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趣說》讀後感600字

《孟子趣說》讀後感600字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子趣說》讀後感6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天在開始正文之前,我有一個壞訊息和一個好訊息告訴大家。壞訊息是因為7月6日是期末考試,所以7月1日—五日我會停更,等到7月8日或9日才能更新孟子趣說(下)(因為7月7日可能還考),還請大家諒解!好訊息是這學期的作文比賽我得了二等獎。透過這件事也能讓大家放心,雖然這個公眾號只是我—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創辦的,但裡面文章的內容絕對不是一派胡言,也說明了我的文章是有足夠的水平、質量的。當然,今後我也會讓我的文章更上一層樓的,爭取下次拿到一等獎。話不多說,趕緊步入正題。

  《孟子趣說》(中)—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緊張。本冊是公孫丑篇,主要講的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公孫丑的對話,但我最感興趣的'是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章—《謝幕:不要相信我的話》這一篇,讓看似兩個不相關的人物做了結尾,這兩個人物就是:張良與趙高。這篇的觀點是人民群眾的眼睛可能不是雪亮的,只要達到預期目的就行。下面就看我的詳細介紹吧。

  張良,他原本是韓國貴族,在秦始皇統一天下滅了六國後,年輕的張良為了替故國報仇,要刺殺秦始皇,於是就有了博浪沙大鐵椎的行刺事件。雖然行刺失敗了,但秦始皇可是氣壞了,緊急派人展開搜捕行動。如果在春秋戰國時期,逃跑是很容易的,因為有那麼多國家呢,在國際社會來回輾轉唄。可當時秦始皇已經統一了六國,想逃都逃不了。而且以秦始皇的兇殘手段: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看樣子張良想逃都逃不了。可張良改名換姓藏起來,讓秦始皇找都找不著。據說是被神秘黑衣人給藏到自己家裡了。是誰呢:趙高。那麼秦朝著名的大奸臣怎麼會幫助張良呢?這時,又有人說:趙高是關公唱白臉,好人扮反派。他是趙國貴族遺孤,想要為國家報仇雪恨,於是進入了宮殿。先設計死扶蘇,再禍害秦二世胡亥。把秦國搞的千瘡百孔。文章中說比秦國當年打趙國的長平之戰威力更大!要真是這樣,趙高就成了滅秦第一功臣了呀!可真的是這樣麼?文中引用了一句老話:存一家之言而已。因此作者在最後說了姑妄聽之,姑妄說之罷了。

  古時候的歷史記錄並不一定準確、全面,可能與事實有偏差,甚至相反,而且缺少能夠相互印證的資料。並且當時老百姓識字的很少,只有少數的史官記載,難免一家之言。但在浩瀚的歷史資料中,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先人的智慧和經驗,繼承先賢們的光輝思想,古為今用,但也要多方考據,辯證的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因為書中所記不一定是真實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