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道——讀《論語》有感

人生之道——讀《論語》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之道——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孔夫子的《論語》語言深奧,作為一名中學生,我除了知道《論語》是孔夫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它的也只是略懂一二。即使人們常說:“半部《論語》,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對它一點也不感興趣。直到,今年暑假我讀了這本富含哲理的儒家著作。

  論語中,我認為最富含哲理的一條,莫過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方法。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xx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裡,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裡,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裡,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裡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