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餘秋雨先生《千年一嘆》有感

讀餘秋雨先生《千年一嘆》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餘秋雨先生《千年一嘆》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與《千年一嘆》的首次接觸,是在N年前,當時是隻聞其名未見其貌,主觀臆斷為某文人古色古香的矯情。由於學習態度明顯不端正,當然就沒有附庸風雅。第二次接觸,是某朋友談起《文化苦旅》,談起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我貌似赧顏地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急急地來了一頓“千年快餐”,嗦嗦咪嗦嗦,OK,簡介和目錄盡在掌握。第三次接觸,是在今年,看到香港中文大學推薦書單50本,《千年一嘆》赫然出現在第6位,我決定要看看,看看它到底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

  讀過之後,我開始認真地稱餘秋雨為先生。

  書中,餘秋雨先生以一箇中國文化人的身份,用三個月的時間,踏上一個充滿驚險的古文明旅程:從希臘出發,南下埃及,再穿過中東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再走訪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十個國家,探索“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我跟著先生走過太陽神廟,走過金字塔,走過所羅門石柱,走過底格里斯河,……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他的震驚傷感表露無遺:“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淒涼!”“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

  由希臘而入,憂傷的情懷已起幕。遠古的愛琴海依舊在,公園前5世紀的遺蹟——石柱只剩下後來者的銘刻,邁錫尼的海倫早已隨戰爭而消逝,空留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遺址,可惜曾經的千古氣勢已成追憶,幸而,還有一個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聖火的氣息……

  埃及,埃及文明是疑問最多的文明,是最難以解讀的文明,因為難以解讀,所以便難以傳承。所以,作者說“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慶幸,中國有個秦始皇,他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

  以色列——怨氣聚集的國家。命運對猶太民族尤為不公,那麼多的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多舛的命運已造就了他們堅強的的生存文化,但無論多麼堅強,耶路撒冷永遠都是他們內心的痛,一面哭牆見證了他們多難的歷史。

  伊拉克——敏感的國家,因為有了全人類文明的母親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嚮往,雖然鐵絲網重重。原想由此探尋巴比倫文明的痕跡,然而,在巴格達博物館裡,作者只看見了一屋的空缺,文物早已大量進入了歐洲的博物館,連巴比倫遺蹟也被糟踐成一個低劣的現代模型,太新,也太粗糙。伊拉克遭受著國際懲罰,可是當我讀到孩童因禁運而沒有課本,不免一陣心酸。國際懲罰理由或許是正義的,但真正被懲罰的總是那群最無辜的人。

  伊朗,居魯士陵墓成為作者瞭解伊朗史的開端。歷史上的伊朗不斷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後居然在重重的.災難中成了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鎮,以獨特而緩慢的步伐,走進了現代。

  巴基斯坦,“赤腳密如森林”,這個國家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飾的驚人的整體性貧困。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文明淪落。

  印度,嚮往以久的“恆河晨浴”,透過餘秋雨先生的筆,我卻徹底知道了那與美麗無關,卻是一場人類的悲劇。極端的貧困、極端的混亂、極端的骯髒讓作者早早告別阿育王與菩提樹,逃離了。

  尼伯爾,這裡村落稀疏、房舍土樸、環境潔淨、空氣新鮮。這裡的人們雖然貧困,但很乾淨。總之這裡的一切更貼近自然,一種未被太多汙染的自然。在這兒,作者得以靜靜地反思萬里歷程,為此番的文化考察畫下一個大大的感嘆號。

  餘秋雨先生這次非、歐、亞三洲之旅,所見到的幾大文明發祥地(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文明——恆河文明)無一例外的都已衰落。從作者的這些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創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其實,甚至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們正在毀滅自己創造的文明。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讀《千年一嘆》,除了對這些遠去的文明唏噓不已、扼腕嘆息覺得遺憾外,更多的是看到一種宏大,文明的宏大,還有慶幸,同樣是文明古國,同樣輝煌過,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時,我們中國卻奇蹟般的存活了下來,並且比較完整的儲存了我們的文明。經過多次的文化碰撞,最後歸於統一。

  當然,慶幸的同時也有一些反思——在我們高速發展經濟讓世界重新刮目相看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在一點點的失去。是不是有時候我們也要停下來等一等已被自己遠遠甩在後面的靈魂。我們的祖宗們相對完整地將中華文明傳承到了我們手中,而我們這一代人能否將其儲存並且發揚光大繼續傳承下去呢?

  祝願我最美最神聖的祖國母親,繁榮昌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