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小學教師《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教師《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導讀摘錄:教育無痕,潤物無聲。雖然“無為”卻有著驚人的力量!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心與心的愉悅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昇華了,靈魂淨化了,成績提高了。

  最近我拜讀張平老師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全書分為: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著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說的教育細節)。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可以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是我們教師的良師益友。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這與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的觀點是一致的。我也非常贊同這一觀點。那什麼是“無為教育”?“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

  如何做到“無為教育”?從書中我知道了,它就是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昇華和認識的飛躍。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意圖的隱蔽性

  學生喜歡在淡化說教的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參與學習活動,而不喜歡刻意呆板的說教,因為這樣的說教不易於學生理解、接受和內化。因此教學的目標要透過教師指導下學生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實現,在活動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追求“明確目標與隱蔽意圖的和諧統一”,努力創設一種真實的和不露痕跡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隱性化教育中心情愉快地感悟道德,將正確的道德認識與積極的社會角色意識逐步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並指導自身的行為實踐。而不應像以前那樣由教師講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觀點和道德規範,不應當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

  二、情境的重要性

  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單一而固定,教師就是講解、提問、灌輸,學生則是聽記、回答、接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抑制,處在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學習狀態之中,學習效率可想而知。無為教育就需要教師創設情境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樣的轉換角色的機會,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這塊天地裡,充分展示他們的手腳,鍛鍊他們的才華。情境的創設,要以“不顯露目的”的間接目的形成學生的無意識心理傾向,誘發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無意識導引有意識,以非理性帶動理性,從而在有意或無意中觸動了受教育者的心靈,促使其頓悟,激發學生的潛在智慧,最終使學生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展,真正收到教育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師行為的示範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教師對學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徵意義的人物。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具有無聲的示範作用,這是一種雖無絲毫強制,卻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無聲教育。因為在老師與學生的交往中,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在起著傳遞資訊、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作用。因為行動更直接、直觀,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講說教具有更為有力的滲透作用。

  四、學生的主動性

  我們要摒棄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要讓學生在教學中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活動的主角,使教學成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過程。我們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促進者,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關係,結合不同的教育內容採用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學習方式,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學生喜歡上你的學科。

  五、學習的體驗性

  體驗是無為教育的核心。學會做人,主要在生活體驗中實現。親身體驗即透過教育者積極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受教育著自己“內心角色”去感悟,去體會,引導教育物件在親身經歷中實現情感體驗,以此獲得豐富的感受,真切的感悟、內心的感染、心靈的感化,從而將外在的行為規範轉化為內在的道德要求,於不經意中見匠心。在親身的體驗中,學生們能夠在不斷的磨練中使各種能力和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逐步獲得了“我行”“我能行”的意識,自信心倍增。

  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我覺得我們要大力提倡“無為教育”。當學生有過錯時,要多想辦法,用“無為”的批評教育給學生以良性的刺激。教育無痕,潤物無聲。雖然“無為”卻有著驚人的力量!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心與心的愉悅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昇華了,靈魂淨化了,成績提高了。事實說明,無為教育,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可以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非常有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