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親情觀調查報告

大學生親情觀調查報告

  在某些事情不明真相時,我們通常要進行專項的調查,並最終形成調查報告。那麼什麼樣的調查報告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親情觀調查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學生親情觀調查報告 篇1

  作為情感心理學的親情觀調查小組的一員,我也積極的參加到當代大學生親情觀的調查中,調查成功的完成,調查結果也令我們很滿意的。

  首先談談大學生親情觀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家庭是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的,家庭的和諧幸福程度是衡量社會和諧的重要指標。而我們大學生歷來是備受關注的群體,大學生的親情觀問題一直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關於大學生親情觀的爭論也持續不斷的,一方指責我們大學生親情觀極度缺乏的,對父母漠不關心;當然還有另一方堅持大學生還是十分重視親情的。所以調查大學生親情觀是很必要的,可以瞭解大學生親情觀的現狀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便於更好的找出解決的辦法。

  這次調查我們共發放200份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71份。現根據調查結果,談談自己對當代大學生親情觀現狀的感想:

  首先說說積極的方面:

  1、 大部分同學經常聯絡父母的,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也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父母親的生日大部分都清楚,也經常送祝福、禮物給自己的父母親,在對父母親的身體狀況的調查選項中,有74%的同學選擇“非常關注”。

  2、 大部分同學都心懷感恩的,重視親情的,能夠理解父母的。在調查是否因為矛盾怨恨過父母的,80%都表示能理解。另外調查上大學得目的,有60%都選擇的“報答父母”這個選項的。這表明當代大學生仍然有著中華傳統美德的,表現出重孝道,感恩的品質。

  3、 大部分同學表達出要用行動報答自己的父母的。調查顯示,90%大學生工作後都會經常回家看父母的。

  消極的方面也肯定有的:

  1、 透過調查,我們發現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的功利性日益明顯,物質需求日益強烈,超過了對感情精神的需求,當代大學生虛榮心也很足的,包括我也在內,喜歡跟同學攀比,而對父母的感恩之心稍微淡化,調查顯示58%的同學一個月乃至更久才聯絡自己的父母,一般都是為了生活費才聯絡自己的父母。而且一旦家人寄錢不夠及時,有些同學就好發脾氣的。父母親被當成了搖錢樹。

  2、 另外調查也顯示很多同學與自己父母親缺乏真正的溝通,彼此互不瞭解。調查中“當你不開心的時候選擇誰作為傾訴物件的”極少數人選擇自己的父母。儘管絕大部分大學生在校讀書期間會定期或不定期地給家裡寫信、打電話, 但是普遍存在著大學生與家人缺乏真正的交流, 談心太少, 彼此互不瞭解的情況。部分同學上網與陌生人聊天的時間比與家人聊天的時間要長得多, 也經常得多。在大學生的家書、電話中, 大多數要麼報喜不報憂, 要麼泛泛而談, 只講些生活瑣事, 絕少涉及思想和靈魂。

  3、 另外不得不說的,不少同學對親情回饋說的多,做的少的。調查中有一項關於父母親的生日的調查,另外, 如何在現實的大學生活中回饋親情, 他們有的想得很少, 有的想到了一些, 例如節儉、關懷等, 也往往說得多, 做得少,難以落到實處。

  透過對一系列資料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初略的瞭解到了當代大學生的親情觀,發現大學生與家長之間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注意,要將這些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不可任其滋長,否則將會破壞家庭來之不易的和諧局面。這需要我們和家長一起努力的。而我們小組也討論關於如何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的。總結出了幾個方面:

  1、 學校應給予一定的重視。我們覺得學校也開展一些感恩教育課程,幫助我們樹立更好的親情觀。

  2、 創新開展親情教育的方式。創新的親情教育方式,有利於同學們更好的接受和實踐親情教育,同時也可以採取角色互換,讓雙方更加的瞭解。

  大學生親情觀調查報告 篇2

  面對當代大學生對親情的冷漠,對父母的疏忽這個問題,我們進行此次“在校大學生親情觀調查”是很有必要的。

  透過這次親情觀調查,來號召在校大學生學會去了解父母的心,和父母溝通,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斷地學習進步。

  同時,親情觀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樹立正確的親情觀有利於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對大學生開展親情觀教育, 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培養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的優秀人才的重要措施。希望我們的此次調查能夠為我校的親情教育出謀劃策,提高我校在校大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

  一、研究方法 :

  問卷調查法 :

  本調查小組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針對親情觀的相關內容,編制出《在校大學生親情觀調查問卷》。該問卷旨在瞭解在大學生的親情觀的濃厚程度及其對親情的看法。問卷採用ABCD等幾個選項中選擇及問答的形式進行,採用匿名記票。

  問卷內容 :

  1、被調查者的個人資料:包括性別、年級。(第1-2小題)

  2、被調查者對親情的看法。(第3、18題)

  3、被調查者對親情的渴望程度。(4、5、9題)

  4、被調查者與家人的聯絡頻度、聯絡方式、聯絡的原因及談論的話題。(第6、7、8、16題)

  5、在被調查者心目中的父母。(第10、11、15、17題)

  6、被調查者對家人的基本資訊的瞭解及自己的實際行動。(第12、13、14題)

  抽樣調查:

  我們調查分析的總體是欽州學院所有在校大學生。本次調查透過抽樣問卷調查,採取自願填寫的形式。為了真實瞭解我校在校大學生的親情觀,我們本次調查面向全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採用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在校大學生親情觀調查問卷調查。樣本容量為600,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調查時注意將男女比例大體控制在2:3的情況下進行。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91份,有效問卷588份。

  對獲得的有效樣本,課題小組採用統計分析的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其中調查物件情況如下: 後記:對當代大學生開展親情教育, 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親情觀, 這既是教育工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而且對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加強大學生的親情觀教育,還值得我們作更深層次的探討。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資料可以看出,我們同學當中很多對家人的基本資訊都有點了解,且在特殊的節日中也附上自己的.實際行動。對父母的一些想法也有一定的瞭解,但同時我們也瞭解到還有12%的女同學、12%的男同學完全不瞭解的。這從側面也可以看出我們同學和家人之間缺乏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我們還需要更進一步地加強這一方面的培養。

  二、調查結果

  總的來說大學生的親情觀既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呈現良好積極的一面;同時也由於西方文化中以個人為中心思想的慢慢滲入,呈現出不良消極的一面。根據以上的資料我們總結得出一下的結果:

  ()積極方面

  調查顯示,當今我校許多在校大學生都比較重視親情。在回答“親情、友情、愛情三者中,在您的心裡最重要的一個是” 這一問題時,選擇親情的女同學佔61.6 %、男同學佔52%。“你是否記得家庭成員的生日”這一問題時,女同學有53.4%選“記得一部分”42.4%選“記得”、男同學有48%選“記得一部分”44%選“記得” 在回答“您是否會在家人生日、過節的日子與家人聯絡並送上您的祝福?”女同學有79.4%選“會”17.8%選“以前沒有但以後會”、男同學有64%選“會”20%選“以前沒有但以後會”。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擁有手機的數量日益上升,同學們的感情也日益變得外露。100%的同學選擇用電話與家人聯絡,在聯絡的時間和頻次上也有大幅度的上升,女同學有43.8%男同學有32%選“一星期以內” 同時還有女同學27.6%男同學28%選“兩星期以內”與家人聯絡,由於電話的方便和快捷,父母與孩子雙方都比較主動。

  (二)消極方面

  當代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生長在一個比較特殊的環境中,一般沒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但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在家庭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加之父母和祖父母的溺愛,自我中心意識比較強烈。

  從調查中發現,大學生與家人缺乏真正的交流,孩子與家長缺乏真正的瞭解。儘管從調查中顯示,女同學有43.8%男同學有32%選“一星期以內” 同時還有女同學27.6%男同學28%選“兩星期以內”與家人聯絡但是普遍存在與家人缺乏真正的交流,談心較少,彼此互不瞭解情況。在回答“你是否經常與家人談心”這個問題時,只有32.8%女同學24%男同學選“經常” 女同學有61.6%男同學76%選“偶爾會”。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時選擇家人(女10.9%男12%)作為傾訴物件的遠遠少於選擇朋友作為傾訴物件(女71.4%男64%)。

  在與家人的交流過程中,大多數只是談一些生活瑣事,真正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很少。在大學過程中,雖然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絡較多,但是大多是噓寒問暖,對孩子之間的瞭解很膚淺。另外一方面,孩子對父母的瞭解並不是很多,對於父母的一些想法,21%的女同學20%的男同學瞭解,12%的女同學12%男同學是完全不瞭解。

  目前,絕大部分大學生都是由中學畢業直接進入大學, 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不足, 生活自理能力較差, 對複雜環境的應對能力也明顯不足。尤其是大一的時候,不少同學不會處理生活小事, 不會安排生活費, 不會調整自己的情緒,遇到困難只會找家人或是朋友哭訴。久而久之,生活自主自立能力明顯不足, 無論是在情感上還是在日常事務的處理上都對家庭過分依賴, 不利於自己獨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在調查中也發現同學們對家庭過分依賴,在回答“當你作出重大決定時,您會?”只有6.8%的女同學24%的男同學選擇自己決定。可見我們同學自主自立能力確實是有待提高。

  三、原因分析

  從上述現狀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關於這種現狀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在親情觀上,大學生講究奉獻少了,索取多了,如今大學校園已不再是純潔的象牙塔,社會上的攀比之風、安樂主義風在校園中瀰漫。同時,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價值取向出現了多元化,在選擇價值觀的時候,我們沒有把握好度,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引起了質變。

  (二)學校教育中親情教育的缺失。中學教育的實質仍然是應試教育, 成績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倫理道德教育力不從心, 觀念陳舊, 方法老化,脫離學生心理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 情感教育更是缺乏。學生進入大學之後, 大學教育也是重教學、重研究、重實踐、輕情感培養。在學生的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 親情教育所佔的比例很小, 甚至缺失。

  (三)缺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部分學生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導致人生觀出現偏差, 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在親情觀上就表現為只講索取, 不講奉獻, 自私、自我, 不顧及家庭和親人的感受。

  四、對策與建議

  1、學校給與一定的重視。學校應該開設感恩教育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樹立正確的親情觀,完善倫理道德教育。

  2、創新開展親情教育的方式。在我校的倫理教育中,主要以講授為主,可以嘗試改變教育形式,組織同學們觀看一些親情教育片;開展全校性的親情教育活動,比如說寫一封家書活動。創新開展親情教育的方式,有利於同學們更好地接受和踐行親情教育,同時可以採用角色互換,讓雙方更加了解。

  3、學校與家庭聯動, 切實開展親情教育。親情看似平凡, 實則孕育偉大。有親情的人既能愛父母, 也能愛他人、愛社會。學校應重視對學生的親情教育,將親情融入到教育之中, 可以避免空洞的說教。父母的期望、關心、理解可以讓學生振作,可以成為他們要求上進的恆久動力, 可以增強信心和恆心, 推動他們不斷完善自我。

  對當代大學生開展親情教育, 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親情觀, 這既是教育工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而且對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加強大學生的親情觀教育,還值得我們作更深層次的探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