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感悟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感悟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或人讓我們感觸頗深,為了更好的記憶,我們可以把這些感悟都記錄下來。不過,你知道怎樣記錄感悟會更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直播感悟1

  近日,我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裡面講述了十個感人的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伴隨著樊錦詩的腳步,我彷彿來到了那個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

  說起莫高窟,相信大家都會情不自禁想起抬頭一望滿眼的飛天,工藝精湛的貼金畫……而這背後也蘊含了樊錦詩的默默努力。

  “黨需要我們到什麼地方,國家需要我們到什麼地方,我們就到什麼地方去。”1963年,樊錦詩從大學畢業,懷揣著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夢想,千里迢迢來到了大西北戈壁荒漠。那時,房子是土的,甚至水都是鹹的,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她卻選擇了留下,頑強地堅持下去,這一堅持就是50餘年。如今,本該退休享受天倫之樂的她,仍在為敦煌奮鬥!當我看到她為敦煌操勞十分疲憊的背影時,心中無比震撼,敬佩與感動的淚水奔湧而出。樊錦詩的精神照耀神州大地!

  為了守護敦煌,樊錦詩和丈夫彭金章兩地分居長達19年,在他們的眼裡,兩人的愛情不是山盟海誓,而是各自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把小愛化成大愛。漸漸地,樊錦詩彷彿已經和敦煌融為一體,也習慣了這片大漠給予的饋贈。她的深情早已深深紮根於這片大漠。而彭金章也一直在默默關心她,堅持著寫信給樊錦詩。或許,這也是一種十分偉大的愛情,它不是甜蜜恩愛,也不是山盟海誓,但是——它有著為國家默默奉獻的愛。看到這裡。我的眼眶再次溼潤了,這讓我想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一句話: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也不因虛度年華而羞恥。是啊,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最大的成功,這一點,樊錦詩做到了。

  “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從樊錦詩的感人事蹟中,我見證了她那堅持不懈,默默奉獻的`大無畏精神。所以,我們青少年更要不負眾望,擔起保家衛國的重大責任,成為祖國的中流砥柱!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直播感悟2

  感動,一個微妙的字眼,卻時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

  看完《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讓我熱淚盈眶,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鄉村教師朱敏才和孫麗娜夫婦。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孫麗娜曾是一名高階教師,他們退休後,沒有選擇在北京過安逸的生活,而是跑到貴州偏遠山區義務支教。把靚麗的西裝和禮服留在北京,揹著簡簡單單的行囊就上路了,當他們來到偏僻的尖山苗寨,寨裡有200多名孩子們,在這之前他們只有一名代課老師給他們上課。看到這,他們更堅信他們來對了地方。

  雖然他們做好了要吃苦的準備,但寨裡的生活和條件超乎了他們的想像,他們的臥室離廁所只有一堵牆,孫麗娜老師說因為晚上睡覺太臭,他們要帶2個口罩才能入睡,而晚上洗澡的地方也就只有一個池子,夏天時就在池裡洗冷水澡,冬天時,因為水冷一個月都不洗一次澡,再加上高原有強烈的紫外線,已經讓孫麗娜老師右邊眼睛失明,左邊的眼睛視力也只剩下0.03,老伴朱敏才也得了重病 ,因為山寨裡缺少藥物,只有自己扛下來,為看病省下來的錢幫孩子們買了學習用品,朱爺爺甚至還有一條有很多洞的秋褲也不捨得丟,看到這裡,我的眼淚完全控制不了的留了下來,太感動了。

  這些年來,他們夫婦倆已經走了上萬公里,支教了5所小學,讓孩子們學習了美術、英語、數學等學習課程,也讓孩子們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共捐款了350萬元,讓小學裡充滿著孩子們歡樂的笑聲。

  朱敏才和孫麗娜夫婦是平凡的人,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我們向他們敬禮!向他們學習!做為00後的我們,更應該懂得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老師的教育之恩,更應該懂得珍惜,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將來也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直播感悟3

  中國,我們偉大的祖國,走過戰爭,解決溫飽,全面小康,為人民謀幸福;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們經遇挑戰,奮勇拼搏,為的是,讓鮮花再爛漫,遊人再奔赴;有一群人,他們為國為民,誓死拼搏,奉獻大愛,感動著你和我。

  在看過《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之後,我更深切的有了對於祖國的崇敬,對於那些可愛的人的發自內心的崇尚,他們堅強有責任,無畏肯奉獻,拼搏示大愛,堅持架暖爐,勇敢展技藝,心細寄熱血,突破長騰飛,報國攜風雅,開山又拔路,吃苦獻國力,英勇常留存。我們更多的感懷,是源於他們的義無反顧,無私無畏,勇敢向前,有擔當,不氣餒,不放棄,他們從平凡走向了偉大,他們的事蹟,他們帶給我們深思的偉大曆程,是精神的財富,人格的精煉,價值的提升。

  他們從人民中走來,為了人民,他們捨棄了許多,遺憾了許多,激動了許多,悲痛了許多。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他說能夠幫助別人很幸運,壯烈也很平常,一聲定宇兄,一腳為民生,抗疫一線他衝向前;抗洪防汛戰士陳陸,與家人最後一張合照,村民不曾遇見的大洪水,不願相信他已離去;山區老師張桂梅,一塊兩塊為女子搭一方校舍,重疾纏身,時間留給女孩,喪葬費留給孩子;“抗癌廚房”,萬佐成,熊庚香,早點鋪成爐火處,萬家廚房,偶然改軌跡,必然見善良;空軍英雄王海,跨過鴨綠江,不畏強敵,140米開炮,不怕死,死不了。他們的精神體現,讓我們更加懂得,生活並不總是如意,或是難以接受,但我們應該堅強,把一切都交給時間,為了未來,拼就再拼一點,健康就是財富,對美好持有期待,對一切懷有熱愛。

  志願者汪勇說,十公里不能讓醫護人員走過去,他察覺醫護需求,迅速解決,他認為醫護是神聖的;技術突破人謝軍,他傾心傾力北斗國產原子鐘,三次暈倒,關鍵器件全部國產,工作值得;風雅先生葉嘉瑩,築民族修養,頌經典,結詩緣,文化傳播,書生報國,謙虛自謙,傳承一家;開路主任毛相林,修路是可行的,改變村莊命運,挑戰艱難,身先士卒,架起康莊路;獵獵風旗國測一大隊,珠峰高程測,扎西德勒,雙腿丈量,生死考驗,年輕人接力,情誼深。汪勇坦誠相見,持之以恆,汪勇真勇,熱血融化恐懼,新的目標挑戰,奮勇向前,品格提升見價值,無聲覺悟有聲教育,敢於抗爭命運,不忘嚮往美好家園,感受集體的珍貴,無私無畏。

  他們的事蹟啟發著我們當代的少年,一代一代的少年,唯有將自己的熱血灑注祖國,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感動中國,感動你和我,支撐感動的背後,是我們共同有責任,為我們的國家而奮鬥,揮灑青春汗水,激揚美好樂章。

  全國上下,共克時艱,2020,必定不凡。我們偉大的祖國,昨天已然是一美好的畫卷,新的藍圖已經鋪就,我們國家有能力,有信心以一大國姿態立於東方,在她的身後有國士無雙,亦有朝氣蓬勃的新一代。

  同祝願,祖國好;共奮力,展宏圖。唯願與感動中國人物一道鑄美好明天。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直播感悟4

  這世界因為他們而不同。

  看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洗禮,這些奮鬥者對於夢想的追求、對於工作崗位的堅守,讓人為之震撼,他們雖不是什麼改變歷史的大人物,但他們滿腔的熱情、毅力與堅守深深地打動了我。

  地處絲綢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上的敦煌,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莫高窟也在此生根發芽。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都飽含著智慧的結晶。經過歷史的變遷和沙塵風蝕,窟內許多珍貴的壁畫已殘破和變色。為了讓敦煌莫高窟重煥光彩,“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自1963年從北大畢業來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可讓敦煌文化得以永久儲存。

  關於莫高窟,我曾經在小學的一篇課文中讀到過,那時對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特別神往。後來在上海中心與敦煌莫高窟來了一次近距離接觸,參觀了等比例複製的洞窟,那別具特色的穹頂,婀娜多姿的飛天,還有一些充滿想象力的童趣壁畫,都讓人歎為觀止。我那時才知道,隨著大批遊客的實地到訪參觀,每一次遊客進洞時,空氣的流動都會對壁畫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對比一千年前的壁畫,如今的莫高窟壁畫色彩消退、日漸模糊。而現在,在樊錦詩奶奶帶領的“敦煌守護人”潛心研究和保護下構建了“數字敦煌”,也讓我們不必去敦煌,就能穿越千古,近距離接觸這座歷史的寶庫。

  樊錦詩奶奶為了這份信念,半世紀的沙吹,心歸處還是敦煌。敦煌是個謎,是個夢,但它更是樊錦詩的命。她的堅守、她的毅力都是我們學習的標杆,作為一名當代學子,我們也應責任在肩:一桌一椅讀天下書,將華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更好地傳承。

  向所有《感動中國》的奮鬥者、奉獻者們致敬!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