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後感(精選20篇)

《阿Q正傳》讀後感(精選20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阿Q正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

  魯迅筆下的阿Q,是一個上無片瓦,下無寸土,靠給別人打工來維持生活的人,他身上最大的優點就是“精神勝利法”,他善於自嘲,精神是他最大的財富。

  小說中,阿Q沒錢沒地位,被趙太爺欺負,被他們剝奪了自己的自由權,稱阿Q為“老Q”他是一個很可憐的人,連說話都要時刻小心,因為,趙太爺就想找他麻煩,使阿Q經常捱揍。有一次,阿Q被別人打了,但是他並不難過,自我安慰說這是“兒子打老子”,很有勝利感。

  小說到了後來,阿Q進了城,還憑自己賺了錢,別人對他也是恭恭敬敬的,連趙太爺對他的態度也有所改變。窮人永遠受別人欺負,富人永遠受人尊重,在阿Q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的一種觀念,阿Q是可悲的,他生活在那樣的舊社會里,受盡了屈辱,但是,他會自我安慰,他懂得如果自己不這樣想,會被他們折磨死的。

  我們也要學習阿Q那種精神,當別人欺負自己時,不要生氣,要往好的地方想。不然,你再怎麼生氣,別人也不知道,他們不能替你承受,要學會自我安慰,學會安慰自己,讓自己變得樂觀,收穫精神財富。

  《阿Q正傳》讀後感 篇2

  在老桂給孩子買藥,用的“藥”是上面流著中國革命戰士鮮血的饅頭,而他人看見了此景,非但不給予同情,反而高興地說他們該殺。

  在魯迅的記憶中的家鄉和家鄉的對比,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革命前後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阿Q是一個深受封建社會壓迫的農民,他一無所有,命運十分地悲慘,而更令人心痛的是:他竟對統治者的壓榨麻木健忘,自輕自賤,他自欺欺人,欺軟怕硬、狡猾又無賴,別人欺負他,他什麼也不敢說,不敢反抗,不敢面對,過後,就去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他狂妄自大,進了幾回城,就瞧不起莊稼人,嘲笑他們沒有見識,認為男女之間不會有正事,凡是不符合本莊老例的,他卻看不慣國際歌,阿 Q就是這樣的一個畸形人物。

  最後,阿Q被人冤枉至死,然後看客反而認為槍斃比不上殺頭好。

  表現了封建社會中的一些人,沒有同情心,沒有道德。

  《阿Q正傳》讀後感 篇3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記述了流浪僱農阿Q的故事。

  小說重點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遇到家鄉有錢有勢的趙太爺,他認為“我的兒子將來比較闊的多”;被人打了,他便想象是被自己“兒子”打了,覺得世界沒了倫理;進城回來後,他一面譏笑鄉下人見識短,一面又鄙薄城裡人的習慣“可笑”……他以上的種種做法,僅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作者透過“精神勝利法”揭示了當時中國國民的普遍特徵,批判了這種自我麻醉、逃避現實的病態心理。

  阿Q嚮往革命卻不明不白地被槍斃的結局,表達了作者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總結:不徹底,即只推翻了封建王朝而並未引發底層人民思想上的覺悟。

  《阿Q正傳》用誇張、怪誕的手法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象,並透過阿Q這個典型形象進行了強烈的批判,意在“喚醒舊中國的無數麻木的中國人的靈魂”。

  《阿Q正傳》讀後感 篇4

  當時的統治者應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應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禮貌”的安慰中,鼓吹中國禮貌“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漸漸小康。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我也最終懂了魯迅先生的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讀《阿Q正傳》也就是讀當時那樣一個晃盪不安的年代,一個“吃人”的年代。過去的教訓我們要吸取,此刻的中國人必須脫胎換骨,我們“知足常樂”的“優良傳統”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也該摒棄呢?

  阿Q不應當活在我們生活中,但他必須活在我們記憶中!

  《阿Q正傳》讀後感 篇5

  我讀起魯迅的文章來,還有些困難,理解並不十分透徹。可讀了《阿Q正傳》,我頗有感觸。

  阿Q的一生是悲慘的。他永遠是被人欺負的物件,可是讓人忍俊不禁的是他總是“勝利”。阿Q是給別人做短工的,地位不高,而且總是惹到那些閒人,自然就少不了一頓打。那些人揪住他的衣領,在牆上磕上幾個響頭,不到十秒,阿Q自己反倒這樣想:“現在的世道,還有兒子打老子的……”然後便樂呵呵地走了。這就是阿Q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這無疑是狂妄自大、自欺欺人。阿Q的得意之態、愚蠢愚昧在“精神勝利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阿Q更可笑,也更可悲的是他竟然和王胡比醜,比不過了還生氣,這充分說明了阿Q的生活無聊到了極點。從被人欺負後的反抗到怒目而視到自輕自賤,阿Q已經麻木了,這無不使人感到可悲與可憐。

  在那個病態的中國,魯迅正是為了透過描寫阿Q,喚醒民眾們,使那些像阿Q那樣受壓迫的勞動人民改變命運,也正是為了拯救那時病態的中國。

  《阿Q正傳》讀後感 篇6

  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這本書,第一章還沒讀到一半我便被次書吸引了,並且一口氣把它讀完了。

  文章主要講了“窮人”阿Q的生活,他被人一欺再欺,有一次因為喝了一點酒,不小心觸犯了“吳媽”,就被趙太爺的兒子“秀才”用那麼粗的竹槓打了一頓。還有一次阿Q去賭博,贏了錢,卻被人打暈後將錢搶光。

  最後,鬧革命了,阿Q也想參加革命,可錢太爺的兒子——“洋鬼子”不讓他參加,最後還被人送去了槍斃……

  這本書真正的寫了一箇中國人的精神,靈魂。阿Q,一個擁有真正中國人民的氣魄的男子漢,雖然有時他會調戲一下人,但他的內心是善良的,他曾經偷過東西,但他也是為了生活,迫不得已的。文中不還提到了他再也不敢偷了嗎?

  我們要學阿Q,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阿Q正傳》讀後感 篇7

  《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一精一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一精一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一精一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後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幹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裡……”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

  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菸,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菸,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一精一神依然存在,存在於所有人心中……

  《阿Q正傳》讀後感 篇8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腐敗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在這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

  “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於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說中的阿Q為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裡。

  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因為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於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更強。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裡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於面對困難,打倒困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要告訴我們的。

  《阿Q正傳》讀後感 篇9

  《阿Q正傳》魯迅先生的代表作,是魯迅透過描寫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阿Q這樣的人物,來批判腐朽封建的舊社會時期人民的病態狀態,這篇文章是舊社會時期勞動人民被壓迫的一個縮影,阿Q的精神戰勝貫穿了全文。

  阿Q是當時舊社會被壓迫的落後農民的一個真實寫照,概括了當時落後農民的種種弱點,也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被人打時,他說是兒子打老子;在趙太爺面前軟弱無能;打架時,他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在畫押時,還在想畫的這個圓圈圓不圓。他是一個可悲,可憐又可恨的小人物。他的精神戰勝法實際上是比喻的統治者給勞動人民製造的一種麻醉劑,而且是永遠醒不過來,永遠被剝削,壓迫和折磨。魯迅聲嘶力竭的怒吼,想喊醒這些被麻醉的勞苦大眾,他是人壇鬥士,如果沒有外國人在殺中國人時國人沒有麻木,我相信,魯迅先生已經是一位了不起的醫生了。他在用犀利的筆鋒,企圖喚醒大眾,他是最關心勞苦大眾的人。

  魯迅先生的文章永遠不會過時,新時代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有必要讀魯迅的文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那段歷史也永遠被會被人們記著,時刻警醒著世人,歷史絕不要重演,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0

  我要看《阿Q正傳》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寒假裡趁著為數不多的日子細細的讀完了《阿Q正傳》。總覺得,我與阿Q曾經有過在一起生活的時光,而不是那麼的生疏,躺在床上左思又想,我到底在什麼時候與阿Q在一起過呢?最後我終於沒有想出來,可是我有了一個重要的發現:發現魯迅先生所再現的是當時中國人墮落的典型,更是現在的中國人的典型,難怪我是覺得怎麼如此熟悉啊!

  阿Q無名、無姓、無籍貫,是辛亥革命前後生活在江南未莊的.一個流浪僱農。他上無片瓦,下無片地,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過活:“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也是當時社會中被壓迫、被剝削的最最底層的人。

  現實生活中的失意、失敗,卻未能激發阿Q的鬥志,他對來自統治階級的殘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輕自賤,自欺,甚至用欺侮弱者來發洩自己被別人欺壓的不平之氣,以獲得心理平衡。

  用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在精神上鄙視趙、錢兩家;進過幾回城,就譏笑未莊人的“未見過世面”;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還反映出某些民族共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1

  今天再看魯迅全集的時候,看到了阿Q正傳這篇文章雖然很短,但告訴了我們深刻的道理。我很感興趣。

  這篇文章講了是一個叫阿Q的整個生活。他是一個落魄的農民,沒有家麼有地,是一個天天被人你欺負,卻又不敢還手的人。他很自卑,但自尊心又很強,很自大的人。每當有人欺負他,便用自我安慰法來緩出憤憤不平的心。阿Q的地位低下,是他很歡迎革命,但他又不瞭解革命。使他付出了代價——

  阿Q的嫉妒心很強,比如小D他認為搶了他的飯碗。其實他也想有一份工作,但是——唉。他在餓急的情況下才去偷果子,可見他還是有道德的人。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早起墮落的中國人的縮影,是一個自卑自傲的人,是一個被別人欺負只會用‘精神利法’的人,是在別人背後罵別人的人。

  魯迅先生用諷刺的手法寫了這篇文章,諷刺了當時中國人的墮落,揭露漏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人們心中的善良與醜惡。來逃避生活中的現實,這種人是永遠都站不起來,都成功不了的人。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2

  這本書在好久之前就讀過了,文中阿Q這一人物一直印在我的腦海。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是一個僱農,只靠打工度日。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常用“精神勝利法”來進行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被別人打時,他說:“是兒子打老子”,用這種方式自我麻痺。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家,享有名聲、地位——但他在人們心中永遠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的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民典型,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他身上有農民的優點——“真能幹”。他身上又有農民的弱點:主觀、愚蠢、封建。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的那個時代了,但阿Q的“精神勝利法”依然被現在的人使用著。依然像阿Q一樣自己麻痺自己,逃避困難。

  阿Q精神雖然可笑又頑固,但不能不說,它依然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3

  魯迅的《阿Q 正傳》我已經讀過許多次了,至今依然還沒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看了魯迅寫的《阿Q正傳》,發現這正是傳統社會產生墜落的中國人的典型,就如魯迅所說,阿Q的影響早已存在他的心中好多年了,只是正好有了個社會把它發表出來而已,而魯迅為何寫這篇文章,我想是為了想要宣封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用帶點諷刺意味的手法來寫出中國人病理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罪惡。在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格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最贏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這個想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鴕鳥的心理,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雖然這都是我個人的觀點,但是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領會最深的一些問題,雖然魯迅筆下的中國人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想要告訴大家的應該是不要在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理,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但是,我只想說:“魯迅精神萬歲!”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4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以及心理描述,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為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述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自我的勝利,表現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後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後,阿Q自發神往革命的願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後,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能夠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著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裡通外國,成了奸細。

  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我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裡落腳,然後務必強迫理解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裡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十分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能夠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於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應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我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5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歎。可以說,《阿Q正傳》已經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徵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裡,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裡,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麼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6

  在我讀《阿Q正傳》之前,我其實有想象過阿Q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儘管常常聽人提起阿Q的精神勝利法,我在讀這篇作品之前,始終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而當我真正接觸這篇作品之後,心情有些複雜。

  在作品的第一節裡,“我”說明了想要給阿Q寫傳的想法,卻不知道他姓甚名誰,籍貫何處。阿Q作為文中的主人公,具體的資訊顯得有些模糊,這其實是很奇怪的一點,既然是傳,怎麼會連主人公都說不清楚具體資訊呢,直到讀完之後我才恍然大悟。

  文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我覺得有點諷刺,他好像沒有什麼尊嚴,似乎透過這個精神勝利法就能夠幫他把尊嚴找回來,這種安慰法大抵是底層人民面對生活的無力而形成的--種自我激勵,又或者說是自我麻痺。這種精神勝利法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以阿Q為代表的這一群人思想上的陳舊,以及當時社會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病態。

  不僅如此,阿Q的身上還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弱點,比如虛榮:趙家出了秀才,阿Q便說自己姓趙,儘管從來沒有被承認過,但並不影響他將這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阿Q,我能夠從文中看到的,是虛榮、愛面子、欺軟怕硬,而在這其中,我也能看到來自於底層人民的掙扎,他們沒有什麼文化,對於中國正在發生的變革--知半解,由此也能發現,阿Q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在讀完全文之後,這種感覺越發明顯。

  我在想,魯迅為什麼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呢?

  阿Q並不是什麼大人物,描寫中也沒有很直接的諷刺,僅僅是將阿Q所經歷的事情一點點鋪開,便把一些黑暗的、沉重而又壓抑的現實展現在了讀者面前。尤其是在阿Q在被欺辱之後依舊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他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會故意調戲小尼姑。阿Q本身就;是底層中的一員,而正是這樣的事實更讓人覺得諷刺--魯迅把血淋淋的事實攤開給讀者,你看,這就是人性。我不由得想到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他目睹了國人看見同胞被列強殘忍殺害時的麻木,才使他下定決心,用文字喚醒每-一個國人的民族情感。《阿Q正傳》是從底層人民入手的,剛開始讀的時候,其實我會產生一個疑問阿Q到底是誰?我不明白這一個有些模糊的形象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

  讀完之後我明白了,阿Q更多程度上只是一個代號、在當時的中國,可能會有很多很多阿Q,他們正遭受著苦難,卻對這些苦難毫無察覺,只是--味地安慰和麻痺自己,同時,他們恃強凌弱、排除異己,這是多麼悲哀而又慘痛的事實啊。

  且不談《阿Q正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單從我感受到的內容來說,魯迅十分犀利地將當時的中國現狀描寫了出來,或許阿Q到死都沒有想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死,但是讀到這篇小說的人會知道,在中國水深火熱的時候,中國人民到底缺少了什麼。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7

  阿Q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流浪者,但在全文中他似乎沒有得到愛神的眷顧,這作為一個正傳人物愛情缺失對阿Q來說未免太不公平了。

  可誰又能說流浪者不配有愛情?只要是一個人,總會有七情六慾,阿Q也不例外,他想女人想得失眠,他“喜歡”吳媽,而且敢於向吳媽表白,只是“我和你睏覺”讓人覺得好像在耍流氓,可要讓阿Q一本正經,引經據典地表達愛意:“如果我只有兩天時間來把握,一天用來出生,一天用來死;如果我只有兩天時間來把握,一天用來想你,一天用來愛你……例如這樣浪漫的話能從他嘴裡出現,那麼他也就不是我們所瞭解的阿Q了,而是那Q大師了。

  但阿Q終究還是阿Q,他只能說出這樣的表白以至於直接得近似流氓的表白。但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個人不會無故說出一句話來,即使是在最緊急的情況下說出,那也是經過思考的。”由此可見阿Q是經過思考的才說出來的。只是由於語言水平有限,才讓人聽上去那麼不舒服。

  可是吳媽對阿Q一點感覺也沒嗎?那麼她為什麼要趕到城裡看阿Q遊街?難道只是出於可憐和不忍嗎?

  那麼是因為阿Q流浪者的身份,或是拿不怎麼帥氣的樣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吳媽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才不惜加入把阿Q送上絕路的行列。

  封建禮教以至束縛著婦女。從“女子無才便是德”到足不出戶,再到用又長又臭的裹腳布巴腳裡裡外外地裹住。於是足不出戶,不知天下事,這長長的裹腳布把婦女的思想也嚴嚴實實地裹了起來,什麼追求自由,愛情,結果只會以悲劇收場,還落下個壞名聲。再加上孔夫子雪上加霜,火上澆油的幾筆,更是讓舊禮教理直氣壯,根深蒂固。吳媽正是這遵守封建禮教的模範,名節這東西是更碰不得的。更何況他是阿Q呢?這個低人一等的流浪者,即使吳媽有那麼一丁點喜歡,那也是名節的大事。要怪只能怪啊Q自己,誰叫他是衣著破爛的流浪者,一個被人當作笑料的人……總之和阿Q這樣低賤的人在一起,簡直是往自己的名節上倒汙水,這可是吳媽一萬個不願見到的。於是這樣,阿Q這個流浪者被這些名節,禮教給斷送了前途,還斷送了自己的性命,我們阿Q就這樣去了,這就是流浪者的愛情。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8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的一部中篇小說,自發表以來受盡追捧與偏愛。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獲獎者莫言,曾公開直言:“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甚至願意用自己所有小說換一部《阿Q正傳》。

  小說主人公阿Q,是一個卑微到底層的小人物,魯迅先生用荒誕的語言寫盡了他荒誕的一生。連個正經名字都不配擁有的阿Q是可憐可憎又可笑的,但笑著笑著就讓我們看見了殘酷的生活真相。

  阿Q何其人?一個來自社會底層徹頭徹尾的人生輸家。他無姓無名無籍貫,無家無經歷無固定職業,這樣的人,註定被人輕賤。偏他作為一個“六無”人員,不以為恥,習以為常。

  有一次,阿Q喝了兩碗黃酒,便手舞足蹈對旁人說,和當地頗受尊重的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細細地排起來還比他的秀才兒子長三輩呢。趙太爺上去就給了他一個嘴巴:“你怎麼會姓趙—你哪裡配姓趙!”阿Q表面一言不發,甘願丟掉姓名,但不一會就想通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這樣的自我安慰逐步形成了他特有的“精神勝利法”,即“在假想中克敵制勝”,每一次現實中的挫敗都要加倍的“精神勝利”彌補。

  譬如當他被人揍了,毫無還擊之力,只是在那人走後,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把那人視作“兒子”,平白無故地在輩分上抬高了自己,便也能心滿意足。哪怕他真的嚐到了失敗的痛苦的那次,他好不容易賭博贏得很多錢卻被搶走了,於是竟自己打自己,覺得好像打了對方一樣,又滿足地睡去了。

  失敗就失敗,為何阿Q不承認和麵對呢?因為他曾“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淪落到底層後,卻依舊自視甚高。他因好吃懶作的脾性,又喪失了改變現實的動力,他的精神勝利帶著三分自傲,三分怨念,加上四分麻木不仁。只能在幻想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欺欺人。

  現代社會,很多人盲目學著阿Q,精神勝利法屢見不鮮:被領導罵了表面微笑心中狠懟幾句,看見別人事業成功就腹誹他的家庭不幸,大眾質疑某流量鮮肉業務能力也能遭到粉絲的打抱不平:“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用精神勝利法將失敗歸因於外界,而放棄自覺自省,習慣性躺平。

  生活很難,壓力很大,心情很焦慮,身處其中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直面自我,才能抵禦失敗侵襲。這樣的勇氣和樂觀,才是真正的精神勝利,也會帶來現實勝利。

  阿Q,就像一面多稜鏡,讓我們看清自我,提醒著我們不要落入他筆下那個歪歪扭扭的圓圈,而且是時刻保持樂觀上進、保持奮進自省、保持善良謙虛。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9

  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我感覺到阿Q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可以說是卑微到塵埃裡去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就是那個麻木不仁的時代。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遺忘和拋棄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卻更禿顯出自己內心的卑賤。

  被別人打時,他卻因膽小怕事和無還手之力而只有自我安慰:“是兒子打老子。” 可見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人感覺是那麼的可悲,但更可悲的是他卻又總要去欺負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如王胡、小D等。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他不想“斷子絕孫”。他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他覺得他“喜歡”吳媽,而又虔誠的跪下向吳媽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讓人覺得似乎只有調戲和耍流氓的成分,而導致這場“戀愛的悲劇”完完全全剝奪了阿Q“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養活自己”的所有權利,同時也剝奪了“人性”而終於把阿Q逼迫到了偷竊的道路上去……

  從吳媽和阿Q談閒天:“太太兩天沒有吃飯哩,因為老爺要買一個小的……”這些話語中可以看出當時婦女的地位是多麼低下和不受重視而婦女們卻渾然不知。

  從“女子無才便是德”到用又長又臭的裹腳布把腳裡三層、外三層地裹住,還美其名曰“三寸金蓮”的過程中,婦女的腳骨折斷,疼痛難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女人做人的天性和自由完完全全的剝奪了……。

  悲劇人物吳媽真的一點也不喜歡阿Q嗎?從她偷偷趕到城裡在人群中看阿Q被拉著遊大街的一些複雜表情中也許可以看到一些內疚吧。但阿Q實在是一個卑微得很的人,在封建的禮教影響下的吳媽為了保住自己比生命還重要的所謂的名節,從而無意中成為了“將阿Q送上絕路”的幫兇。

  阿Q想覺醒卻不知道什麼是覺醒,想要革命也不知道什麼是革命。阿Q的死是令人覺得可悲而扼腕痛心的,更可悲的是當了“替死鬼”的阿Q到死只能認為“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

  “至於當時的影響,最大的倒反在舉人老爺,因為終於沒有追贓,他全家都號啕了。其次是趙府,非特秀才因為上城去報官,被不好的革命黨剪了辮子,而且又破費了二十千的賞錢,所以全家也號啕了。”

  一個“錢比命重”,一個“草菅人命”的世界是多麼冷酷無情,“至於輿論,在未莊是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的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於被槍斃呢?而城裡的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並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 當時的中國社會的衰落,甚至被外國侵略者隨意蹂躪,是的人們的思想的嚴重扭曲、麻木甚至冰冷到了極點是有很大關係的。

  《阿Q正傳》讀後感 篇20

  “反正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個自己,有什麼大不了的。”“平日裡威風的趙太爺,現在成了自己兒子,哈哈!”這個總是這樣自我安慰的阿Q,讓人想不記住都難。

  他是個流浪漢,一直過著小混混的生活;接著,他又開始“搞革命”——做強盜,結果被抓住了,遊街示眾槍斃!

  他是可悲的,可笑的,更是可憐的,讓後人記住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

  說實話,其實我曾因為自欺欺人,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獎項:學奧數的時候,老師總是讓我們自己查漏補缺。我知道自己最差的就是圖形方面,但複習了幾天後,我的耐心就徹底沒了:“煩死了!”我一做完作業就跑去玩了,根本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後來,老師問:“大家複習好了沒有啊?”我心想:反正老師也不知道我會不會,隨便蒙過去吧!於是,便大聲回答:“好了!”後來倒也做過幾次測驗,只是僥倖沒有出到圖形方面的題,我也以無所謂的姿態混了下去。

  到了正式考試,試卷一發下來,我完全蒙了:居然有4題圖形方面的題!總共佔了31分!我完全不會,迷茫的望著試卷——這下,我是徹底的完了!

  忐忑等到分數後,我無比懊惱:差一分就一等獎了!如果我當時複習了,多做幾題練習,就起碼能做對一題,就有一等獎了!這下完了,一年多的心血都被自欺欺人給害沒了!我再怎麼懊惱也沒辦法了!像我一樣的人還不少:作業沒做,就騙老師說“沒帶”;走路摔跤,就怪地板;考砸了,就說自己沒發揮實力……這些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一昧自我安慰的人,是不會進步的。

  大家都知道NBA球星科比,他曾說:“我投了154個三分球,只中了44個,有110個不中。”於是,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每天都要投1000個球。他日復一日地練習,球技越來越精湛。能明白自己的不足,針對自己缺陷來練習,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

  敢於直視自己的缺陷的人,往往都比那些“精神勝利”的人強!因為那些“精神勝利”的人,往往都在自我陶醉,自欺欺人,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不會進步。

  讓我們直視自己,不再自欺欺人,不做下一個阿Q!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