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零丁洋的讀後感初中

過零丁洋的讀後感初中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過零丁洋的讀後感初中,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過零丁洋的讀後感初中1

  讀了這首《過零丁洋》朗朗上口的詩,使我激情澎湃,使我對文天祥的愛國情懷感到崇拜與敬仰,同時也為詩中作者所遭遇的悲慘事件感到悲傷。

  《過零丁洋》這首詩歌中所描述的是文天祥被元軍俘虜時所寫的,全詩所描述得慷慨激昂,體現出文天祥的愛國之情,尤其是詩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這一句詩更體現了文天祥英雄的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堅定信仰和昂揚鬥志、還有他那愛國民族氣節。

  讀了《過零丁洋》這首詩之後,我不禁想起了抗戰時期為了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們,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我們美好的今天,扞衛祖國領土,這不正是愛國的表現麼?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總是很貪玩,從不聽爸爸媽媽的話,每當我玩的滿頭大汗、全身髒兮兮的回家,爸爸媽媽看到我這個樣子,總是會嘮嘮叨叨的說:“兒子,你整天這麼玩,能不能用玩的心思多用在學習上呀?老是跑去玩,長大後能有什麼出息呀?”每當這個時候,我心裡總在想:“學習有什麼好的,不就是讀書認字嗎?”但當我學習了《過零丁洋》這首詩之後,我漸漸的明白了,我們之所以要學習,那是為了長大以後報效祖國。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讀書不忘報國,報國不忘讀書。”所以想要為祖國做出貢獻,那麼讀書是最重要的。雖然我們不能像烈士那樣,為國捐軀,但是我們也要懷著像烈士一樣的`精神報國,正如文天祥一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這奮勇激昂的詩句中,我越來越認真的讀書了,對報效祖國的信念也越來越強了。《過零丁洋》這首詩歌,不僅讓我對文天祥更加的崇拜,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一生下來就是為了擔負這一個偉大的使命,那就是——報效祖國。

過零丁洋的讀後感初中2

  陰沉灰暗的天空劃過一道長長而耀眼的流星。一時顯得格外燦爛,且愈加光輝閃亮。他就是文天祥,民族英雄,一位感動、感染、感觸了無數人的義士,在南宋末年綻放出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

  他,年少有成。僅僅二十歲,便取得天下讀書人至高的夢想——進士第一,也就是狀元!可謂是進入人生的高光時刻,然而他並沒有絲毫鬆懈、並沒有與南宋那紙醉金迷的生活融為一體、並未享受那無邊的功名。他仍然擦亮雙眼,南宋的黑暗沒有讓他迷失方向。他無私、他愛國、他看不慣小人橫行、看不起跳樑小醜。他,毅然決然地去明諫。然而,他卻一次次被彈劾。他,有志氣、有勇氣、有才氣。他絕不屈服!他是南宋的逆行者!

  南宋末年破敗不堪,奸臣當道。蒙古,兵精糧足,君主聖明。1275年,蒙古鐵騎南下,兵鋒直指南宋中央。國難當頭,本來是一介書生的他,竟變賣家產,舍自己小家於不顧。短短几天內,召集了數萬兵士,抗擊蒙古。數萬人,在蒙古鐵騎面前又算得了什麼?然而,他卻仍然堅持抗擊到底,不懼任何人。這段時間裡,他拋棄的太多:他的家人,一個個凋零了;他的家產,慢慢用盡了。他,無私、無懼、無掛。

  最終,他被俘虜了。但“人生自古誰無死”,他在給張世傑招降的信上,留下了《過零丁洋》這一千古名篇。“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他從容不迫,慷慨赴死。一代忠臣義士,無畏於為國獻身。給我們留下無限的精神鼓勵,他的義終將永遠被銘記。

  文天祥,他是我的偶像,更應是所有人的偶像!他有忠、有義、有信念、有氣概——願浩然之氣長存!

  “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多麼了不起啊!我們怎能不學習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