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通用15篇)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通用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1

  寒假,學校提倡與孩子共讀一本書。我家孩子向我推薦《夏洛的網》。這本書在家裡躺了大半年了,我卻沒能翻閱過。過三天的仔細閱讀。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正如這本書的封面一樣:一隻蜘蛛和一頭小豬的故事,寫給孩子,也寫給大人。

  書中介紹一名為夏洛的蜘蛛和一隻孤獨名為威爾伯的小豬結為朋友,併為了讓威爾伯擺脫被變成燻肉火腿的命運,而織出了“王牌豬”、“了不起”、“光彩照人”這幾個字,以及用盡最後的一口絲織出了“謙卑”二字,為威爾伯創造了一個永遠生存下去的光輝未來。

  夏洛用生命為威爾伯編織的愛網中,縱橫交錯,掛滿無私,勇敢和真實的愛,這網刻滿了夏洛的真誠和高尚。威爾伯從夏洛的身上也學會了感恩與回報。悉心護衛者夏洛的540個未出生的孩子。直到它們都安全出生。時光流逝著,而威爾伯從不缺少朋友,夏洛的子孫後代總有2、3只留在門口安家。與威爾伯成為朋友。威爾伯永遠忘不了夏洛。他雖然熱愛夏洛的子孫後代,可是這些蜘蛛沒有一隻能取代夏洛在他心中的位置。夏洛對他的影響是深遠的。是無可比擬的。

  小孩讀了這本書,他覺得夏落和威爾伯之間的友情很讓他感動。他說以後也要學習夏洛做一個處處為朋友著想的人。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最不缺少的就是愛了,沒有了愛,我們就猶如迷途的小鳥,茫然無助。因為愛宛如陽光雨露,森林,滋養著我們,有了愛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讓我們能成為朋友眼中夏洛這樣的人。蛛網有痕,大愛無痕,讓愛灑滿世界各個角落,讓我們的明天更加美好!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2

  暑假,我看完一本葉聖陶爺爺寫的短篇小說《稻草人》。看完了這本書後,我的心情很沉悶,故事中所描寫的稻草人雖然只是用稻草紮成的一個草人,插在莊稼地裡,用來驅趕麻雀,但卻是一個充滿愛心,一心想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們。

  《稻草人》這本書裡講述了3個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個故事,書中描寫到稻草人看見了一個漁婦為了給生病的孩子煮碗魚粥,正在撈魚,兒子咳的很厲害,吵著要喝水,漁婦正在捕魚,沒辦法給他燒水,只好從河裡舀了碗河水給他喝,沒想到,小孩咳的更厲害了。漁婦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條鯽魚,把鯽魚裝在了木桶裡面,放在了稻草人的邊上。鯽魚請求稻草人放了它,可是稻草人是假人,無法動彈,鯽魚以為稻草人不願救它,就決定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於是它在木桶裡面拼命的跳著,想逃出來。看到這裡,我想到了很多,我和小男孩同樣是孩子,可卻有著天大的差別,他生病了,想喝口熱水的願望都無法實現,而我天天大魚大肉的吃著還是感到不滿足,同時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那時的社會是多麼的黑暗,人們都吃不飽,穿不暖,多麼可憐,多虧有了解放軍叔叔,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好好讀書,天天向上,長大後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幸福快樂的生活。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3

  當我津津有味的讀完《倘若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時,我被這本書的作者深深的感動了。

  《倘若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美國20世紀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它具備豐盈的情感蘊含、深厚的思想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魔力。”這是李學斌給海倫·凱勒這本《倘若給我三天光明的》評價。

  可憐的小海倫在出身19個月後便失去了光明和聲音,從此,她的世界裡只有黑暗與寂靜。海倫·凱勒是可憐的又是幸運的,她的一位老師改變了她的一生——安妮·沙莉文老師,是她使這個盲聾女生掌握了說話。

  假如大家失明瞭才知曉雙眼的寶貴,就該在未失明時好好藉助它,假如年老了才瞭解開始珍惜時間,就應該在年青時珍惜它!

  同學們,讓大家像盲人珍惜視力一樣來珍惜我們的性命吧!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4

  今天,我學了一篇課文,叫《一本男生必讀的書》。這篇課文讓我印象最深,受益匪淺。

  這篇課文先介紹了這本書的來歷:“我”爺爺傳給父親,父親傳給“我”。又寫了這本書的內容:魯濱遜遇海難,漂到孤島上,開始了長達28年的歷險生活。後面寫了“我”的感受,“我”非常喜歡笛福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可怕一萬倍。最後,“我”說,要把這本書傳給“我”的兒子,我感覺這傳承的不只是一本書,是一種精神,是一種不斷探索、創造,擅長勞動的精神,是一種大無畏進取的精神!

  正如笛福所說“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可怕一萬倍。”母親跟我說,確實是如此。我換牙的時候,乳牙沒掉,恆牙就長出來了,母親要帶我去拔牙,我害怕疼不願去,結果我下面一塊牙都長歪了,將來我只能去整牙,整牙更疼。

  大家不應該害怕眼前的困難,要在荊棘叢中開闢我們的道路。大家要有不斷探索、創造,擅長勞動的精神,如此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5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叫做《老天會愛笨小孩》。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到處都是聰明孩子的班級,剛轉學來的黃金鑫一開始還真有點不習慣呢,他反應慢、動作也慢,在所有的功課中,只有死記硬背的英語還算過得去,可是,其他科目就不容易了。所以同桌華汪德還有黃金鑫的爸爸,都說他是個笨小孩。但是黃金鑫並不灰心,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拼搏,趕上其他的好同學,於是,他用了這一招:笨鳥先飛。終於趕上了其他的同學,不再成為笨小孩了。

  俗話說得好: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天賦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成功的。就我個人認為,世上本沒有天才,所有成功的人都是靠自己的汗水和堅持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成功的。像黃金鑫這樣的同學,雖然有點笨,但是仍在默默的努力,從來不放棄。我覺得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意識到自己笨,正是聰明的開始,意識到自己笨,所以要更加努力,是邁向成功的開始。意識到自己笨不僅要更加努力,還需要有耐心,這是成為天才的開始。不會就要學,不會就要補!

  人與人之間雖然智力方面有一定差異,但大多數人的智力是差不多的。只要自強不息,加倍努力,那些被認為所謂有點笨的來說,採取笨鳥先飛的精神,一分努力一分收穫,終究會取得成功。其實,笨小孩不比聰明的笨多少,那些聰明的也不比笨小孩 聰明多少,決不是不可救藥的笨蛋,也決不應該遭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聰明的稍不努力會變為笨小孩,笨小孩稍加努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也會成為聰明的人。只要你認

  真學,努力不,就沒有什麼聰明孩子或笨孩子之分!

  千萬不要因為是笨小孩而自暴自棄,笨小孩也能成為天才。聰明的小孩和笨小孩將來都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我永遠都會相信:老天會愛笨小孩!如果,你認為自己比別人笨,代表你已經開始變聰明瞭,快點努努力,笨鳥先飛吧!老天會在天上愛你的!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6

  剛剛,我讀了一篇課文《我的第一本書》,寫得是一個孩子辛酸的童年,自己家境生活窘迫和一個比自己家還窮的同學一起讀書,同學家太窮了沒有錢買書,為了能一起讀書,他將書撕成兩半,同學看前面他看後面。為了不耽誤學習,便將後半本書倒背如流了……

  讀完這篇課文後,我知道了,在很早已前,有很多孩子都因家裡太窮沒錢買書,甚至上不了學。為了讀書,他們將書倒背如流,即使沒有一本完整的書,但他們對學習仍不放鬆。從他們的學習精神中,我感到很羞愧,我現在不但有很多書,還可以天天去學校學習,與他們比起來我們不是很幸福嗎?

  從此以後,我不會再"虐待"一本書,也不會不認真聽老師講課,過去的知識來之不易,現在的知識也來之不易,為了使未來不在"悲傷"我決定好好學習,讓學習的快樂充滿我的大腦。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7

  在這個暑假裡,我讀了不少有趣的書,其中最精彩的要數那《三國演義》。

  它講了吳、魏、蜀三國之爭,在故事中讓我認識了:神機妙斷的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小心眼的周瑜和心胸寬廣的劉備等一大幫子人物。我最賞析的是諸葛亮,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還用兵如神!幫他的主公劉備破敵無數,最後收穫了大業。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草船借箭。周瑜一心想害諸葛亮,想出一個三天做出十萬支箭的不可能的任務交給諸葛亮辦,一旦完不收穫可以重罰諸葛亮。聰明的諸葛亮早就在心裡盤算好了對策,用二十隻船,幾個助手,藉助晚上的大霧與大敵曹操擂鼓宣戰。曹操以為敵軍突襲又不敢匆忙應戰,只好對著鼓聲的方向放箭。結果諸葛亮滿載而歸,戲弄了曹操,完成了周瑜給的任務,把周瑜驚得瞠目結舌,對他的才華心服口服。看得我蕩氣迴腸。

  我將來也要像諸葛亮那樣,做一個聰明的人。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8

  一、二、三、四、五,五隻螢火蟲,朝爺爺飛來,此時,爺爺心中活下去的希望又重新點燃……在這個世界裡,螢火蟲成了爺爺最重要的東西。在爺爺的眼裡沒有什麼可以跟螢火蟲所媲美――她們的美是一種行動,是一種善良,更是一種高貴的品質。

  這隻美得詭異的豆娘將天真的爺爺引入這一望無垠的蘆葦蕩裡,引入黑暗無邊的死神的世界。在我看來,天真的爺爺和美得詭異的綠豆娘就如故事中純真的男主角和撫媚惡毒的反派一般,從人物性格上形成鮮明的對比。

  爺爺是一個非常堅強、勇敢的男孩,憑著自己堅定的信念走出了死神的世界,戰勝了自己。在爺爺的童年裡,這是一段難忘的回憶,這段故事已經深深的印在了爺爺的心裡,爺爺用行動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即使現在的處境不為人意,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成功。

  秋虎跟爺爺一起長大,可性子卻和爺爺本末倒置。後來因為一系列的故事也和爺爺一起保護螢火蟲。

  第12篇《鐵窗》,爺爺才過半百,惡霸離爺爺而去。爺爺的心裡是多麼孤單、淒涼,爺爺有一種快要走到盡頭的感覺,在我看來爺爺的命運是跌宕起伏的。讀過這本書的人應該都會想到大仲馬和季羨林寫到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儘管這些螢火蟲都不是人,但“他們”卻有人的善良,人的友好,和人的團結,這幾種品質讓人們感慨不已。

  這本書的最後,開發商奪去了螢火蟲的家,一個個小生命就這樣流離失所了。螢火蟲也是我們的好夥伴,所以請不要再傷害“他們”,令“他們”流離失所了。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9

  我讀了《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覺得我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因為作者3歲時,父親病故,而自己的母親就帶他回了孃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僱工,放高利貸,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已苦難的童年,我為自己慶幸——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沒有受到這種苦,自己沒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記得在小時候,我很調皮,也很淘氣,經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幫我買了幾條小金魚,但她沒告訴我怎麼養就走了,爸爸媽媽媽又不在家。我看到櫃子上有一個插著花的花瓶,靈機一動,把花瓶拿下來,丟掉裡面的花,加了點水,把小金魚放了進去。看到小金魚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心裡樂滋滋的。到了晚上,媽媽回來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動不動地看花瓶,就笑著問我:“你幹嘛呢?”“看金魚呀!”我回答道。媽媽一聽,說道:“啊?不會吧!你把金魚放在花瓶裡了。不行,這花瓶一會兒姥姥還要拿走呢。”我二話沒說,把花瓶抱進房間,就是不讓她們拿走。最後,媽媽拿我沒轍,只好打電話給外婆,告訴她事實,姥姥聽了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來……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這本書,我有很大的啟發,書中告訴我們要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10

  《變形學校》是作家秦文君對幻想小說的一種大膽嘗試,用細膩的手法寫出了當代的少年生活。

  劉小布在黃魚車路小學讀五年級,有著堆成小山的作業,有著數不清的高利貸作文,更有著嚴厲的、令同學們膽顫心驚的老師,他們每天都過著鬱悶、壓抑的生活。一天,他們來到了克瑞斯變形學校,在這裡他們交到了知心朋友,獲得了珍貴的友誼,生活變得開心起來。

  作者透過將黃魚車路小學生活的無聊乏味與變形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形成鮮明對,寫出了現代少年兒童的生活被學習所束縛,廣大中小學校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釋放天性、自由嬉戲的空間,將一座座學習的大山壓在了孩子們的身上。表達了作者認為學習不僅僅是侷限於坐在教室裡,更要走近大自然,與社會親密接觸,在快樂,滿足好奇心的同時,能享受學習過程的思想。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要如何變形,讓學習變得輕鬆、愉快起來呢?例如:很多同學在課堂上能夠流利地朗讀英語,標準的發音讓別人嘖嘖稱讚。但是隻要往外國人面前一站,常常只會低著頭,緊張地死死抓著自己的衣角,啞口無言。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多鍛鍊自己,不要害怕,多用英語大膽地和他人交流,帶動大家一起踴躍參加。這樣有朝一日才能落落大方,應對自如。

  變形學校是孩子們的樂園,是人人嚮往的地方。大山裡、小河邊、草地上都是他們學習的地方。這裡要比有著山一樣重的書包的學校要好玩得多,也能收穫更多。“變形”是要用心去創造,去發現,去感悟。作為學生的我們也要用心去“變形”,我們要用自己的努力,堅持不懈地去追求、去創造美好事物,將快樂傳染給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11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一口氣讀完了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深深地被小說中的一個個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質而感動。這本小說沒有任何的的豪情壯語,也沒有任何的虛偽的說教,卻透過對生活的樸素描寫,使人感受到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愛國者》這個故事。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個貧窮的義大利青年,從小就被賣到戲班子,受盡了虐待。一次,戲班子到西班牙,他趁機逃了出來。在西班牙領事的幫助下,他登上了開往義大利的船隻,與一群來自各國的達官貴人同坐在二等艙中。船上的乘客們瞭解他的遭遇後十分同情他,紛紛給了他一點錢。正當他慶幸有了這些就可以吃一頓飽飯時,他聽到了那些給他錢的乘客在侮辱他的祖國義大利,於是那小男孩就毅然地把這些錢憤怒的扔了出去,並高吼到:“我不要說我們國家壞話的.人的東西。’讀到這裡,我不禁為這個小男孩寧可捱餓,也要維護自己祖國尊嚴的行為而拍手叫好。

  我由此想到不少這樣的愛國者。南宋名將岳飛,他少年時就立志“精忠報國”,為了祖國為了人民,他忍辱負重,含冤而死;邊防叔叔為了領土的完整,不怕流血,犧牲,趕走了入侵我國邊境的侵略者;多少體育的健兒,為了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賽場的上空,忍著傷痛,奮力拼搏。他們的愛國熱情;激勵著無數國人奮發向上。

  我們從小就應該以他們為榜樣,樹立愛國的思想。愛祖國,平時應體現在愛人民,愛集體,關心同學,愛護公物。愛祖國就一定要為祖國而奮鬥,將來也像他們,要為祖國增光添彩。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12

  《西遊記》是一部神話小說,人物有師徒四人和各路妖魔,師徒四人為取得真經奔赴十萬八千里,西行路上坎坷不斷,他們歷經艱險,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

  《西遊記》裡故事紛呈,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打白骨精》的片段了,據說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白骨精就打起了唐僧的主意,怎麼樣才可以吃掉唐僧呢?唐僧作為一個凡人不足為懼,可是他的身邊還有三大高手呢!特別是“齊天大聖”孫悟空,曾經大鬧天宮,幾十萬天兵天將都拿他無可奈何,武功甚是了得。“只有趁著悟空給唐僧化緣的時機了,我到時候再變成凡人的模樣,他們定然認不出我的,一旦騙過他們,就可以逮住唐僧,吃到唐僧肉啦!”白骨精暗暗地計劃著。

  白骨精搖身一變,化成一個芳華正茂的二八少女,扭了扭腰肢,仔細端詳了自己的模樣,陰惻惻地笑了起來。果然,悟空一走,白骨精就來到了唐僧、八戒、沙僧的面前,八戒一看,眼睛都瞪直了,腦子裡全都是美女,絲毫沒有懷疑她的身份。白骨精還沒來得及下手,悟空就回來了,他的火眼金睛可不是吃素的,一下子便認出了妖精,劈頭就打,白骨精拋下假屍,化成青煙落荒而逃。

  唐僧三人還矇在鼓裡,還責怪悟空,冤枉他打死了平民百姓,讓悟空心裡好生委屈。我讀到這裡,不禁想到了悟空平日裡為唐僧斬妖除魔,可是唐僧卻常常誤會他,動不動就唸緊箍咒,讓悟空疼痛到翻滾在地上。但是儘管這樣,悟空還是堅持保護唐僧,識破妖精的奸計,將妖精打得現出原形,真的是了不起的英雄啊!

  在《西遊記》中,我最佩服孫悟空,我要學習他高強的本領,學習他堅持不懈、堅守正義的精神。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13

  神秘島講述的是幾個人因為氣球損壞掉在一個海島上求生的故事,求生過程中,他們簡直重建了現代文明,感化了一個被流放的野人海盜,最後成功離開的故事。

  最讓我感覺新奇的一段是這樣的:引爆炸藥,要用到雷汞。可是沒有雷汞。用什麼方法來引爆呢?史密斯想出一個妙計:把幾斤重的鐵塊用一根繩子吊起來,懸掛在炸藥坑的正上方,另外又用一根繩子塗上硫磺系在第一根繩子的正中間,將塗上硫磺的繩子用火點著以後,很快就會燒到與第一根繩子的接頭處,把第一根繩子燒斷,這樣就能成功引爆炸藥了。這告訴我們做事要隨機應變,不能死鑽牛角尖。但我們生活時卻不一定能轉過彎來。還有,尼摩船長晚年時,便和他的潛艇在幾位主人公的小島旁邊的一個島上,最開始尼摩只是想盡量避開他們,但後來被他們的善良,勇敢,和智慧所感動,開始幫助他們。這不正是善有善報嗎?可惜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太少了,一個人很壞,傷害了其他人,其他人也跟著變壞,導致父母教育孩子時,看到外面的惡,不教他善有善報,反而教他弱肉強食。

  什麼時候這種現象才能好轉呢?我認為唯有用把書裡的事物真正用到現實中才可以,教會別人要幫助人,讓惡人進行徹徹底底的懺悔,等等才會有所好轉。

  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近代殖民時期,他代表了正義的,善良的人道主義戰士,由此尼摩他的身世是潛水艇艇長,印度王子,他透過挖掘海底寶藏,支援陸地上的人進行正義的戰鬥,這種精神值得敬佩。那我們在現實中不也應該是這樣嗎?遇到惡的事情,就要想盡辦法把他們解決,這才能實現美好的未來啊。我們應該去做而不是去說,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14

  我還記得第一次看《簡愛》是初一的時候。那時候姐姐推薦了這本,我就把它帶到班上了,結果被很多人笑,大家都以為《簡愛》就是簡單的愛情的縮寫,而這樣的內容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的確是早了些。後來我自己看了才知道原來簡愛是女主人公的名字。說實話當時基本上沒看懂什麼,就像看一般的小說一樣專挑情節看,其實現在想想這本書確實不適合當時看:詩意的語言,富有哲理的內容,激盪的情節,就算是現在,我也沒能理解更別說是初一了。

  整部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女主人公的精神,借用書評就是“追求人的價值=尊嚴+愛”。簡愛人生追求有兩個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和反抗、堅持不懈的精神;對人間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對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她對於金錢,權利毫不在意,也不被強權威脅,她對於世界的一切有著自我的認識。我的文字太蒼白了,不能很好的形容,資料上寫到“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

  人們都瘋狂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埋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璞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被認為是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簡愛》告訴了我很多,我也知道現實來說不可能做到像她一樣,我也沒這樣的高度做到如此,但是書就是這樣有借鑑意義,我希望能從中領悟一些,學會怎樣去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自己。

  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 篇15

  近期,我讀完了俄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其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一段時間後,精神上受到了汙染,以至後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為,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後“救助”終末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他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從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一定的時間後,墮落一時,最後終於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

  我曾經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說的:在看一類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於大家理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