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個人感悟(通用7篇)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個人感悟(通用7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隨著經歷的不同,而對某些事或人有不同的感悟,避免會忘記,不如寫篇感悟的文章,記錄下來吧。不過,是不是寫起來就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個人感悟(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個人感悟1

  她是一個生活在無聲世界裡的殘疾人,也是中國唯一登上兩大世界頂尖藝術殿堂的人。美國卡耐基音樂廳和義大利斯卡拉大劇院都留下了她婀娜多姿的舞蹈。

  她是一個樂觀的人,兩歲時被一次高燒奪去了聽覺,成了一個可憐的聾啞人。在無聲的世界裡,她從不自暴自棄、自卑自怨。她是一個堅強的人,雖然也空虛,但她沒有哭過。15歲那年她才開始正式學跳舞。她的基本功很差,想要完成舞蹈任務——《雀之靈》真的是比登天還難。當時老師對她沒有信心,認為她不是值得培養的料子,隨便教了她幾簡單的動作就叫她練。有時她練得厭倦了,就忍住性子繼續練,一直練到胳膊腫了。練到後來,她能一次轉幾百個圈子。老師再來上課時,才知道她花了很多功夫,看她的勤奮,改變了對她的看法,認定她是個有前途的人。

  《千手觀音〉這個舞蹈用無聲的語言向人們講述了愛的意義。正因為有愛才使殘疾人能在大家的關心下健康地生活,連殘疾人都知道要用愛來回報所有的人,我們更應該珍惜身邊的人給我們的愛,並用自己的真誠去感恩。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個人感悟2

  張桂梅作為千千萬萬基層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這三十年中也一直積極踐行這一人生追求。

  作為一名教師,她心繫困難群眾,始終相信群眾利益無小事,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投身教育扶貧行列,在她的努力下,華坪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立校之本。她長期拖著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自己卻甘守清貧。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張桂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家訪。張桂梅身體不好,但是她卻從來不讓學生家長來開家長會,自己拖著生病的身體進大山挨個對學生進行家訪。在遇到有輟學思想的學生時會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的給學生和家長做工作,不讓一個同學掉隊。就是這樣的家訪,張桂梅堅持了十年,幫助很多想輟學的孩子又重新走進了學校,坐在了課堂上學習。

  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張桂梅不是製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著英雄的概念。”張桂梅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著追求。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於時代的光榮教師。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個人感悟3

  不久後,丈夫離世,她精神上的石頭隨之瓦解。女兒畢業、結婚,她肩上的重擔也隨之減輕。當時她想:“我一輩子辛勤勞苦,到晚年,我的兩個女兒都出嫁了,我想我將來可以樂享餘年。”

  1976年,命運給了52歲的葉嘉瑩又一次沉重的打擊。當年那個與她相依為命在患難中成長的大女兒,在外出旅遊時出了車禍,與女婿同時罹難。料理完女兒、女婿的後事,她閉門不出,日日哭泣,寫了10首哭女詩,每一句都是對女兒最透徹的思念。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為”,她嘆命運不公,反思勞瘁一生的意義。年逾半百,痛失愛女,葉嘉瑩悲痛欲絕。但是經此一難,葉嘉瑩突然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聽聞中國恢復高考,她請願回國教書。她要讓自己從“小我”的家中走出來,要把“餘熱都交給國家,交付給詩詞”,要把“古代詩人的心魂、理想傳達給下一代”。

  她曾在信中寫道,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沒有選擇的餘地”,而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動地爭取。1979年春,國家同意了葉嘉瑩的申請,最終受邀去南開大學任教。於是,葉嘉瑩在南開大學開始了三十餘年的教書報國路。

  每次上講臺,葉嘉瑩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期間也很少喝水。雖然因為皮膚過敏,葉嘉瑩的手常會因接觸太多粉筆而皮膚開裂,但是仍常常在黑板上大段板書。

  因此,她的課程在南開非常受歡迎,不僅中文系,外系外校甚至外地的學生都來聽講,場場爆滿,甚至有學生為此偽造聽課證。在此期間,葉嘉瑩應邀到國內的幾十所大學講學,以及輾轉國際多所大學講學,她將傳承古典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

  除了教課,葉嘉瑩在南開大學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以老師顧隨的名義設立“駝庵”獎學金。她在晚年賣掉京津兩處房產,又將自己的稿費、版稅收入悉數捐出,累計捐贈3568萬元,在南開大學設立了“迦陵基金”,用以支援研究古典詩詞文化。

  將全部財產捐獻,在她看來,不過是實現了她“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的一點願望。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越樸素單純的人,越有內在的芳香,不懼歲月,優雅老去。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個人感悟4

  也許是因為近年來傳統文化逐漸成為一種流行,也許是因為流行了之後發現除了古人,當下的“偶像”極度稀缺,最近,一部講述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成為一時文化現象。讀過葉嘉瑩詩詞的人,並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數,但不妨礙這一代年輕人渴望接近她。96歲的葉嘉瑩,突然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電影只有120分鐘,拍攝過程卻累積了幾十位受訪者的百萬餘字素材,同名衍生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的出版,可以算是彌補了影片篇幅有限的缺憾。

  陳傳興想把一個女詩人的個人歷史、一段家國的近現代歷史、中國古詩詞的幾千年歷史,投射到同一個落點上。我相信每一種歷史都是真實的,但相伴發生的未必是完全的因果關係。所以,我更看重不同的人對葉嘉瑩的描述。“盲人摸象”並不一定是貶義詞,每一部分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除了“穿裙子計程車”“詩的女兒”這些頭銜,她也是女兒、妻子、母親、學生、老師……如果說葉嘉瑩在古典詩詞上的成就如朗月當空,清輝萬里,那每位受訪者就彷彿江河湖海,分別映照出她的不同側面,她不是神,是一個鮮活靈動的人,波光粼粼,是謂月映千川。

  詩人席慕蓉的朋友是葉嘉瑩在臺灣大學的學生,她與她由此結識。葉嘉瑩第一次見到席慕蓉,第一句話是:“我也是蒙古人(族)。”葉嘉瑩從未在任何作品裡提過自己的族姓葉赫那拉,她的祖上雖然是旗人,居住在葉赫水畔,卻本屬蒙古族土默特部。

  無論回到中國,還是回到北京,回鄉——這個千百年中國詩人的關鍵詞,也貫穿了葉嘉瑩大半生的念想。在她快80歲的時候,一個秋天,席慕蓉陪著她去葉赫(現吉林省梨樹縣葉赫鎮)尋找祖先的故鄉。

  葉赫古城遺址如今只是一片高出來的土堆,陪同的一個熱心人先行跑上去探路,回頭說,葉老師您不用上來了,上面什麼都沒有,就是片玉米地。葉嘉瑩還是繼續往上走,日已西斜,秋天的紅玉米掛在那裡,紫紅的穗子垂下來,風一吹,發出陣陣沙沙的聲響。

  葉嘉瑩站著看了一會兒,轉過頭說:“這不就是《詩經·黍離》中描繪的景象嗎?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我現在的心情和詩裡說得一模一樣。”

  快80歲的葉嘉瑩,是他們家族第一個回到葉赫水畔的人,她還找到了三千年前特地為她寫的詩。3年後,81歲的她又想去看蒙古高原,席慕蓉陪著她又出發了。在海拉爾,葉嘉瑩口占的第一首絕句是:“餘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飄零敢自傷。已是故家平毀後,卻來萬里覓原鄉。”

  葉嘉瑩是他們家裡唯一一個在一百年、甚至三百年裡,回到土默特蒙古高原的族人。她跟席慕蓉說,她在北京的家已經沒有了,可是到了蒙古高原,天穹低處盡吾鄉,突然之間,人就打開了。

  有時候我想,如果人生是電影,就能在不順遂的時候黑屏,出一行小字“某年以後”,把悲傷快進到煙消雲散。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又說,詩人有兩種: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葉嘉瑩大概屬於後者。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是葉嘉瑩在南開大學時的助手。她記得,有一次葉嘉瑩在國家圖書館講女性詞的時候,談到法國作家法郎士寫過一本《紅百合花》,書裡說一個女子如果出生在一個比較幸福美滿的家庭,婚後的生活也比較甜蜜,到30歲的時候連一場大病都沒有生過,那麼,註定她對人生的認識是膚淺的。

  當花間詞的作者用女性口吻表達男性的陰柔一面時,葉嘉瑩在一個被壓抑的環境裡半生飄零,站在高原之上說“餘年老去始能狂”,這個場景,讓人想起蘇東坡、辛棄疾。在訪談中,葉嘉瑩和她的學生,也會反覆提到《人間詞話》裡的那句話,“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在這本訪談集中,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這幾十個人的記憶中,葉嘉瑩都是以一個獨立個體存在的,她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只存在於她自己的口述中。難得有人提到她先生,還說的是“她的先生很不講理,她自己這麼精彩的一個人,竟然都可以忍下來”。

  1971年的夏天,文化史學者鄭培凱在哈佛大學學習,經常去哈佛燕京圖書館找各種各樣的善本,經常碰到葉嘉瑩,“葉老師只要進了圖書館,就一整天不出來”。鄭培凱到香港後,創立香港城市大學的中國文化中心,曾請葉嘉瑩來擔任客座教授。讓他驚訝的是,葉嘉瑩竟然是一個人來的,還帶著個很大的箱子。就這樣,她一個人住了一個學期,那一年,她80多歲了。

  離開香港前,鄭培凱去送行,一進門就看見她自己在那兒收拾行李。她把所有行李收拾在一個大箱子裡,外面再用帶子綁起來,綁得非常好。她對鄭培凱說:“我都習慣了,旅行的時候都是這樣,都是自己做。”

  葉嘉瑩有一個自創的概念——弱德之美,意思是要把內心的感情收起來,要有一種持守、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不能表達出來的。但“弱德”不是軟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仍有一種精神力量支援。

  葉嘉瑩說過,有時候集大成的時代,比如西晉太康時期,正是質樸的五言詩在風格上將轉未轉的一個階段,卻沒出現一個可以集大成的天才,那是詩人對不起時代;有時候詩人很有才華,可是遇到的時代不是文學發展集大成的時代,比如江西詩派,那是時代對不起詩人。

  從1924年至今的近百年間,是不是一個對得起葉嘉瑩的時代,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她一定是對得起時代的。

  有一天,葉嘉瑩打電話給學生施淑儀,請她把自己夢中偶得的詩句用書法寫出來。那首詩是“換朱成碧餘芳盡,變海為田夙願休。總把春山掃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青春年華已經遠去,但還是要把眉黛掃成春山,那是無望中的希望。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個人感悟5

  《感動中國》讓大家感動,官兵們的心靈也同樣受到震撼和洗禮,感動和淚水之後便是平靜與思索。雖然我們是千千萬萬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普通一員,也許做不出讓國人感動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做到讓周圍的戰友、親人感動。我們可以幫生病的戰友打份病號飯,可以在訓練中幫助落後的戰友一把,可以在休息的時候幫助駐地周邊的老鄉幹一些農活......我們活著除了為自己,更是為了自己的小家乃至中國這個大家。

  感動中國,情繫人間溫暖。感動的背後,他們也留給了我們無限多的生活啟示。一家四口,義渡百年的萬家人、分毫積攢,千萬捐贈的老人馬旭;勇鬥歹徒的退伍軍人呂保民......這十位2018感動中國人物就是我們的楷模,我們在向他們學習的同時更要化感動為力量帶領身邊的戰友行動起來,從自身做起,從一件小事做起,甘於奉獻,樂守祖國南疆,做一名稱職合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

  “雷神”杜富國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一名作為軍人應有的初心和立志當高遠的先進做法,他也身體力行努力實踐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優秀作風。在遇到危險時那句“你退後,讓我來”承載了多少的責任與擔當。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個人感悟6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子排球隊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精神的`總概括。其具體表現為:紮紮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鬥,刻苦鑽研,勇攀高峰。她們在世界排球賽中,憑著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蟬聯世界冠軍,為國爭光,為人民建功。她們的這種精神,給予全國人民巨大的鼓舞。國務院以及國家體委、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和全國婦聯號召全國人民向女排學習。從此,女排精神廣為傳頌,家喻戶曉,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女排精神的激勵下,為中華民族騰飛頑強拼搏。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最重要的年終節目之一,今年舉辦的是第十八屆,每年從社會各行各業推選出10位(個)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或群體。

  上世紀八十年代,女排以拼搏精神贏得五連冠,成為了當時中國人的模範和驕傲。三十多年來,女排魅力不衰,粉絲遍中華,縱跨幾代人。

  2019年國慶前夕,中國女排以十一連勝的驕人戰績贏得2019年女排世界盃,這也是中國女排第十次榮膺世界大賽冠軍,女排姑娘的成就,顯露出祖國至上、頑強拼搏、勝不驕敗不餒的英者風範,也成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動見證。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直播個人感悟7

  賴宣治,全國優秀教師,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七星小學體育教師,“中國速度、七星奇蹟”的主要締造者。

  從2013年開始,賴老師帶領七星小學跳繩隊憑藉頑強拼搏在區中小學生跳繩賽中嶄露頭角,接著到南寧、安徽、大連、馬來西亞、阿聯酋迪拜、瑞典默爾本、上海、挪威,一路捧著跳繩冠軍寶座前行。他先後培養出二十多名世界跳繩冠軍,打破十多次世界跳繩紀錄。他締造了“世界跳繩夢之隊”神話,培養出“世界跳繩最快的孩子”岑小林。一所鄉村小學跳繩運動所取得的驕人成績,震驚了花都區、廣州市、廣東省、全國、亞洲乃至全世界,成為廣州市特色教育取得豐碩成果的典範,改變了中國跳繩運動格局,不斷突破著世界跳繩運動極限。

  他以“沒有追求的人生,是缺乏樂趣的人生”為座右銘,決心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黨的教育事業繼續抒寫輝煌篇章。他還曾作為第一批由中國派往巴拿馬推廣跳繩運動的老師,成為連線中國與巴拿馬民心相親的“紐帶”。

  賴宣治,曾獲“廣州市優秀教師”“最美羊城教師”“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榮譽,並連續三年獲得由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優秀國家教練員”稱號。他的先進事蹟在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十多家媒體有專題報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