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活著》的讀後感600字

關於《活著》的讀後感600字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活著》的讀後感6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是在和朋友的聊天中聽到《活著》這本書的,聊天過程中,大家都訴說著自己喜歡的作家,看過哪些書籍。“你看過《活著》沒有?餘華寫的。”“沒有。”我不加思索的回答著,那一刻,我感到有些無知了,從他的語調中可以看出他的意思便是,“你竟然沒有看過《活著》,你怎麼可以沒看過《活著》。”“很好看,是真的很好看。”而朋友給我傳達的第一個《活著》的印象便是好看,至於為什麼好看,好看在什麼地方,到底有多好看,我全然不知。

  我相信緣分,也相信在你內心中所期待的東西它是默默地靠近你,向你走來的。

  有一天下午放學,我走在學校的過道里回宿舍,過道旁邊有人擺了個長長地書攤,對於書攤,只要我遇到了,無論多忙,都會停下來看一下書攤裡書的內容,以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會是這樣。我看到了幾天前讓我想要一睹芳容的《活著》靜靜地躺在那裡,黑色的封皮,就像是一個幽靈一樣,在眾多的書本當中透出一股詭異的黑色的光芒。我並沒有像大多數買書者一樣在買書前先翻閱一下,以確認書的內容是否是自己喜歡的,我毫不猶豫地給了錢,拿著書就走了。

  回到宿舍馬上翻閱起來,我承認,這是我二十幾年來第一本一口氣讀完的書。不是出於任何的目的,不出於任何的義務,僅僅是被書裡面的情節給吸引著,餘華用他那樸實的文風征服了我,採用第三者的訴說,娓娓道來,讓我就像是在聽一位老者在講著他們那個年代的事情,訴說著那個年代的故事,我聽的入迷,看的入迷。後來我也在我的小圈子裡說著餘華的《活著》,我也像我的朋友那樣問著我的朋友,“你看過《活著》沒?那是真好看,只要你一看就會吸引著你看下去的。”

  我不會用語言形容一本書的好壞,就像我不會形容一個美女一樣,我只會說,好看好看,真好看。我也有過沖動想仿寫餘華的《活著》,不過剛寫了個開頭就寫不下去了,因為經典是不可複製的。從《活著》開始,到《兄弟》,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餘華,喜歡上了他的文風,喜歡著他的作品。

  我問一個朋友,問她有沒有喜歡的作家?她說有,我說為什麼?她說因為她的`作品悲,對於我來說,越悲越好。我說你這是虐心,那你得看《活著》,她說不,我只喜歡這一個作家的作品,別的我不想看。我說好吧,既然你那麼專一。她莞而不語。我們結束了這次對話,別人不想看的,不需要強求的,因為每個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在你心目中像珍寶一樣的東西,可能在別人的眼中就像是廢品。

  看《活著》的時候,我的心裡是特別地沉重,在看的過程中,我的心裡一直重複著“活著真不容易”這句話,無論生活是如何地艱難,生活還是得繼續,人生下來了,就得想盡辦法活下去。開始的時候我會對吃喝嫖賭的主人公福貴產生憎惡感,因為他已經結婚了,天天出去風流,趾高氣昂地走在大街上,目中無人,當他把家產輸光的那一刻,我在心裡竟有一股高興,心裡想著“活該”。而我對主人公的同情也從這一句“活該”開始,因為他的悲慘生活也才剛剛開始。

  當我看到福貴被捉去當壯丁打仗的時候,我才發覺戰爭離我是那麼地近,那麼地殘酷,炮彈就在耳邊嗖嗖地飛過,吃飯喝水成次要問題,主要問題是忍受著生命隨時沒有的恐懼。“活著真不容易”我的心裡響起了這句話。

  當我看到有慶為春生輸血而死掉時,我心痛地不行,我恨那個抽血的護士,恨那個當官的春生,我不知道生命為什麼這麼脆弱,這麼年輕的生命,沒有做任何反抗地就死在了醫院裡,我木然地讓眼淚打溼了眼眶,對一個隔了這麼遠的年代的讀者尚有如此打擊,對主人公福貴所造成的傷害更是不用多說了。“活著真不容易”我的心裡又響起了這句話。

  當我看到苦根因為吃豆子吃得撐死了時,我在那一頁上呆住了,一個小孩子餓地頭昏眼花,走路都沒有力氣,當好不容易地裡的豆子熟了,能填飽肚子了,可是吃的撐死了。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死法,不過苦根的死法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他的人生就和他的名字一樣,生下來就註定了要苦,也註定了要歸根。“活著真不容易”我的心裡再次響起這句話。

  家珍的病死,鳳霞的難產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塊砸死,每個人的死都深深刺痛著我,也讓我不斷地同情著主人公福貴,在親人都去世完,還能買個和自己一樣上了年紀的老牛一起活著,並且平淡地活著,這讓我同情的同時增加了許多的敬佩。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這是小說的最後一句。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對命運最有力的反抗,是對生命的召喚。不管是為了崇高轟轟烈烈地死,還是不為任何卑微堅韌地活著,都是一種生命的尊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