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自然綜合實踐活動報告

親近自然綜合實踐活動報告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最引人關注的一門新型課程,也是課程改革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今天公文小編帶來的是一篇親近自然綜合實踐活動報告,僅供參考~

  親近自然綜合實踐活動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以必修課的形式被納入到學校課程體系。它是一門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緊密貼近學生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由學生自主實踐和探索,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全新課程。

  作為一種全新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廣泛,開放性和實踐性強。它沒有教材,沒有課程標準,只有指導綱要。雖然它是一門國家課程,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必須由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學生的實際生活,利用當地的社群資源進行自主開發,有效實施,才能真正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獨特的課程價值。

  縱觀當前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研究不斷推進,但前行的步履似乎依舊艱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資源的開發、課程體系的構建、課程的有效實施和評價方面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我校是蘇南地區的一所普通農村小學,與城區學校相比,我們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我校建有校外養蠶實踐基地一個,即將開闢一塊麵積近1.3畝的校內種植園。我校所在的浮橋鎮擁有“太倉市現代農業園”、“中小學生實踐基地”等優質實踐基地資源。我校有近90%的學生常住農村,房前屋後,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豐富、鮮活的自然資源……依託資源優勢,藉助“託管”契機,我校與太倉市實驗小學合作開發的“親近自然”主題活動受到了實驗小學,新加坡德義小學師生、家長的一致推崇,受到當地媒體的多次關注。

  我校在此基礎上撰寫了“親近自然”校本實踐活動方案,並將其納入學校課程規劃,組織實施。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課程體系的構建、課程的有效實施和評價問題依舊突出。以課程資源為例,原本佔有絕對優勢的自然資源的開發仍出於初級階段,隨意、零散。如何從課程角度開發、規劃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出真正符合本校實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系列化的、可操作實施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這對於我校的一線老師來說無疑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真正解決這一實際問題,才能為綜合實踐課程體系的建構和後續的有效實施提供必要的保障,才能真正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化、常態化。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希望透過本課題研究開發出具有學校特色的,體現農村小學的資源優勢的,切實可行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資源。以課程資源的開發為先導,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體系,逐步探索切合學校實際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方法和工作途徑,使之持久化、常態化。不斷提高教師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實施水平。透過“親近自然”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熱愛自然,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勇於創新的精神,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我們透過初步的圖書查閱和網路檢索,發現對校本化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的開發以及實施均處在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普遍性的成果。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家姜平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推進與校本化實施》,是針對目前全國各地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執行系統問題與實際操作問題提出的。它一方面,對目前實施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問題以及成因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時,從實踐經驗出發,總結實踐層面行之有效的經驗,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一系列解決問題的行動策略。這些策略主要是從宏觀的區域推進層面來闡述的,具有較普遍的指導意義,但涉及到具體的微觀操作層面特別是校本化的課程資源的開發還是相對缺乏的。

  嘉興市教育研究院的《區域性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與研究》是從區域層面闡述四大指定領域與非指定領域中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課程開發策略,例舉了許多值得借鑑的開發例項,可以看作是課題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從另一角度看,校本化的課程資源應該是以校為本的個性化的資源,不同的學校資源的側重點應該是不同的,不同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也必定是帶有濃厚的校本特色的。

  威海市教育科學“十二五”重大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研究》正投入研究過程當中。

  鑑於上述情況,我們提出《農村小學“親近自然”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的實踐與研究》,是借鑑國內外有關類似課題研究的成果提出符合我校實際的一個新思路,而且也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追求常態實施的新要求,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用價值。

  三、本課題與之區別和聯絡

  本課題的研究主題為“親近自然”,研究的背景處於蘇南農村,研究的自然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有一定的區域代表性。

  國內與“親近自然”主題相近的綜合實踐活動較多,對於課題研究具有一定借鑑價值,但許多學校的研究只停留在活動層面,內容比較單一,缺乏系統的整體建構。

  四、概念的界定

  農村小學:地處農村,在校就讀學生90%左右來自於農村家庭,學校、家庭周邊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親近自然:“自然”是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本課題所指的“自然”主要指向自然界中生長的動植物。“親近自然”首先是一種“理念”,一種身心的迴歸,其次是一種“行動”,讓逐漸遠離自然的孩子們去“親近”、“瞭解”、“發現”、“探索”、“熱愛”大自然。

  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緊密貼近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由學生自主實踐和探索,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全新的實踐性課程形態。這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主要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資訊科技教育、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及勞動技術教育。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點。本課題研究主要以研究性學習為統領,拓展輻射到資訊科技、勞技、科學等其他學科

  校本化:是指依據本地特色和學校特色自行設計,“量身定做”的,具有個性化,它不能脫離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情況。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要求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實施要集中體現學校的特色,學校應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統籌規劃。”建立特色學校的關鍵在於學校開發出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對任何一所學校而言,綜合實踐活動是其學校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學校特色。

  2.多元智力理論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所倡導的尊重個體差異、尊重每一個體發展的思想,與這次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為我們挑戰傳統、形成新的有時代特色的課程設計思路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鑑,它強調使每一個學生的智力強項得到充分發展,並從每一個學生的智力強項出發,促進學生其他各種智力的發展。在多元智力理論指導下形成的“學生觀”和“教育觀”和“評價觀”,將有助於教師理解並積極地實踐新課程,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

  3.探究性學習理論

  所謂探究性學習,就是以探究為本的學習活動。具體說它是指教育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物件,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透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與學的活動。

  4.活動教育理論

  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會”。“從做中學”教育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以生物化、生活化的活動教學代替傳統的課堂講授;以兒童的親身體驗代替書本知識;以學生的主動活動代替教師的主導。活動教育理論就是在實踐和發展了杜威的“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以活動促發展”是活動教育理論的立論基礎和實踐切入點,它闡明瞭活動與發展之間的因果聯絡,指出活動是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情境,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去操作、實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並解決問題,經歷再發現的過程,在積極參與的研究型活動中,完成知識與自我的雙向建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為學習者的實踐、探索、發現、創造提供的條件和新的內涵,為“活動教育”在新時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課題研究的目標

  總體目標:透過“親近自然”系列活動的深入開展,走出一條從“活動”走向“課程”的校本課程探索之路,實現“活動”課程化。

  具體目標:

  1.根據學校特色和本區域的資源優勢,開發切實可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立一套貼近於學生生活、學生喜愛並願意為之去實踐探索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教材。

  2.透過綜合實踐校本課程的建設和研究,探索切合學校實際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方法和工作途徑,並使之持久化、常態化。逐步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體系,為推進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

  3.透過綜合實踐校本課程的建設和研究,逐步提升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

  和實施水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七、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建設校本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庫

  組建“鎮、村、校、戶”四級實踐基地、構建校本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庫主題及內容基本框架、開發“親近自然”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的校本教材(活動方案集)。

  2.組織實施“親近自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著重研究“研究性學習活動模式”、“評價體系”、“跨校交流”、“資訊科技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運用”四方面內容

  八、課題研究的物件、方法

  (一)研究的物件:九曲小學三至六年級學生

  (二)研究的方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