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之讀後感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之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之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直以來欣賞並陶醉於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反覆研讀,備覺有滋有味,時刻被他溫暖的文字、被他睿智的話語、被他精闢的觀點、被他教育的理想與教育的激情而打動著而感動著,讓我和大家一起來分享教育的幸福。

  1、讀“序”,使我明白了良好的教育是什麼,“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她)就沒有受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夠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矇昧的雙眼帶來清明,給贏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相信教育的正義與高尚,也就是相信人類精神鋒利的光芒。

  感悟: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人的心靈因為細膩而偉大,因為關懷而多情。是教育使我們有了一顆豐盈的心靈,我們怎能不感到幸福。

  2、讀“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質和教育的'力量,”使我明白: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的態度,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你真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教育作為一種關涉(關照、關注)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動,因而思想便有了雙重的意義:

  一是用思想武裝我們的行為,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改變,遠遠不只是個人命運的改變,也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改變。

  二是用思想陶養學子的心靈。只有用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

  德國的雅斯貝爾斯更是對教育及其力量給予極為精闢的闡釋:“教育就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3、讀“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我與作者有著相同的心境: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著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歸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著一種純淨而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的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三更有夢書當枕”,“半床明月半床書”,自古就是高潔之士的寫照。明月雖然清寒,書卻因博大精深而溫潤生命。閱讀中你一次次受感動,又會在一次次感動之後更深切的洞悉生活的真諦;讀書的過程也就是一個“物我的迴響交流”的過程。因為它能喚起我們對永恆和偉大的渴望,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時可貴的創造力的源頭,是人類文明發展不竭的動力。柏拉圖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背後,生命期待著我們的驀然回首。當我們能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時,春日的鮮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殘陽,都將以更為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日臻完滿的生活。

  4、讀教師的“六個學會”,作者告訴我們:廣大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需要做到“六個學會”: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感悟:我們不但要學會等待、分享、寬容,還要學會欣賞,欣賞自己,欣賞同事,欣賞孩子。有人講,我們不見得喜歡我們所賞識的人,但一定喜歡喜歡我們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5、讀教育探索:從自我反思開始。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一個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育反思隨筆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不要急切近利,不要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從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於老師也說過:“成名主要靠自己,靠超出別人十倍百倍的付出。適當的溫度只能使雞蛋孵出小雞而不是石頭。”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對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解釋,併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從而得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效果,使讀者在學習和掌握教育理論的同時,領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與文趣,既有助於豐富教師的文化底蘊,又有助於教師們確立對於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幫助教師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對生活的熱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