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名著讀後感

哈姆萊特名著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哈姆萊特名著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完莎士比亞的幾部戲劇後,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哈姆萊特》,一個快樂王,此文來源於的憂鬱又何嘗不震撼了一大批人……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創作於1601年,是四大悲劇之首,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和創作成就,被譽為莎翁戲劇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鑽石,它是莎士比亞的驕傲。主要寫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王復仇的經過。後來用“哈姆萊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就概括了他的複雜性。

  這部著作講的是哈姆萊特的叔父克勞狄斯毒死了他的父親,篡奪了王位,並娶了他的母親。老國王的鬼魂出現,把自己被害的經過,告訴兒子哈姆萊特,要他報仇。他用戲劇《頁扎克之死》來試探克勞狄斯,弄清真相後,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苦苦思考“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再加上他殺了戀人奧菲利亞的父親,奸王有所懷疑和察覺便把他送往英國以圖借他人之手除掉自己的心病,在去英國途中他順利逃回丹麥,在一場由克勞狄斯安排的比劍中死去,他在臨死前算刺死了克勞狄斯,但他改變現實的重大理想並未實現。

  其實哈姆萊特這種人他或許就是我們身邊的一個人,哈姆萊特的變化過程不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嗎?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當我們在幼年,童年,沒有踏入真實社會中的時候,我們都是快樂的王子。在我們的眼裡一切都是美好的。就算那時有一點不順心之事也會忘記。當我們慢慢成長起來到了青春年少的時候開始變得憂鬱,遇到一些不順的事情也是如此,更何況我們在這個時候是比較敏感與心萌動的時代,對有些事情仍然抱有美好的憧憬,當事情的結局不如自己的夢想之中,或理想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鬱鬱寡歡,甚至是自暴自棄,那時周圍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那麼的醜陋與討厭,讓我覺得社會與世界特別的黑暗。當我們經歷一些殘酷的事情之後,則會顧慮太多,到頭來錯過一次又一次的機會,錯過機會之後還會給我們自己找藉口來擺脫我們大家內心的.失望與空虛。

  而克勞狄斯的弒殺奪位的事在任何時候都是無法避免的,現代的社會是文明的社會,做任何事情都有法律的約束。有些人或許會表面上放棄這種念頭,可他們的心裡能夠真正的放下嗎?現在提倡什麼“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美德。可是,在這麼殘酷的社會,又怎麼可能消失這些呢?

  在此,我想說的是無論做什麼事之前,我們都必須思而後行,可這並不等於猶豫不決,然後做出正確的判斷。切魯莽行事,而誤了自己的大事,以至於賠了夫人又折兵。

  悲劇《哈姆萊特》是劇作家這種現實主義戲劇觀的生動體現,也是對現實社會中人的真實寫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