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非理性繁榮》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這是一本富含經濟學原理和現實實用知識的綜合書籍。在通讀完本書後,帶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似懂非懂,也許是由於經濟學知識體系的不完善,也許是思維深度的欠缺。但是值得我肯定的是,這本書是值得二刷的一本書,在將來恰當的時機,我也會帶著新的視角來學習,因為這是一本對投資者/投機者都揭示了投資本質的教輔書籍。

  《非理性繁榮》【美】羅伯特·J·席勒?

  在瞭解這本書之前,我建議作為讀者的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兩個經典的金融理論前提。這兩個理論相互矛盾,但其作者卻均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作為平凡讀者(普通投資人)的我們,在閱讀完本書後,只要有了獨到的自我見地那我便認為這次閱讀是成功的。這兩個理論一個是尤金法瑪教授於(Eugene Fama)於1970年提出並深化的有效市場假說,另一個則是本書作者羅伯特·J·席勒教授提出的“非理性繁榮”。這兩個理論都極為深刻並富有內涵,我在盡力理解後,淺顯的認為前者闡述的是市場是有效的,是不可戰勝的;而後者則提倡,市場是非理性的,是可以戰勝的。(此處對於2個經典理論筆者也未深刻體會其內涵)而在讀完本書後,對於投資理財這件事情,我則更加傾向於後者。一者是因為去年在我讀過的一本名為《烏合之眾》的大眾心理讀物後,讓我有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認知,那就是人們甚至是我個人都會在某個特定的時點有著近乎瘋狂的“盲目跟從”行為。(如果有讀者感興趣,可以去搜索本書《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另一個原因則是本書列舉了無數非理性的因素,讓我認識到了金融市場的複雜多變和投資/投機收益的原因。

  本書主要的結構作者闡述的非常清晰,我將其概括為一個歷史前傳分析、三個原因集合體的論述、面向對立觀點的分析及駁論和富含個人思維深度的建議。

  本書在開頭詳盡記述了美國在股票證券、債券和房地產市場的歷史發展走向及動因。雖然資本主義社會與我國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經濟治理理念,但從歷史發展考量的角度去分析,我認為這3章或多或少都可與中國的股票、債券和房地產金融市場有著微妙的關係。這其中比較神奇的一點是,這世界是不存在先知的,就好比沒有人能說出第二天股票是漲還是跌,而席勒教授曾在20xx年和20xx年準確地預測了股市和樓市泡沫的破裂,我想這也是本書一直暢銷的重要原因(本書有三個版本,隨著作者不斷更新而完善。第一版出版於20xx年,第二版出版於20xx年)。接下來,作者透過揭示了結構、文化和心理三大層面裡的各類原因,向讀者展示了金融市場(尤其是股票證券市場)的一次次漲跌起伏,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麼理智(如果市場處於理智狀態,理論上是掙不到錢的)。而也正是因為各個參與者在上述多種因素的共同或單一作用下,造成了市場的漲跌進而催生了盈利、投機和各種投資機會。

  比如在結構層面,作者列述了12個基本要素:網際網路的高速增長所衍生的技術革命;美國經濟的發展及文化自信;國內政治及文化的變遷;稅率的調整;人口結構因素;新聞媒體的渲染;專業分析師的言論;固定繳費養老計劃的推廣(類似於中國的社保基金);共同基金的發展;通貨膨脹;交易量的變化和參與者的賭徒心理;上述每一個內容都會或多或少的在金融市場中成為人們非理性決策的依據,而也正是由於這些因素,造成了你我他,不同人之間的認知偏差和決策,進而衍生出股市的不可預見性。本章還提到並分析了廣為流傳的龐氏騙局及衍生內容(書中稱為蓬齊過程),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基礎理論(在透過作者闡述後我認識到,但書中卻說現代金融教科書並不涉及此內容):過去的價格上漲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投資者進一步抬升股價,股價上升為投資者帶來了財富,投資者透過財富創造了更多的GDP,GDP進而體現出國家良好的經濟執行狀態(直至出現危機或其他不可預見風險時)。這一過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形成這書中所提到的反饋環機制,並在逐步的,被動的放大。

  在文化層面,作者詳盡的介紹了新聞媒體和新時代的經濟思想(隨社會進步而不斷迭代)對股市(或其他市場)帶來的影響,並在最後做出了對“新時代”的分析。媒體在為股市變化進行鋪墊以及煽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這點毋庸置疑,而且結合本人的股市投資經驗,這一現象也確實客觀存在。這是一種矛盾的需要及不需要的平衡狀態,沒有任何一個投資者會希望兩眼摸黑的進入水裡摸魚,但又會受制於(或受益於)新聞所帶來的影響。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有意思的是發生重大新聞不一定對股票造成太大波動,而發生重大波動時也不一定會爆料出大的新聞。因此,如何辯證帶有自我主觀的去接收吸納媒體的觀點,是我在日後需要實踐和學習的一個長久目標,因為媒體是投機性價格變動的主要宣傳者。

  在心理層面上,作者介紹了股市的心理定位、從眾行為(與烏合之眾中闡述的主要理念較為類似)以及思想傳染這一現象。正是由於投資者在決策時,經常會用到數量定位(對股市點位甚至是個股價格位置的預測)以及道德定位(對資產投入股市的百分比)這兩種心理模式,因此使得每一次交易並沒有像人們在未來時間回顧當下時間點時那麼的理性和客觀,這也進而會催生出最露骨的價值問題,即盈利還是虧損。

  之後的兩篇作者分別從學術層面駁斥了有效市場理論(本篇未理解很透徹,淺顯的認為是這樣)並且說明了在此種環境背景下,我們個人該如何操作。這裡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投資者一些誤區的闡述,比如說人們認為績優的基金不錯,然而他們可能會有較高的手續費,而且其實在你簡單瞭解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後,我認為也許你會發現基金並不能給你帶來豐厚滿意的收益(但這裡,我要強調沒有一種投資方式是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能為投資人帶來正向收益便是成功的)。最後一篇作者闡述了貨幣當局應運用溫和的貨幣政策來抑制泡沫,而當泡沫即將發生時,個人投資者如何能規避更多的風險(這裡指的不是同時持有各型別的股票)。

  總的來說,如果你是一位出入投資領域的新人,或是想了解更多金融知識的投資者,這本書也許並不會帶給你實際直觀地收入,但卻會像園丁一樣,慢慢的修繕你認知的“枝枝葉葉”,也正因為有如此多的非理性繁榮因素,投資者才會透過自我認知去獲得正向(或逆向)的經濟收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