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1

  暑假裡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恰到好處的幸福》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本。

  《恰到好處的幸福》是畢淑敏文集·溫潤幸福系列中的一本。大部分名著都有作者的簡介,當我讀完時,我就知道這是一本好書。

  當我讀第一遍時,我就被畢淑敏的智慧所傾倒,書中的文章或是闡述、或是以自身經歷、或是用故事、或是以問答等等形式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的人生哲理,使我受益匪淺。

  當我讀第二遍時,我又一次被畢淑敏的智慧所傾倒,我發現書中的文章並不僅僅是我開始以為的闡述人生哲理,而是所有文章都聯絡在一起圍繞一個主題——幸福。例如書開頭兩篇《恰到好處的幸福》《幸福的七種顏色》,這是顯而易見的;還有《研究真誠》這篇,就像文中說的“真誠是有層次的,可以分成建設性和破壞性兩種”,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更多更豐富向這個並不美好的世界貢獻我們建設性的真誠,這不就是幸福麼;或者是《對自己誠實一點》這篇,如果我們能夠在別人面前不費盡心思地裝、做作,我們眼中的別人也是真實的,這不還是幸福麼……

  當我讀第三遍時,我開始思考:幸福這種令人愉悅的東西都要恰到好處,還有什麼也要恰到好處呢?突然我想到了夢想。夢想也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給人提供動力,讓人前進,如果夢想遙不可及又或者觸手可及,前者會喪失動力,後者則會懶惰不前。記得我小時候老師問我我的夢想是什麼,我總是回答:當科學家。這時老師就會獎我一朵小紅花,但當我慢慢長大了,成熟了,才發現這個夢想離我是那麼遙遠,我開始慢慢喪失熱情和動力,這是朋友告訴我讓我在科學家的道路上定一些小的夢想,這些夢想要恰到好處,我試了試果然有效。所以我們的夢想也要恰到好處,這樣我們才能在夢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夢想是一個美好的、令人嚮往的詞,而恰到好處的夢想就會引領我們成長。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2

  感謝學校給我這個靜下心來讀書的機會,我在拿起這本書來的時候心裡就想,要不是開學要做讀書交流,我是不會在這麼忙碌的過年時間去靜心讀書的。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不免還是有完成任務的心態,所以是數著頁數讀的。第一天讀了10多頁,覺得這本書語言細膩平實,還不錯。第二天我是正真讀進去了,像清新的泉水盪滌過心間,一口氣把它看完。因為這本書似乎使我忙碌的心也放慢了腳步,整個人像細細品茶感悟人生一樣悠然,心裡感覺很幸福。這便是讀書靜心的好處吧。

  我想用“直擊心靈的魔法書”來概括我對這本書的總體感覺,更對這本書的作者畢淑敏油生喜愛和敬佩之意。雖說也喜歡過一些作家,但對畢淑敏的喜歡更加上了敬佩之情。她把探究生命和幸福這麼深奧的問題以細膩平實的語言展示給讀者,以春風化雨般的濟世情懷感染著讀者。相比揮筆潑墨的大氣我更喜歡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柔和與心靈的輕撫碰觸。畢淑敏本人在藏北雪原的工作經歷使她體驗過生命所能給予的最大苦難,同時也讓她置身於博大高山和浩渺星空從而感受著生命的渺小。正是這種人生體驗,她才能把生命和幸福看得如此透徹。從她筆尖流淌出來的文字,如清澈的溪流緩緩流入人的心田,不愧被讀者譽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

  讀完她的這本書中,我思緒萬千。我想即使我們現在可能不會經歷生命有時的脆弱與渺小,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生命的可貴,我們要珍愛生命。生命中的幸福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越是刻意去追逐幸福,幸福反而會如流沙一般逝於掌心。其實幸福是一種心態,當你積極樂觀時,你便能更多的感受幸福。可當你悲觀失望時,幸福便會悄悄地遠離你。所以當你幸福時,你要珍惜,千萬不要再追加慾望,否則會適得其反。當你感覺不幸福時,你要樂觀,因為有時會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恰到好處的幸福才是幸福的最高層境界。人生之路如此漫長,對待幸福需要且行且珍惜!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3

  讀完這本《恰到好處的幸福》,我依舊不知何為“恰到好處的幸福”,尤其是我仍無法理解和衡量畢的這個“恰到”,本書46章,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畢及書中其他人物的思想情感都如畢的文,波瀾不驚,大概也可能源於是出自畢的筆下的緣故。讀這本書,個人思想情緒也都隨文,哪怕是讀到四川地震,哪怕是傷疤被再次揭起,當然大概也有有可能是因為舊情緒早已被時間撫平,似乎生活真的沒有必要那麼情緒化……。

  雖不知何為恰到好處的幸福,甚至我在想哪有什麼恰到好處的幸福呢,但我承認活著還是有幸福可言的,那麼這言來自哪裡呢,我想大概它來自:活著努力做個真誠的人,因為真誠的人容易獲取和感知幸福;努力擁有感動能力,有了感動能力就可以從感動和被感動中接近或靠近幸福;學會認真的對待自己,善待他人的同時記得也要善待自己,經常給自己一個擁抱,在感動了別人的時候記得也要感動自己,這樣會容易鎖住幸福,始終被幸福包圍,即使在天災人禍面前;生活不容易十之有八九,但要努力擺脫抑鬱,因為抑鬱會使你靠近痛苦遠離幸福;在這個躁動不安的社會里要學會忍耐,忍耐可以讓你輕鬆的平息很多煩惱;人生在世沒有誰可以陪誰一直走到最後,所以要學會享受孤獨,孤獨可以使你遠離吵鬧、嘈雜,沒有無謂的嘈雜和吵鬧才可能更平心靜氣的、有多餘的心思和精力欣賞路邊那些美的不像話的小花小草;做人做事凡事七分清醒三分糊塗,太過糊塗那叫不負責任,但太過通透便不夠輕鬆,那哪還能感知幸福呢;有憂患意識是好事但千萬別忘記時常撫摸溫暖,提醒自己觸控幸福。

  另外還有記得做這三件事情,學習、旅行和鍛鍊身體,這三件事情可以說是通往幸福小路的捷徑,記得一定要多走走這小徑啊,畢竟我們都在追求幸福,最後,在做到了上述的情況下大概也便是位心輕者了吧,我想心輕者了也就真的幸福了。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4

  此書說是散文集,大概也算得上本心靈雞湯式的讀物吧。一個心理醫生概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漫談自己的人生感悟。

  書名叫做《恰到好處的幸福》,恰到好處就大致相當於我們所說的中庸吧,不貪多,也不少,恰到好處,剛剛好。它是一種哲學和藝術的結晶體,代表著一種豁達和淡然。

  全書分為45個小節,總結起來就是要認真尋找幸福,真誠待人,珍惜感動,對自己誠實,面對泥沙俱下的生活,要樂觀的面對,多讀書少抱怨。不要隔斷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絡,否則就很容易抑鬱。記得告訴我們自己“我很重要”,人生難得糊塗,提醒自己幸福的所在。使自己變得柔和,保持單純,為生命找到意義。憂傷煩躁時在紙上寫下自己原因,探求自己的內心,與閨密分享自己的心情,快樂翻倍,痛苦減半。學習,旅遊,鍛鍊身體,追尋幸福。作者以燭光般溫暖的文字引讀者穿過漫漫長夜,把“幸福”作為一種正面的人生價值提出,教你構建合理期望,學習面對幸福把握尺度,在慾望和現實中找到平衡,收穫豐碩愉悅的幸福人生。

  我對於心靈雞湯式散文書記的印象,就是矯情外加站著說話不腰疼。其實我總覺得很多大道理其實大家都懂,只是所處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不盡相同所以處理的方式也多有異同。比如平淡安穩就是福這個道理你說誰不懂?可社會就是沒有這樣的價值觀。一碗雞湯喝進去能有多少滋補的效果實在不好說。所以留下的印象也不會很深刻,合上書本,能記住的大概也不多吧。但是這也不恰好就是讀書的意義嗎?哪怕只有一句受益匪淺,也是值得的。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5

  她豐富的人生經歷本身就是一部回味且悠長的故事。年輕時在新疆伊犁當軍醫,後來當心理醫生,慢慢地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接著到世界各地旅遊。她被王蒙成為“文學的白衣天使”。她就是畢淑敏。

  喜歡她,喜歡她的幸福之道。

  忘不了那句話:深深的話我們淺淺的說,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

  她就是這樣一個體驗生活,感受內心,用文字將幸福與人生進行鞭辟入裡的詮釋的那個人。醫生、心理諮詢師、作家,這些頭銜,我都不想用來稱呼她。我應是幸福的引領者,幫你構建幸福心裡地圖的那個先導者。

  她的這本《恰到好處的幸福》,我早已購買,但是想到肯定又是心靈雞湯類的書,於是束之高閣。

  當如今再次拿起時,已是灰塵遮面,但封面那淡淡的綠色,那靜謐溫馨的鄉間別院圖畫,還是把我一瞬間吸引,有了想讀的慾望。

  於是,一口氣讀完。

  也就是從此刻,她打破了我對這一類書的偏見。原來編寫幸福書籍的人,自身也曾有彷徨無助、愁腸百結的時候。那種對生命有著深刻體驗,感受到人類渺小與天地浩瀚的人,才能帶你拍打幸福的門環,揭開幸福的密碼。

  為什麼我會如此信服於她?

  我想這是她的文字,那種平靜的文字,卻能讓你心靈波瀾壯闊。那種質樸真誠的散文式語言,訴說著自己對生命刻骨銘心的感悟,對生活恆古不變的熱愛。即使有些文字看似在傾訴悲觀、難堪與傷感,但文字到了人的心裡卻是智慧人性的閃現。

  書中很多話,是可以放在心裡反覆回想的。當你讀到它時,才會茅塞頓開,大徹大悟。

  最喜歡書底的那句話:讓我們始終有勇氣特立獨行。不溫不火,不疾不徐。將記憶自拔於困頓的泥沼,將希望播撒於每一寸光陰。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6

  關於“幸福”的話題,央視曾做過“你幸福嗎”的調查,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有一位外來務工人員回答:“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問我。”但當記者再一次問“你幸福嗎”,他的回答是“我姓曾”。越來越快的工作、生活節奏,物價上漲、買房難、看病難等問題,人們常感受到的是“壓力山大”,幸福的感覺似乎離我們很遠。相比,英國報社也曾向社會有獎徵答“誰是最幸福的人”,結果顯示第一種最幸福的人是剛給孩子洗完澡,抱著嬰兒的母親;第二種是治好了病人目送病人出院的醫生;第三種是在海灘邊築起沙堆的孩子。這個例子在提醒著我們,只要認真尋找,幸福比比皆是,它沒有統一的標準,也不與財富、地位、聲望成正比。

  畢淑敏說,不容易感受到幸福的人,常常是因為對事物抱著“不合理的期望”。如看到好房子,就設想能在這屋裡結婚生子;看到豪華跑車,就設想能開著它風馳電掣;看到別人的嬌妻,就想著未來伴侶定要傾國傾城;看到別人活到90歲,就渴望自己趕超100歲……若達不到,就感受不到幸福。其實,期望並不是越高越好,期望也需要“恰到好處”。房子不用大,夠用即可;車子主要功能是代步工具,而不是彰顯財力的勳章;另一半不必國色天香出人頭地,價值觀相同、有共同語言,就是神仙伴侶;身體健康不必求全,體檢表上有了向上或向下的小箭頭,可以實時糾正。生命之高並不決定於其長短,更在於其豐滿和深邃。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能說,我很幸福,因為我們還有健康的身體。當我們不再享有健康的時候,勇敢的人依然可以微笑的說:“我很幸福,因為我還有一顆健康的心。”

  畢淑敏說,幸福常常是朦朧的,轟轟烈烈的幸福並不常見,大多數幸福總是悄悄撲面而來,要常常提醒自己幸福,並對自己說,“請記住這一刻”,幸福就會長久的伴隨我們。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7

  幸福,一個平常的字眼,她存在得平常,她經過得無常,悄無聲息,以至於我們無法發覺。何止是發現幸福?我們每天忙於生活中的'各種瑣事。花兒忘了澆、手機沒充電、作文未寫完……似乎每天的我們都活在心煩意亂之中。

  但是讀完這本書後,我的觀念完全改變了。

  她告訴我們幸福的含義、幸福的價值,以及如何發現幸福。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兩篇文章是《提醒幸福》和《翅膀上馱著天堂親人的期望》。

  生活中並不缺少幸福,只是我們過分關注苦難、誇大苦難,而忽略了幸福。我們懼怕苦難,不斷地提醒著苦難,每當它即將到來時我們只會驚慌逃去。幸福被苦難的風雨湮滅。海潮退去,東方日升,精緻的貝殼又躺在海面上。但是我們跑得太遠、太遠,恍然間回首自己的足跡:原來我曾擁有過。我們總是在幸福過後無限追憶,而在她降臨時渾然不覺。

  哪來的那麼多苦難,都只是些自己製造的恐懼罷了。當我們吃飯覺得飯菜不可口難以下嚥時,想想遠方的孩子,他們呆呆望著開裂的田地;當我們抱怨糟糕的風雨時,想想沙漠的居民,幾滴水都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甘霖;當我們與父母慪氣時,想想地震中的孤兒,他們再也不能回到父母溫暖的懷抱。真的,與他們比起來,我們是多麼幸福!不過雞毛蒜皮的小事,令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

  合上書本,放飛的心慢慢歸來。看著澆完水的花,茁壯成長,有一種迸發向上的幸福;插上電源,看著螢幕上上升的數字,有一種蓄勢待發的幸福;看著行如流水的文章,一揮而就,有一種如釋重負的幸福。

  幸福是一陣微風,只是你的衣角每天都在被吹起;幸福是門前溪水,只是她每天都日夜不息;幸福是一首歌兒,只是你無時無刻都在聽著,而誤認為這是一種必然的存在形式。幸福就在你我指間,發現幸福,如此簡單。

  “只要你認真尋找,幸福比比皆是。”我很是欣賞這一句話。看著還有餘墨的字跡反射的光芒,柔和而明亮。原來幸福的光環正在包圍。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8

  恰到好處就是度的掌控,做菜要掌握好火候溫度,才有爐火純青的妙不可言,喝酒要把握住“肚量”,不過量最是舒服狀態,溝通時語言的熨燙妥帖在於控制距離感,嘴上有分寸,這些都是恰到好處。

  恰到好處的幸福,正是度的分寸,平衡的把控。不增一分不減一寸,不驕不躁,不急不緩,正是好時節,最佳狀態。生活中用力過猛和不出力的情況非常多,造就出諸多家庭的不協調,不幸福,恰到好處是經過生活的打磨錘鍊,而後頓悟的人生哲理。凡事剛剛好就是圓滿,“七分”的人生尺度便是理想狀態,盈滿則虧就是告誡人們凡事不強求,不要追求完美,微醉的狀態最是快活。

  關於幸福,怎樣算是幸福,個人認識理解不同,但內心充盈著滿足感是幸福的必要條件。幸福沒有形,看不見摸不著,卻能讓人真切感受到,擁有著或奔赴在幸福的路上。

  時間是劑藥,年齡便是分水嶺,許多事情,到了年齡自然頓悟、開化,無需提醒,有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無師自通之感。每個階段的幸福感都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幸福的標準隨之降低,由當初的理想高空緩緩地走下雲端,越來越隨著自己的成熟,幸福感貼近本分接了地氣,迴歸到最樸素自然的生活狀態。

  不惑之年的幸福就是,上有老下有小,擔負既幸福,有愛人有朋友,心情不暢有人陪。早晨能看到日出,晚上會披星戴月,三餐簡單溫暖,動手操勞。滿眼是風景,雲淡風輕,閒暇時守著小窩,曬曬太陽,喝喝茶,看看書,想想過往與未來,精神不倒,不辜負陽光,好日子就是一點一滴地真實過生活。陽光時晾曬,雨天時聽聲,恰到好處地配著自然,心隨境動,就是人生最美妙的幸福感。

《恰到好處的幸福》讀後感9

  有人說,讀畢淑敏會給人一種清澈感,我甚感贊同。人生總有團團迷霧,我們都是在霧裡行走的人,有些時候我們需要別人給我們指點迷津,走進人生的局裡,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卻總會有人走在我們前頭,比我們早經歷了我們生活以外的生活,感悟了我們還在迷茫困惑的問題。

  我一直奉行一種信念,在經歷中體驗,感悟。生活不是什麼虛大空的概念,而是我們時時在進行的活動。對生活的定義在於我們做了什麼,而價值觀(觀念)是指導我們怎麼做的行為準則。假如沒有價值信仰,我們就會像無頭蒼蠅,時時飛進人生的網中,尋不到心靈的出口。

  這本書就是特別好的人生之書,我不知道對其他人是不是這樣,對於我而言,它是如此。我最喜歡的野生作家大冰說過一句話,真實自有萬鈞之力。而真實就源自生活,源自體驗。畢淑敏用自身的生活經歷現身說法,告訴我們該如何思考,如何面對人生。

  “恰到好處”是一種什麼生活狀態?我認為過之或者不及都不算恰到好處。多了會變成浪費,少了會變成不公平。這種思想和“中庸”思想有不謀而合的奇妙之處。

  真誠是什麼?畢淑敏說,光有真實還不夠,還要加上善良,才是真誠。心直口快應該算褒義詞,但是有人可能因為你的心直口快而受傷,而想不開,這就不是我們的本意了。本著善良的原則,真實才自有萬鈞之力。

  謊言可以說嗎?善意的謊言呢?想過自殺嗎?流淚可以嗎?人生不順怎麼辦?壓力緊張呢?她娓娓敘來,用自身的經歷告訴你,我是這麼做這麼想的。

  生活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但是行為準則卻是九九歸一的簡單質樸。生活是一本厚厚的書,還需要我們細細品味,各自體會個中滋味。感謝這世上還有人認真寫人生之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