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是屬於幾本大學

西南大學是屬於幾本大學

  西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農業農村部、重慶市共建的重點綜合大學,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以下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西南大學是屬於幾本大學的詳細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西南大學屬於幾本大學

  西南大學屬於一本大學,該校是教育部直屬高校,由教育部、農業農村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入選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二、學院設定

  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法學院、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教育學部、心理學部、體育學院、文學院、外國語學院、新聞傳媒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電子資訊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地理科學學院、材料與能源學院、資源環境學院、計算機與資訊科學學院、軟體學院、工程技術學院、生物技術學院、紡織服裝學院、食品科學學院、園藝園林學院、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植物保護學院、動物科技學院、藥學院、、中醫藥學院、國際學院、西塔學院、應用技術學院、商貿學院、動物科學學院、柑桔研究所、人工智慧學院。

  三、西南大學簡介

  西南大學(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農業農村部、重慶市共建的重點綜合大學,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現任黨委書記李旭鋒教授、校長張衛國教授。

  學校主體位於重慶市北碚區,坐落於縉雲山麓、嘉陵江畔,佔地8000餘畝,校舍面積165萬平方米,綠地率達40%,泱泱校園,宏麗莊重,氣象萬千,是聞名遐邇的花園式學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園。

  學校溯源於1906年建立的川東師範學堂,幾經傳承演變,1936年更名為四川省立教育學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的教育、國文、外文、史地、數學等系與1940年成立的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合併建立西南師範學院,農藝、園藝和農產製造等系與1946年創辦的私立相輝學院等合併建立西南農學院。1985年,兩校分別更名為西南師範大學、西南農業大學。2000年,重慶市輕工業職業大學併入西南師範大學;2001年,西南農業大學、四川畜牧獸醫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合併組建為新的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西南師範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合併組建為西南大學,開啟了學校發展嶄新篇章。

  百餘年來,篳路藍縷,玉汝於成,數代西南大學人以其弘毅堅韌、自強不息的奮鬥鑄就了"特立西南、學行天下"的'大學精神,不斷豐富著"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的校訓內涵。

  百餘年來,學校始終以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為己任,杏壇育人,勸課農桑,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一大批名師先賢曾執教於此,春風化雨,躬耕不輟。數十萬畢業生從這裡走向四面八方,成為民族復興大業的建設者和各行各業的中堅骨幹。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鮮明,現有53個一級學科,涵蓋了哲、經、法、教、文、史、理、工、農、醫、管、藝等12個學科門類,其中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8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51個一級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1種專業博士學位、19種專業碩士學位,另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2個,有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

  辦學歷史

  西南師範大學

  西南大學歷史沿革圖1906年4月18日,清政府在重慶正式創辦了第一所正規的師範學校——官立川東師範學堂。

  1914年,川東36縣聯合設立的川東師範學堂改名為“川東聯合縣立師範學校”。

  1916年,由於上年寒假學校被軍隊佔駐。當年春學校被迫租住觀音梁船幫公所及附近民房,於同年秋遷回原址。

  1917年秋,學校全部被軍隊所佔,不得已遷往巴縣文廟(黌學街,現渝中區解放東路洪學巷)。

  1920年,駐軍從學校撤走,學校再次遷回原址。

  1928年,川東聯合縣立師範學校瀕臨倒閉之絕境。21軍軍長劉湘因川東師範學校經費困難,師生情況又很複雜,決定將其停辦,遂指派剛接任川東道尹的甘績鏞到校辦理結束事宜。但遭到學校師生及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校長甘績鏞召開維持會,討論學校存廢問題,會議決議,學校繼續辦理,並改組維持會為校董會,道尹為會長。同年,提出校訓:“含弘光大,繼往開來”。

  1930年,甘績鏞將已不適用的舊校址出賣,在通遠門外石馬崗(現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購買7000餘方丈土地營建新校舍。在舊校址變賣而新校舍尚未建好之時,學校於1930年春,暫時租佃曾家巖巴縣農中校舊址及龍泉觀兩處作為臨時校舍。最終於1930年末由曾家巖遷入新址。

  1931年,川東師範改名為“川東聯合縣立高等師範學校”、增辦二年制高等師範的專案。同年1月奉四川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令,川東聯合縣立師範學校奉令改名為“川東共立師範學校”。

  1932年秋,川東共立師範學校在校內開辦鄉村師範專修科和中心農事實驗場。

  1933年春,先後租定磁器口地藏寺等民田700餘畝,作為新校址及實驗農場,接著又收買鳳凰山官地800餘畝,正式成立實驗農場。2月,川東共立師範學校鄉村師範專修科遷至磁器口新校址。7月,四川省政府撥款4萬元,將鄉村師範專修科改為四川鄉村建設學院,與川東共立師範學校分開,成為一所獨立的高等院校。8月,四川鄉村建設學院正式成立,開始招生本科生,院長與場長均為甘績鏞擔任。

  1934年末-1935年初,川東共立師範學校改名為“川東聯立師範學校”。

  1936年8月,四川省教育廳將四川鄉村建設學院改為“四川省立教育學院”,聘1935年調入的高顯鑑為院長,共設2系,分別為鄉村教育系與農事教育系。

  抗日戰爭中,日軍轟炸重慶,1939年5月,學校遷至江津白沙鎮東海沱古墳灣。

  1940年8月,川東聯立師範學校改名為“四川省立川東師範學校”。

  1946年5月,學校由江津白沙鎮東海沱古墳灣遷回石馬崗原址。

  1947年-1949年,川教院系科設定趨於穩定,共設9系,分別為教育學系、國文學系、英文學系、史地系、數學系、博物系、農藝系、農制系、園藝系。

  1950年10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師範6系)和1940年創辦的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合併組建為西南師範學院。二校合併後,女師院大部分教職員工及家屬即從黃桷坪原交通大學舊址遷至磁器口原川教院內。後西南文教部考慮到位於磁器口的原川教院較為狹窄,不利於今後發展,遂在沙坪壩重慶大學對面撥地1200畝,並撥款160億元(人民幣舊幣制)作為第一期建校經費,修建新的教學樓和宿舍,將新組合的西南師範學院教職工從磁器口搬遷至沙坪壩新校舍。

  西南師範學院時期校門1952年,全國的院系調整過程中,併入西南師範學院的先後有:四川大學教育系、教育專修科、中文專修科、史地專修科;重慶大學中文系、外語系;華西大學數學系、生物系、外語系、音樂系;川東教育學院教育行政系、中文系文藝組、生物化學系;以及西南工業專科學校和樂山技藝專科學校部分師生。10月26日。另外根據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的決定,將設在北碚的原川東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和中共川東區黨委的駐地作為西南師範學院的新校址,並要求在院系調整中,遷往北碚。故西南師範學院師生及教職工家屬又從磁器口、沙坪壩遷至北碚天生橋新校址,即現西南大學北區。所遺沙坪壩原校址及全部房屋傢俱撥交重慶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後重慶建築大學,現重慶大學B區)使用,磁器口原校址撥交西南高等學校教師進修部使用。

  1953年8月,西南地區高等師範院校再次進行系科班級調整時,四川師範學院的數學系、物理系,貴陽師範學院的學校教育系、中文系、史地系、物理系、化學系,昆明師範學院的史地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部分師生和四川醫學院的營養保育組併入西師,10月,又有四川大學地學系的部分師生共222人合併到西師。

  1970年,根據軍委辦事組和總理辦公室批示,“哈軍工”原子工程系與“哈工大”部分專業合併西遷重慶,組建重慶工業大學,進駐西南師範學院。西南師範學院則搬至梁平一箇中學裡辦學。

  1973年,西南師範學院遷回北碚原址。

  1978年,學校直屬教育部領導。

  1985年,西南師範學院更名為西南師範大學。

  1999年,學校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0年,重慶市輕工業職工大學併入西南師範大學。

  學術研究

  科研平臺

  截至2022年3月,西南大學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或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0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111計劃"創新引智基地6個、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2個、農業部科學觀測實驗站1個、自然資源部野外基地2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21個、重慶市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國家級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分中心1個、重慶市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2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6個、與中央部委相關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臺4個、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3個,重慶市新型智庫(含培育)4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