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精選12篇)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精選12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烏合之眾》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 篇1

  《烏合之眾》,第二次讀,第二個譯本。感覺馮譯比胡譯更好,因為馮譯更能體現出勒龐觀點警句性的力量。“烏合之眾”,怎麼會有這麼棒的詞!太喜歡漢語啦!

  編排的原因,譯者序放到了書後。譯文和非譯文的交替,給人一種潛水很久,終於冒出水面,暢快呼吸的感覺。讀勒龐原文有種憋氣的感覺,一開始抱著久仰大名的熱情還能津津有味,後面越來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觀點噴發,就是斷言斷言斷言,不解釋不解釋不解釋,作者說彷彿在說不懂就記住吧,我肯定是對的。這也正符合作者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的大眾心理操縱理論。

  讀的過程就是在看作者指著一個群體化身而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壯漢,不斷吐槽數落。讀起來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讀完已不知不覺受到他觀點的影響,慢慢認同他的觀點了。一本充滿偏見、怨念、吐槽的小書,卻能從出版伊始持續盛行至今,就是在於作者直覺得來的觀點又總是能讓人信服。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從眾,便失去自我,成為烏合之眾,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可是誰不喜歡那種群體帶來的力量感和正確感,這就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社會陷阱。就像買基金買股票,追漲殺跌,誰不是跟著跑?最後七虧二平一賺。

  中譯者序中說,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於它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我認為對於讀者的意義應該是讓我們意識到群體的存在,而且我們隨時可能置身其中。由於勒龐對我們耳提面命地說過群體烏合之眾的特徵,我們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ThinkOutside theBox,跳出局外去思考,開天眼,覷紅塵:我是不是已經喪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給了群體的感性,漂浮在群體雄赳赳氣昂昂的風暴之中。是的話,快快醒來。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 篇2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群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後,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著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說的“群體化”現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說:“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麼點?這麼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群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群眾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衛自己的財產有何不對,但公眾情緒此時處於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群體只會認為出的少了,從而引發“眾怒”。這群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敘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並不是所有的群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佔據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群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 篇3

  大眾心理學,是我自從接觸教育心理學以來讀的第一本這麼宏大的心理學內容。不同於小群體,這本書是以人類為基點的,故它宏大。儘管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是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問題依然存在,觀點依然有效,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偉大的智慧。不知道若干年後,作者提出的這些尖銳的問題還會不會存在於人類中呢?

  群體的觀念是要經過加工的,高深的觀念不會被群體接受,而群體一旦接受了,必將無視該觀念是否是真理,因為群體是沒有推理能力的,只有強大的想象力。首先,群體讓獨立的個體變得沒有主見,也沒有責任感。勒龐說“群體總是被無意識因素左右,大腦活動消失,而脊髓活動佔上風”。不管一個單獨的人有多聰明,有多有主見,一旦進入人群裡,他就失去了自我。在失去自我的同時,會有一種集體趨同感,一起去做某件事情,把責任分擔起來,一旦有了這個想法,自身就毫無負擔,做事情也就不考慮後果,畢竟不是與個人利益掛鉤。

  一個平時冷靜的人也會因為群體的作用變得狂暴起來,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群體中變成了“牆頭草”,失去了自己判斷的能力,這就是群體心理的強大作用。其次,群體讓聰明的個體變得平庸。一件有創意的作品,一件偉大的發明,從來不是由一個群體創造出來的,而是出於個人的智慧。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是在群體中讓自己無法深入思考,也可能是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被左右,更可能是沒有突破自我的動力吧!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如果是一位科學家或者學霸的角色,那麼他的人設是呆板的、沒有什麼朋友的、沒有什麼共同活動的,喜歡安靜待在一個角落忙自己的事情。從群體心理學出發,這個刻板印象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想讓自己取得進步,不必要往人堆裡扎,不必要人云亦云,也不必要因為別人的隻言片語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需要思考的空間,懂得給自己留白的人,才有機會讓自己在這個獨立的空間裡進行反思,促使自己全神貫注完成手頭上的事情,從而獲得進步。

  那麼,群體心理如此強大,要帶動群體的情緒,就要怎麼做呢?答案是就要誇大自己的感情,誇張地表演。也許我們會聽說由於扮演的角色讓人喜愛的演員十分受人追捧,由於扮演的角色讓人咬牙切齒的演員需要自帶保鏢,這就是他們帶動了觀眾的情緒,把群體帶入想象當中。在很多演說現場,演說家們激情四射,即使事實並沒有那麼誇張。這些觀念經過群體的無推理能力的散播,就成功了。這讓人不禁想到了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的熱搜、頭條們,只要有群體的存在,只要鍵盤俠們在家毫無心理負擔、毫無責任地、無需付出代價地敲一敲鍵盤,群體效應就出現了。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 篇4

  真正的歷史變革,並不是那些以宏偉和暴力的場景令我們震驚的事情。能夠令文化實現偉大復興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對思想、觀念和信仰產生影響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人類思想的無形變化產生的有形結果而已。這些偉大的歷史事件之所以如此非比尋常,是因為在人類這個物種當中,沒有什麼要比代代遺傳的思維根基更加穩固的。

  從智慧的層面上看,群體總是要比被孤立的個人的水平低,不過從感受,以及被這些感受驅使的行動來看,群體的表現要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者更糟糕,這都要看具體的環境是怎麼樣的。

  群體的形成:群體裡面的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他們那些有意識的個性消失了,一個集體的思維形成了。

  在網際網路時代,網民作為當代一個最大的群體,也有衝動、易變和暴躁的特徵,他們服從的各種衝動可以是慷慨的或殘酷的、大無畏的或是懦弱的,但是這種衝動總是很強烈。他們可以因為某個暗示從最殘忍的殘暴轉變為最極端的慷慨和英雄主義,打動群體心靈的是神話傳說裡的英雄,而非真實英雄。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能被過度的情感所打動。一個演說家想要靠話語打動一個群體,必須大量運用狂暴的主張。要誇大、肯定、不斷重複,絕不用說理的方法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做公共講演的演說家眾所周知的論說方法。

  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在無形之中塑造了不同型別的群體,某個國家活動日微信朋友圈廣播傳播的紀念資訊,這個時候所有的人的感情和想法都指向了這個紀念日,一個紀念的群體就形成了;當紀念日過後,這個群體的具體人又都忙於工作、生活、學習,這個群紀念群體又消失了。

  品牌又是以一種新的方式聚集人們的感情和想法,獲取不同個體的認同,也是一種群體的表現形式。積極的品牌文化宣傳和良好的產品無疑有助於這個群體表現得更好。

  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營銷也是在不斷拉攏個人建立一個群體,而很多營銷方式缺少文化的傳播,故而顯得生硬,很難獲得個人的情感認同,大都是失敗的。網際網路的廣告、營銷雖然是大資料的方式推廣,資料來源個人消費記錄,對消費情感研究較少,故除了大資料庫殺熟外,目前也沒有看到很好的效果。綜藝類節目非誠勿擾、騰訊脫口秀這類節目因為代入了當代年輕群體的個人情感訴求,更容易被大量的個體接受,形成新的群體。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 篇5

  《烏合之眾》這本書出版於19世紀末期,結合19世紀的時代特點來看,本書所提出的觀點是十分新穎且具有震懾力的。即使是現在,在讀到部分內容時,也會被作者深刻的觀點所吸引。但是,由於本書的出版時間,很多內容已經不適用於現代。作者重新界定了群體的含義。他指出,並不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便可以被稱作為群體,而是有共同的目標的心理群體,為自己的論述劃分了明確的界限。

  在本書中,作者主要的觀點無非是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對群體進行分類,對其的心理特點進行歸納和總結:第一,群體具有無意識、缺乏推理能力、感情至上、缺少責任感、易受到暗示、易被催眠和控制、易出現傳染現象、推理能力不足、想象能力氾濫等特點。第二,群體的感情具有衝動、誇張、輕信、單純、保守、偏執、專橫等特點。第三,在群體中,道德觀既有放縱個人本能的作用,又有樹立行為道德模範的作用。

  其次,對領袖的特點及經常採用的方式進行闡述。第一,領袖是某種觀念的忠實執行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名望,經常採用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說服群體。第二,領袖在群體中起著領導和決定的作用。多數群體並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做決策的人往往是少數幾位領導人物。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書中,作者雖然對群眾為什麼形成這種心理特點做出了簡單的解釋,但是,往往出現邏輯不通順的現象。由此可見,作者的觀點十分簡單,採用的是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來說服讀者。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 篇6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是研究群體心理的開山之作,細緻解讀了大眾心態,讓讀者得以對群體心理有進一步的認識,是值得多次閱讀、思考的作品。

  書中寫到:集體中暗示的傳染性會瞬間形成這個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群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下聽從於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這樣想來,歷史上不論成功與否的農民起義、群眾遊行等革命群體的行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遠矚的計劃的,也許他們是更傾向於本能的行為。按照作者的話來說,正因這些特徵,群體容易成為願意為別人浴血奮戰的人。衝動與激憤狀態也許會使社會發生巨大的變革,正如作者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總之,在作者的觀點裡,群體與野蠻人無異,而同時他也認為群體的力量與作用在社會中舉足輕重。

  作者在他那個時代所預言的:“我們即將進入的時代,無疑將會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如今的資訊時代,也分佈著各種群體。伴隨網路發展而來的除了驚人的資訊量與便捷,還有網路上的“鍵盤俠”,他們在網路上毫無顧忌談笑風生,語出驚人,幽默的段子會博得網友一笑,但在層出不窮的網路暴力事件中,他們也是“伸張正義”的主力軍。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沒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極端觀點,就易形成群體性網路暴力事件,進而對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我想正是因為群體對社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對群體的研究才成為不會過時的課題。

  “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一個人不能沒有獨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這也不代表個人要脫離群體,畢竟純粹的個人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適應所處的環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單純成為一個被群體驅動的機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為一個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個體。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針對研究學術說的,但我想這種價值取向也同樣適用於將自己與野蠻群體區分的個人追求,不要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 篇7

  實話實說看完之後不得不讓我把我們的國家和這本書連線起來,我覺得這與中國近代的歷史十分相似。五四運動後,工人階級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群眾力量開始活躍。就像作者說的,群眾是沒有意識的,但也正是在這種無意識之中,隱含著力量強大的秘訣。當壓迫一旦發生,群眾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因為不堪其壓迫而做出反抗。

  世界上的某一個國家的成功與滅亡都不只是因為政治環境的改變,外敵的入侵等的原因。其內部的腐敗,人們思想的改變都是其中的原因。新的觀念雖然處於形成的過程之中,而且表現為群龍無首的過渡狀態,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狀態,讓群眾們獨自摸索,反而使其找到了讓他們更舒服的生活狀態。

  還有對於作者在描寫中呈現出來的當時西方社會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可以說這與中國古代也是有些不謀而合的。就像中國古代,人們總是把帝王的失敗歸結到‘紅顏’之上,女人的貌美成了原罪,且不說古代社會,我認為在現代社會也有此類事件,就比如女生被侵犯,可是有一些人會說是因為女生穿的少,不自愛的原因。但是愛美之心人人有之,為什麼要把錯誤歸結到受害人的身上。這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別歧視還沒有消失,說什麼女生就不應該做什麼女強人,不過是他們的大男子主義作祟和其思想的封閉。至於種族歧視,我認為當今的中國是不存在的,我就是很好,不想美國種族歧視太嚴重。

  我認為這本書是及其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思想的。還有對於作者的思想和武斷,我覺得作者作為當時那個社會的人還是受到了影響了。感覺他覺得的群體與我覺得的群體是不一樣的,我覺得群體並不頭腦簡單,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那麼一群人的智慧就會是無限的,群眾雖然大眾化,但是群眾中又有這其個人的思想。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 篇8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經典之作,早有耳聞,細讀起來,頗為震驚,覺得應該早點。

  “烏合之眾”並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彙,聽起來有一種魚龍混雜的感覺。從某些層面來說,這本書與其說是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不如說更像是一本政治心理學或者說是宗教心理學的書籍。書名上寫的是大眾心理學,個人感覺它卻並不適用於所有群體,但確實比較適合用於研究“烏合之眾”。結合很多社會現實,它很多時候的確可以解釋一些頗為令人難以理解社會現象,讀著頗有意思,同時又不停的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烏合之眾”。

  書裡強調,孤立的個人可能是個很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群體中個人卻會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個體在群體中是沒有智力的,也許是為了成為群體的一部分,或者依附於群體,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進入盲從狀態。人們在某種需求的驅使下,形成或者被形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一旦形成,就成為一個沒有智力的野蠻巨人,這個巨人沒有邏輯推理能力的,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這個群體特別容易走向極端,易於受到煽動,受到情緒和想象力的支配,失去理性,並且變得膽大妄為起來。這個巨人也許就是由我們身邊的某些人組成的,但這些人又不全是他本人,比如一個人平時謹小慎微,什麼都不敢做,可當他處在這個群體中,就有可能變得為所欲為,像在某些遊行中砸陌生路人的車、圍攻門店等等行為的人也許平時就是個謙謙君子。有時候某些明明不合常識的觀念或事物,群眾們卻非常追捧趨之若鶩。比如某些養生專家提出的綠豆、茄子治百病理論,吃生泥鰍等等,其追隨者不乏高學歷精英。

  個人進入到群體中的變化,是道德、情感、觀念、理性、信仰等等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候讓人覺得難以理解、難以置信,讀了此書,又覺得是在清理之中。借用別人說的一句話,一個人是孤獨的,和一群人在一起時是愚蠢的,並且孤獨的。

  書裡還有許多不太合理的地方,並不全是理性的分析,甚至還有杜撰和偏見的內容,但我也是“烏合之眾”的一員,所以覺得書裡的理論也是能夠自圓其說,某些時候還是頗有道理,很值得一讀。這本書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我屬於哪個群體?這個群體到底是什麼?在某些時候,我們到底是誰?代表了誰?又被誰代表了?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 篇9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最為著名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這本並不是很厚的書卻精緻、深刻又犀利的描述了當人們形成一個群體時別樣的心態。讀完關於群體的一般特徵,我恍然大悟,原來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心理群體,三者是如此的不同。

  個人是最簡單的構成,一個人思考,一個人採取行動,這些個性並不一定在個人聚整合群后依舊保持下來。聚集在一起的人,如果只是單純的很多人站在一起,這隻能稱之為擁擠,也不是心理學所研究的群體。只有當聚整合群的人進入一種狀態,形成一種獨特的存在,受群體精神統一支配時,才構成心理群體。

  自覺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相同的方向,是即將變成組織化群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徵。聽起來很晦澀難懂,但現實確實如此,人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人性必然是複雜多變的,俗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當個人融入群體時也是如此。一個人不敢做的事,周圍的一群人都做了,於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做了,好事或者壞事都不例外。

  心理群體最驚人的特點在於,一旦構成群體的這些個人獲得了集體心理,不論他們作為獨立的個人時有著怎樣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者智力,不論他們之間相同與否,他們那些固有的思想感情都將發生變化,組成一個群體的個人不同於孤立的個人。正如書中所說:“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群體,有些念頭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會發生,或不會變成行動。”就像疫情期間搶雙黃連的事件一樣。

  書中在分析心理群體的特點的形成原因時指出:群體更容易讓人喪失責任感,宣洩本能的慾望。群體間有著傳染的現象,就好像無形中的催眠,足以使人隨時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受傳染的影響,群體更易於接受暗示。在作者的細緻分析後,群體在我心裡突然間變成了一個詭異甚至有魔力的力量,由於群體的存在,有時可以引發最血腥的暴行,有時卻又只需要一句悅耳的言辭就可以將其喚醒。

  誠然,中國作為一個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國家,心理群體的特徵表現的更為明顯。但是,公眾情緒的高漲與氾濫並非是“中國特色”,任何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都會面臨這樣的過程,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從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歷史已經讓我們看到了1890年—1920年間,美國如何在兩代人的努力下,變成了一個相對幸福、公正的社會,抑或是1976-2021年間,西班牙如何從佛朗哥年代的壓抑、封閉,變成了開放、自由、富有創造力新國家。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納入世界,對於民意狂熱的現狀,我們應做冷靜理性的認識,不應消極悲觀,更不應盲目樂觀。但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讓一種模糊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的信仰。如果當這種誇張和單純的情緒成為一種真正能夠主宰群體的力量,它對社會的傷害將難以估量。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社會現在的處境只是個過渡階段。雖然前面的道路佈滿荊棘,但我們終能走過去。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 篇10

  我們在百度百科裡可以搜到這麼一段對於烏合之眾的定義:“任何陷入群體的人,他們的道德水平比個人的道德水平低;他們的智力比個人的智力低;他們的他們的自我約束力,比個人的自我約束力低;他們缺乏自身的判斷力,極易受到煽動和蠱惑。這樣的群體叫做烏合之眾。”

  對勒龐的《烏合之眾》早有耳聞,弗洛伊德稱其為當之無愧的名著,其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指出當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其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但當其融入了集體之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集體所淹沒。也許未閱此書的人會不以為然,覺得自己可以在集體活動中保留自己的個性,但當你深讀下去,會驚覺勒龐竟能將群體的特點剖析得如此淋漓盡致,將人的心理、從個體到處於群體中的個人的轉變血淋淋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也會質疑自己,到了集體之中,我是否還能堅持自己的個性,不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呢?

  不可否認,我們可以在《烏合之眾》裡找到自己的影子。《烏合之眾》提出了四個觀點,群體無意識,群體不關心事實,群體不接受理論,群體也有道德。人體的絕大多數選擇,其實並不是理性來判斷的,而是跟著感覺走,受到一些無意識因素的影響。當群體在一起時,這種無意識就會被放大。舉個例子,當所有人都選擇去較遠的食堂吃飯時,趕時間的你,會選擇去較近的食堂吃飯嗎?也許你會說會,但是當大家做出相同的選擇而你不同時,你內心就會勸說自己,不要不合群,從而忽略理性思想,而把感情放在上風。

  我最大感觸是,歷史的車輪是由大眾來推動和創造,但是這種前行並不一定存在實際意義,因為大眾走的方向未必就是對的。該書的觀點未必全是對的,但我們仍要對我們的天性提出質疑與反思,我能否不成為烏合之眾,能否實現自我價值?如果說我們的生活是一條河,我們作為其中的浪花,總有人不想走河流走的路途,總想著跳出來蹦噠幾下,不好意思,你勢單力薄,所以結果是你要不隨波逐流,要不走自己的道路,實現自我形態的轉化。請各位務必相信主流並非是對的`,要有自己的想法,願一切從心出發,歸來願仍為少年。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 篇11

  閒暇之餘,我翻閱了《烏合之眾》,獲得了頗多有用的啟示。

  《烏合之眾》系統化的為我們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勒龐站在心理學上的角度為我們闡述了心理學的各方面,他認為:當人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有著鮮明的個性化特徵,當個體融入群體的時候,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淹沒,甚至被“無意識剝奪你的思想”,取代你的思想。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在當今愈加複雜的社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波逐流。在此之前還沒有徹底瞭解人性的多變面,輕浮,自身缺乏安全感,面對他人的“善意”沒有辨別善惡的靈敏度,輕則丟失其自尊,重則無厘頭的行為會讓自己變得患得患失。在人性沒被掀開醜惡的那一面,則矇在鼓裡,曾經的行為極大愚蠢!至交真情好友至關重要,融入到一個好的群體易為改造自我,從而共同進步。

  不盲目從眾,不隨大流,這是21世紀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向內保持本心,潔身自好,君子獨善其身是高尚的節操,不輕易受某一方影響。向外延展處看,這也是當今社會,穩定社會秩序所必須的法寶。

  理智而堅固的個體一旦陷入“怪圈”群體,就會被任其宰割,不理智和沒有自主能力是最大的危害。書中也提到:“根據群體受到的刺激不同,他們聽從的衝動可能是仁慈或殘暴的,也可能是英勇或怯懦的。但是有一點不變,這些衝動總是極為強烈,就連個人利益甚至自我保護意識都無法控制它。群體受到的刺激因素五花八門,並且總是屈從於這些刺激,因此群體極端善變。”更為可怕的是個體所固有的本質一旦受到群體影響便消失無蹤。當個體受到摧殘,而失去了本真的意義,走向極端,不單單對自身也是對社會帶來了危害。

  當一個群體愈來愈龐大時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就拿網上的“鍵盤俠”來說,總拿別人痛苦娛樂,殊不知受害者背後是多麼令人心疼的一面,這往往需要當事人內心強大,如果沒有那結局會是怎樣?一個鍵盤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鍵盤俠群爆小宇宙,有可能會導致公正的聲音被淹沒,歪曲事實,把輿論引向對受害者及家人不利的一面。

  社會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如今的大環境卻是更加重視“群體”,並且不易分割。我們一方面要融入社會,紮根群體,另一方面,也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道德觀、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諸多層面的獨立,堅持自我意識不喪失。如此,才能避免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的讀後感600字 篇12

  出於好奇,用這一學期的時刻,仔細閱讀了吉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視紛呈的世紀末,屬於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觸發了勒龐對群眾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經。分享一下我感觸最深的四個地方:

  一、在書中他如先知般寫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勒龐那裡所謂群眾進入了歷史,是指他們過去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見,已開始發揮作用。這也讓我們注意到了編報紙的人對群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群眾的感情,然後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後,對於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決定,而並非欣然理解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於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於群眾的感情引導,群眾意見的構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

  二、“群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做最有價值的東西。”與過去的社會相比,群眾更易於理解自己周圍的人的決定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這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決定潛質的關切。提醒著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潛質,在大眾文化的環境下構成個體文化的昇華,以突破和創新產生新的文化價值。

  三、“我們服從別人的慫恿,它會正因來自群眾而更為強大。”

  勒龐對於犯罪群體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樣貼合所有群體中能看到的特徵。“群體相對於孤立個體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應行為的潛質。群體的衝動、易變和急躁性。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這便體現的是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性。”

  巴士底獄監獄長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壘被攻破後,極度興奮的人把他圍住,拳腳相加,反抗中他偶爾踢到一個在場的人,有人推薦讓挨踢的人割斷監獄長的喉嚨,而他的推薦立刻博得了群眾的贊同。這個挨踢的剛剛乾完活的廚子只是出於好奇心進入了人群中,然而由於普遍意見就是如此,於是他也堅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為,他用一把借來的刀切開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執行了命令。這警醒著我們,處於群體之中應提醒自己持續冷靜的思考。在歪曲的傳染過程中,用個體獨立的思考代替這種輕信。

  四、“影響群體頭腦時,三種手段最為重要,即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

  透過勒龐對這三點的解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於一個領導的地位,你能夠應用簡潔有力的斷言,不斷重複的說法,在人群中的傳染性,使某種說法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那裡構成的。到了必須時候,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的影響,原因似乎就在那裡。其次,另一方面,當你處於群體中的一員,無論是領導還是候選人,無論是透過斷言、重複還是傳染進行的思想灌輸,於我們而言還是要強調清醒的頭腦。也許候選人想要保證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也許他寫成文字的綱領避免了絕對,他毫無懼色地承諾著最重要的改革。作為青年的我們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於表達我們的新思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