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論語的讀後感800字(精選22篇)

有關於論語的讀後感800字(精選22篇)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於論語的讀後感8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1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一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之後記成了《論語》。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我們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潛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裡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與西方不一樣,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

  《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匯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個性講信念的人。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以前說過自我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大家明白,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以前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

  就是這麼簡單。《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這幾句話,但是你們知道它出自哪裡嗎?它就是中國古代鉅著《論語》裡的第一篇。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們推崇為經典,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本書,是後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國觀點以及他評價古代聖賢的言論,是中國古代最基本、最簡單、卻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養準則。在古代這本書被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

  我讀完這本書後終於明白了它為什麼被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了。書中有這樣幾大部分:學而篇,為政篇,里仁篇······。這些篇目中的言論和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為好學也已矣。“子夏的這句話意思是:”每天學習不知道的知識,每月都不忘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就算是好學之人了。“這裡我還看到了一個叫孫敬的好學之人,他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中,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讀書。他刻苦到夜裡讀書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繩子栓在頭髮上,把另一頭固定在房樑上,這樣他就不會看著看著睡著了。他就是憑藉這樣的刻苦學習精神,使自己成為了一代鴻儒。如果我們現在學習都能有他的這股頭懸樑的勁頭,還有什麼學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書時,看一會兒就想去玩,真是慚愧!對,我也要成為好學之人。只要下定決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這樣一句話:”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始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意思是:”雖然會背《詩經》三百篇,但是把國家政治交給他,卻不能治理;讓他出使諸國,不能獨立辦事,雖背得多,但不會運用,又有何用呢?“讀到這裡我腦中立刻浮現了一個故事——《紙上談兵》。故事的主人公趙括把兵法背的滾瓜爛熟,談起打仗,他父親是趙國有名的大將都說不過他。可趙王讓他去帶兵打仗,他卻不會根據實際靈活變通,結果誤國誤民,慘死在戰場上。這又讓我明白了:我們既要成為好學之人多讀書,同時也要學會靈活運用,做個會學之人,活學活用,知識才能轉變成智慧。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細咀嚼,久久回味,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也希望同學們有空來讀一讀這本書,體味經典,對話聖賢,它會讓你終身受益,帶你走向不遠處的輝煌!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3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所編,雖說是兩千多年前所編的,但還是讓世界、讓人民,更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主旨是做人要實事求是,不能似懂非懂。我一直把這句話當做耳旁風,不以為然,直到六年級危老師講這句話時,才讓我對他產生了興趣。家人總說我學習時候不知道好方法,而我卻總是打斷他們,這才導致我考試吃了大虧。

  記得那是桂花褪下她的平凡,開始展露光芒時,我卻在考場上犯了愁。隨著一生聲哨響,數學考試開始了。剛開始答題,有的同學卻犯愁了,眉頭緊鎖,而我卻如魚得水一般。我用輕蔑的目光看了看他們,從心底將他們狠狠嘲笑了一番,才繼續答題,寫著寫著,我的臉色卻陡然一變,死死盯著這道題,一隻手撓了撓頭,用嘴啃著另一隻手,背上不停地冒汗。這時,我彷彿看見同學們對我指指點點,死黨對我豎起的大拇指已緩緩向下,這打斷了我的思路。這道題是老師說了多遍的呀!本是這樣懊悔的我,卻被想象所打斷,氣憤到雙眼幾乎噴出實質的火焰,於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卷子上亂蒙開了。由於這道題導致我後面的思路混亂,大腦已經崩潰。寫完後我也沒有檢查,只是用手有氣無力的,懊悔的,捶了捶腦袋,便在腦海中回想老師講課的細節,可細節全是與同桌玩耍,唯一聽到的一句話是:“誰還有不會的?”我看了看同學們都沒有舉手,也沒好意思舉起手來,這才“一錯造成千古恨。”我垂頭喪氣,像霜打的茄子一樣無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卷子發下來後,我倒在了及格線上,這可能對差生來說是豔陽高照,喜上眉梢;可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上語文課時,我像失了神一般,卻猛地聽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來危老師在講這則《論語》呢!這使我忍不住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數學課上的所作所為,於是我很快把這句話在心裡默唸了幾遍,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從那以後,我也像桂花樹一樣慢慢展露自己的光芒,不可阻擋。而實事求是的精神更是印刻在我的心中。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4

  作為儒家的代表作,論語,在中國文化中佔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國人處事的指導是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它是滋養中國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時候便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論語提倡積極入世,以克己復禮的思想給眾人約束自我智慧於他人的治理理念,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創造一個有人心的社會,在於天下他彙集了天下,人在於個人,他指導人們實現自我價值,這份傳承至今的思想影響了一個又一箇中國人,甚至給海外也帶來了思想的碰撞。

  論語讓我直面自己,摒棄壞習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會會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點也不懂的狀況。可是為了讓自己顯得聰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裝自己已經很懂了,可事實上這才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裡不懂並不恥下問,或恭敬地向老師詢問才是智慧的體現呀,所以在我們提升自己的過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話才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夠舉一而反三。

  論語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學習這件事,論語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於學習,喜歡學習更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得到益處,把學習當做愛好去做,學習的效率更能提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多學學著,專心多問多思考,才能讓自己更好的學習,更能沉浸在其中。

  當然論語最重要的還是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其中有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後而博澤於人的寬容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精神,也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進取態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昂揚志氣,在今天的中國這些品質都被我們的追求,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擁有這樣的品質,營造出一個大同的社會,論語無疑是一個權威的指導。

  後世的許許多多的思想都源自於論語文人墨客們需要他給予治國的指導,武將們也需要他洗滌內心的力氣,而我們更需要將他細細研讀,從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會給予我們最積極的建議,讓我們在社會中有所一代論語之光將第三10而至,萬事生生不息,論語是我國文化歷史遺產的一個瑰寶,也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應該值得品鑑的一本書。論語影響了我,我從以前的,不懂裝懂,到不懂就問,我認為我已經明白了這道理,自身的聰明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實質上的。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5

  學德,學禮,學態度;學智,學道,學做人;必以《論語》學先。

  ——題記

  古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其中《論語》最為接觸較多,它是儒家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後人深有影響。本書從世間多方面概括,講述了人應為,人應不為的各種事情。從《論語》中,可以讓我們悟到許多人生中事物的一些道理。

  《論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明白,無論何時都要向別人虛心學習,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讓我明白學習上應該抱有求實的態度,任何時候都必須誠實對待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不讓自己處在半壺水響叮噹的狀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明白,做人不能太自私,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約束別人的想法,應該不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換個角度儘量去接受它,不要固執的讓別人去完成,那樣就打破了和諧;“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讓我明白了,在讀書的過程中不能對自己的衣著過於注重,不要以求知為藉口而與人攀比,這種行為完全辱沒了讀書的真正用意,不能做這種人兒讓別人瞧不起。還有許多言語讓我感慨萬千,讓我從中領悟到不少道理,給了我不少的人生啟示。

  這幾天,我對《論語》又有了近一步的認識,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看孔子的為人我學會了品德;看弟子對孔子的行為,我學會了禮儀;看學生積極向孔子學習,我學會了學習的態度;看孔子出事鎮定自如,我學會了鎮定;看孔子以諸多的行為和方法來教育學生,我學會了他的智慧;看《論語》記錄的孔子的話,我學習了做人的道理。也許有時一件相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對待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當國家與國家發生矛盾的時候,大多主張兵戎相見,而孔子主張以“仁”治理天下。這本書對我們青年的影響力著實不小,我們應該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它,讓它對自己以後的人生產生更大的幫助。

  四書之一的《論語》,值得去讀,值得去看,因為它給你的人生影響非同小可。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6

  《論語》是孟子與其說徒弟所編,雖然是幾千年前所編的,但或是讓全球、讓老百姓,更要我獲益匪淺。

  子謂:“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中心思想是為人處事要求真務實,不可以將信將疑。我一直把這句話作為耳邊風,不以為意,直至六年級危教師講這句話時,才要我對他造成了興趣愛好。親人老說我學習培訓情況下不清楚好方法,可是我卻一直打斷她們,這才造成我考試吃完大虧。

  還記得那就是桂花樹脫下她的普普通通,逐漸顯露光輝時,我卻在考試場上犯了愁。伴隨著一生聲吹哨聲,數學考試開始了。剛開始答題,有的同學們卻發愁了,眉頭緊鎖,可是我卻遊刃有餘一般。我就用鄙夷的眼光看了看她們,從心裡將她們狠狠地取笑了一番,才再次解題,寫著寫著,我的面色卻驟然一變,死死的盯住這道題,一隻手撓了煩惱,用嘴啃著另一隻手,身上不斷地出汗。這時候,我好像看到學生們對於我指手畫腳,基友對於我堅起的拇指已慢慢往下,這打斷了我的思路。這道題是老師說了很多遍的呀!原是那樣悔恨的我,卻被想像所打斷,氣惱到眼睛基本上噴出來本質的火苗,因此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試卷上亂蒙開過。因為這道題造成我後邊的思路錯亂,人的大腦早已奔潰。寫完後因為我沒有查驗,僅僅拿手精神不振的,悔恨的,捶了捶腦殼,便在腦子裡回憶老師上課的關鍵點,可關鍵點都是與同學玩樂,唯一聽見的一句話是:“誰也有不容易的?”我看了看學生們也沒有伸手,也沒有臉舉起手來,這才“一錯導致千古恨。”我灰心喪氣,像霜打的茄子一樣沒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試卷發出來後,你媽在了分數線上,這很有可能對差等生而言是陽光明媚,花開富貴;可對於我而言毫無疑問是一個瓢潑大雨。上語文課堂時,我像失了神一般,卻猛然聽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先危教師在講這則《論語》呢!這使我禁不住回憶了一下自身在數學教學上的行為,因此我迅速把這句話在心中唸叨了幾次,當做自身的人生格言。

  從那時起,因為我像桂花樹一樣漸漸地顯露自身的光輝,無法阻擋。而求真務實的精神實質也是刻印在我的心裡。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7

  喜歡萊蒙托夫的一首詩:“一條船,孤獨地航行技術在海上,它既不可以尋求一個幸福,也不逃避生活幸福,只是我們向前進行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

  我,願做這隻孤獨的小船,帶著碧波盪漾在寧靜的大海里,奉承著,駛向前方,感受著陽光的溫暖。

  高中時期,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感性。我們不再是無知的孩子,我們學會了獨處,學會了與自己相處,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解決問題。我們接觸到更多的世俗智慧,體驗到更多的人性溫暖,心靈更加成熟。回想起我以前每天都在想的事情,真有趣。一個頑皮的孩子,他從來沒有經歷過生活,死亡,悲傷,或者分離,他每天都在自己製造的悲傷情境中度過,擔心各種各樣的事情,現在看起來像是無病呻吟,自憐的笑話。現在我們更珍惜寶貴的生命,更瞭解那些不冷不熱的人,我想,這不是虛偽,而是更熱情地與世界相處。

  今天,我們,從來沒有一個人的損失。我們慢慢沉醉於一個人的世界,寫作學會了面對喧囂後的寒冷,學會忍受孤獨與寂寞,像鳥兒一樣孤獨的小船,像海深,騎兵冰,波瀾不驚的心臟,但它蘊藏著巨大的能源。

  如今的我們,再也不是沒有了對人情冷暖的過多傷感。我們可以慢慢習慣於客套和僵硬,卻仍保持自己那顆溫暖的心,用真心對待學生每一個問題值得企業付出的朋友,用溫暖的心去認知發展社會,感悟生活世界,將那些工作瑣碎、無所謂、負面的東西進行過濾。

  今天,我們為偉大的生活更加感激,珍惜你的生活,嚮往更多的未知世界的日子。隨著時間的推移,看著生老病死在我們身邊,我們不禁移動到生命的神奇,感受生命的脆弱。所以,我們正在努力,試圖讓自己的生命沒有遺憾。我們是嚮往,嚮往未知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併為奇觀的世界無限的嚮往。

  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自然在不停進行運轉,生命在中國不停消逝,我們也在不停發展成長。被歲月拔節,我們學會了學生感恩,學會了一種淡然,學會了他們懷著這樣一顆敬畏法律天地、敬畏人民生命的心,在這個迷濛慌亂的時代裡,為自己的未來經濟奔騰!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8

  我聽到過一首歌中這樣唱到:“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在七年級學過論語以後,我用我簡單而幼稚的大腦思考,用我懵懂的心去體會生活,發現這句歌詞很有道理。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不能見利忘義。

  曾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沒錯,的確是。論語的奧妙博大精深。區區幾句,就讓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感悟。

  在七年級,我學會了兩句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說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有主見,善於“擇其善者”、去“其不善者”,從別人身上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我們就應該這樣,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自身有很多不足,我們卻注意不到。看到別人這方面做得好,再看自己,自己不如別人,再來改正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做的不好,再來看自己,如果自己做得比他好,那還要讓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自己做的比他人好,那就不但要讓自己做得更好,而且要謙虛。因為只有謙虛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如果驕傲了,就只會被別人遠遠地拉在後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意思為:到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是,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用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經受住考驗,不隨流俗,保持節操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同於一些見利忘義的小人。

  有一些人見利忘義,從來不認為與別人的情誼是最重要的,一遇到利益,就把情誼都忘了,甚至做出一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朋友利益的事。像牆頭草一樣,風往哪裡吹就往哪裡倒,不但沒有主見,而且沒有道德。這樣的人只會搖尾乞憐,等人施捨,不會自食其力。這種人經不住任何考驗,其他人不值得與他交朋友。同時,我們在憎恨這種人的時候,我們不要做這種人,他們只是過街老鼠而已。

  有這樣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人亦無止境。透過學習這兩則論語,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而且不能見利忘義,人字的結構就是:虛心和忠義的相互支撐。讓我們一起爭取做“完人”!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9

  今天,我看完這本書的前一半的內容,感覺受益匪淺,我大致認為這本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我們有深刻的啟發,一是為人,二是為事,三是為學。今天,我就第一個方面展開分析。

  在為人方面的名句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等等。

  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這些內容給我的第一個啟示就是: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第二個啟示是: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

  第三個啟示是: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論語》是一部非常高深的著作,值得我們反覆研讀,我會繼續研究,以更好指導我的人生。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10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非常好的書:《論語》。國學大師錢穆曾說過:《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這樣的書,肯定含有有無限的智慧。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弟子言行的書。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童,是我國首個語錄體散文。其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引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化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售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辨,侃侃而談;或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讓我獲益良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一句的意思是,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這讓我想起了一篇文章《古魯的三位老師》,他的三位老師一位是乞丐,一位是狗,一位是小男孩。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老師,媽媽教會我要出眾,弟弟教會我要寬容,我的好朋友教會我要真誠。這說明了老師無處不在世界萬物皆為我師,只要你誠心學習,在哪都能找到老師。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這句我也深有體會,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愛好古代文化並能勤敏地追求的人。孔子是萬世師表,但他的學問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他也是靠自己不斷去學習,不斷去提高,豐富自己的知識,對文化的認識才得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成果,這裡告訴了我們要不斷去學習,要去追尋,探索知識。

  我現在正值學生時代,不能偷懶,要努力學習,因為我不是“生而知之者。”

  《論語》中富有無限智慧,就連商業大亨馬雲也說過:《論語》是人類真正的智慧。是我重複看,不斷看,受益最多的書。這書也將成為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11

  論語是一本古典名著,深受各代名人喜愛,學者朱光潛說:“《論語》是一本絕妙的書,可以終生咀嚼,學用不盡的'。”這個暑假我也有幸拜讀了《論語》這部著作。

  《論語》共有二十卷,四百九十二章。這本著作由孔子的再傳弟子編寫,是一部語錄體著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舉止。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弟子都很受人尊敬。

  讀了這本著作,我頗有收穫。

  這本書教會我如何做人,在諸多方面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

  其中《述而》這一卷讓我感觸頗深。這一卷裡有大家耳熟能詳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止我想到早上剛剛完成的一篇閱讀,裡面提到“然師常師者未若師自然也。”這句話告訴我們世上萬物皆為我師的道理。它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出一轍,對我有同樣的啟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說:三個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會有能當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改進自身。我就有此親身體會,我的四個最好的朋友,一個教會我機會是自己爭取的,一個告訴我才藝廣泛是件好事,另一個告訴我如何寬容待人,還有一個告訴我人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不得不說孔老先生是真厲害,直到現在,他的這句話都引領著眾多有志求學之人走向博學之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讓我體會頗深,的確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思考而不學習也會感到迷惑。如果只學習不思考那就四個字:囫圇吞棗。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是花再多的時間和精力,到頭來還是一無所獲,是如果只思考不學習那就是空想,那麼學習和思考相輔相成才能事半功倍。我覺得平時我的學習就是隻光顧著聽,不會曲主動思考,造成同樣的知識我可能要學好幾遍才能吸收,一直挺鬱悶的。看了這句話我是“秒懂”:原來我上課的時候總是老師邊講,我邊抄筆記,好像很專心。實際下了課筆記也不會再看,課程內容也不會在回顧了,以後要多在學後思考上下功夫。

  商業大亨馬雲也說:“論語》是人類真正的智慧,是我反覆看,不斷看,受益最深的書。”確實是這樣。《論語》中是中國古代人民哲學智慧的結晶,是一本值得多讀的著作。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12

  《論語》是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尊稱他為“聖人”。

  我喜歡《論語》,不是因為它告訴我們多少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它充滿智慧的語言,是生活的感悟和積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說:“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應該是件快樂的事。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絡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我們知道了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還要記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則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這就告訴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再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解釋為“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作為學生,能做到這一點,就是真正會學習了。

  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等好多精闢的語言,我都很喜歡。至今,有很多成語都是從《論語》中演變而來的,比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學而不厭、舉一反三等。

  我喜歡《論語》,篇幅不是很長,所以很多能背,也常在作文中引經據典,有時和人聊天時也會引用一兩句,也因此被人說我賣弄學問,但

  我喜歡這種感覺。我喜歡《論語》,它使我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智慧,也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感謝《論語》,伴我成長。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13

  最是書香能致遠,常吟清詞愈馨香。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讀書,能吸取幾千年的知識。閱讀經典,接受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薰陶。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假期研讀的《論語》,讓我領會許多道理。

  《論語》是一份珍貴的遺產,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道義”“禮敬”“信實”“忠孝”“友善”,“勤儉”“廉恥”,“慎獨”等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植根於華夏沃土之中,是處事和安身立命的標準。

  《論語》中語言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他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于丹在本書開頭就倡導了這樣一種樸素而又現實的思想。孔子的學生有若就以前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在古代不乏有盡孝道之人:儒商吳展,他十幾年來如一日細心照看著自己的雙親,在古時候就有臥冰求鯉的王祥,恣蚊飽血的吳猛,刻木求親的丁蘭等,而現如今的人們卻漸漸將這種品質淡忘了。常聽人們說:小時候總想著沒有經濟實力,等將來獨立了,再賺錢,贍養父母;長大了,又忙著為工作打拼,為生活奔波,想賺了大錢在盡孝也不遲;到個人成就有成生活美滿時,再想給父母更多物質享受,卻再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有道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孝是陪伴,是長輩寂寞時的一通電話,一次旅行;孝是用心,是留心長輩的願望併為之實現;孝是成長的,是努力成長去成為更令人驕傲的人,孝是愛。所以啊,當我們乘風破浪時,別忘了為我們造就船艙的人;當我們扶搖而上時,別忘了為我們梳理翅膀的人;當你發現或感受到助你而行的風時,不要理所當然告訴自己那是長輩天經地義的愛,別忘了,你也應該予長輩同等的愛,即是孝。

  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做人的根本,《論語》教會我的道理,終身受益。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14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餵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餘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透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餘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1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聽,書房裡傳來一陣悅耳的讀書聲,這是我在讀《論語》。《論語》是古代聖人孔子的學生根據孔子的言行編寫成的一本書。

  當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就專門設立了一項特別課程——經典導讀課。拿到經典導讀書後,我就翻閱起來,不經意中我看到了《論語》,那時我只知道有本書叫《論語》,並不知其中的內容。但我們導讀書上的《論語》沒有解釋,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讀,還想學校為什麼要讓我們讀那麼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論語》,便悄悄把它翻開,咦,書里居然有原文、有註釋、有譯文,還有聖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從此以後,我開始喜歡讀《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裡講了許多道理,比如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的同時,有新發現,新收穫,就可以當老師了。爸爸媽媽和老師們經常對我們說“溫故而知新”,讓我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要經常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他們大概也是從《論語》中受到的啟發吧!再比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學習但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缺乏信心。有時候我遇上了難題,就有了畏難情緒,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尋求幫助,還很急躁。每當這時媽媽就會提醒我說“你忘了孔子的話了嗎?”一經提醒我會慢慢平靜下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居然經常會把難題給解開了,每當我解決難題之後都會從心裡佩服孔子,怪不得人們會尊稱他為“聖人”,他說得可真對呀!孔子還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同學之間往往會因為誤解而發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從我讀了這一句以後,與同學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我會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誤會別人了,還是不要這麼小氣吧。就這樣,慢慢氣就消了,又和同學一起快樂地玩耍了。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每句簡短的話裡卻蘊藏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聖人偉大的智慧!我越來越喜歡讀《論語》了,我還要繼續讀下去!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16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歡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並且樂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十分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歡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異常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經過這次學習我才明白自我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必須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我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17

  《論語》是一部啟迪人心的經典著作。它像一朵瑰麗的花,芳香而持久;它像一顆明亮的星星,閃耀著幾千年,這不是真的。即使是第一次見到《論語》的年輕一代,讀了之後也懂得很多

  透過閱讀《論語》,我瞭解了交朋友的方式。孔子說:“三友有益,三友有害:友直,友懂,友聞多,益;友開,友柔,友易學,友有害。”是的,一個好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字典。在與他溝通的過程中,你總能得到有益的幫助:當你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時,好朋友廣博的知識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的選擇;當你取得成就和成功時,好朋友的壞話可以讓你清醒;當你有缺點、犯錯誤時,好朋友的直言不諱可以教你修補漏洞,壞朋友就像泥沼和泥潭。與他們交往會使你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你越是深陷其中,傷害就越大。”《論語》讓我明白,交友的方式是要小心,善於交友,樂於交友,不要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交友。

  透過閱讀《論語》,我瞭解了心靈的方式。在《論語》中有一句對白:“司馬牛有曰:‘人皆有兄弟,我無兄弟。’”紫霞說:“商人說天上有生命,有財富。君子有禮而不失,待人有禮。全世界都是兄弟。為什麼紳士沒有兄弟?”這句話我有一個道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它們,而不是糾纏它們,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地,這隻會加重痛苦;我們應該盡力彌補這種遺憾。這就是《論語》告訴我的生活方式。

  透過閱讀《論語》,我瞭解了生活方式。兒子在四川說:“時間就這樣飛逝!日日夜夜。”是的,在哲學家看來,奔騰的江河不僅是一種自然存在,更是一個不可阻擋、不可阻擋的時代。孔子望著流水嘆了口氣,同時也向自己、向學生、向後代描述了這樣一條人生道路:“我有五分之一,我願意學習,三十分之三十,四十分之四十,不分迷茫,五十分之五十,六十分之服從,七十分之七十,心甘情願,不超過當下。”人生軌跡並不適合我們每一個人,但我們可以以此為參照來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認清人生目標,珍惜時間和努力工作,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首先,我要珍惜時間和努力學習,抓住白天和黑夜。

  當然,《論語》教了我很多東西,比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義之道只是紙短墨淺。我怎麼能說得清楚。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18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結晶,是一份讓人受益匪淺的文化寶藏。讀過之後,我對學習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有人說“態度決定性格”,我覺得“態度決定學習的一切”。因此,我認為,學習要有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我們在學習上要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要正視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中除了正視自己的無知,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外,還應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也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快樂在於練習,因此除了重視“學”,我們更要追求“習”。“習”就是在“學”的基礎上加以應用,也就是實踐。孔子帶領著弟子周遊列國時一邊學習一邊應用知識,他們將知識應用起來應該是有個人學習的目的。作為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去享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和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前幾天,天空中出現美麗的魚鱗雲,我從學到的地理知識懂得,“魚鱗雲”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的一種天氣現象,說明天氣將轉晴,並且在未來兩三天都是好天氣。果然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晴天。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

  在學習中我還保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所體現的不僅是個人修養,還是在學習上的一個態度和一種風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欣賞並學習別人好的方面是謙虛的基本。“虛心使人進步”這不僅在個人體現,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也應有這種態度。孔子的理論雖在古代產生,可在現在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略有誇張,但這並不妨礙《論語》對我們的影響。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端正學習態度有利於我們的學習,我們只有做到正視自己的無知,才會踏踏實實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知識後我們還要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在繼續學習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做到學無止境。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19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這本書是孔子的學生及再傳弟子所編纂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著名的《四書》之一。

  我第一次接觸到《論語》時,剛滿10歲,那時我的學習成績中等。為此,我的父母很為我的前途擔憂,但我那時卻滿不在乎。

  一次暑假,我來到阿姨家“度假”,本想在阿姨家痛痛快快的玩一下,可沒想到阿姨聽了爸爸的訴說後,竟把我給“禁足”了,每天不是讓我寫作業就是看書,可我一門心思想著玩,哪裡是在看書。所以只要阿姨不在,我就不寫作業,在那裡玩。當阿姨發現了我的計劃後,並沒有處罰我,而是把她剛買的《論語》遞給了我,並且還有一本“翻譯書”,就這樣,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論語》。因為我不懂文言詞語的意思,所以帶著孩子特有的好奇心,認真的看了下去。就這樣越學越覺得有意思。漸漸地我愛上了《論語》。我發現了其中許多的奧妙。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讀懂這則論語後,我明白了學習的正確方法,也知道了我學習成績不高的原因。又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則論語_也是談學習方法的。它告訴了我學與思的關係: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兒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去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而我最喜歡的卻是“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這則《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智慧,明白了某些道理就是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不要不懂裝懂。不懂要敢於請教別人。這才是智慧的選擇。

  現在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參加這一活動後,我能更好的理解《論語》精神。是《論語》教會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端正了我的學習態度。把我從學習成績的“低谷”拉了上來,也是它讓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是它讓我知道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默而識之,誨人不倦。”、“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其實世上並沒有聰明與愚笨之分,我們感覺的聰明與愚笨僅僅是我們的心理感覺而已。一個好的學習方法,或許是你走向成功的關鍵,也許你沒有發現,沒有察覺。那你現在從頭開始,好好地讀讀《論語》吧,裡面有很多關於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的經典名言或許會對你大有裨益。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20

  以仁愛待天下人——《論語》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可以感受到他兼濟天下人的仁愛之心,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地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稱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世界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無美不備的《論語》的倫理思想核心是“仁”。“仁”這個詞在孔子以前已廣泛使用,但作為哲學範疇的提出,是從孔子開始的。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準則。所以《論語》說孔子很少談功利、天命,最推崇、最讚許的是仁。

  “仁”字在《論語》中出現百次以上,但是,對於仁的確切含義,《論語》中並沒有純定義式的界說,常常是根據提問人的不同情況而隨問作答,每次講解並不完全一致。如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於禮人。”這就是仁。一旦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於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仁。具體做法是不合於禮的東西不看,不合於禮的話不聽,不合於禮的話不說,不合於禮的事不做。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子貢問:“如果有人能廣泛地把好處給人民而且能夠賙濟大眾,這個人怎麼樣?可能算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一定是聖人了!堯舜大概還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自己想樹立的也幫助別人樹立,自己想達到的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夠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了。”這表明,孔子所講的仁,有對己、對人兩個方面的基本含義。對己就是“克己復禮”,即剋制自己,使視聽言動都合乎禮,一旦做到了這點,天下人都會稱許你是個仁者。“克己”不僅是消極意義的自我剋制,還包含積極意義的自覺實踐。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以及對天下人的仁愛之心。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重要在於那一個“仁”字。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21

  一隻蝴蝶飛到我身旁,我好奇地想要抓住它,正要伸手,蝴蝶卻飛走了。不知不覺中,時光回到了20xx年9月1日的清晨,我和媽媽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學習《論語》。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我學完了《論語》,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君子”。

  我喜歡《論語》裡的孔子,一個長相併不出眾,但很有文化的君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充滿智慧,教會了我如何成為一位謙謙君子。《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留下的許多經典句子,每個句子裡都蘊含著許多哲理,其中我最喜歡:“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那麼就沒什麼值得肯定的了。在我們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做清潔時,同學們卻發現班裡沒有掃把了,班長說:“我去買吧,你們等等我。”同學們相信了,但直到第二天,班長仍然沒有把掃把買回來,有位同學忍不住問班長,班長大笑著說:“你們真信哪?我騙你們的!”同學們這才知道被班長騙了,從此,大家都知道了班長是個不守信的人,改選時大家再也不推薦他了。

  我非常喜歡《論語》,《論語》中有非常多的智慧,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裡談到,君子的為人處世法則: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論語》還教會我們,交朋友的原則:“益者三有,損者三有。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拉矣。”我便照這這樣的方法去交朋友,並傳播這種方法。《論語》還教會我們善思,我便多多思考,並將其發揚光大。從《論語》中,我還認識了富有卻尊敬師長,把老師當父母的子貢,認識了十分孝順的曾子……

  《論語》中還有一些被人們錯誤理解的話,比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但眾人只記住了“父母在,不遠遊。”好像遠遊的兒女都不孝順了似的。這句話的完整意思是:父母在時,兒女儘量別遠出,如果必須出去的話,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所處的方向位置,免得父母擔憂。

  雖然我把《論語》學完了,但是他書中的知識我還沒有學透,我要用一輩子去學習、練習《論語》裡的智慧,爭取成為大家公認的第七十三位“賢人”。

  論語的讀後感800字 篇22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德,是孔子的為政思想,強調道德對國家治理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原則。作為後生,乃十分敬佩,並加以學習思考之,於是作簡單淺顯的認知如下。

  一、歲幼時的德化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在歲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響著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會影響著我的一生。我想在歲幼時的德育教化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也將是這一個人的人生根基,因為在歲幼時不懂是非,更不懂德,這時的德育便是最佳時期,有意識的灌輸,一定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二、成長時的德引

  當我們踏入校園後,老師是扮演著道德引領的角色,當然也有其他的引領者。我便斗膽談下我自己。進入大學後,當選學生幹部,初衷為了在服務老師和同學的同時歷練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上來,才明白肩負的責任和擔當,當面對的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集體。我想,我既沒有長輩身份的威嚴,也沒有過勝過強的能力,用什麼來博得民心,用什麼來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對一開始同學們不支援工作的情況,用什麼去讓他們有所改變,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並自我改變,這是“德”。是用適合同學們的方式去開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體角度去思考事情該如何處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體負能量,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我想這是“德引”。我一直以來堅持重點抓班級學風建設、德風建設,在這一學期,班級情況轉變相對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難旋渦,但依舊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後的德育

  工作後、成家後,我想對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要注重。當進入到一個工作的集體環境,或多或少都有著來自他人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若每個人都注重“德”的修為,將會有更好的工作氛圍。當有了家庭和孩子後,為人父母不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從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得到教育。

  總言之,我認為“德”應該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修行。從古時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時代一直在變,但“德”從未改變,它約束著我們,成為了人生的第一準則。做一個講“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讓“德”點亮人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