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史讀後感

歐洲中世紀史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歐洲中世紀史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這本書叫做《歐洲中世紀史》,C.II.卡爾波夫著。

  中世紀晚期經濟社會生活發生的深刻變革、新型意識形態的形成、世界圖景本身的變化以及人類對它的接納在史料的性質上也有所表現,因在這些史料誕生於複雜的現實並不反映現實。在這一過渡時期,產生了與傳統史料並存的新型史料。

  在新時代早期,經濟生活中新舊經濟程序並存。物質文化基本上保留了中世紀的特點。在新技術和動力源方面,16—17世紀還沒有革命性的進步。這一時期是歐洲工業化前農業文明發展的最後階段,它結束後即迎來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另一方面,許多社會經濟現象有了新特徵:得益於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和投資方式,某些經濟領域和技術發展快、進步大。礦業、冶金業的進步,造船業和軍工業的重大變革和印刷術、造紙等取得的成績為工業革命初級階段做了準備。

  儘管在不同國家的早期資本主義成分發展不平衡,但它已經開始對歐洲經濟生活的所有領域產生長期影響。早在16—17世紀,歐洲就已經是一個擁有貨幣、商品共同市場、形成國際勞動分工的相互關聯的體系。經濟成分的多樣性是經濟最典型的特徵。社會結構更加複雜。在新時期早期,傳統的封建社會結構發生變形。在原有階層的框架下,一些收入方式獨特、收入水平突出、社會和倫理定位迥異的獨立群體開始分離出來。

  新時期早期仍和之前一樣,歐洲經濟中,農業比工業佔有更大優勢:儘管有了一些極速發明,但普遍仍以手工勞動為主。在這種情況下,諸如勞動力、勞動力市場規模、每個工作人員的職業化水平等經濟因素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一時期的人口程序對經濟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

  15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的地理大發現與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有關。新商路和國家的開發、對新發現土地的掠奪促進了資本積累,為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建立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5世紀末起,歐洲進入國際關係的新時代,民族國家的形成為其主要特點。國際經濟關係體系開始形成。歐洲國家在亞洲、非洲和美洲的'利益衝突影響了歐洲政治。地理大發現使新產品充斥市場,它拓展了國際聯絡,也促成了歐洲的生產。

  從16世紀起,外交關係中的宗教因素越來越退居次要位置。歐洲結盟為歐洲政治世俗化做了準備。從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始,歐洲的外交最終實現世俗化,進入新時代。16世紀是戰爭世紀,戰爭連續不斷,曠日持久。軍事行動的重要性和規模提出了常備軍和依靠僱傭軍擴大常備軍的問題。在僱傭軍——瑞士、蘇格蘭和德意志的僱傭兵當中,顯示出高超的軍事技能的瑞士人享有優先權。從16世紀下半期起,歐洲各國君主開始積極招募新兵。民族國家的鞏固及僱傭兵市場的枯竭促進了新兵招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