掉陋習;致良知,能幫助我們成就自己,這就是陽明心學的偉大智慧。

  讀此書,讓人感嘆於王陽明苦難而光輝的一生,讓人歎服博大精深的心學智慧;“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王陽明的臨終告白,讀來令人潸然淚下,滌盪心靈;五百年來王陽明其人其智慧將指引我們用充滿正能量的心,開啟人生光明之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