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傷逝》讀後感(通用5篇)

魯迅的《傷逝》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的《傷逝》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魯迅的《傷逝》讀後感1

  《簡愛》的愛情是寒風后綻放芬芳的臘梅;《茶花女》的愛情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白雪公主》的愛情是永恆而完美的塑膠花;《傷逝》中的愛情是……是鹽和幹辣椒?是半株白菜?是那幾十枚銅元?寫到這兒,又不由抱怨起魯迅的現實、魯迅的殘酷。可若不是這樣一個理智的魯迅,又怎能誕生一部別樣的《傷逝》呢?

  《傷逝》的確是我接觸過的有關愛情的作品中最特別的一部。在別的作家都更多地熱衷於、或只有能力、只有眼光來展示愛情轟轟烈烈的序曲時,魯迅卻毫不客氣地把愛情的終曲推上了舞臺。而且他的終曲,又演繹得那麼細節化,完全是一段點滴不漏的生活,讓人讀了,一邊忍不住咒罵他,一邊又不得不極贊同地點頭。當讀到子君堅定地宣言著“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時,我曾拍案叫好,為他們思想上的“靈”的愛情,為他們衝破禮教的結合。小時侯童話讀得多了,就認為公主應該是美麗的,王子應該是英俊的,公主和王子是應該在一起的。當然,那時侯不懂愛情(當然現在也不很懂),不懂婚姻,不知道生活、現實、理想、變化、理解……後來,還是要感謝《紅樓夢》,讓我這上面的想法也發生了些轉變。我開始認為,真正的愛情應該是由思想、觀念上的共鳴而產生的,就是所謂的“志同道合”,如果是同性間的,產生的就是真正的友情,“知音”;如果是異性間的,產生的就是真正的愛情。我堅信,只有這樣的愛情才能永恆不變。其他,只是曇花一現的迷戀而已。涓生和子君呢,簡直就是我的愛情觀念中最理想的一對人物了。原本,我認為他們的愛情一定會長久不衰,並衷心地祝願他們,也好藉此更堅定了我的信念。可惡的魯迅啊!!!他竟用筆桿把我的信念敲得一片狼籍!是的,魯迅是不顧封建禮教的束縛結合了涓生和子君。但同時,他又無情地拋開了蒙在婚後生活上的幕布,讓愛情一點一點的消逝,赤裸裸地暴露在我的眼中。關於涓生和子君的愛情的消逝,很多評論文章說是因為“他們放鬆了對封建勢力的鬥爭”,“把鬥爭的目標僅僅侷限在追求個人戀愛的小範圍裡”。

  魯迅本人寫這部小說的目的也應該盡在於此。但我卻不這麼認為,當然很可能是由於我的經歷不夠、思想不深刻的緣故吧。我想,即使不在那個封建正統觀念的圍牆裡,他們的愛情能長青嗎?即使不被經濟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的愛情能長青嗎?並不是我想得太遠,實在是因為魯迅的刻畫太現實,現實得讓我不得不懷疑:愛情就是這麼一點點消退的?難道婚姻就是這樣,激情過後便趨於平淡、乏味?我想不明白,又不願輕易否認原先的信念。哎,思想是痛苦的,而且雪上加霜的是,有許多其他想不明白的問題會因為一個問題的想不明白而紛至沓來:我說過由思想上的共鳴而產生的愛情才能永恆。有許多老年人到生命的最後仍相濡以沫,可在他們結婚的年代卻是封建的包辦婚姻啊!這樣的“愛情”也居然能如此長青?!這無疑又是對我“思想愛情”的觀念重重的一擊。至今,我仍未想通。沒有一本書、一件事、一個人、甚至一句話來點醒我,把我從思想矛盾的漩渦中拯救出來。

  也許,這個年齡真的還不能夠想清楚呢!那麼,我就暫且把愛情的消逝當作花開花落的規律好了,把相守到老的事實當作奇蹟吧。雖然這樣仍不能解釋太多的問題;雖然這樣讓我很苦惱。哎,無可奈何花落去。也讓今天的我的思考如這落花般去了吧。只望以後的某一天,也許是孑然一身,也許已是為人妻、為人母,但肯定更加成熟的我,再重新拾起這片落花,默默地

  魯迅的《傷逝》讀後感2

  讀完《傷逝》之後,感觸頗多,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標題。“傷逝”——為逝去的東西而傷心,讓人聯想到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悲哀、淒涼的感覺。作者以“涓生手記”的方式敘述了在“五四”這個黑暗的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了愛情而不顧一切,走到一起,最終因社會的壓力與生活的殘酷而走向分離的愛情故事。而傷勢整個文章讀下來,讓人覺得氣氛是悲涼無奈的,兩個打破世俗而結合在一起的戀人,最終因為現實的生存問題而走向分離。我覺得文中的子君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勇敢的女子,在封建社會影響的舊思想的社會背景下,她衝破封建家庭牢籠時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決態度,勇敢地和家庭抗爭,堅決地說出“我是我自己的”的話來,無視社會的嘲諷和流言蜚語義,無反顧的和涓生這個又窮又酸的書生在一起,毅然地投奔這份沒有“麵包”的愛情。當子君跟涓生之後,就放棄了以前的許多生活,放棄了她的驕傲,放棄了她的優雅,為生活的瑣碎而操持,洗碗、做飯、養油雞,為小事而與鄰居官太太爭吵……子君的重心都轉移到這個家了,在愛情當中不斷的付出,而這個時候,涓生認為他變了,她不再看書了,從以前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慢慢變成一個世俗的女子,他認為以前愛的那個優雅的子君不見了,現在這個越來越沒有神采沒有內涵的子君,他再也不愛了。

  而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位時代女性,能夠衝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脫封建家庭的牢籠,毅然追求自己的愛情,在當時是很但從本質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裡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後,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面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己卻不敢面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考驗的。叛逆的,是很困難的,是與時代不相容的。但她對愛情堅決,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的和涓生在一起,即使是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當她與涓生在一起生活的時候,由於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為家庭瑣事而忙碌,為小事而爭吵。慢慢的,她由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為一個世俗的女子,而這時她與涓生的感情也慢慢變淡,慢慢變質,最終走向毀滅。而子君最終被拋棄而走向了死亡。

  而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著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他勇敢,對愛是執著的,而對未來是充滿希望的。但從本質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裡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後,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面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己卻不敢面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考驗的。

  這使我感受到一段愛情的美好是要靠勇氣,堅持,還有信心,除此之外,還不能逃避,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也因此涓生剩餘的時光只能一直“傷逝”下去。二人悲慘的結局,讓人不免傷懷。

  魯迅的《傷逝》讀後感3

  在魯迅的小說中,《傷逝》是最令我喟嘆的一篇,看過後很久都不能釋懷。子君給了我相當深刻的印象,她的溫順、柔和和悲哀的死亡令人不勝感慨。涓生和子君本性上都是善良的人,為什麼子君會在這個小圈子中一步步走向滅亡呢?究竟是什麼害死了子君呢?“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句表達上還略嫌生澀的話曾令涓生非常高興,他從中看到了子君的獨立和堅強。然而,事實上子君是沒有學會獨立的。所謂“獨立”應該是自己主宰自己,而這一點又建立在有能力養活自己的基礎上。可是子君不行,她首先沒有維持生計的本領,所以她剛從家庭中脫離出來,又把自己全權交給了另一個人來主宰。表面上看來私奔是一種了不起的舉動,實際上卻只不過是一次權力的轉手罷了。她拒絕做一個封建家庭的乖女兒,卻心甘情願地做了小知識分子的家庭主婦。倘若子君目光遠大,投奔一個成熟的,有經濟能力的人,也尚不致落到如此田地。

  可惜涓生也不過只是一個思想尚還幼稚,卻又自以為進步的青年。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進步思想,但又喜歡將生活理想化;另一方面他又很貧寒,經濟上十分拮据,還沒考慮清楚麵包和愛情的關係,就不負責任地接子君一起生活。他將子君理想化了,他以為她是堅強、獨立、富有進步氣息的新女性,他不知子君的勇敢完全是出於對他的信任和依賴。一旦子君見了他的無力,見他也必須為生計奔波,她也不得不為他變成一個家庭主婦。涓生和子君其實都厭倦這種生活,但他們都無力改變,當現實和理想產生了太大的落差,子君便逆來順受了,然而涓生卻不能忍受,他認為子君違背了他的理想,於是歸咎於她。

  再加上子君非常的軟弱、善良,他趕她,她就走了。其實他們合築一個家時子君也賣掉了自己的金首飾,她完全有留下的權利。但子君壓根兒沒想到這些,她歸根到底太幼稚,太單純了,她過於浪漫,看愛情重過一切,所以當涓生說不再愛她時,她便心如死灰,什麼都不想爭取了。究其根本,子君和涓生都是太幼稚的人,只是子君要更淺一些。她似是而非地學到一些新鮮的思想,造就了一種浪漫的氛圍,這種對愛情的嚮往使她敢於衝破封建家庭的牢籠,然而她只知依靠涓生,以他為一切的出發點。說明她還未擺脫封建夫權思想的束縛,她適應不了社會,看不透生活,最終便被生活所吞噬了。

  魯迅的《傷逝》讀後感4

  對於我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較為難懂、晦澀不明的。可以說《傷逝》也不例外吧。但是這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為涓生、或是為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後,我都會把書裡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說,往往書裡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裡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裡有這麼一句: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麼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說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餘華的《活著》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現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著。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脫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實壓垮了腰,屈服於現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可以為了愛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起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為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鬥。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眾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起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說不上變,因為子君的骨子裡一直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阿隨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為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於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希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儘管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後來,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並不很深的土坑裡,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槌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

  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繼續追求,一個淪為舊囚。這便是被現實壓垮了腰之後,屢敗屢戰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願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可以找到一條不後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於我的意義。

  魯迅的《傷逝》讀後感5

  《傷逝》是魯迅的唯一一部愛情小說,很多人用傳記考證式把涓生等同於魯迅,把這篇小說當作魯迅的愛情研究,其實是片面的。在這篇小說中可以看到影子但不能等同,可以說現實是個引子,他點燃了寫作這篇小說的靈感,是心理想象的投射。

  可悲可嘆的境地,兩個尚未長大卻自認成人的孩子在過家家,用自己稚嫩甚至自大的目光去生活,不料殘酷的生活給他們下了一個接著另一個的下馬威,他們來不及反應就被打趴下。

  1、當局者迷,時局中的“近視眼”

  第一,並未認識到物質基礎的決定性作用。當結局已定,悲劇收場,他才說出。

  第二,尚未分清戀愛與婚姻的不同,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衝動下的遺恨。

  在這裡我們想要分析的是,涓生與子君是否是“真愛”,還是兩個對新生活嚮往的年青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因為彼此同是舊環境下的反抗者才抱團取暖的嗎?文中,涓生對子君最熱烈的愛是子君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的權利!”,而後涓生卻連當初求愛的場景都遺忘模糊,“豈但現在,那時的事後便已模糊,夜間回想,早只剩了一些片斷片了。”甚至想要忘卻,因為他覺得“可笑,甚而至於可鄙的”。只有子君“她卻是什麼都記得”“能夠滔滔背誦”。

  第三,自高自大,忽略生活環境與自身抗壓、獨立生活的能力。

  瑣事對人的影響,戰士如魯迅也為瑣事所煩惱。

  虛空(會館)——真實(初在一塊)——虛假(發現真實後)——虛空(會館)

  “我離開吉兆衚衕,也不單是為了房主人們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是為著這阿隨。”當初嫌棄阿隨,想要丟棄他如今又“為這阿隨”,可謂是諷刺之至。

  2、自私的大男子主義,性別不平等下男女結局的不同

  責任心的缺失與勇氣的消弭,生活在自己構築的空中樓閣中,面對理想破滅只有抱怨、發牢騷、推卸責任的份。虛假的愛、泡沫的理想對憧憬新生活的女性的吸引力。子君只是他尋找新生活,滿足自己對理想追求的一個物品,只是他為了反抗舊勢力而尋求的支援隊友,沒用便扔掉,可以說涓生是一個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失敗的模仿者,他照著葫蘆畫了個瓢。但是他卻讓子君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宣告他的失敗。

  “我要遺忘,我為自己”“向著新生活,跨進第一步去,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嚮導。”嘗試失敗後,瀟灑走人,進行下一步的求生。手記體,發聲的只能是涓生,而子君已逝,只能是一個無法言說的弱者。

  3、敘事結構的不同,導致文字解讀的模糊性

  “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還是一個空虛,面對這空虛並未自覺。”由於手記體的特殊性,陳述內容是作者站在涓生的立場上說的,因此不可避免會夾雜作者的價值觀與價值判斷,或者說這也是手記體的魅力之一,作者在塑造涓生形象,模仿涓生語氣,再現當時情景的目的就是借涓生之手錶達己之思想,但是這樣做並非是涓生的一人敘述維度,因此對於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涓生”男青年形象可能會有所不同。

  4、真我與假我的對話——懦弱者的自我申辯

  文章不只是涓生與子君的矛盾,更是涓生與涓生的矛盾,很多時候他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自己開導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回憶自己。這種自掐狀態正是他逃避責任、辯白的心理源泉。

  5、新人舊人交替不明,人性的弱點最終勝利

  《傷逝》很深刻的體現了一個人的矛盾與複雜之處,涓生與子君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變成了“半舊半新”(舊在此處不是貶義詞)的不完全純一文化人。因此很多時候的矛盾體現在中西文化思想的博弈、交融。“新涓生”討厭“舊子君”,而涓生自己也沒跳出舊文化影星,“新子君”又對“舊涓生”失望。這不僅僅是個人的錯,而是人無法抵抗的不可抗因素。

  普通個體在巨大的時代中多麼的力不從心,被時代裹挾,苦苦掙扎,很多時候誰不在傷逝呢,為自己,也為自己愛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