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煜的《虞美人》有感

讀李煜的《虞美人》有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李煜的《虞美人》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篇文學作品的好壞,是有基本標準的。通常人們認為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兩個絕不可被取代的因素。實際上,評判作品的標準絕不僅僅是這兩個方面。還應具備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應該有同類作品的獨特之處;必須要有全新的意象和意境;在語言上必須貼近大眾。本文只談詩詞語言方面問題。

  但凡詩詞創作上卓有成就者,無一不在語言上大眾化。毋庸置疑,那些用詞晦澀難懂的作品絕對不應該在好作品之列。從語言角度看李煜《虞美人》,它的大眾化的樸素言語而堪稱頂峰之詞。李煜這樣的詞不止這一首,但《虞美人》是最好!50年前初中未畢業的學生,都能讀懂,可見字詞簡單,通俗,明瞭。儘管內在厚重,深奧,可是無生僻字詞,無成語典故,表面可以理解,使我非常喜歡,直到現在。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稱作南唐後主或李後主。當他即位之時,趙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形勢岌岌可危,他在對宋王朝委曲求全中過了十五年偷安、享樂的生活。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朝消滅,李煜成了俘虜,被從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押到宋都汴京,過了兩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後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工書,善畫,洞曉音律,詩、詞、文皆通,以詞的成就最為突出。李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主要取決於他的藝術成就。他的詞藝術成就很高。他善於用白描手法抒寫自己的感情,善於用貼切的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詞語言明淨,優美,生動,對詞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近代學者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詞中開篇“春花秋月何時了”,學齡前幼童都認識的一句話,卻深含豐富的內容: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眼前的春花秋月仍與當年無異,如煙往事卻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此刻越是刺痛這位原君主的心啊!遙想曾經終日歌舞昇平,紙醉金迷的這位亡國之君除了滿腔悲苦,心中也有一絲悔意,於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這些孩子們是理解不到的。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送春,東風化雨,東風帶來美好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引發人們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悽楚之情,湧上心頭,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這“又”字包含了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在”與“改”之間,道盡了多少物是人非的酸楚與哀傷,又怎能不“欲語淚先流”啊?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後有來者,而意境上卻無人能勝過李煜。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捨晝夜,無盡東流。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和洶湧翻騰,充分體現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從李煜的詞中,我們看出這位皇帝的才情盎然,聰穎慧敏。是天意,曾為國主富貴榮華到極點,又身經亡國悲哀傷痛也到極點,這特殊的經歷竟造就了李煜在詞上登峰造極的成就”,筆中多真情,字字是血,句句皆淚,李煜該是當之無愧的。我喜歡李煜的詞,喜歡那明淨的語言,喜歡那字裡行間裡露出的真摯情感,最後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

  李煜是帝王,可他的詞句中卻毫無帝王之居高臨下,採用的是純尚自然的語言,流露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實感,如何能不富有感染力,怎能不流傳於天下?

  前人先人對之褒獎如潮,而今我謂李煜:皇城之內,你不配國君,是罪人。拱手獻出三千里地山河,尚不知憂國憂民,獨自禦寒蓋羅衾。皇城之外,你是王者,堪稱絕佳詞人。詩壇詞曲千萬首,一曲“春水”流至今,吟來思斷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