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貓夏目漱石讀後感

我是貓夏目漱石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是貓夏目漱石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是貓夏目漱石讀後感1

  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動力是人們對於金錢的渴望與追逐,這個價值觀與原有社會的重視人情、友誼、正義、公平等,常常構成衝突。日本在維新帶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之後,也致使社會文明的原有體系崩潰了。東方文化的基礎是道德的,現實社會不是道德的了。你想,日本人,在那個時代是不是接受?夏目漱石,以他的發言,在《我是貓》裡的冷嘲熱諷,將一個處身社會鉅變下的日本人,他心裡的失衡與糾結,以及憤怒都暴露出來。

  他以貓眼看世界,這本身就表達了,對於人的世界當時日本社會的陌生感。在藝術手法的選擇上潛在意思是,對於現實社會不滿,不接受,表達鄙夷,以及對於人類行為的保持距離。

  我們以為夏目漱石是資本主義作家,可是他也是資本主義金權社會的批判者。正如馬克思在現實社會,對於這個新鮮出爐的資本主義不喜歡一樣,夏目漱石也對於資本主義的先天弊端做了無情的揭露。

  他看到歐洲資本主義可憎的面目,以為日本不應該再走歐洲的路。可是限於當時的社會普遍認知,他也看不到還有另外的出路。他可以做到的,便是不容納,批判,以及絕望一般的嘲諷。

  作者本身,在他的思想裡,也雜糅了很多東西方的東西。他是個人主義者,這是西方的,可是他又反對資產階級文明。他的社會理想是具有宗教情懷的,以為需要則天去私。這無疑是東方文化裡,天下為公的思想。若把這個思想矛盾的特徵,放諸當時社會發展中,各樣思想和觀點衝突與融合的背景,一切就好理解了。

  讀書是照鏡子。

  中國的讀者從《我是貓》裡可以讀出很多滋味。

我是貓夏目漱石讀後感2

  貓,或許只會令小部分人著迷,但儘管貓有多平凡,我也會對貓咪痴迷。既然有緣找到我的心聲--《我是貓》,就買下吧!我回到家中,捧著書細細地看著,細細品味著。

  這本書是一一位窮教師家中的貓為主人公,以這隻被“擬人化”的貓的視覺來觀察人類的心理,針砭現實生活中的市儈哲學。這是一直善思索,有見識,富於正義感又具有文人氣質,但至死也沒有學會捕捉老鼠的貓兒。

  最令我難忘的是有一個人到那位窮老師家中偷東西,事後主人夫婦不厭其煩地列出被偷物品之量,還互相不斷罵對方買的東西太貴,應......

  這隻貓兒發出極盡調侃的嘲弄和不屑,顯示了人類的市儈,對金錢的著重性。也許“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並不能發現自己的醜惡。從這隻貓兒,我們可以知道盡管怎樣善良的人,心中總有一絲惡念,關鍵在於如何將這一惡念儲存好,不讓她併發出來。其實人類是如何分辨善於惡的.呢?行為還是品行?內在還是外在?我想我們不過以對自己好或者有益處的人歸分為善,而對自己不好或者沒有益處的人歸分為惡。人們總說外在不重要,其實外表乃是邁向成功的開始,形象不好便連開始也沒有。例如有一天,有一個乞丐向你推薦自己做你家的清潔工,你會接受嗎?大概只會給幾元錢打發以下罷了。人類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做著一些小惡的事情,在不自覺中,戴上了“有色眼鏡”--歧視。人類需要被大家針砭的地方還有許多許多,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誰能擺脫“天性”,突破“人性”的考驗呢?

  我願意變成《我是貓》中的那一隻貓,給人們無限啟發,助人們揚長避短,開闢一條走向成功的捷徑。

我是貓夏目漱石讀後感3

  從創作手法來講,《我是貓》是一篇擬人化作品,是透過教師苦沙彌家一隻貓來敘述整個作品,這給作品帶來了趣味感、幽默感,使整個作品生靈活現,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學寫作功底。試想如果是作為一普通人來平鋪直敘,會讓人感受乾巴巴的枯燥無味,別說孩子,成年人也可能讀不完這本書。

  從情感的深化來看,《我是貓》總能做到情景交融,例如在教師畫畫受挫,車伕家的大黑變成瘸貓以後有這樣一段描述:楓葉曾為松林裝點過二三抹霞紅,如今已經謝了,宛如一場亙古的夢。在小溪旁的紅白二色山茶花落英繽紛,花瓣也已飄零殆盡。兩丈多的簷廊雖然朝南,但冬日的陽光轉眼西斜。寒風漸起的日子多了起來。這是作者發出的對世態炎涼的淒涼呻吟,藉助於發生的故事和自然的風景得以發洩。

  在發表觀點時藉助一趣事而不是總是直敘,是作品的又一看點。如貓被年糕粘住嘴巴那段描述,風趣從容地展示了所謂的四條真理:難得的機緣,會使所有的動物敢於幹出他們並非情願的事來,是在說人遇到誘惑時總是情不自禁;所有的動物,都能本能地預測到吉凶禍福,是說人會本能地意識到危機;臨危之際,平時做不到的事,這時也能做到,這是說危險能夠激發人的本能,發揮超過平時不能發揮的能量;一切安樂,無不來至困苦,是指人不經歷苦難,不會感到什麼是幸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