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蟲害解決方案(精選6篇)

大田蟲害解決方案(精選6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會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那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田蟲害解決方案(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田蟲害解決方案1

  病蟲為害造成損失是威脅糧食安全生產的重要因素,2022年我縣草地貪夜蛾、水稻“兩遷”害蟲、稻瘟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蟲害呈偏重發生態勢,為科學有效防控農作物病蟲災害,增加統防統治、綠色防控覆蓋率,減少病蟲危害損失、農藥使用量,實現“蟲口奪糧”促豐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大病蟲害趨勢分析

  根據作物品種佈局、栽培條件、氣候因素及近幾年來病蟲害發生規律和特點綜合分析,預計2022年我縣水稻、馬鈴薯、玉米等主要病蟲害總體呈偏重發生態勢,發生面積10.9萬畝次。

  (一)水稻重大病蟲害。預計2022年水稻病蟲害發生面積9.4萬畝次,與去年相當。其中,稻飛蝨總體偏重發生,發生面積2.1萬畝次;稻縱卷葉螟偏重發生,發生面積2.1萬畝次;二化螟中等區域性偏重發生,發生面積0.8萬畝次;紋枯病中等區域性偏重發生,發生面積3.1萬畝次;稻瘟病總體中等發生,在山區、半山區、老病區等區域性稻區偏重發生,發生面積0.5萬畝;稻曲病近幾年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等區域性偏重發生,發生面積0.8萬畝;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潛在偏重流行的風險,主要取決於早季蟲源地的白背飛蝨遷入量及帶毒情況。

  (二)玉米重大病蟲害。草地貪夜蛾預計呈偏重發生態勢,發生面積預計0.2萬畝,主要為害玉米。粘蟲、玉米螟、玉米葉斑類病害、玉米南方鏽病等預計中等發生。

  (三)薯類重大病蟲害。馬鈴薯晚疫病預計中等區域性偏重發生,春節前後陰雨連綿有利於馬鈴薯晚疫病為害,對早春收穫的馬鈴薯將產生影響。甘薯小象甲預計中等區域性偏重發生,甘薯瘟等病害預計中等發生。

  二、思路目標

  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糧食安全生產黨政同責,將“蟲口奪糧”作為促進糧食豐收的重要抓手,以遷飛性、流行性、間歇暴發性等重大病蟲為重點,加密監測預警、強化統防統治、推進綠色防控、及時應急處置,因地制宜,分類分策指導科學防控,堅決遏制重大病蟲害暴發危害,提高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覆蓋率,實現減藥控害。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糧食重大病蟲害總體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糧食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達到43.5%;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提高4個百分點,達到40%;統防統治區病蟲危害損失率減少1個百分點;全縣農藥使用量減少2%。

  三、技術路線

  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蟲、重點區域、關鍵時節,堅持分類指導、分割槽施策、綜合治理、聯防聯控。

  (一)水稻“三蟲四病”防控。水稻“兩遷”害蟲(稻飛蝨、稻縱卷葉螟):密切監測遷入蟲源,在推廣生態控制、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基礎上,早稻防治指標從嚴,壓低蟲口基數,減少全國北遷蟲源。稻螟蟲:推行綠色防控和適時用藥,大力推廣栽培避螟、灌水滅蛹、誘殺成蟲降低越冬蟲源基數,抓住卵孵盛期和低齡幼蟲期選用高效低風險農藥防治,事半功倍,高度重視一代蟻螟盛發期防控,壓前控後。稻瘟病:狠抓葉瘟初發階段和破口抽穗期預防,嚴防大面積流行。紋枯病:突出水稻分櫱期和拔節期防控,遏制擴充套件危害。稻曲病:重在預防,主抓中稻和雙季晚稻孕穗後期(破口前7天左右)進行施藥預防,加強破口期、齊穗期補防,謹防流行為害。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抓好水稻秧苗期的帶毒介體白背飛蝨的避蟲防蟲,切斷病毒傳染。

  (二)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草地貪夜蛾按照全國“三區四帶”佈防要求,強化燈誘性誘誘殺成蟲、生物防治控制卵和低齡幼蟲、科學用藥控危害措施,撲殺遷入蟲源、壓低本地蟲源、減少遷出蟲源,服務於全國防控一盤棋,治早、治小、治了,減輕北方玉米種植區防控壓力。粘蟲要加強監測預警,及時對高密度點片實施集中統一防治,嚴防區域性暴發成災。玉米螟實施綜合防控,藥劑防治關鍵要抓好大喇叭口期。葉斑類病害要注重合理密植和科學施肥用水,提高抗病力,減小田間溼度,大喇叭口期結合其他病蟲害防控噴施對路藥劑,降低後期重發風險。玉米南方鏽病要加強監測預警,治早治小,一旦發現流行勢頭,立即噴藥預防,嚴控大面積流行危害。

  (三)薯類病蟲防控。馬鈴薯晚疫病要加強田間肥水管理,重點抓預防和發病初期噴藥保護,關口前移,避免流行為害。甘薯小象甲要注重田園清潔,可使用性誘劑誘殺成蟲等綠色防控措施減少蟲源和為害。

  (四)經濟作物綠色防控。在果菜茶等經濟作物優勢區,整合並示範推廣一批符合當地品種生產管理實際、簡便易行的綠色防控綜合技術模式,促進化學農藥的“替、精、統、綜”,提倡全程綠色防控,大幅提升綠色防控比重。

  四、重點任務

  圍繞“兩增兩減”目標,落實技術路線,以重點任務為抓手,形成防控合力,取得高質量防控效果。

  (一)強化監測預警。按照“一體化監測、一盤棋排程、一張圖指揮”要求,貫徹落實《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預報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體系,認真履行我縣承擔國家區域站和省級重點監測站職能,依託11個村級監測點,加強自動化、智慧化監測裝置配置,定點監測與大田普查相結合,準確掌握草地貪夜蛾、水稻“三蟲四病”、馬鈴薯晚疫病、甘薯小象甲等重大病蟲害的`發生消長動態,落實重大病蟲週報、重大急情即報制度,及時準確釋出病蟲預警資訊,指導科學防控,提升精準施藥。按要求及時填報“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數字化監測預警系統”“全國草地貪夜蛾發生防治資訊排程平臺”“福建省農業有害生物監控資訊系統”等病蟲調查資料與病蟲資訊,提高資訊時效性、共享性。

  (二)提升統防覆蓋。積極爭取資金支援,實施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統防統治示範,加快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全程融合。農業農村局植保站與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股、農機站等股站間要加強協作,利用全程社會化服務專案和農機購機補貼,扶持發展一批裝備精良、技術先進、管理規範、服務面積超1萬畝的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充分發揮主力和示範帶動作用,提升統防統治覆蓋率。全縣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達8.15萬畝次以上,其中水稻“三蟲四病”統防統治面積8.00萬畝次,玉米草地貪夜蛾、粘蟲等統防統治面積0.15萬畝次,糧食作物綠色高質高效示範片實現統防統治全覆蓋。

  (三)擴大綠色防控。積極參加全國綠色防控“雙百”建設活動,組織全縣開展綠色防控示範,加快生態控制、理化誘控、生物防治、高效低風險農藥等綠色防控綜合技術應用推廣,提倡主要農作物全程綠色防控模式,促進農藥減量控害。全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面積達64萬畝次以上。

  (四)推動減藥控害。加強科學安全用藥指導,開展宣傳培訓,普及綠色防控、科學安全用藥知識技能,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用藥規定,嚴防違規用藥,避免亂用藥,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同時繼續抓好豇豆、韭菜、芹菜“三棵菜”等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進一步提升質量安全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落實。將重大病蟲害防控納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內容,按照《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規定,遵循“政府主導、屬地負責、分類管理、科技支撐、綠色防控”要求,層層壓實責任,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措施,早安排早部署,強化督導檢查,確保實施方案全面實現目標。

  (二)強化基層體系。認真落實農業農村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加強基層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農人發〔2022〕1號)有關要求,按照“縣有機構鄉有人”的目標,加強基層植保體系建設,配齊配強專業人員,確保病蟲害監測防控活有人幹、事有人管。

  (三)加強服務指導。及時印發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方案和指導意見,實施分片包乾聯絡督導和專家巡迴指導制度,現場培訓與網路培訓相結合,防控關鍵時期組派精幹力量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農民開展科學防治,確保防控技術落到生產一線。

  (四)強化資金支援。充分發揮中央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和省級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積極爭取當地財政支援,根據重大病蟲害發生和防控需要,增加資金投入,確保防控物質儲備到位,監測防控措施落實落地。

  (五)加強宣傳引導。加強資訊報送,做到對上有資訊、對外有聲音、對下有通報。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路、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大力宣傳各地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為工作推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六、行動安排

  (一)制定實施方案。3月下旬,縣局印發《2022年大田縣“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技術路線和工作要求,各鄉鎮結合實際,細化制定具體工作方案。

  (二)準確會商趨勢。5月中旬、8月中旬,分別組織召開早季中後期重大病蟲、晚季中後期重大病蟲發生趨勢會商會,加強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重大病蟲發生形勢分析,準確釋出預報預警資訊。

  (三)嚴格資訊報送。按照上級業務部門統一部署,4-9月對草地貪夜蛾、6-9月對水稻重大病蟲資訊實行“一週一報”制度,同時執行新發突發重大病蟲害當天即報制度,及時掌握病蟲發生防治動態。

  (四)加強督促指導。4月-10月,開展巡迴調查與指導,採取日常布點監測和關鍵時期巡迴調查與指導形式,深入調查並掌握糧食重大病蟲發生和防控進展,督促並協助各地落實防控措施。適時開展綠色防控和安全用藥巡迴指導和專項調研,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大田蟲害解決方案2

  為切實做好我省2022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保障棉花生產安全、生態安全和質量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病蟲害發生區防控處置率95%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0%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內。

  二、防控策略

  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控害減藥保鈴保產”策略播前和苗期預防、生長期和鈴期控害。優先採用抗(耐)性品種、農藝和生物防治技術,選用生物源和環境友好型農藥,推進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融合,減少化學農藥用量。

  三、防控重點

  重點防治棉盲蝽、棉葉蟎、棉鈴蟲、棉蚜、苗病,密切關注斜紋夜蛾、煙粉蝨、棉薊馬、枯萎病、黃萎病、鈴病。

  四、預防控制技術

  (一)選用抗(耐)病蟲品種。因地制宜選用抗病性較好的抗蟲棉優質高產品種。

  (二)種子處理技術。針對苗期病蟲害選用適宜的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或專用種衣劑進行種子再包衣。殺蟲劑可選用吡蟲啉或噻蟲嗪種子處理劑,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氨基寡糖素、蕓薹素內酯、苯醚甲環唑、咯菌腈等。

  (三)生態調控和生物多樣性利用。清潔田園,清除田邊雜草,中耕除草,減少害蟲的轉移危害。棉田周邊種植蛇床子、波斯菊、百日菊等顯花植物,為自然天敵提供蜜源,引誘、涵養天敵,增強天敵對棉蚜、棉鈴蟲、棉葉蟎的控制能力。

  (四)赤眼蜂防蟲技術。棉鈴蟲成蟲始盛期人工釋放卵寄生蜂螟黃赤眼蜂或松毛蟲赤眼蜂,放蜂量每次10000頭/畝,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天,降低棉鈴蟲幼蟲量。

  (五)昆蟲資訊素誘殺技術。從越冬代成蟲始見期開始,大面積連片使用棉鈴蟲性誘劑和斜紋夜蛾性誘劑,每畝設定1個揮散芯和乾式飛蛾誘捕器,群集誘殺成蟲,降低田間落卵量。連片施用生物食誘劑,於夜蛾科害蟲(棉鈴蟲、地老虎、斜紋夜蛾等)主害代羽化前1—2天,以條帶方式滴灑,每隔50—80米於1行棉株頂部葉面均勻施藥,可誘殺成蟲。

  (六)農藝措施。清除田邊雜草,中耕除草,減少害蟲轉移危害;及時打頂並帶出田外集中處理;棉花收穫後及時清除棉稈、病蟲殘體;秋季深翻,秋冬灌水保墒,壓低病蟲越冬基數。

  五、合理用藥技術

  (一)棉盲蝽。新被害率3%或百株蟲量5頭時藥劑防治。施藥時間應在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後,由田邊向內施藥,藥劑選用噻蟲嗪、氟啶蟲胺腈等。

  (二)棉葉蟎。當點片發生時,或有蟎株率低於15%時,挑治中心株,有蟎株率超過15%時進行全田統一防治。藥劑選用噠蟎靈、阿維菌素等。

  (三)棉鈴蟲。當轉Bt基因棉百株低齡幼蟲超過百株10頭、非轉Bt基因棉百株累計卵量100粒時進行藥劑防治。優先選用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短穩桿菌等微生物農藥,化學農藥選用蝨蟎脲、氟鈴脲、氟啶脲、茚蟲威、多殺黴素等進行防治。

  (四)棉蚜。伏蚜單株上、中、下3葉蚜量平均200—300頭時,全田防治。選用氟啶蟲胺腈、雙丙環蟲酯、氟啶蟲醯胺·烯啶蟲胺、吡蚜酮等藥劑交替使用。

  (五)棉薊馬。苗期和蕾期以種子包衣防治為主,可選用噻蟲嗪、吡蟲啉進行種子包衣。花期視蟲情進行防治,可選用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噻蟲嗪等藥劑。

  (六)苗病。以種子包衣預防為主,選用咯菌腈、精甲霜靈、嘧菌酯拌種或再包衣。發病初期尤其遇低溫陰雨天氣及時藥劑防治,選用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黴素、噁黴靈進行噴施。

  (七)枯萎病和黃萎病。選用枯草芽孢桿菌種子包衣。苗期至蕾期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施或隨水滴施枯草芽孢桿菌、氨基寡糖素、乙蒜素。

  (八)鈴病。發病前或初見病時,以花蕾和幼鈴為重點噴藥預防,或花鈴期雨前預防、雨後及時噴藥控制。

  六、注意事項

  1、優先選用生物農藥,注意保護自然天敵。

  2、不同作用機理藥劑合理輪換和交替使用,避免一季多次單一使用同一藥劑。

  3、嚴格執行農藥使用操作規程,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

  大田蟲害解決方案3

  為有效控制茶樹主要病蟲害,將損失控制到最低限度,確保茶葉產量和品質安全,特制訂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重大病蟲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害蟲總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茶樹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內,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60%以上,茶葉質量符合我國茶葉衛生質量標準要求。

  二、防控策略

  以生態調控為基礎,以理化誘控和生物防治為重點,以科學用藥為應急措施。堅持因地制宜、分割槽治理,優先採用健身栽培、免疫誘抗、燈光誘捕、色板誘集和生物農藥以及保護和利用天敵等綠色防控技術,科學、安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儘量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推進區域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保護授粉昆蟲,保障茶葉質量安全和茶園生態環境安全。

  三、防控重點

  重點防控茶小綠葉蟬、黑刺粉蝨、茶尺蠖、茶炭疽病和茶餅病,密切關注茶毛蟲、茶橙癭蟎、茶蚜等。

  四、主要技術措施

  (一)茶小綠葉蟬。維護茶園周邊自然植被,間作顯花草本和木本植物,秋冬季在園邊適度自然留草,為蜘蛛類、寄生蜂類天敵提供庇護場所,增強生態控制潛能。生產季節,適時分批勤採,清除茶行間雜草,控制蟲口基數。防治可選用藥劑:印楝素、藜蘆鹼、茶皂素、白僵菌、呋蟲胺、茚蟲威、聯苯菊酯、蟲蟎腈、唑蟲醯胺等。

  (二)茶尺蠖。結合茶園秋季中耕施肥,翻耕土壤,減少土中越冬蟲蛹的成活率。在茶尺蠖常發茶園安裝誘蟲燈,羽化高峰期開燈誘殺成蟲。在茶尺蠖成蟲羽化期,每畝放置2—3套茶尺蠖性資訊素誘捕器,誘殺雄蟲。保護和利用茶尺蠖絨繭蜂、單白綿絨繭蜂、蜘蛛類等重要天敵。使用茶尺蠖病毒製劑進行生物防治,防治適期宜掌握在第1、2代或5、6代的低齡幼蟲期。防治可選用藥劑:茶核·蘇雲金、苦參鹼、短穩桿菌、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聯苯·甲維鹽等。

  (三)黑刺粉蝨。加強茶園管理,疏枝清園,促進茶園通風透光以抑制其發生。越冬代成蟲羽化始盛期,使用資訊素+黃板誘殺成蟲,每畝掛誘蟲板20塊。第1代幼蟲孵化盛期,可噴施噻蟲嗪·聯苯、溴氰菊酯等藥劑。秋季在越冬蟲口偏高田塊可用石硫合劑、礦物油等進行封園。

  (四)茶毛蟲。利用茶毛蟲群集的習性,進行人工捕殺。在茶毛蟲成蟲羽化期,安裝誘蟲燈誘殺成蟲,每畝放置2—3套茶毛蟲性資訊素誘捕器誘捕雄蟲。使用茶毛蟲病毒製劑進行生物防治,防治適期掌握在低齡幼蟲期。蟲口基數達到或超過防治指標時,可選用藥劑:苦參鹼、蘇雲金桿菌、短穩桿菌、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高效氯氰菊酯、聯苯·甲維鹽等。

  (五)茶橙癭蟎。適時分批勤採,帶走部分成蟎、卵、幼蟎和若蟎。秋末用石硫合劑或礦物油封園。在茶橙癭蟎發生高峰前期,可選用藜蘆鹼、礦物油予以防治。

  (六)茶餅病。適時分批勤採,結合茶園改造,選擇適宜時期修剪和臺刈以去除病葉。清除枯枝,改善茶園通風透光性,增施磷、鉀肥,增強茶樹抗病能力。在歷年發病較重茶園中,可在發病初期連續噴施苯醚甲環唑或吡唑醚菌酯等藥劑二次,間隔7—10天。

  (七)茶炭疽病。在新植茶園時,選種抗性的健壯種苗。平衡施肥以提高茶樹抗病力,及時剪除病枝。適時採摘。對於歷年發病較重的茶園,可在發病初期噴施苯醚甲環唑或吡唑醚菌酯等藥劑1—2次,噴藥間隔7—10天。

  備註:本技術方案所列農藥僅供茶葉為國內銷售的茶園使用參考,出口茶園防控病蟲害須針對出口國的檢測要求慎重選擇農藥。具體使用濃度、使用方法及安全間隔須仔細閱讀農藥標籤和產品說明書。

  大田蟲害解決方案4

  為做好柑橘大實蠅防控工作,有效控制柑橘大實蠅危害,切實保障柑橘產業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達到80%以上,總體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確保柑橘大實蠅不大面積擴散蔓延。

  二、防控策略

  採取分割槽治理、分類防治、聯防聯控的防治策略,加強柑橘大實蠅發生期監測,重點應用成蟲誘殺、撿拾蟲果以及蟲果無害化處理等措施,逐年降低蟲源基數。

  三、防控措施

  (一)重點防控區域。

  柑橘主產區及柑橘大實蠅重發地區為防控重點區域。

  (二)主要技術措施。

  1、成蟲回園監測。採用掛瓶法或誘捕器(蛋白誘劑或性誘劑)等方法監測成蟲回園始期,準確確定防治時期,做好分類指導,為大面積防治提供依據。

  2、成蟲誘殺。在柑橘大實蠅羽化始盛期、成蟲回園始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期間誘殺成蟲。

  (1)掛瓶(誘捕器)誘殺。對於上年蟲果率3%以下的果園,可採用糖醋藥液等食物誘劑掛瓶(誘捕器)誘殺成蟲,每畝懸掛8—10個,每7天換1次誘劑。可在誘捕器外壁噴粘膠,提高誘殺效果。

  (2)點噴誘殺。對於上年蟲果率3%以上的果園,使用果瑞特蛋白誘劑點噴,每畝噴10個點,每點0.5平方米,或糖醋藥液每畝噴三分之一柑橘樹,每株樹噴三分之一樹冠。每隔7天噴1次,蜜桔類一般要噴3—5次,椪柑類和橙類一般噴4—6次。

  (3)懸掛粘膠球型誘捕器(誘蠅球)誘殺。從成蟲羽化始盛期(5月中下旬)開始使用,每畝掛20個誘蠅球,在果園背蔭通風處、離地1.2—1.5米高樹冠處懸掛,每個誘蠅球間距10米左右。選用可降解的誘蠅球,田間使用過的誘蠅球及時清除。

  3、撿拾落果與蟲果處理。撿拾並處理落果、蟲果對控制翌年害蟲基數作用較大。

  (1)撿拾落果。從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定期撿拾園中落果,每2—3天一次,高峰期1天一次,並摘除未落的蟲果,每7天一次。山坡果園在坡下挖淺溝攔截蟲果收集。打蠟加工廠、零散交易點及無人管理桔園蟲果收集後集中處理。

  (2)處理蟲果。撿拾和摘除的落果就地置於厚型塑膠袋中,紮緊口袋密封悶殺。7—10天果實腐爛後將爛果埋入土中作肥料。也可將收集的蟲果,送往蟲果處理池中浸泡滅殺,或餵魚、餵豬。

  大田蟲害解決方案5

  蔬菜土傳病害是指病原體生活在土壤中,條件適宜時從作物根部或莖基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一類蔬菜病害。隨著蔬菜栽培年限增加而病害的危害逐年加重,常會造成蔬菜植株生長不良或死亡,葉片黃化或萎蔫,維管束中空失水或阻塞,根系畸形、腐爛,結實減少,口感變劣等現象,嚴重影響蔬菜產量和質量,甚至造成絕產或毀種。為做好我省蔬菜土傳病害防控工作,保障蔬菜安全生產,特制訂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蔬菜主產區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總體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內。

  二、防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健身栽培為基礎,採取阻斷傳播途徑、休茬期土壤消毒、最佳化土壤微生態環境、科學用藥等技術措施,實施土傳病害全程綠色防控。

  三、重點防控物件

  1.枯萎病。由尖孢鐮刀菌等病原體引起,主要在茄科、葫蘆科、豆科等蔬菜上發生。

  2.根腐病。由腐皮鐮孢菌等病原體引起,主要在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等蔬菜上發生。

  3.莖基腐病。由腐黴菌、炭疽菌、腐皮鐮孢菌等多種病原體單獨或複合侵染,造成蔬菜莖基部腐爛。

  4.黃萎病。由大麗輪枝菌等病原體引起,主要在茄科蔬菜上發生。

  5.菌核病。由核盤菌引起,主要在萵苣、芹菜等蔬菜上發生。

  6.疫病。由疫黴菌引起,主要在辣椒、番茄等蔬菜上發生。

  7.根腫病。由原生動物引起,主要在十字花科蔬菜上發生。

  8.青枯病。由茄拉爾氏菌引起,主要在辣椒、番茄等蔬菜上發生。

  9.細菌性軟腐病。由果膠桿菌引起,主要在番茄、瓜類以及十字花科蔬菜上發生。

  10.根結線蟲病。由根結線蟲引起,主要在茄科、葫蘆科、豆科等蔬菜上發生。

  四、防控措施

  (一)健身栽培。

  1、輪作。土傳病害嚴重的地塊與非本科作物輪作3年以上。

  2、抗病品種。根據病害種類和品種特性,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

  3、培育無病苗。以客土、滅菌土及不帶病原體的清水乾溼集中育苗,避免病原體侵染菜苗。

  4、嫁接。瓜類蔬菜可選用葫蘆、南瓜等專用砧木嫁接防治枯萎病;茄子可選用託魯巴姆做砧木防治黃萎病。

  5、提高土壤有機質。每畝施優質有機肥10立方米,逐步提高土壤有機質至3%以上。

  (二)阻斷傳播途徑。

  1、機械消毒。農機使用完畢後及時清理乾淨機身殘留的土壤,對輪胎和農機關鍵元件進行消毒。

  2、人員消毒。在菜地入口設石灰池(40釐米×40釐米),內放乾燥的熟石灰粉,人員下地前腳踩石灰消毒。

  3、阻斷灌溉傳病。菜地灌溉水儘量使用地下水,清除水渠內作物病殘體。宜採用滴灌、噴灌等措施,預防病原體隨水傳播。

  4、阻斷育苗基地傳病。採用百菌清浸泡育苗盤或高錳酸鉀溶液噴灑育苗池進行消毒。

  (三)休茬期土壤消毒。

  利用夏季高溫休閒時間,將粉碎的稻草或玉米秸稈500公斤/畝,雞糞、豬糞、牛糞等未腐熟的有機肥4—5立方米/畝,石灰氮70—80公斤/畝,均勻鋪撒在棚室內的土壤表面。然後用旋耕機深翻地25—40釐米,起壟後覆膜澆水同時封閉棚膜。保持高溫悶棚20—30天,處理結束後揭膜,翻耕土壤即可進行定植等操作。

  (四)最佳化土壤微生態環境。

  1、莖基腐病、根腐病等病害。選用木黴菌混合麥麩,或選用枯草芽孢桿菌、寡雄腐黴菌,撒施後迅速旋耕混勻起壟備播。

  2、根腫病。選用枯草芽孢桿菌XF-1隨定植水衝施或灌根。

  3、青枯病、細菌性軟腐病等病害。選用多粘類芽孢桿菌、解澱粉芽孢桿菌等隨定植水衝施或灌根。

  4、根結線蟲病。移栽時,選用厚孢輪枝菌顆粒劑進行土壤處理或者穴施,或殺線蟲芽孢桿菌B16進行穴施或者撒施,或蘇雲金桿菌HAN055隨水衝施或灌根,或蠟質芽孢桿菌灌根。

  (五)科學用藥。

  1、藥劑拌種。對於直播蔬菜,選用針對靶標已登記的藥劑進行拌種預防病害,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XF—1拌種預防根腫病,或選用針對靶標已登記的化學殺菌劑進行拌種預防。

  2、帶藥移栽。對於移栽蔬菜,定植時,可選用針對靶標的藥劑進行蘸根,預防病原體侵染。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XF—1防治根腫病;選用木黴菌、枯草芽孢桿菌防治根腐病、莖基腐病;也可選用針對靶標已登記的化學殺菌劑進行蘸根。

  3、土壤處理。對於根結線蟲病發生地塊,在定植前3—5天,用噻唑膦或阿維菌素顆粒劑均勻撒施,再用旋耕機將15—20釐米土層充分混勻,做壟後定植;或者定植後採用氟吡菌醯胺衝施。

  4、發病初期藥劑灌根。在田間蔬菜植株出現土傳病害零星症狀時,及時採用對症藥劑進行灌根。

  五、注意事項

  (一)採用微生物菌劑防治的菜田,儘量不全田使用化學殺菌劑,若田間出現零星病株可採用針對性灌根處理。

  (二)採用休茬期土壤消毒時,應有累計15天以上的晴熱天氣。覆蓋用膜應無漏洞,不漏氣。消毒後揭膜5—7天,適當增加生物菌肥,改良土壤。

  (三)使用噻唑膦或者氟吡菌醯胺進行土壤處理或灌根時,應嚴格按照藥劑使用說明書操作,避免在葫蘆科等蔬菜上產生藥害。

  大田蟲害解決方案6

  為指導豇豆綠色生產,提高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水平,保障豇豆生產安全和質量安全,特制訂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豇豆種植區主要病蟲害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總體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內。

  二、防控策略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透過協調應用健身栽培、生物防治、理化誘控和科學用藥等植物保護措施,實現豇豆主要病蟲害的有效控制。

  三、重點防控物件

  豇豆蟲害主要有豆莢螟、美洲斑潛蠅、蚜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等;病害主要有鏽病、白粉病、根腐病、枯萎病、疫病、炭疽病、煤黴病、輪紋病、病毒病等。

  四、防控措施

  (一)健身栽培。

  1、選用抗(耐)性品種。宜選用適合當地的抗(耐)性品種。

  2、輪作。宜與水稻、玉米等糧食類或葉菜類作物輪作倒茬,保持適宜豇豆種植的良性土壤環境。

  3、清潔田園。及時清理殘株、敗葉、雜草,集中深埋或堆漚處理。

  4、翻耕曬垡。播種前,深翻土地30釐米,再晾曬5—7天。

  5、科學施肥。施足基肥育壯苗,多施有機肥和菌肥,適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第一節花序坐果後,每隔7—15天追施1次複合肥,補充缺失的中微量元素;在苗期、花芽分化期、坐果期、籽粒灌漿期施用葉面肥。

  (二)高溫悶棚消毒。

  利用夏季高溫休閒時間,將粉碎的稻草或玉米秸稈500公斤/畝,雞糞、豬糞、牛糞等未腐熟的有機肥4—5立方米/畝,石灰氮70—80公斤/畝,均勻鋪撒在棚室內的土壤表面。然後用旋耕機深翻地25—40釐米,起壟後覆膜澆水同時封閉棚膜。保持高溫悶棚20—30天,處理結束後揭膜,翻耕土壤即可進行定植等操作。

  (三)生物防治。

  1、施用生物製劑。播種或定植前,對土傳病害較重的地塊,選用木黴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菌劑進行土壤處理;發病初期,選用枯草芽孢桿菌、多粘類芽孢桿菌等微生物菌劑進行灌根。

  2、利用天敵。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或釋放天敵。苗期噴施生物農藥壓低蟲源基數,施藥7天后棚內釋放姬小蜂或潛蠅繭蜂等防治斑潛蠅,釋放食蚜蠅、瓢蟲等防治蚜蟲。釋放天敵後做好病蟲害監測,及時施藥防治並注意保護天敵。

  3、免疫誘抗。在苗期、伸蔓期、開花結莢期,噴施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誘抗劑,以提高植株抗病蟲能力。

  (四)理化誘控。

  1、防蟲網阻隔。使用40—60目防蟲網,適宜目數根據靶標害蟲、生產環境和栽培模式等因素綜合考慮。棚室需加強通風、排水和遮陽等設施建設。

  2、誘蟲板誘殺。在非天敵釋放的地塊,懸掛黃色的誘蟲板誘殺斑潛蠅、粉蝨、蚜蟲等成蟲。每畝懸掛20—30張。根據豇豆生長期調整誘蟲板的高度,苗期高出植株頂部15—20釐米,生長中後期懸掛在植株中上部。

  3、殺蟲燈誘殺。安裝殺蟲燈,成蟲發生期開燈誘殺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等鱗翅目害蟲和螻蛄等地下害蟲。

  4、昆蟲性資訊素誘殺。安裝斜紋夜蛾、甜菜夜蛾、豆莢螟性資訊素誘捕器誘殺成蟲。根據豇豆生長期調整誘捕器進蟲口的高度,苗期高出植株頂部15—20釐米,生長中後期高出地面1—1.5米。

  5、地膜覆蓋。覆蓋黑色或銀黑雙色地膜,銀色朝上驅避薊馬、蚜蟲等害蟲,同時防止害蟲落土化蛹、阻止土中害蟲羽化出來;黑色朝下防治雜草,四周用土封嚴蓋實。優先選用可降解膜。

  (五)科學用藥。

  科學選用高效、低風險藥劑。根據病蟲發生情況,及時精準用藥防治。種植前可採取種子和土壤處理,苗期和生長期灌根、噴施等方式進行施藥。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農藥,並嚴格遵守用藥劑量、用藥方法、用藥次數和安全間隔期。

  1、害蟲防治。

  (1)豆莢螟:可選用蘇雲金桿菌、茚蟲威、乙基多殺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蟲醯胺、氯蟲苯甲醯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蝨蟎脲等藥劑。

  (2)斑潛蠅:可選用乙基多殺菌素、溴氰蟲醯胺等藥劑。

  (3)甜菜夜蛾:可選用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蝨蟎脲等藥劑。

  (4)蚜蟲:可選用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苦參鹼、雙丙環蟲酯、溴氰蟲醯胺、噻蟲嗪、高效氯氰菊酯、啶蟲脒等藥劑。

  2、病害防治。防治白粉病可選用蛇床子素、腈菌唑、吡萘·嘧菌酯、氟菌·肟菌酯等藥劑;防治鏽病、煤黴病、輪紋病可選用吡萘·嘧菌酯、腈菌唑、多抗黴素、苯醚甲環唑、甲基硫菌靈、吡唑醚菌酯等,防治疫病可選用霜黴威、甲霜靈錳鋅等藥劑;防治枯萎病可選用申嗪黴素、噁黴靈等;防治病毒病可選用氨基寡糖素、菇類多糖蛋白、寧南黴素、鹽酸嗎啉胍等藥劑;防治炭疽病可選用腈菌唑、苯甲·嘧菌酯、氟菌·肟菌酯等藥劑。

  五、注意事項

  嚴格控制採收期用藥,防止農藥殘留超標。採收期優先使用天敵和微生物農藥,不可使用安全間隔期超過3天的農藥。已在豇豆上登記的安全間隔期少於3天(含3天)的藥劑有:蛇床子素、苦參鹼、金龜子綠僵菌、蘇雲金桿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硫磺·錳鋅、吡萘·嘧菌酯、噻呋·吡唑酯、氟菌·肟菌酯、乙基多殺菌素、阿維菌素、溴氰蟲醯胺、噻蟲嗪、啶蟲脒、茚蟲威、高效氯氰菊酯、雙丙環蟲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