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通用6篇)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通用6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方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1

  一、指導思想:

  為了進一步落實縣局有關精神,加強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促進遠端教育優質資源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水平,提高教師的資訊科技素養,充分發揮電子備課平臺的作用,促使全體教師熟練掌握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方法,掌握運用網路蒐集、整理、處理資訊的方法,從而最佳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特制定本學期教師資訊科技培訓計劃如下。

  二、組織安排:

  1、領導小組

  組長:xxx

  副組長:xxx

  成員:xxx

  2、具體組織實施

  由劉德明負責,資訊科技教研組組織實施

  三、培訓方法:

  採用集體指導、互幫互學、上機操作的方法。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中年教師重點輔導,45週歲以下教師考核過關。具體為各任課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設計出一課時的課件製作指令碼,在規定的時間內由輔導幫助製作一個多媒體課件,並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運用。

  四、培訓內容:

  Windows基礎;網路基礎及計算機安全;Word基礎;Excel電子表格;PPT幻燈片製作等內容。

  五、具體要求:

  Windows基礎:計算機系統基本組成與結構;作業系統的功能特點、啟動與退出;圖示、視窗、選單、對話方塊、檔案、資料夾、驅動器的概念與操作;資源管理器的基本功能與使用;常用程式安裝、刪除與幫助的使用。桌面、視窗操作;控制面板的使用;輸入法;附件(記事本、寫字板、畫圖、媒體播放器、錄音機、計算器等)的使用;顯示解析度的設定;防毒軟體的使用等。使用IE瀏覽;收藏夾(收藏、整理、匯入、匯出);搜尋;下載;電子郵件等。網路病毒知識及預防等。

  文字處理(word):學會一種漢字輸入法(建議採用五筆輸入法或全拼輸入法);文件的建立、開啟、儲存等;文件的基本編輯;文件的排版(字型、字型、字號、字間距、行間距、段落格式的設定);文件的頁面設定與列印輸出;表格製作、公式編輯、圖文混排等。軟體:Word20xx/wpxsxxxx。

  電子表格(exce):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建立、編輯工作表,設定工作表格式,製作的操作;使用公式和函式,用Excel進行資料的統計,Excel與Word的綜合運用。軟體:Excel2003/wpsxxxx。

  課件製作ppt:簡報軟體的功能、特點及應用;建立幻燈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燈片;輸入編輯文字、圖片、表格、語音、動畫、影片或其它物件;編輯與修飾幻燈片;超級連結;組織與整理幻燈片;設定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與列印幻燈片。軟體:Powerpoint20xx/wpsxxxx。

  六、培訓考核:

  1、各任課教師必須按時參加學習培訓,期末以培訓登記冊量化考核。

  2、各任課教師在期末必須上交一節有較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製作指令碼和課件,此課件作為學校的共享資源。期末作為一次上交材料進入常規教學量化評估。

  3、凡參見培訓的教師必須將自己設計製作的多媒體課件運用於課堂教學,期末以此作為常規教學量化評估中上課一項評分的參照。

  4、除上述課件以50%計入總分,再由資訊科技教研組統一命題,分為理論和操作兩部分進行考核,以50%計入總分。

  5、對總分排在全校區前15%的教師進行表彰,對總分不合格進行勤勉談話,並再進行培訓,直到合格為止。

  七、培訓時間及考核時間

  專案內容:xxx

  時間負責人:xxx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2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發〔20xx〕4號)和《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xx—20xx年)》(教師〔20xx〕2號)的檔案精神,推動教師主動適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應用資訊科技開展教育教學。結合縣的實際情況,現就實施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簡稱“提升工程2.0”)擬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目標任務

  到20xx年,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資訊素養髮展新機制,採用整校推進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對全縣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開展不少於50學時(其中,實踐應用學時不少於50%)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2.0全員培訓,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展目標:校長資訊化領導能力、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資訊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一)做好整體規劃

  我縣現有各類學校26所,其中普通中學8所(完全中學1所,高階中學1所,獨立初中6所)、中職學校1所、小學12所、幼兒園4所、特教學校1所,另有37個教學點。全縣現有中小學、幼兒園在編教職工1483人,其中中學教師684人,小學教師670人,幼兒園教師94人,其它事業單位35人。此外,臨聘人員543人,其中:代課教師226人。教師基本上都已參與了提升工程1。0的專案學習,初步具備資訊科技能力,並可以應用於平日教育教學活動,但層次水平有所區別。學校資訊科技環境建設相對完備,大多數學校處於多媒體環境,部分學校處於混合式環境,少數學校為智慧教學環境。依據現有實際情況,縣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將分年度、分層次組織實施,確保在20xx年前以整校推進的模式完成所有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完成提升工程2.0培訓與能力考核這一目標。根據省提升工程2.0培訓工作的整體安排,20xx年提升工程2.0專案啟動年,完成首批示範校教師的培訓和能力考核,透過示範校先行先試,探路子、建模子;20xx年完成全縣其餘的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和能力考核。

  (二)探索培訓機制

  建立“全縣統籌、各校負責、培訓助力、學校自主、全員參與”五位一體的協同培訓機制和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考核機制;校長牽頭,自主研修,結合學校發展目標和教師研修計劃,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研修新模式,提高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三)打造培訓團隊

  整合區域內的培訓、教研、電教、一線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突出的學科骨幹教師,組建專兼職培訓、測評團隊。各個學校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組建相應團隊,為順利開展培訓工作保駕護航。

  (四)做好幫扶工作

  針對資訊科技環境薄弱的學校、鄉村教師,採取“送教下鄉”和“送培上門”等培訓方式;發揮縣學科骨幹教師的輻射幫帶作用,探索名師遠端課堂,提高鄉村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推動鄉村教育現代化,整體提升縣資訊化管理、教學能力。

  (五)保障服務體系

  順應資訊科技發展趨勢與分層分類培訓需求,依據《省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最佳化培訓指導團隊建設,創新培訓方式方法,提高培訓指導的針對性;激勵開放建議,資源共享;變革評價方式,提高測評助學精準性。

  二、主要措施

  (一)開展學校管理團隊資訊化領導力培訓

  中小學校是提升教師全員培訓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的關鍵節點,校長是第一責任人。由校長領銜、學科相關管理人員構成的學校資訊化管理團隊,採取集中培訓、網路研修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組織學校的管理團隊參加資訊化領導力提升專項培訓,著重提升學校資訊化發展規劃能力、混合式校本研修設計與組織實施能力、指導全校教師開展資訊化教學能力和校本應用考核能力。

  (二)提升培訓團隊資訊科技應用指導能力

  選拔一線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突出的專職培訓教師、教研員、學科骨幹教師進入培訓指導團隊,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水平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指導團隊。依託教師培訓機構課程資源,採用專題研修和分類培訓相結合,遴選指導團隊參加專項培訓。指導團隊要探索“網際網路+教研”的組織形式,提高指導學科教師資訊化教學的能力,提高學科教師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設計、管理、評價等的能力。

  (三)實現校本研修的常態化,充分發揮教研作用

  各學校要圍繞本校的資訊化教學發展目標制定校本研修規劃,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組建校級資訊科技應用指導團隊,指導學科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探索“網際網路+教研”、公益直播課堂等活動。學校要確定教師資訊科技能力校本應用考核的類別和數量,組織開展多元評價機制,開展常態化監測,監測結果記入教師繼續教學分檔案。

  教研組長是校本研修的主力軍,是帶動教研組有效開展校本研修活動組織者。教研組長根據學校制定的資訊化教學發展規劃,圍繞學科課程標準,應用相關教學裝置和學科教學軟體組織資訊化教學校本研修,努力打造“技術創新課堂”,引領學科教師應用資訊科技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學重難點問題,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助力學校教學創新。

  (四)利用片區教研交流活動,帶動區域資訊科技能力提升

  藉助片區教研、大集備等形式,採取“龍頭校”牽頭的形式,加強教學共同體建設。帶動區域內各校的共同發展,使資訊科技薄弱校有法可循,有樣可學,有人來幫。

  (五)做好指導與測評工作

  依據《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評指標》圍繞組織領導、基本條件、培訓業務、應用技能、創新發展等內容進行測評;注重課堂教學、現場說課、網路作品等成果的評價與選拔。按照測評方案,採用學校測評與專家(抽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測評。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管理。

  制定縣能力提升工程規劃方案,指導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混合式校本研修的組織實施,推動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

  (二)明確主體責任

  要完善制度,健全機制,科學統籌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培訓專案,加大對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的支援力度。中小學校是教師全員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的關鍵節點,校長是第一責任人,要制定學校的發展目標和規劃,圍繞目標和規劃開展校本研修,支援教師參加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培訓,落實全員資訊化培訓學分要求,提高資訊化教育教學水平。

  (三)建立主動應用機制

  要出臺整校推進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培訓的激勵措施和管理辦法,以及規劃本縣(校)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考核工作,將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培訓必修學分,建立推動學校與教師主動應用資訊科技的相關制度等。

  (四)做好監管評估

  教育局將結合學校資訊化發展規劃和現場檢查的方式,對學校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進行過程督導和質量評估,並將評估結果納入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導體系。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3

  為貫徹落實《阜寧縣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與應用能力培訓考核方案》,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裝置的使用效率,進一步提高教師應用現代化教學裝置的能力,打造一支適應教育資訊化要求的新時代教師隊伍,特制訂此校本培訓方案。

  一、工作目標

  (一)透過集中培訓與日常研訓,促使教師基本掌握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基本理論與技術、課堂多媒體操作、課件製作等資訊化教學基本技能。

  (二)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推進課堂資訊化教學。

  (三)建立全校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骨幹教師人才隊伍。

  二、培訓與考核物件

  1968年1月1日後出生的教師均須參加培訓和考核,超齡教師可自願報名參加。計算機(資訊科技)專業教師和縣級以上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還須參加Flash培訓考核工作。

  三、培訓與考核內容

  1.資訊科技基礎部分:教師能夠對計算機進行必要的維護,能較熟練地使用辦公軟體進行文字處理、素材加工,能利用電子表格進行公式運算。

  2.資訊科技應用部分:掌握多媒體課件設計基本知識,熟練運用網路教學資源和資源庫管理系統,能夠製作多媒體電子教案。

  3.多媒體教學裝置操作使用:能規範操作液晶投影機、影片展臺等多媒體裝置,能規範操作卡座、功放等教學音響裝置,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教學裝置和教學音響裝置開展教學活動,並掌握一定的多媒體裝置與教學音響系統的日常維護知識。

  4.多媒體課件設計與製作:

  ⑴Powerpoint幻燈片的設計與版式;文字、影象、聲音、影片、動畫的採集、加工、編輯、裝飾的方法和技巧;

  ⑵學科動畫工具(Flash)開發及設計方法。

  四、培訓方式及時間

  1、分散自學:教師要透過自學,基本瞭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培訓的內容及相關技能。

  2、集中培訓:根據課程內容及參訓教師的實際,採取集中講授、操作練習、小組研討、互相交流等方式,保證培訓的實效,切實提高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

  3、培訓時間及培訓地點:

  培訓時間:自20xx年3月初開始,20xx年8月結束。每單週三為集中培訓時間。考核時間為8月23至28日(具體時間待定)。

  培訓地點:開發區小學多媒體教室

  五、組織領導

  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由教導處、總務處、電教處等相關人員組成。

  組 長:佟紅升

  副組長:戴耀松

  成 員:劉利民 葉根生 何志慧 吳必林

  六、培訓具體要求

  1、制定相應的培訓工作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建立切實可行的各種應用培訓管理與評價機制。

  2、在培訓之前進一步檢查、維修培訓硬體環境和網路,確保順利開展培訓。

  3、建立完備的培訓人員考勤和監督檢查制度,保證參訓人員數量,確保提高本次參訓教師課程整合技術應用水平。

  4、細化過程管理並形成完整的培訓記錄。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4

  一、考核目的

  1.透過資訊科技應用使力校本應用考核,傳遞組織目標和壓力,促使教職工提升資訊科技與教學融合的能力,達到“培養資訊教育能力、提高課堂效率、使資訊科技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2.加強“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和計劃性,促進“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的科學化、規範化和視覺化。

  3.客觀、公正地評價教職工參與“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表現,加強過程管理,強化各級管理者的管理責任,促進其管理員、坊主指導、幫助、約束與激勵全體教師。

  二、基本原則

  堅持所學為所用,測評助學,使資訊科技切實服務於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堅持整校考核、重在普及、發展為先。將校本應用考核工作與學校資訊化教學建設相結合,與學校發展相結合,與教師專業發展相結合。在考核過程中,應堅持如下原則:

  1.相對一致性:在連續時間內,考核的內容和標準不能有較大的變化,至少應保持在1年內考核的方法具有一致性。另外,在必要的時候,基於適當的原因可對考核的具體指標及權重分配做相應的調整。

  2.客觀性:考核要客觀地反映教師的實際參與“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情況,避免由於光環效應,親近、偏見等帶來誤差。

  3.公平性:對全體教職工使用相同的考核標準,最大限度地防止評估結果的不一致性和偏見性。

  4.公開性:每位教師都必須清楚考核方案是如何運作的,考核結果教師應簽名,有意見可表述、申訴,無簽名考核結果同樣有效。

  三、適用範圍

  本制度適用於本校全體參訓教師。

  四、考核要素

  1.融合意識:是否能主動、有意識的借力資訊科技為教育教學服務的意識;

  2.能力提升:是否能在個人成長上達成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的提升;

  3.責任感,進取心和團隊合作精神等;

  4.資訊科技應用質量和效率等;

  五、考核內容

  (一)校本應用考核側重“整校推進”考核。

  重點考核學校資訊化教學發展規劃的情況、資訊化教學教研製度、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設情況、應用資訊科技創新課堂以及教學能力透過率等。

  (二)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微能力考核內容以及標準主要依據《中小學教師資訊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範》。

  1.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側重於考核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學習環境和智慧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能力。

  2.多媒體教學環境是指在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和互動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實施。“集體教”,即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混合學習環境是指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教室,移動學習環境中實施,重點支援“集體學”,即教師透過環境支援學生自主或合作學習;智慧學習環境是指用智慧教育裝置支援學生個性化與差異化學習。

  3.學校根據本校資訊化教學發展的實際,科學制定學校資訊化教學發展目標,教師依據學校要求和確定的內容學習,完成50學時(實踐應用學時不少於50%)後方可參與校本應用考核。

  4.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校本考核以《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校本應)中確定的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下的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和學業評價四個維度的30項微能力為考核重點。教師根據本校資訊化教育教多加三項微能力(至少覆蓋三個維度)考核。

  六、考核的具體實施

  (一)教師微能力考核採用“校本自測——教師互學互評——校本應用考核”的方式進行考核。

  校本自測是指在培訓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校的發展目標,學科教學特點或自身的崗位職責,藉助一定的平臺工具,根據《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範》確定的標準,對自身資訊化教學能力進行診斷。

  教師互學互評是指教師完成50學時(線下實踐不少於25學時)後,向校本實踐考核平臺提交成果證明,在成果提交前,須依據平臺的提示,對他人提交的成果進行評價。

  校本應用考核是指校考核組,對教師提交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

  (二)其中教師校本應用考核採用“課前備課——課中授課——課後輔導——課後評價——資料分析——研修活動”的路徑。

  (三)教師的能力考核側重於評估教師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資訊科技操作的熟練程度等。

  教師提供的證據應符合《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發展校本應用考核規範》要求。要嚴格證據的'有效性,凡提供的證據未包含教師本人的影像的或不能確定是教師本人制作的,應視為無效證據。

  (四)校本應用考核標準

  考核等次

  考核內容

  優秀

  合格

  不合格

  課前備課

  1.運用網際網路蒐集備課資料、素材;

  2.運用至少一種軟體進行課件製作;

  3.運用至少一種軟體進行教案設計;

  4.會用至少一種影音或圖文編輯軟體;

  至少包含一項

  不包含

  課中授課

  1.會使用至少一種授課軟體授課;

  2.會使用手機播放課件;

  3.會應用授課軟體中的互動工具;

  至少包含一項

  不包含

  課後輔導

  1.會用至少一種APP進行檢測釋出,檢視,監管。

  2.工具選用具有創新性,值得學習和借鑑。

  至少包含一項

  不包含

  資料分析

  1.會用至少一種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2.工具選用具有創新性,值得學習和借鑑。

  至少包含一項

  不包含

  研修活動

  積極參加省、市、區、校各級組織的校本研修活動。

  至少包含一項

  不包含

  七、考核方式:

  1.不按時上交各類有關資訊科技應用的資料每次扣一分。

  2.在各級有關資訊科技應用培訓中遲到一次扣一分,曠到一次扣5分,(包括備課組組織的培訓)

  3.在有關資訊科技應用比賽活動中獲獎加分項按學校績效考核方案加分。

  八、考核結果及運用

  在組織能力考核過程中,要對資訊科技應用證據進行綜合評分。得分在80-100分的,可評為優秀等次;得分在60-80分的,可評為合格等次;得分在60分以下的,應為不合格等次。

  教師最終考核成績由教師互評、考核領導評價兩個部分構成。

  九、考核管理

  要以校本應用考核為契機,不斷提高學校資訊化教學水平,提升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校本應用考核應堅持原則、實事求是,按照規定程式和有關要求進行。

  十、專案小組

  成立“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與測評工程”領導小組,負責學校“提升與測評工程”的組織實施工作。活動領導小組成員:

  組長:XXX校長

  副組長:XXX副校長

  成員:XXX教研主任,XXX資訊中心主任,年級組長及學科組長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5

  一、總體目標

  到20xx年,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資訊素養髮展新機制,開展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培訓(每人5年不少於50學時,其中線上自主學習25學時,實踐應用25+學時),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展目標:校長資訊化領導能力、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資訊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科學設計,合理統籌。

  結合我校實際、教師需求、分類分層分學科培訓,支援、推動資訊化教育教學發展。明確提升工程實施路徑與環節,以學、練、用、評、建五個環節為一體,提升搜、拿、用、享能力,推動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創新。

  (二)整校考核,重在應用。

  根據提升工程實施方案要求,學校要開展全員的提升工程2.0培訓和校本應用考核,要統籌全校各項工作,要將考核工作與學校開展資訊化教學相結合,與教師專業發展相結合,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相結合,重點考核資訊科技的應用。

  三、考核內容

  (一)教師能力提升領城選擇的合理性和發展性

  1、對教師的考核:按照提升工程2.0目標任務要求,結合我校教育教學情況、學校資訊化發展規劃、教師隊伍現狀,堅持立足應用,依據《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校本考核規範》,從三種環境(多媒體環境、混合式環境、智慧環境)、四個維度(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30個微能力點中選取10個微能力作為校本研修主要內容。教師在學校確定的微能力點範圍內,再從中選擇3個微能力點進行學習,完成不少於50學時的混合式培訓,即線上自主學習25學時,線下實踐應用校本研修25+學時。在微能力點選擇上,採取“1+1+X”模式,即互動式白板(一體機)使用(A6),作為全員必選的一個微能力點;根據我校資訊環境和資訊化教學發展規劃,自主確定A1第二個微能力點;教師根據所教學科及工作崗位,自主在學校選取的10個微能力點中選擇第三個微能力點,40週歲以下的年輕教師確定B2為第三個微能力點(也可以選擇混合學習環境的任意一個微能力點)。40週歲及以上的教師可以選擇多媒體教學環境的任意一個微能力點(也可以選擇混合學習環境的任意一個微能力點)。根據資訊化發展規劃建設不同層次學校分兩個梯級團隊,引領資訊化教學發展方向。考核時,既考核線上研修學習情況,又考核三個微能力點學習成果,尤其是考核教師資訊科技在實際工作中的實踐應用情況。

  (二)校本研修活動組織的有效性和創新性

  1、組織開展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融合的常態化和普遍化的校本教研活動。

  2、在骨幹引領、學科聯動、互幫互學、整體提升等方面採取有效措施。

  3、圍繞學科課程標準,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研修為抓手,應用相關教學裝置和學科教學軟體等,開展教學案例研討、課堂實錄分析等多種形式的資訊化教學校本研修。

  4、提高教師應用資訊科技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學重難點問題,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

  四、考核實施

  1、線上自主學習考核,以平臺積分為準。

  2、教師微能力考核採用“校本自測——教師互評——校本應用”的考核路徑。

  (1)校本自測是指在培訓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校的發展目標、學科教學特點或自身的崗位職責,藉助平臺工具,根據《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範》確定的標準,對自身資訊化教學能力進行診斷。

  (2)教師互評是指教師向校本考核平臺提交成果證明時,依據平臺的提示,對他人提交的成果進行評價。

  (3)校本應用考核是指由學校管理團隊對教師個人提交的成果及資訊科技實踐應用進行考核。教師的應用能力考核側重評估教師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資訊科技操作的熟練程度等,教師提供的證據應符合《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範》要求,證據具有有效性,凡提供的證據未包含教師本人影像的或不能確定是教師本人制作的,視為無效證據。

  3、教師最終考核成績由教師互評、學校資訊化管理團隊評價兩個部分構成。

  4、採取分學科研修:語文組組長劉麗娜;數學組組長於泳波;英語組組長馬洪豔;理化生組組長朱立東;政史地組組長田雯佳

  五、考核管理

  1、學校資訊化管理團隊負責統一組織全校教師的校本應用考核工作。考核結果為優秀、合格兩個等次。

  2、對於未取得資訊科技2.0工程提升合格證的教師,不能評職晉級。優秀學員在評職晉級總分中加1分,優秀教研組組長總分加2分(組員優秀率達到20%及以上),非優秀教研組組長(取得合格證書)總分加1分。

  3、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學校組建由校長硃紅莊領銜,主管校長鄭勇佳、教導主任王國印、工會主席程顯波、教師呼斯楞、程卓璇組成的考核團隊,負責校本應用考核的組織與管理工作,以制度建設為手段,透過校本研修活動,督促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教師資訊科技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教學方式有所轉變,推進相關教學裝置和學科軟體應用,提高教師應用資訊科技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能力,全面完成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和應用實踐考核。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6

  根據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教師〔20xx〕1號)《XX省教育廳關於印發〈XX省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的通知》(X教函〔20xx〕266號)和《XX市教育局關於印發〈XX市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的通知》(X教函〔20xx〕89號)檔案精神,為全面提升我區中小學教師主動適應資訊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加快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現將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專案實施方案公佈如下:

  —、實施目標

  透過對區域骨幹培訓團隊、學校資訊化管理團隊、學校資訊化骨幹教師團隊的專項培訓,全面完成我區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每人不少於50學時(其中線上課程不少於20學時,實踐應用不少於30學時)的全員培訓任務。建立協同培訓機制和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考核機制,構建“實踐、實證、實效”的適應學校發展需求的整校推進混合式研修新模式,提升管理團隊的資訊化領導力,培訓團隊的資訊科技應用指導能力和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全面促進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創新發展。

  二、主要任務

  建強區級研訓團隊;

  以校為本,整校推進,開展教師全員培訓,提升資訊化教學能力。

  三、參培物件

  全區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含所有普通中小學校、幼兒園、中職學校、特教學校以及社群治理和社事局等具有教師資格證的教師序列人員和行政管理幹部)。

  四、考核認證

  (一)合格認定

  測評結果由20課時線上網路課程培訓和30學時線下校本實踐應用(其中能力點實踐應用認證材料15學時,參加能力點的校本教研10學時,完成綜合應用能力點課堂實錄5學時)兩個板塊構成,認定等級分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

  (二)證書列印

  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制定合格證書。

  五、研修階段安排

  培訓採取“集中面授+管理實踐”的混合模式。

  第一階段:20xx年1—4月,XX新區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專案管理辦公室(簡稱專案辦)組織專家對學校資訊化團隊進行政策解讀與理念更新。

  第二階段:20xx年4—8月,新區“專案辦”對試點校參培教師情況進行摸排,稽核“整校推進”方案,進行全體管理員培訓。

  第三階段:20xx年9—12月,基於試點經驗總結,組織學校教師(人數約為全區教師總數的6%)參與培訓,初步形成區域精品應用成果。

  第四階段:2022年3—6月,組織餘下學校教師開始進行專案實施,完成合格認定,形成可推廣應用成果。

  第五階段:2022年6—12月,對全區教師資訊科技能力提升2.0工程進行全面總結,列印證書,梳理各校優秀教學案例、課堂實錄、個性化學科教學模式等實踐應用成果。

  六、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

  2、加大經費預算,確保經費投入;

  3、開展督導評估,營造良好氛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