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蟄存的《梅雨之夕》讀後感

施蟄存的《梅雨之夕》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施蟄存的《梅雨之夕》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梅雨之夕》是一支清新疏淡的白日夢。講述的是一個深受傳統文化薰陶,飽含浪漫古典情懷的中年紳士和一個溫婉少女在雨中的偶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作品中周密而自然地流淌、浸淫,意識自由無阻的隨心而動。《梅雨之夕》可以說是一篇心理小說,一篇意識流小說。

  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分為三個部分: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這三者在文中大量跳躍出現。

  主人公是一個傳統文明的紳士,在他的意識層面呈現出的是溫文爾雅、謙和得體、節制愛家,但他潛意識和無意識裡卻洶湧著強烈的慾望,時不時冒頭出現在意識層面當中來。

  一開始講他對於梅雨異於常人的情懷。對於人人厭惡,“紛紛亂竄躲避”的梅雨,他卻欣賞得很有興致。“我喜歡在滴瀝的雨聲中撐著傘回去”“沿著人行路用一些暫時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雖然拖泥帶水,也不失為一種自己的娛樂”······而且即使常常被摩托車輪濺得一身泥濘,他也偏執地堅持,連稍稍改(比如買雨衣)都只留著“希望”,久久不付諸行動。這些,其實是對潛藏慾望,對痛苦無聊生活一種近乎自虐的情感轉移;是對壓抑不住的病態的紓解。

  至於之後,偶遇一個沒有帶傘的少女,“容顏嬌好”“風儀溫雅”、“肢體停勻”、“談吐不惹人厭”。我不確定自己的感覺,但覺得這個女孩也許不如這些辭藻描繪的那麼完美清雅,應該只是一個在雨幕中曚曨的輪廓,是作者在潛意識裡不自覺的按照審美理想美化出來的夢影,以為自己單調的工作和枯燥無波的生活增加一抹迥乎不同的鮮麗顏色,慰藉自己的靈魂。也在是這樣一個細雨氤氳的黃昏,以此的契機展開平素被壓抑的心理。

  “但我何以不即穿過去”“為了對於這少女有什麼依戀嗎?”主人公處在混沌冥思的幻境中,在模糊的`潛意識狀態。他的話語也是前後混亂而矛盾的:他既否定“沒有這種依戀的意識”,又一面自我肯定著“連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著一個美的物件······我不自覺地移動了腳步站在她旁邊了”這是“超我”和“本我”的不斷鬥爭,是潛在追求美好、豐富、自由生活和自身受到的道德約束的衝撞。在朦朧夢幻的雨天,本性在這一瞬間戰勝了理智。

  無論精神上的渴望多麼強烈,但道德的禁忌總會時不時地將他拉回現實。所以他一再搖擺,不停地想,努力合理化內心的慾念。“我覺得,何以剛才不覺得呢?我奇怪,她好像在等待我拿我的傘貢獻給她······她的眼光在這樣對我說”於是經過自己喬裝打扮過的接近少女的欲,安全透過意識的稽核,付諸行動“我移近了這少女,將我的傘分一半廕庇她”,順理成章地送女子一程。

  在護送的過程中,他內心靈深處埋藏已久的美好戀人(初戀)的印記,在遇到這樣的“好機會”後又膨脹鮮活起來。“她很像一個人······我初戀的那個少女、同學······我不時在夢裡,睡夢或白日夢······”“劉嗎?一定是假的······她哄我了”“她為什麼改了姓呢?……也許這是她丈夫的姓?劉……劉什麼?”他固執地將眼前的和夢裡的經過意願美化的幻影聯絡起來。這樣,莫名其妙將兩個人毫無理由的等同,可見機械的社會對人造成巨大的壓抑和僵化病態。

  還有他思緒中不停閃現的,“我回轉頭去,向後面斜看,店鋪裡有許多人歇下了工作對我,或是我們······我看見他們(店員)可疑的臉色”心虛,看到尋常的路人店員都覺得在監視,指摘著他。甚至把一個女店員“忽然好像”認作是“我的妻”。妻每日都得見,於他是最熟悉,卻用這樣模稜兩可的比擬,還認錯,非精神高度緊張心虛不可能達到。作者的思緒高度緊繃,久久徘徊在現實和幻想之間。心理被理想和現實拼命拉扯,呈現出這樣一種蠢蠢欲動又強力壓制的複雜狀態。

  心理學上有一條原理這樣說:當人的本質慾望所受的壓抑超出人既定的承受力,人就可能走向心理的怪異,甚至會導致心理變態。而他的道德是建立在所謂“滅人慾”的基礎上,不服從,被社會孤立,淪為“異類”;服從,不可避免造成心理的畸變。服從與否,這是可悲而註定瘋狂的選擇題。

  這一次的邂逅與護送,只能是主人公一廂情願的白日夢。就像戴望舒的《雨巷》那樣,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走來又走遠,一切又回到現實的軌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