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報告

轉變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報告

  在生活中,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轉變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行動研究實施的背景。

  (一)目前的形勢:目前的形勢並不令人樂觀,儘管高中語文新課程全面推開已多年,由於受習慣特別是高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的傳統教學方法仍然大行其道。具體說,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媒體、訓練等手段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則是被動接受者;教材及其相關資料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雖然在教學中,一些教師把課堂搞得豐富多彩,諸如多媒體的運用、提問、討論等等,但學生作為受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及知識的灌輸物件之本質並未真正得到改變,只不過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手段、方法有所變化而已。因此從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實際來看,還未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

  (二)新課程的期待:隨著高中新課程的全面推開,高中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越來越受到普遍的關注。那麼,高中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到底是什麼呢?高中語文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在教學中就要盡力給學生施予積極影響,讓學生處於積極、主動、活躍的狀態,努力激發其學習動機,從而引起其求知的慾望。不過要特別注意,要努力創設成功的機會並提供參與機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關注掌握知識結論並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因而我們在課堂上加強學生的活動性,特別是活動互動性,尤其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大的自由空間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機會,因為生生互動中,不受任何拘束,完全放得開,更能體現其真實的思想行為過程。因此,高中語文新課程特別期待著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實現由傳統的教學模式向新課程教學模式的轉變。

  那麼,當前應如何實施由傳統的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模式向高中語文新課程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呢?

  二、行動研究的實施——積極開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

  傳承文化僅僅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對於教育而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傳遞文化的過程中,實現文化的創新。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思路——研究性學習,就是為了很好的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學生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並確定研究的問題,透過學生實踐與探索,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可見,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自主研究活動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而學生的自主研究活動也就是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因為這不是單純被動的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在強烈的自我意識驅動下,積極主動探索、親身體驗,對所收集到的各種資訊予以分析、判斷、思考加工,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這是一種難得的收穫;同時,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得到培養,這是一種更重要的收穫。

  顯然,創新對於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毫無疑問,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創新,這也是研究性學習的靈魂,是研究性學習的意義所在。

  (一)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靈魂是創新

  強調研究性學習是當今國際課程改革的一個共同趨勢,因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的精神,進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與不竭的創造能力,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對於創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所以研究性學習自然受到當今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可以說,高中語文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大勢所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求透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標準》中的“探究”就是探索、研究的意思。在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中,使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正是《標準》的課程目標之一。《標準》要求學生,“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提出自己的看法”,“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帶著任務(問題)去主動探求,以研究的方式,透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去閱讀、欣賞,去獲取知識,去發現並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並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學生透過研究性學習,會產生閱讀與寫作的衝動與激情,其智慧火花將被點燃,其主動探索的精神將被激發。

  顯然,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創新,創新是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靈魂。

  (二)對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適應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不同,它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積累文化知識,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透過語文教學過程,教師創設一種近似科研的情境氛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資訊的蒐集與處理,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是一種啟人心智的有效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其立足點正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高中語文教學必須適應這一要求。

  首先,要轉變觀念與行為,包括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師生的角色地位的轉變。

  為適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要求,我們廣大高中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根本轉變成為關鍵,包括我們的教育觀、課程觀和教學觀都要予以更新。《標準》強調,“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修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與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思想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只有實現了教育教學理念的根本轉變,我們的教學方式才有可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改變由圍繞教師照本傳授、學生被動接受、依賴權威的唯書唯上的方式,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開發,不唯書不唯上,大膽質疑,提出、發現並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平等交流,和諧互動,共同探索,共同發展,。

  為適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導致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師生角色地位也必然發生相應的轉變——學生角色由被動接受式學習的被動者向主動探究式學習的主動者轉變,教師角色由傳授知識給學生的傳授者向指導學生探究式的指導者轉變,要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在課堂教學上的中心地位。師生角色的轉變勢必要打破傳統的課堂封閉式的教學模式,語文教學亦必將從四十五分鐘的課堂這一狹小的時空延伸至課堂之外的時空,從而形成真正的大語文教學;過去單一呆板的傳道、授業、解惑式的傳統語文教學形式亦將被形式多樣的研究性學習方式轉變,使學生透過研究性學習而悟道、探究、創新。

  其次,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既然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改革,更是學生學習方式的革命,而且還是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就提出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也好,學生也罷,必須去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及時更新已有的知識,不能侷限於課堂及課本,要馳騁於課堂內外及課本內外的廣闊時空,否則想面對並要真正做到語文研究性學習,不但教師感到力不從心,不知所措,而且學生也難以適應,感覺茫然。

  只有教師做到了遊刃有餘,才能針對學生循序漸進地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只有學生做到了努力學習,掌握了較豐富的知識資訊,勤于思考,才能在教師指導下去自主探索、獨立研究。

  由此可知,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是機遇與挑戰的並存,它將極大地改變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帶來無限廣闊的天地,為我們語文教師和廣大學生都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廣闊舞臺。只要善於把握機會,勇敢地迎接挑戰,有為者將會脫穎而出。

  總之,要適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就要淡化教師講授,強化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學會體驗、感悟。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啟迪與引導,透過設定情境氛圍,]啟迪學生心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究。(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我們的思想觀念適應了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做到了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師生角色地位的根本性轉變,接下來的任務便是研究性學習的實踐,透過具體的研究過程實現既定的目標。那麼,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中,怎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呢?

  首先,要培養正確的問題意識,善於發現問題,特別是感興趣的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那麼,需要發現並提出一個什麼樣問題呢?在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好高鶩遠,心有餘而力不足是不會取得理想效果的。必須做到力所能及,要針對具體的感興趣的小問題進行研究,切忌大而空的問題。對大問題的研究必須建立在對一個個具體的小的問題的研究之上。對於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做到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針對某一個具體問題進行研究,只要選題新穎,有深刻獨到的見解,是會所收穫的`。可見,學會發現問題、善於發現感興趣的問題是高中學生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柏拉圖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要想培養正確的問題意識,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好奇心,做有心人,認真觀察和思考,生活之中處處有問題,語文學習過程中會時時有問題。《標準》要求學生,“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學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

  其次,要培養刻苦鑽研的精神,深入思考問題,開展艱苦細緻的研究工作。這要求我們圍繞發現的並確定為深入研究的問題,進一步去深入廣泛的閱讀,去收集大量的相關資訊,做到充分的佔有資料;並對蒐集而來的材料與資訊進行加工處理,惟有廣泛閱讀方可深入研究。《標準》指出:“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

  度。”為了不因襲別人的成見,避免空泛不著邊際的議論甚至是東扯西拉,使我們的研究有所創新,具有獨到而深刻的見解,需要我們的智慧和大膽思維的勇氣,更需要我們刻苦鑽研、持之以恆的精神。惟其如此,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方才可以達到,此亦為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所在。

  第三,要樹立過程即結果的意識,即透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達到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培養這一目標的實現。

  並非每個學生對於所研究的問題都會有一個理想的結果、做出象樣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並不重要。關鍵是,我們是否做到了在教師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這麼做。要樹立過程即結果的意識,任何事物都是在反覆的實踐過程中不斷髮展的,姚明的籃球是打出來的,劉翔的成績是跑出來的。同樣,學生經過幾年的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每個學生都能學會做研究工作,甚至或多或少能弄出一些成果來。因此,高中階段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務必要突出這一過程,而不要一味刻意追求獲取研究成果。也就是說,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所追求的結果就是語文研究性學習這一過程本身,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特別是學會了發現、學會了創新,培養了其創新精神和創造思維能力。

  這就夠了,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行動研究的收穫與反思

  幾份耕耘幾份收穫,透過紮紮實實的研究,我深刻的認識到高中語文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必須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應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絡,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

  在此基礎上,我更認識到,高中語文新課程特別強調並關注動態的過程,而遠遠超過關注靜態的結果(結論),這是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完全不同之處。新課程教學模式即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發展智力,提高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比如,首先可以由教師幫助學生確立一個具體目標——目標當然應該是開放的,讓學生進行各種探索與嘗試——教師應時刻關注引發情境的各種可能性——不過教師可能對探索的方向有相當大的影響,因為期間,教師先還是應該有所為,做一些指導,諸如啟發引導、做些示範、反饋資訊等等;但是教師務必要懂得適可而止,千萬不可包辦到底,所以老師接著就要逐漸走向無為——逐步增加問題的探索性,逐步讓學生自己去進行探索——這種教師的不作為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有所為,教師透過放手讓學生按照自己探索的方向及選擇的問題,尋找切合實際的方法,獨立地進行思考與判斷,透過這樣的探索,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探索不同的問題,同一問題不同的學生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體驗、獨立思考,積極主動去探索,逐步認識、理解並掌握相應知識的發生過程及其知識的內在聯絡。

  顯然,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包括自主和創新兩個方面,二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前提,沒有自主當然就談不上創新;然而,沒有創新就談不上自主的展現。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潛能,其創造潛能是完全可以發掘和培養出來的,這當然需要透過學生的自主思想意識及其自主行為過程才能做到。為此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尋求和創設一種民主、平等、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因為這種寬鬆而和諧的教學環境,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能夠心情舒暢地接受知識,也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思維也處於極其活躍狀態,這時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很容易挖掘出來。因此,只有做到了自主和創新的和諧統一,才能充分展現符合高中語文新課程要求的新理念。

  可見,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模式中,既突出我們廣大教師的指導作用,但同時又強調教師指導成分的逐漸減少,最終要使學生達到能夠獨立探究,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就是說,教師既要有所為,又要有所不為,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要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係,實現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結合。比如,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透過介紹文章寫作背景,使學生在閱讀時認真揣摩作者當時所要表達的寫作情感,使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文章的意境、情調與美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當然,針對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要求他讀出某種意境、情調與美感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這類學生做一些引導、多多鼓勵,讓學生大膽地去讀、去領悟。可見,加強師生情感的溝通和交流,使得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相結合,在實施高中語文新課程主體性教學中,這一點非常關鍵。

  由上觀之,實現由傳統的教學模式向新課程教學模式的轉變,就是由關注靜態的結果(結論)到關注動態的過程的轉變。我們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只有努力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運用新課程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盡力按照“主體—探索—發展”的教學思路,積極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就一定能夠培養出符合21世紀要求的具有自立、自信、自強、自創人格精神的新型人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