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閱讀阿q正傳有感心得

初中生閱讀阿q正傳有感心得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生閱讀阿q正傳有感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閱讀阿q正傳有感心得1

  學完《一件小事》,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經典之作《吶喊》中的另一個故事:《阿Q正傳》。故事中的主人公阿Q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阿Q的角色十分可悲,但卻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阿Q使用的精神勝利法。阿Q雖然只是個農村裡底層的短工,卻鄙視城裡的其他人,狂妄自大。比如他因為窮而娶不到老婆,卻說道“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

  阿Q可笑,但其實也是個可悲的人物:他總是受到其他人的欺凌,特別是來自有錢人的。可是他的貧窮和地位決定了他只能被他人欺壓。阿Q被欺辱後為了取得精神上的勝利,而發明了“精神勝利法”,只是為了用言語自欺欺人來安慰自己。處於社會的底層,又被別人看不起,只能透過自我麻痺來催眠自己,讓自己心裡好受一點吧,可是這樣的做法終究只是自己騙自己罷了。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完了,卻心滿意足的自我安慰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後來他被其他人打的時候,又自我催眠道:“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

  我認為這樣的行為是非常可悲的,也讓人覺得很心酸,因為打不過別人,所以只能靠精神勝利法來逃避現實,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就算自己被打了心裡還能也只能得到一絲絲安慰吧。

  後來,阿Q進了城後賺了點錢,別人對他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就連有錢人趙大爺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都對他恭恭敬敬的,還主動要買他的東西。我認為這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有錢人能受他人的尊敬,而窮人只能受他人欺凌,反抗不了。阿Q沒錢沒勢時,受盡富人的欺凌,而賺到錢後對他的態度又不一樣了。

  《阿Q正傳》這個故事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老百姓生活的縮影。

初中生閱讀阿q正傳有感心得2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人深醒的東西。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形象。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之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渾渾噩噩地渡過了他的一生。因為阿Q的人生目的僅僅是活著,他不會去思考怎樣更好地活著。這樣活著,和一個“活死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阿Q一生最大的輝煌就是從城裡回來的那段日子。在那幾天裡,甚至未莊的趙大爺也對他刮目相看。但這些都不是透過光明正大的手段得到的,這樣說來,阿Q仍是可悲的。他受著強勢的欺負,卻又去欺負其他弱小;他本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又去恥笑和他一樣的窮苦百姓;他不知“革命”為何物,卻又因“革命”而喪了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Q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更是那段時期廣大群眾的典型代表。那是一個正值“改朝換代”的時期,國內清朝的數百幾基業搖搖欲墜,西方卻是在蓬勃地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傳統“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已經被打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渴望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但又不知道從何做起。他們就像是貝克特筆中的戈多,他們在等待著,等待著一個自己不曾瞭解的世界的到來。確切地說,他們選擇了服從命運的安排,不去嘗試,不去努力。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初中生閱讀阿q正傳有感心得3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初中生閱讀阿q正傳有感心得4

  平衡的現象很常見,平衡的圖畫、平衡的文字、平衡的建築……天平是平衡的,世界唯有平衡才能穩定,平衡是不可缺少的。事物需要平衡,心理也需要平衡,看見的東西需要平衡,看不見的更缺不了平衡。但是,這種平衡一旦被扭曲,就不再是原來的平衡了。

  我看過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雖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對主人公阿Q卻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一精一神勝利法”,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種阿Q一精一神就是一種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態。

  阿Q經常到處惹麻煩,總被別人打,但他並不傷心沮喪,並沒有感受到失敗的痛苦。被打之後,總是笑著說:“兒子打老子”,然後很快地將這件事忘記。一般來說,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到酒店去喝幾口酒,下次還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個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後說:“這不是兒子是打老子,是人打畜牲。”阿Q連連答應,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說兒子打老子了。這種一精一神勝利法倒也好處不少,整天笑口常開。但是他的處理方法不對,不應該將事忘記,而是應該記住,不去再做類似的事了,這樣,偶爾用用這種方法,也其樂無窮。

  阿Q被比他厲害的人打過之後,不服氣。這時候,若過來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黴了,那個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負一番了。那次被那個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個小尼姑過來了,阿Q就將她打了一頓解氣。那個小尼姑氣憤地跑了,罵他,他反倒哈哈大笑。這樣阿Q就獲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嚐到了勝利的喜悅。

  像阿Q這樣的人,現在也有,特別是欺負弱者這一行為,在學生中是常見的。但是,阿Q這樣與那時候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是時代創造了阿Q,是時代造就了“一精一神勝利法”,是時代扭曲了人的心理。

  魯迅的這本書,真實的反應了那個時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劇想必是千千萬萬人的結局吧。難怪魯迅先生要“棄醫學文”來矯正國人“扭曲的平衡”。

初中生閱讀阿q正傳有感心得5

  初識魯迅的時候是在今年語文書的一篇文章《少年閏土》,一開始,我並不怎麼欣賞他。後來,媽媽給我買了一本《魯迅兒童文學選集》,因為對阿Q這個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傳》是我讀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傳》的字裡行間都刻有他的情緒和對社會的滿腔悲傖。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生活在江南未莊的流一浪一僱農。阿Q深受剝削、壓迫和凌一辱,這本已是十分悲慘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對這些竟然麻木健忘,並且養成自卑自賤自欺自輕自一慰的惡習,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來發洩被人欺壓之氣,以讓自己獲得平衡。阿Q的一性一格之所以形成這樣惡習是基於他所生活的環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見到不會說話的人他便罵,見到力氣小的人他便打。與王胡打架打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經伸出頭來等待了。對小D,則是揚起了拳頭向小D擺出了一副挑戰的態度,對沒有抵抗力的尼姑則動手動腳。阿Q臨死之前感到最遺憾的兩件事是:一是畫押的圓圈畫的不圓。二是遊街時,沒能唱出幾句戲來。這兩件遺憾的事是多麼的可笑啊,又是多麼的可悲。這絕對不是臨死前的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阿Q是沒有靈魂的,就是死了也沒辦法上天。因為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軀殼,他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多他一個少他一個都沒有關係。阿Q死後,人們對阿Q的死態度各不一樣,有人說:“阿Q是壞人,被一槍一斃就是有力的證據。”有人說:“一槍一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人說:“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跑了一趟。”這些語言就是人們對阿Q的“臨死祝福”。

  這篇文章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和他自欺自賤自輕自一慰不肯面對當今現實的一性一格,反映出當時我們中國人民的軟弱。這種一性一格不僅是阿Q,還有許多僱農和他一樣。阿Q給了我們一個不可自欺自賤自輕自一慰的很好例子,使我們懂得了應該面對現實,不要被困難所嚇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