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組集體備課活動主題發言稿

小學語文組集體備課活動主題發言稿

  小學低年段的習作是要讓學生有話可說。但,實際上,學生除了對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樂於動筆外,其他的事或物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即使寫出來也是乾癟無味。究其原因,是因為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較差,無法細緻、全面的觀察事物。他們對感興趣的東西也只是浮光掠影,不感興趣的東西就更是一掃而過了。為了讓學生習作時不害怕、不躲避,對習作逐漸產生興趣,老師必須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

  老師先要給與學生一個明確的觀察目標,這個目標儘量是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有興趣才可能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細緻的觀察。比如讓學生觀察新華書店裡的情景,就不如讓他們觀察才進入電影院時看到的場景。

  確定好觀察目標後,先讓學生對目標進行一個整體的觀察,比如:大象給人的感覺是高、大、粗壯、笨拙,而小貓則是小巧玲瓏、可愛而溫柔。整體觀察後才進入區域性觀察。當然也可以先區域性再整體。

  進行區域性觀察時,不能讓學生籠統的觀察,也不能只讓他觀察他感興趣的部分,儘量每一個地方都觀察到。也即是要細分觀察目標。比如觀察小狗,總體觀察之後,老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小狗的腦袋、身子、腿和尾巴。腦袋又可以細分為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一樣一樣的觀察,找出目標的特點來。觀察順序不要強求,學生對那一部分感興趣,就可以先觀察哪裡,他花的時間多,觀察的也就越仔細。但學生敘述和寫作時一定要按照正常的順序,不能東還沒介紹完,,就介紹西,回想起東還沒介紹完,又來介紹東。

  觀察小目標時要看清顏色、形狀、大小,它什麼時候給你的印象最深,比如吃飯時,小狗粉紅色的舌頭快速的伸縮,學生覺得最有趣,就可以在寫舌頭時加上介紹它吃飯時舌頭的.動作。老師在引導學生敘述時,一定要用各種方法讓學生運用到學過的優美詞語。比如,小狗的眼睛長的黑、亮,而且圓。老師就要學生想一想,你們學過關於眼睛的優美詞語嗎?看誰記得多。於是,“又黑又亮”、“亮晶晶”、“圓溜溜的”等等詞語就可以順手拈來了。

  當學生觀察完了目標,這只是機械的觀察,介紹的內容也是枯燥的,就像我們看到了家用電器的說明書。要想讓學生的文章充滿趣味,就必須讓學生對觀察的每一個目標進行想像。小狗的眼睛像什麼?它的耳朵的形狀又像什麼?它跑起來像什麼?它身上厚厚的毛又像什麼?想像的物件一定要是大家所熟悉的,只要一說出來大家就能立即聯想到實物。但要提醒學生,想像的東西最好是既熟悉又比較美的。有學生在比喻海中的海參時,曾說它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全班鬨堂大笑。我先表揚了他善於想像,然後反問他:“牛糞給人什麼感覺?如果大家對牛糞不喜歡還噁心的話,誰還願意欣賞海參呢?海參不僅不美,而且愛成了醜陋的化身了。”

  觀察完目標的靜態,就應該觀察它的動態了。如果把靜態比作是一幅油畫的話,那麼動態就是讓油畫中的人和物走出油畫,走近我們。比如,小狗吃飯、喝水、做遊戲的時候會動,那麼它是怎麼動的?我們三年級學過的一篇文章《吹泡泡》清楚具體的寫出了怎麼做泡泡、怎麼吹泡泡的,文章用了一系列動詞“放”、“加”、“和弄和弄”、“蘸”、“吹”、“提”等,這些動作也是作者觀察的結果,我們可以讓學生運用同樣的觀察方法觀察小狗。這種觀察要反覆多次以後,學生才會掌握。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經常讓學生觀察動作,比如上課了,我輕輕推開門,再轉身關門,接著掃視一遍全班,微笑著走上講臺,大聲的說:“上課!”這個過程中有六個動作,但學生大多隻能說出三四個,經常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才可能提高。

  總之,學生觀察的越仔細,文章才會寫的更生動、更具體,他們寫作文的興趣才會越來越濃,也為高年段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