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題結題報告(通用10篇)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通用10篇)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課題結題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1、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完成400萬字的閱讀任務,其中小學階段應該完成145萬字。根據課程標準的精神,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課外閱讀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養。

  2、透過課內拓展閱讀,擴大課外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積澱民族文化。

  二、課題提出的依據。

  1、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侷限於教材的繁瑣分析,有些家長更願意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試卷,不願讓他們讀課外書。

  2、課程標準規定小學階段完成145萬字的閱讀任務。實驗的基本目標是透過教材建設,制定課外閱讀規劃,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使課標中關於課外閱讀的要求落到實處。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1、進一步研究並掌握當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體系,擬訂各年級各年級課外閱讀的培養目標。

  2、探索課外閱讀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徑和基本經驗。

  3、探索課外閱讀與語文教學活動的關係,研究課外閱讀的模式。

  4、研究課外閱讀對學生成長,認知的作用,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

  5、透過本課題的實驗,推進我校小學語文教育素質化,促進兒童全面素質的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課外閱讀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徑。

  2、課外閱讀的基本特徵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3、課內外閱讀的相輔相承。

  4、課外閱讀的方法探索。

  5、創造性課外閱讀教學。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法。

  2、調查法。

  3、問卷法。

  4、檢測法。

  5、比較法。

  6、綜合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1、加強學習培訓,提高理論認識。

  課題研究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關鍵靠教師,因此,加強語文教師的培訓與學習是重點。從課題申報立項開始,我們就組織教師認真學習開題報告,查閱相關資料,根據課題整體情況,積極撰寫學習筆記,透過不斷的學習培訓,使實驗教師的現代化教育理論知識,逐漸豐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組織教師進行一些知識和科研閱讀知識競賽。以便讓教師的課外閱讀儲量不斷注入活水源頭。

  2、重視課題管理,規範課題行為。

  根據揚州市課題組管理的規定,我們非常重視課題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開提論證——中期評估——結題鑑定”來實施。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做了如下要求:

  (1)課題組例會制度

  我們課題組定期召開課題會議,進行有關課題實驗的學習,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穫。

  (2)堅持課題月報制度

  在每個月底,課題主持人將對本月所所做的額工作以及收穫體會,填寫月報表。

  (3)填寫《課題實驗手冊》

  根據學校教科研管理的額規定,課題組要求每一位實驗教師認真填寫《課題實驗手冊》,一般在學期初填好計劃(本學期個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專題研討課例或活動方案,學期末做好小結,撰寫實驗論文。

  七、課題研究的大體框架。

  1、制定課外閱讀規劃。

  根據本校的具體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外閱讀規劃,從課外閱讀的目標、閱讀內容、閱讀總量、閱讀活動、閱讀文體等幾方面拿出明確而具體的計劃和措施。

  2、創造條件促進“讀”。

  (1)課內閱讀延伸。

  (2)允許在“早讀”或“自習”時翻課外書報,每週抽出一小時,集中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

  (3)佈置作業以啟發學生理解書報中的有關內容情節,學習其中的方法為主,從而增加課外閱讀的興趣。

  (4)推薦讀物與傳觀讀書筆記並重。教師一定要做好書刊導讀工作,利用圖書資源,廣泛開展閱讀。

  3、介紹方法,引導“讀”。

  結合閱讀教學,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如: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

  4、開展活動強化“讀”。

  (1)談天說地三分鐘,每節語文課開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為內容進行口語交際。

  (2)開展課外閱讀競賽。展評優秀讀書筆記,讀書與徵文有機結合。

  (3)舉辦各種語文活動,如“成語擂臺賽”,“古詩文朗誦會”等。

  八、課題研究的實驗步驟及日程安排。

  (一)實驗步驟

  1、成立課題研究組,議定課題,制訂方案,明確分工。

  2、完成課題前期的調查、論證工作,向市教委立項申報。

  3、課題組成員集中討論教學方案,開展一人一課活動,落實方案。

  4、開展階段性的測試工作,撰寫實驗報告和論文。

  5、彙總材料,完成實驗總結,迎接結題驗收。

  (二)日程安排

  1、20xx.8——20xx.10 成立課題組。

  2、20xx.11——20xx.1 開題、評審、修改。

  3、20xx.2——20xx.2 實驗、明確要求。

  4、20xx.2——20xx.4 初步總結。

  5、20xx.5——20xx.12 歸納模式。

  6、20xx.1——20xx.6 彙編成冊,成果展示。

  九、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歸類:

  課題研究三年來,我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歸類如下:

  1、超額完成了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任務。

  課程標準提出了小學階段應該完成課外閱讀145萬字,實施這一課題以來,我校學生超額完成了課外閱讀量。

  2、基本確定了各年級的課外閱讀內容。

  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反覆研究和從實踐中的反饋調整,我們按年級規定了課外閱讀的內容,有步驟,有計劃,有系列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積累。

  3、教會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透過課題實驗,我們教會學生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並教會學生摘錄、剪貼、查詢等許多種積累的方法。

  4、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

  我們在實驗中,開展了許多閱讀活動,如“談天說地5分鐘”,“徵文競賽”,“成語擂臺賽”等,寓教學於活動之中。

  5、形成了一套課外閱讀教學模式。

  對於課外閱讀,我們保證課時,要求教師認真備課上課,並研究教學模式。很多教師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更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外閱讀實效。

  6、提升了語文教師的理論素養。

  課題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許多教師勤於總結,勤於反思,勤於探索,提高了自身素養,撰寫了許多優秀論文。

  7、注重學生的心理意志品質的薰陶。

  我們透過多種活動,主要是演講比賽等形式,加強學生對所讀文章中重點人物的印象,從而以之精神導行,透過閱讀提高學生自身修養。

  (二)學生閱讀量分析:

  年級

  閱讀量

  一

  古詩20首,文章10篇,成語40個

  二

  古詩15首,成語4類,50個左右,文章20篇

  三

  古詩34首,文章35篇,成語9類,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詩10首,文章10篇,成語3類,歇後語10個

  五

  古詩20首,文章20篇,成語6類,名言30句,歇後語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詩33首,文章30篇,對聯(學習類)16副,歇後語成語如干

  (三)閱讀面分析

  透過查閱“讀書摘錄卡”,“教師備課筆記”等,目前我校學生參與課外閱讀面達1000%,各年級既定的課外閱讀內容的額閱讀面達100%。

  十、課題研究的反思建議

  1、課題的研究最終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閘小學課外閱讀材料》。

  2、要進一步改革現有的課時數量,保證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效果。

  3、在課內外閱讀的結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課外閱讀促進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 篇2

  一、課題摘要

  年九月我校低年級組向區課題組申請了題為《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實踐》並於年十月份在區級立項。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師不但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應關注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本文針對傳統作業出現的種種弊端,從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拓展性等方面去反思現狀並根據調查到的幾種弊端分析出相應的對策,對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進行研究,從而探討出最佳化語文作業設計的措施。從年十月到年七月我們課題組成員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課題總體目標:

  透過該課題的研究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減輕學習上過重、不適當的心理負擔和恐懼心理;創設一定的條件關注學生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透過改變作業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在豐富多彩的作業內容和形式中獲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實現完美人格。 並在實踐中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學生個性化的作業方式。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

  1、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創設利於學生髮展的氛圍,注重培養學生的作業興趣。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開展他們喜聞樂見的作業形式,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其作業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創造、發現,促進學生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階段,學會創造性學習。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經過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第二階段:規劃設計階段。第三階段:教學策略的實踐操作階段。第四階段:結題推廣階段。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得出結論:在教學班中實行“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與實踐,對於推動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不可估量的作業。

  二、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該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視眼下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對於學生,好的作業設計對課堂教學的收穫是有益的補充,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有利於更好地做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和觀察力,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知識的好習慣;有利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學會創造性地學習。

  (二)課題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最佳化作業設計,實現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既能鞏固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與意識。《新課程標準》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深化指明瞭方向,也引領和提升了語文作業設計理念。近年來,全國各地對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視。但綜觀目前作業設計現狀:傳統作業設計的種種缺陷仍然有目共睹。為此,本課題組透過對大量課堂內外的作業進行調查、反思、分析歸類和思考,發現了以下幾種常見的弊端。

  綜上所述:雖然,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卻極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複的誤區。學生終日陷於“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所以本課題在對目前作業的設計進行充分調查之後,吸取國內外最佳化作業設計的理論精華,提出相對應的對策形成合理的作業機制,從而構建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背景2:教師對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困惑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常可見這樣的情景:快下課了,教師在學生的叫喊聲中慌慌張張地進教室佈置作業,教師的聲音常常淹沒在下課的鈴聲以及學生的喧囂聲中;上完課後讓小老師將作業抄在教室的小黑板上,滿滿一黑板,學生下課急著抄,中午趴著抄,互相傳著抄……

  為系統瞭解教師對學生作業情況的瞭解,本課題組擬定了以下幾個問題,並將結果加以歸納,反饋如下:

  透過對教師的調查分析發現:許多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弊端。有心致力於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教師反應:

  1、批改新課程下的作業加大了他們的批改難度:此類作業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文化素養、思辮能力以及新視點的把握等具有很大的挑戰。

  2、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管面對學生的層次如何一刀切的實行只有部分優等生能掌握的作業,卻忽略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刻意拔高作業難度。

  3、批改作業所需的大量時間造成教師無法深入鑽研教材,最佳化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背景3:學生對最佳化作業設計的渴望

  我們課題組擬定了一份低年級學生作業調查表(詳見附頁)對全校低年級11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做作業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作業形式單一、沒有選擇的自由,成了壓抑學生成長的工具。他們渴望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和作業內容的開放性,渴望在作業中放飛自己的理想。另外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缺少必要的自覺性再加上教師對作業又缺少必要的指導,使得作業的有效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流於一種形式。

  總之在實踐中,仍然出現大部分教師對最佳化作業設計的片面理解和低效操作,對學生缺少必要的指導。本課題在分析這些低效作業形成原因的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對策進行研究和驗證。從最佳化作業設計的有效角度摸索出可推廣的對策。

  (三)文獻綜述:

  “任務學習”認為:學生是作業的主體,作業的設計與指導應該圍繞學生具體的、個性的學習活動展開,而不應是整齊劃一的。作業的設計必須尊重學生的實際,教學活動開展的需要和學生現有的認知特點。它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有效性特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最好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時間,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有效”不等於“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條件下的最優。作業設計有效性是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點,將作業進行最最佳化設計,讓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本課題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階段研究。

  調查歸因找準切入點

  作業形式體現多樣性

  作業內容突出趣味性

  作業評價構建人性化

  作業方式力求相容性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學力差異是頗為複雜且客觀存在的,不同學生感覺作業負擔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因此作業佈置應該“因材而為”,要考慮學生不同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不同的思維和認知特點,不同的基礎和潛力後,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內外的學習任務。在考慮適量作業的同時,注意在作業的設計上下功夫。

  另外,國內外教學論研究中對作業問題也相當重視如:早期蘇聯的教學論專家凱洛夫、斯米爾諾夫,他們都將作業與課堂教學視為同等重要,把作業研究視為教學論研究的重要方面;美國學者庫柏在世紀八十年代末,出版了專著《家庭作業》對作業的功能與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國學者吳也顯在他的著作《教學論新編》中把教材分成三個系統:課題系統、圖象系統和作業系統。

  我們課題組成員吸取了任務學習理論的精髓所在,將它與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業改革相結合,並以此作為我們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及依據。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揚長避短。針對目前作業設計現狀所出現的種種弊端進行調查,同時結合國內外的理論基礎,對調查的弊端反思出相應對策並進行研究,實現作業的最佳化設計。

  (四)研究基礎

  我們課題組的區級課題《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生活化研究》已於今年上半年完成。在結題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如何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與經驗,促進其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學會創造性的學習等。這即是“識字教學生活化”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又是最佳化作業設計的宗旨,是它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因為最佳化作業設計的“生命力”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透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作業設計,在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拓展性的作業中進行創造性地學習和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每位學生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另外,新課程的頒佈與實施為最佳化作業設計創造了重要的契機。學校、家庭、社會已為最佳化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也將會為此創造更佳的條件。

  三、研究構想

  (一) 研究內容

  1.調查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現狀,從學生作業有效性出發,分析學生作業的興奮點,尋找有效地激發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如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設計創造性的生活化作業等。

  2.探尋保持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當學生的作業興趣被激發起以後,為了穩定和保持這種興趣,也為了獲取他們完成作業效果的反饋資訊,可以採用競賽、交流等方法。

  3.挖掘教材特點科學地進行作業設計,科學地佈置作業。

  (二)研究物件

  在《作業設計有效性》預試階段和正式實施階段,將年級組的幾個教學班的學生及教師作為研究物件。

  (三)研究工具和材料

  準備階段:本課題以調查分析為主要方法輔以文獻法、問卷調查法等。調查物件以海門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為落腳點,分佈到各個班的課內外作業設計中去。

  實施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個案跟蹤研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課外的作業設計中。根據兩位對照班教師對同一課文設計的不同作業進行對比比較,結合課題研究,進行分析和對策歸因。保證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個性化讓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需要並開展一系列活動,並對幾個典型的好、中、差學生建立個案,跟蹤研究,以觀察此研究的效果。

  總結階段:以經驗總結法為主。這階段教師將以論文,結題報告等形式對這一研究作總結,同時展示學生作業實踐、比賽活動等照片。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 篇3

  生活有多麼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麼廣闊。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在教科書中學語文,還要在課堂外、在生活中學語文。要把語文學習伸向生活,在生活中融入語文學習,首先要認識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語文教育名言,揭示了語文和生活的深層聯絡。語文學習向生活伸延,尤其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更符合母語學習的特點,既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又能為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提供實踐機會。我們要儘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大語文教育環境,找準課內外知識的聯絡點,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書本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生活言語實踐的大課堂裡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建構自己的語文素養。

  一、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的必要性

  儘管我們已經走進了新課程,但在讀學生厭學現象也相當嚴重。語文教育面臨挑戰,這種挑戰,一來自一些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枯燥無味,二是因為學生的課餘時間大都被大量的作業以及各種形形色色的強化輔導班佔據,語文學習的時間基本框定在課堂裡,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的煩瑣分析和頻繁提問佔去了。這樣,學生學語文被束縛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語文教材裡。學生遠離社會生活實踐,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生活歷練。這是極具有害的。其實我們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後“練”出來的,而絕非是“講”或“聽”出來的。直接的社會實踐,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經歷,而且對學生意會大量的語文模糊性知識,對學生積累審美經驗,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他一週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去旅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他曾說“寧靜的夏季拂曉,我跟孩子們來到池塘邊。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朝霞那令人驚歎的美。於是孩子們感覺和體味到朝霞、拂曉、閃爍、天涯這些詞在感***彩上的細微差別。”(蘇霍姆林斯基:《帕大雷什中學》)在蘇霍姆林斯基這裡,對生活的直接觀察活動充滿了情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致,不僅體驗到生活的經驗,而且獲得了美感經驗。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為社會交際的工具、思維的工具、傳承文化的工具,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於社會生活,應用於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審美情操,培養“悟性”的有效途徑。因此,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既能增加學生的生活歷練,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可以消除厭學情緒,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

  二、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的方向

  人從呱呱墜地開始,要生存,要發展,第一學吃飯,第二學言語。要學習言語,就必須在生活中學習,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人的一生可以不學其他,但不能不學語文。但事實上,一個人學習語文並不是從進入學校開始的,也不是離開學校就結束,而是隨時隨地都有著語文學習。社會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也是語文學習的補充和伸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課程,語文學習是一種母語學習”。依據母語學習的習得規律和語文能力形成的特點決定語文學習應該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學習母語的最大特點和優勢就是在母語環境中透過使用母語來提高讀寫聽說能力,這一過程在語言學理論中被稱作母語習得。學生學習言語,說到底,就是為了運用母語更好地生活。因此,學習言語,就要遵循母語的習得規律,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僅限於課堂之內。事實證明,課外社會生活中的言語活動,不論言語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就數量和範圍說,都大大超過課堂的學習。據研究,學生一天生活中的說話量抵得上兩個學期的課堂說話量;學生課外的閱讀量超過課堂閱讀量10倍以上。這說明要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僅靠現有的課堂活動量是遠遠不夠的。

  三、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的內容

  古人云:“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也可以說,處處留心皆語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國內外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能成為語文課程資源。”語文學習能否向生活伸延,關鍵在於有沒有一雙發現課外語文學習資源的眼睛。

  語文學習再也不是僅僅“讀教材”,再也不只鎖定在教室裡。有語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會有語文學習活動;有社會交往的地方,就能進行語文實踐。語文教育不能在沸騰的社會生活面前關上大門,畫地為牢。語文教育必須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呂淑湘先生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邊有廣告牌;買東西,附帶有說明書。到處可以學語文。”顯然,學生的語文學習就要在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動態的學習環境中進行,而這種環境不能單從表面的時間和地點上交換方式,還要從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上有利於學生的言語學習。如讓學生從報紙、雜誌、書籍、電視、廣告、標語、地名、歌詞、風俗等方面感受,分析後獲得知識。

  四、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的意義

  茅盾先生有句名言:“書本上的知識而外,尚須從生活的人生中獲得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並不侷限於課堂語文學習,透過課外閱讀、寫作、口語文交際、社會實踐以及各種傳媒等,都能夠為學生語文索養的建構提供一個發展平臺。社會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雖然語文學習可以與生活相聯絡,但並不就等於生活。學生的生活言語實踐多是在無意識、無目的的狀態下進行的,有些言語甚至是不健康的,不科學的,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如在學生中傳開的灰色流言:“學習苦,學習累,學習還要交學費!……。”因而,必須對學生的生活言語實踐加強指導,拒絕灰色訊號對學生的言語干擾,不能只顧及課堂語文學習,而置課外生活言語實踐於不顧。

  語文學習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生活言語實踐提供了一個與現實生活,與他人交往對話的情境。學生在歷練中積累經驗和體驗,滿足和發展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施展。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求真、去揚善、去審美、去探索、去創造,並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世界,達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此,就要拓寬語文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參加生活言語實踐,體驗生活,紮根於現實生活。

  正如劉國正先生所說:“在課外的天地裡,學生得到語文訓練的機會很多很多,是課內所不能比的。”只要我們善於把面臨的時空與事物和語文學習相聯絡,朝著語文學習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的方向去開展語文學習,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 篇4

  背景及意義

  1、語文學科功能的異化。

  如果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是什麼”,那麼語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應該是“語文是什麼”。簡單講,語文就人為了參與社會生活所掌握的溝通工具,是使人思想豐盈,情感愉悅的精神食糧。學習語文既是對前人精神財富的繼承,又是對現實生活的品悟。但是,每當論及語文教學,往往令國人痛心疾首。現實中的語文早已失去了她本來的靈性與俊美,變成了應試的奴僕,變成了家長、老師為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變成了繁重的課業負擔,變成了冷酷的馴化和空洞的教條……表現到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就是繁瑣分析、死記硬背和解題訓練。教學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標新立異、賞心悅目,惟獨忽視了語文學習的本原——兒童該怎樣學語言。

  2、機械、封閉、枯燥、功利、壓抑——傳統語文教學種種弊端之湧現。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命活力。教學就語文而語文,從課文到課文,語文與生活分離,知識與精神對立。重視了知識的學習,卻忽略了活動與生活;重視了教師的講授,卻剝奪了學生的探索與創新;重了結果,卻輕了過程;追求了考分的回報,卻忽視了整體素質的提高。對學生來說,真是“語文語文,讓人頭疼!”這種激烈的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冷靜地對語文課堂進行反思,必須儘快尋找一種適合兒童的語文教學。

  3、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召喚。

  生活在知識經濟社會里,人們不再是文字的奴隸,也不能滿足於艱澀的書齋語文,而是具有主動品質和強烈的自我表現精神,具備不斷學習的延伸能力和汲取資訊的生存能力。能透過語言積極與人交往,拓寬自己的發展空間,能將語文應用於各種特定的生活情景。語文不僅是享受物質生活的手段,更應是個人充實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於這樣的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改造現有的語文學習。

  4、堅實的理論基礎。

  活動教學有著堅實、廣泛的學術基礎,其支撐理論主要是前蘇聯列昂節夫等人提出的“活動—發展”理論。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中提出“從事實際生活,讓感官成為理性的嚮導,培養孩子愛好學問的興趣和發現的能力”等主張。裴斯泰洛其的“教學要適應自然,頭、心、手和諧發展,強調人體感官活動和直觀教學”。杜威則認為“發展並不是僅僅從心靈裡獲得某些東西的意思。它是經驗的發展,發展成真正需要的經驗。發展的中介是活動。”維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確提出“活動—個性”理論。另外,我國的“情境教學實驗”“小學語文自學輔導實驗”等語文教學改革也為活動教學提供可靠的實踐基礎。

  研究目的

  以“主動性”和“全面性”為認識起點,我們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活動促發展理論為指導,這樣描述語文活動化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拓展學習時空,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索、創新為基本特徵,透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教學方式”。確立如下研究目標:

  操作目標:

  1、從兒童的發展需要和語言學習的本質規律出發,確立全面的語文教學目標觀。

  2、從實踐中探索,從觀念上把握“活動”的本質內涵,提升教學觀、學生觀。

  3、構建基於“活動—生成”的語文活動化教學正規化。

  4、探索適合兒童學習語文的“活動方式”,使活動化教學成為一種可操作的教學方法。

  5、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學語文綜合活動體系。

  發展目標:

  1、使每個兒童都能在生動、多樣、探究性的活動中建構語言。使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都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應有的發展,享受到語文的樂趣。

  2、在處理好“雙基”與能力、知識與情意等關係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兒童的語文學習質量。

  3、促進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積極改造自己的課程觀念,提高教學能力,特別是形成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專業意識。

  研究內容

  1、關於課程目標的拓展與深化

  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是教學改革的靈魂,因而具有導向功能。從目標層面思考教學問題很有必要。

  活動教學確立了新的兒童觀。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建構語言的生命體。語文教學也不僅是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活動,還是憑藉語言學習發展語文素養,形成生動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過程。因此,其目標內涵得到了放大。

  活動教學的意蘊在於教學更是一個過程,是生成性的。語文教學本身包含豐富的發展價值,而不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給學生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活動載體,比如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對“預習引導”“小組對話”“綜合實踐”“體驗表達”等活動的嘗試,在活躍課堂的同時,也明顯增強了教學本身的張力。

  基於此,我們構架了語文活動教學的目標體系:

  基礎性目標:思想教育、基本知識和技能等

  發展性目標:交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方法、資訊素養、創新精神等

  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從這兩條線索構建教學目標:從教學內容角度,提煉基礎性目標;從教學過程、兒童學習方式維度,挖掘發展性目標。

  2、關於語文活動教學的模式構建

  構建語文活動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學是個開放的過程:以對話式課堂活動為主,又包括課前的準備性學習活動,以及課後的實踐延伸活動。

  課堂是紐帶、橋樑,而不是全部:課堂是為具有不同經驗基礎的兒童創造的一個對話、共生的場所,是一個交流成果、分享經驗、溝通情感的平臺。具有對學習思路的策劃功能、對學習成果的展示意義和對學習疑難的研討作用。

  開放的課前預習、開放的課堂互動、開放的拓展性實踐

  關於課前預習:教學必須建立在充分的個體學習基礎上,但有限的課堂難以提供足夠的獨立學習時間。因此,應大力開發課前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預習活動。這不僅為課堂學習夯實了基礎,也是學生感悟語言,學會學習的很好機會。不同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語文水平、獨特體驗設計自己的學習。這一過程主要包括初讀課文,蒐集與課文相關的寫作資料及其它學科知識,尋求與課文相匹配的生活經驗,整理預習筆記。

  關於課堂互動: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合作的過程。語文活動教學就是學生在建構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參與性,培養科學態度、合作精神,生成鮮明個性的過程。課堂基於學生的“閱讀期待”,緊密結合預習基礎,圍繞問題展開的對話活動。因此,在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板塊:展示預習成果(學會了什麼以及怎麼學會的)——交流疑問(相互質疑,篩選難點)——在老師的組織下研讀重點、難點段落(重視自讀理解以及豐富的體驗活動)——協商實踐作業(結合特定的教學內容以及課堂上新出現的問題,組織綜合性學習)。

  關於課後實踐:教材只是個載體,或者是個生長點。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實驗教師緊密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經驗,融合我校的擴充套件閱讀特色,開展多姿多彩的綜合活動。這樣,將課堂延伸,將教材放大,帶領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學習生動有趣的語文。

  3、語文活動化教學策略的探索

  活動化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透過實驗研究,我們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動策略。

  預習引導策略:預習為學生的獨立閱讀提供了寬鬆空間。這不僅有利於適應學生的多元智慧,培養自學能力,同時也是充分利用學生個體資源的積極措施。重視了預習,是落實“先學後教”原則的重要體現。實驗班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預習習慣。自三年級始,對預習進行更加系統的指導,每個學生備有專門的預習本。從讀通課文到讀懂課文,從讀有收穫,到讀有疑問,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終達到自能學語文的能力。

  具體講,該策略的研究內容包括:

  (1)預習指導的漸進性(低年級,讀通課文,讀懂句子;中年級,讀通課文,讀懂自然段,開始學習查資料;高年級,基本讀熟課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內容,能結合預習簡要地發表看法。)

  (2)預習資源的開發:合作資源(家庭式、小組式)、資訊資源(家庭書櫃、教室書吧、學校圖書室、網路、電視材料等)

  預習展示策略:經歷了充分的預習,學生都是懷著強烈的表現欲參與課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創設展示的舞臺和交流的平臺。這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也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借鑑,互相啟迪,從小學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具體步驟是:二讀(自主讀課文、讀生詞)三說(說文章的相關材料、說自己讀懂什麼、說自己是怎麼讀懂的)一問(問預習中的疑難問題)

  問題對話策略:教學是師生多邊經驗的耦合。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露自學過程中的疑問或困惑,結合自己對教學材料的理解,引導學生篩選話題,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之處引導學生展開研讀。可採取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大組交流等。圍繞問題展開教學既是教學的主旨,也是課堂的主體部分。

  實踐體驗策略:活動教學遵循“活動—發展”“做中學”的原則,以各種形式的活動來解放兒童的肢體,打破傳統教學的沉悶,煥發出勃勃生命力。根據不同學習內容和語言訓練的要求,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活動方式,調動學生的手、口、眼、耳、鼻、腦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語文學習。比如:操作實驗活動、遊戲表演活動、歌詠繪畫活動、觀察欣賞活動、討論爭辯活動等。

  語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動都必須體現促進兒童語言發展這一宗旨,都必須圍繞“語文”這一核心展開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如:吟詩會、想象作文、圖文日記、設計校園警示語、學寫調查報告等。

  4、語文綜合活動的設計

  語文綜合活動的開發與實施是本課題的重點之一,旨在拓寬學生語言學習途徑,增加語文學科張力。結合本校的擴充套件閱讀特色,我們進行了“專題閱讀”的探索,確立了以下設計思路:與教材聯動、與課堂連結、與生活融合、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詳見附件《專題閱讀—關於課外閱讀指導的一項有益嘗試》)。

  實施階段

  1、課題生髮階段

  xxxx年,我們參加了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活動教學第二次研討會”,觀摩到了形式新穎、別開生面的語文教學。同時感到我們的教學中存在著壓制主體、形式單一、功能單薄等諸多弊端。於是,產生了以活動化思想重構語文教學的設想,並有意識地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同年,省實驗小學驗收組的專家以及前來觀摩的西場小學老師聽了我們的課後給予較高評價,增強了我們的研究信心。

  2、課題立項初期

  xxxx年本課題被立項為縣級教研課題,在我的邀請下一些低年級的老師很樂意地參加到研究中。活動教學首先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熱熱鬧鬧地展開了,並很快產生了明顯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視野更加開闊了。劉金霞、周志華、李進紅等老師應用活動思想設計的語文課在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及各類公開教學中引起很好的反響。

  3、實施探索階段

  xxxx年至xxxx年,伴隨著實驗向中、高年級的推進,我們對“活動”內涵的認識也在不斷地加深。從低年級追求形式的多樣,向高年級研究性閱讀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課前預習、課堂互動、拓展實踐”的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4、總結反思階段

  xxxx年,我們對前階段的實驗研究進行了梳理和提升。有著豐富教研經驗的王時福校長和王亞主任提出了寶貴意見,幫我們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膚淺。最終,我們概括了“語文活動化教學研究”的重點領域:目標內涵、預習指導、課堂互動、綜合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 篇5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有人概括為“教師難教、學生難學、考試難考、成績滑坡”,有人則概括為“重教輕學、重知輕感、重左輕右、重內輕外”,甚至還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樣的概括,都說明了語文教學中學存在著理念僵化、模式陳舊、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我們只有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模糊性、週期長時性和內容綜合性等重要特徵,只有正確面對語文學科在當下環境中具備的資源豐富、思想多元、載體紛呈等現代特徵,才能教好語文同時也讓學生學好語文。

  隨著資訊社會的到來,網路媒體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人們學習和生活的基本環境,它必然帶來現代語文教育的科技化,這是教育的發展規律。無論是從網路語文資源的豐富性和網路語文學習的個性化來看,還是從教學雙方非課堂時間對網路不自覺的沉迷而帶來的潛在效果看,語文教學已經到了必須正視現代與傳統的境地。但中學語文教學由於種種原因而形成的事實卻是一方面似乎拒絕科技時代的到來,迷信著語文是“覺悟的藝術”的傳統;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將科技對於語文的作用神化了,以為科技是無所不能的,忽視了人類是思想的動物的基本道理。面對以網路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兩個極端認識,我們的語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質問和失落。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始在作為現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網路與作為傳承人文精神重要載體的語文之間尋求一種契合,試圖從媒體教育功能的維度去探索運用網路環境改良中學語文教學之道。

  在四年前的課題建構階段,當時的中學語文教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尤其是意識到必須著手進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當時的基本狀況是,對網路環境、建構主義、研究性學習和語文教學的認識還是基本孤立的,最好的研究者們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間兩兩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績。當時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網路教學的基本特徵、普遍模式和教學設計等,二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學習特徵、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等,三是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理論建樹上的代表人物分別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探索進入到一個階段之後,開始有人將建構主義理論作為這些實踐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加以闡發,於是三者開始走向融合。問題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學科課程與其它因素整合的具體實踐比較缺乏,理論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瞭,建構主義指導下的網路語文教學的主要特徵、基本模式和教學設計應當是怎樣的,是否具備其獨特性,對於改進當前語文教學有哪些作用等等。本課題實驗從此出發,尋求整合與創新,試圖獲得有益於當代語文教學的某些策略。

  2.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立足於網路環境與語文教學的內在聯絡,將網路引入語文教學,研究資訊科學與語文教學的科學耦合,提高語文教學的現代化程度,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建設者;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將建構主義引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網路社會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二、課題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基於網際網路絡,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建構主義理論的自主建構原則。課題實施之前和過程中,我先後界定了本課題的一些基本概念,這樣有利於課題順利而科學地開展。

  1.網路環境

  在本課題研究中,網路環境一方面指構成教學環境有機因素的各種網路技術,包括網路自身和以網路為載體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後期興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運用網路技術營造出來的教學環境或教學賴以開展的背景。網路環境除了上述技術性和情境性上的意義之外,還具有作為時代文化的背景性意義。形象地說,盛行網路的技術產生生了盛行的網路文化,網路環境是網路時代的空氣。本課題實驗主要依靠因特網和校園網實施教學活動。

  2.語文教學

  在本課題研究中,“教學”這個概念在教與學兩個主體方面均被賦予新的內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師必須進行的講授行為,但應當更多地理解為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學”也不排除學生必須接受的基本灌輸,但應當更多地理解為學生的自學與研究。這種語文教學更多地以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狀態呈現出來,而且始終受制於網路環境。

  3.網路課堂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課堂”是師生雙方的主要活動陣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課題研究中,“課堂”的外延擴大了,內涵也有變化,它是運用網路環境開展教學的時間與空間的總和。一般情況下,這個“課堂”是在網路教室或電子閱覽室,甚至可以說就在網路上,在某一個專題網站或者BBS上,即所謂“網路課堂”。實際的課堂建在網路上,網路中有虛擬的課堂,這是網路課堂的兩重含義。

  4.語文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跨學科或跨領域的綜合性的學習方式,而語文研究性學習既有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有作品學習過程的研究式學習,也就是說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尋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語感的培養和積澱的“品味”式探究。作為課堂學習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有三個特性:主體性、研發式、全員性。即,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求知;以研究發現為主要學習方式,透過研究發現規律技巧,課文和社會都是研究的物件;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但學習的內容會有個性化的差異。本課題重在探究從教材出發的語文研究性學習,而且是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以網路為主要教學環境的語文活動。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 篇6

  一、課題的提出

  自主學習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率先興起於西德,後風靡於歐美,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全球的中小學教學實踐。我國雖自古就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不悱不啟、不憤不發”之說,但作為一種教學方法,遠遠沒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國家提出新課標新課改以後,才在國家課改實驗區進行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實踐,我們作為國家第二批課改實驗區的學校,在積極推進課改工作中就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農村中學生學習資源匱乏,無法上網查資料,如何實施自主學習,如何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成了擺在我們農村中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首要問題,於是自20xx年6月以來,我們學校語文組全體教師在吳惠平同志的帶領下進行了《農村初中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一安慶市級語文課題的實踐研究,本課題分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和總複習教學等五個方面的內容研究,我本人所做的是總複習和文言文閱讀兩方面自主學習的課堂實踐工作。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自主學習能力,包括自我篩選設定目標,自我尋找學習內容,自我確定學習方法與途徑以及自我管理學習過程是素質教育在個人能力開發上最重要的目標。

  2、兒童心理學理論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創新精神被放在了首要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儘快地把學生從過去單一接受型學習方式中解放出來,推上多元化軌道。

  3、體驗成功原理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都有成功願望,而且都希望得到他人認可。成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多次成功體驗可以促進兒童學習興趣養成以及學習積極性提高,這裡所指“成功”是學生個體主觀能動性積極嘗試的結果,是生生合作互動,師生合作互動共同提高的結果,體驗成功是學生進行學習內驅力,是促進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產生的根本動力。

  三、預期目標和效益

  1、透過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潛力和積極思維,個性思維,求異思維,張揚學生的個性,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2、透過自主學習,改變學生語文學習的模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鑽研,使語文課堂教師的一言談為學生的眾言談,啟用課堂氣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鍛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3、透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競爭等現代意識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中進步,在學習中提高,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變知識為技能,變能力為素質,從而全面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研究的基本內容

  1、研究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理論、宗旨、撰寫有關論文。

  2、研究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方法與模式。

  3、研究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堂教學形式轉變的銜接。

  4、研究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關係。

  5、研究自主學習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係。

  五、主要實驗活動

  20xx年5月——20xx年9月

  閱讀教學:整體閱讀、強化預習

  講讀教學:注重整體,以問題強化理解

  20xx年9月——20xx年4月

  閱讀教學:整體閱讀、重點感知

  講讀教學:重點部分以問題促學(上示範課)

  寫作教學:增強課外閱讀、記筆記

  20xx年4日——20xx年9月

  語文複習中的教師引導、自主整理

  話題-想象作文的寫作(上課、交流)

  20xx年9月——20xx年2月

  歸納語文教學中自主學習的方法

  讀、寫、練結合的習慣養成(問卷調查)

  20xx年2月——20xx年10月

  進一步培養讀、寫、練習慣的養成

  20xx年10月——20xx年4月

  歸納整理研究成果

  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講座、經驗交流)

  20xx年4月——20xx年9月

  歸納整理相關研究成果

  相互交流經驗、校內推廣

  撰寫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六、實驗結果,教改之花盛開,課題研究結碩果

  1、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意識,透過實驗,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了其內在的學習動力,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承接課題研究任務後的兩學年裡,語文學科無論是在中考中還是桐城組織的學年調研考試中,成績都較以前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安徽省組織的初中-想象作文競賽中連續兩年獲安慶市級獎勵各四人。

  2、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排斥小組合作,合作和探究是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開展的。自主學習中包含了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21世紀,競爭與合作並存。積極的合作意識和有效的人際交往能力是新世紀人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但是我們的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受到父母們的精心呵護,養成了“惟我獨尊”的習慣,不懂得也不願與人合作。但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就會遇到許多問題是僅僅靠個人力量無法完成的。這就迫使他們在學習中形成團結合作的關係,資源共享,一起進行討論交流,在與同伴分工合作的過程中,逐步懂得了合作的重要,並由此主動去學習,掌握與人溝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3、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當今世界已進入資訊時代,資訊就是學習的資源,人們需要掌握大量的準確的資訊,來調整自己工作和學習的思路,確定自己新目標。而以往的語文學科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承,學生採用的是被動的接受式,第二學習方式,學生無需尋找自己需要的資料與資訊,從而導致學生收集、利用資訊的意識淡薄,能力減弱。而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為了完成某一課題,需要利用多種途徑,多種手段來獲取資訊,並根據需要處理資訊,恰當的利用資訊,運用語文的知識完成自己的自主學習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強化。

  4、透過課題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教育科研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參加課題實驗的教師撰寫教學論文共24篇,其中在省級刊物發表的四篇獲桐城市三等獎以上的有11篇。

  5、透過實驗提高了教師教學業務水平,教改能力和教學的基本技能,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減輕了師生過重的負擔,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形成了較為濃厚的學習氛圍。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 篇7

  【內容提要】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兩種傾向:

  1、把語文課上成語言分析文字訓練課;

  2、架空語言材料,一味“創新”的教學狀況。特進行“感悟—積累—運用”三層次的研究。本課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為文獻查閱為基礎,實驗法為主,調查法為輔,透過研究過程中的個案分析、實驗資料統計、經驗總結等手段進行研究。從而研究出品讀悟詞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關鍵語詞串聯等積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運用五法,此外還構建我校“三層次”基本語文教學模式。透過研究,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養成課內外自覺積累的意識、能力與習慣,提高語文閱讀和寫作水平,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有長足的進步。

  【關鍵詞】

  感悟積累運用 教學三層次 讀寫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展開後,語文教師開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學觀念與行為,逐步認識到語文教學根本任務在於“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可見,要實現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總目標,離不開學生親身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感悟語言材料中的人文內涵,積累、內化語言,從而獲得提高。在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能力的發展,已成為教育者關注的研究方向。

  但實際教學中,語文課堂存在兩種傾向:

  1、把語文課上成語言分析文字訓練課。

  2、架空語言材料,一味“創新”。無論哪種傾向,學生多難於真正感受語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幾方面因素:教師是否準確把握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否認識到學生必須成為語言學習的主體,以及實施“感悟、積累、運用”語文教學模式與方法等。

  從語文教育的特點看,語文課程人文內涵豐富和實踐性強,並對識字寫字、思維發展等多方面形成影響。《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是收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語言、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現代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語言的認識是一個“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在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中,要避免繁瑣多餘的內容分析,轉向“感悟、積累、運用”——這個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途徑。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能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情感是語文教學的根”,在情移心動的前提下,易於他們自覺進行知識、情感積累、語言內化。有積累作為基礎,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積累、運用”具有學習的層遞性,構成了語文教學中逐級推進的課堂教學“三層次”。

  課改關注教學中的三個緯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語文教學中的“感悟、積累、運用”不僅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同時也在尊重學習者主體地位這一點上與三個緯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識為基礎,知識的點滴積累,決定著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識塔基的寬度和厚度,決定著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強度。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華曄”(韓愈《答李翊書》)說的是同一道理。學生在對文字積累、感悟、運用的同時,文字中那鮮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發展。傳統語文教學非常重視學生對精點書面語言的感受和積累,在大量感受和積累的基礎上才“開講”。開講,即對語言材料作些點評,旨在幫助學生領悟語言運用之妙。在講的過程中,還重視學生的自悟,引導他們藉助吟詠,從而“披文入情,緣情語文”。現代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當學生的背誦量達到了課本的4.5倍時,才有可能形成語文教學的一條途徑,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

  我校語文教研組因而提出了《關於“感悟、積累、運用”語文教學三層次研究》這樣一個順應時代潮流的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闡釋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內容:

  ①.如何透過科研促進教師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提高教師的素質。

  ②.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構建樂學機制,使學生從苦學變為樂學語文。

  ③.從大量的閱讀入手,探索促進學生感悟、積累的方法並規範學生語言積累,為內化和遷移語言打下基礎。

  ④.探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增強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多種途徑。

  ⑤.探索“感悟、積累、運用”的交合點及交合方式,構建有理論支撐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闡釋和界定

  ①. “感悟”、“積累”和“運用”的內容:

  感悟,即感受領悟。“恍然大悟”、“涵詠品味,妙由心悟”是對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學中就是讓學生知有所獲,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積累,指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語言積累兩方面。

  運用,指學生能把積累的語言在生活、學習中靈活的運用

  ②. “感悟”、“積累”和“運用”的相互關係:

  感悟語言是基礎,是前提;積累語言是準備,是保證;而運用語言才是終極目的。我們只有把語言的感悟、語言的積累、語言的運用有機地融和於閱讀教學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3.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

  教育教學公理、《綱要》《課標》的有關論述以及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丁有寬的“讀寫結合”,江蘇李尊棟和李郭忠兩位老師研究的“四讀、四培養”等作為主要的理論依據。

  4.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對語文教學“三層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顯語文字色,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注重對文字語言的“感悟”——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加強語言和知識的“積累”——厚實學生的底蘊;強化感悟積累後的“運用”—— 切實地提高學生的說寫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過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物件

  研究物件原為我校8個教學班,即本課題組8位執研教師所在的教學班。中途三位教師調離我校,又有一位教師參入研究,一年後,這位教師也調離我校。2006年課題組橫向發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語文教師推廣,課題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運用

  本課題定位在對“感悟、積累、運用”語文教學三層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為文獻查閱為基礎,實驗法為主,調查法為輔,透過研究過程中的個案分析、實驗資料統計、經驗總結等手段進行研究。

  3.變數及其操作定義的具體界定:

  (1).自變數

  ①.在實驗教師中進行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具體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名言警句,並熟記在心;每月開展課題小組的學習活動;上科研研討課;參加實驗設計等。

  ②.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精心設計並開展各種的教學活動。具體方式:

  鼓勵學生進行摘抄、寫讀後感、做手抄報等,上用於交流展示的語文實踐活動課,進行各種主題的語文競賽等。

  (2).因變數

  ①.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及教學能力的提高。

  ②.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品詞、品句、品讀的能力;語言、生活積累;說寫結合)

  ③.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語文學習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過程

  1.參加本課題實驗的人員:庾群若(副校長)、曾海霞(副教導主任、語文教研大組長)、彭素香(副教導主任)、江冰(語文教研組長)、黃彩瓊(語文教師)。

  2.實驗程式

  ①. 研究實施前期階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召開課題開題,參加總課題組組織的培訓班、觀摩學習活動,轉變執研教師教學觀念;研究具體的研究目標,制定詳細務實的實施方案;透過調查問卷、收集原始資料;進行第一階段相關內容的研究。

  ②. 研究實施的中期階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

  根據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組織教師學習有關理論知識,結合教師自身課堂教學活動,結合學科教研活動,結合學校舉辦的課堂教學研討、展示、競賽等活動,積累研究事例和資料,根據研究的進展,進行階段性總結。

  a.立足以人為本,構建課題管理機制。

  課題組以學校主管教學副校長為組長,按照“教導處——課題組——教師”的執行體系,層層分工,責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課題實施方案。

  b.組織教師學習有關理論和知識。

  在調查中發現課題組成員對課題內容認識不足,為此,我們印發資料,採用組織學習和個人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幫助教師提升對“感悟、積累、運用”的理論認識,開拓視野,放飛思想,豐富研究的方法與途徑,使課題研究深入、有機地展開。幫助教師提升科研理論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為課題研究提供技術性的支援。

  科研結題報告 ·德育結題報告 ·課題結題報告 ·怎樣寫結題報告

  c.結合校本教研活動,開展課題研究

  近兩年來我們結合校本教研活動,開展課題研究。促使教師能從平時課堂教育中反思,習以為常的工作狀態,在課堂中帶著研究的眼光,帶著全新的理念走進新課程,實現由職業向專業的轉變。

  ③. 研究的總結階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

  整理各種資料,撰寫結題報告,迎接結題工作。

  在課題研究中,多次組織教師到拉堡實驗小學參觀學習,吸取經驗指導課題組開展研究;積極參加每一次總課題組舉辦的活動,活動結束之後寫學習體會,或者開展“沙龍”研討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 教師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課題實驗使實驗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法不斷更新,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他們在學校舉辦的各類賽教課中分獲一、二、三等獎,彭素香老師獲柳北區青年教師賽教課二等獎,董燕老師獲柳州市的賽教課二等獎。同時,實驗教師的教學理論和經驗也不斷豐富,撰寫的十幾篇論文、案例、教案分獲國、省、市級一、二、三等獎。

  (二)、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語文學習能力得到長足的提高

  四年來,學生的閱讀興趣明顯增強,閱讀方法得當,閱讀面及閱讀量有了極大的提高。前測中,有50%的學生閱讀興趣不大,閱讀是父母逼著讀,為了完成作業而讀;60%的學生只閱讀卡通故事、動畫故事、武俠小說、戰鬥故事等,而且只看情節,不重文采;70%的學生一、二個星期只看一本書,也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90%的學生沒有閱讀方法。而後測中,100%的學生都喜歡主動閱讀,閱讀面廣泛,幾乎涵蓋所有體裁的文學作品,閱讀量達到每週三本以上課外書籍;而且學生都能有意識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學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達方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養成了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透過“說真話、真事、抒真情”系列訓練,寫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實驗班學生的習作質量高,每學期作文比賽都能獲前三名,遠遠超出對比班的習作水平。2005年參加全國創新杯作文賽有四十多人獲獎。

  (三)“教研”、“科研”一體化

  教師科研源於常規教學,因此,近兩年課題研究向全校語文教師鋪開,與常規教學水乳相融,同步進行。課題組還聘請原教科所副所長黃耀光老師做專業引領,開展了“週五研討日”活動。全體語文教師圍繞專題“語文教學的三層次感悟、積累、運用”進行教研,每一教研組先在組內備課——大組備課,專家指引——小組反思,再次備課——執教老師上課、聽評課、反思——修改教案——在同行班內繼續執教,反思——形成精品教案。例如《梅蘭芳學藝》、《小露珠》、《烏鴉喝水》、《伊索寓言》等已形成我校的精品教案。“週五研討日”受到老師們的極大歡迎和兄弟學校的關注。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 篇8

  初中“中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探究”課題開題後,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已初見成效,現將實踐研究過程及結果彙報如下:

  一、開題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習內容分為“綜合性學習”、“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並列的五大板塊。

  “綜合性”學習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新領域,被公認為我國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過去,我校語文教師對如何上好綜合性學習課,指導學生搞好綜合性學習和實踐活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雖然也做出一些嘗試,但由於沒有實踐的'深入研究和系統的理論指導,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效果不佳。據調查,許多教師把教材中設計的綜合性學習內容當作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來做,還沒有深刻理解綜合性學習的真正含義,不能聯絡本校本地的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學習實踐活動。也有一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綜合性學習在語文學習中的地位和價值,教學內容老一套,教學方法憑經驗,對綜合性學習態度冷淡,急功近利,應付考試,沒有把教育的終極目標放在人的全面發展這個基本點上。基於此種情況,我校語文教師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的課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學生透過交流、協作、發表演講等活動,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深化、擴充套件、創造了與他人的協作化和知識的共享,實現了學生的生成性學習。學生學到的,既有學生自己透過親身體驗所獲得的知識,也有透過其他學習者展示的他們親身體驗所獲得的知識,這些都將極大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我們期望透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另一個目的就是提高教師對語文課程改革的認識,推動教師切實有效地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提高語文教師綜合素質。力圖在實踐中探索研究,總結經驗,創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系統理論。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升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提倡”。

  2、《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3、現代教育特別重視人的發展,重視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傳統課堂教學已不太適應學生髮展的需要。從教育學方面來看,學校教育的任務和目的在於由知識向能力遷移,學以致用。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實踐能有力地促進學生把學過的語文知識消化、吸收並轉化為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本課題研究重點探討老師和學生(七九年級)如何在課內外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具體包括:

  (一)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

  1.活用文字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資源有這樣的表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辯論會、研討會、表演戲劇,圖書館、展覽館,佈告欄、報欄、各種標牌廣告,等等。文字是學生語文學習最主要資源。利用好文字資源,開展綜合性語文學習,是學好語文的重要途徑

  2.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語文學科不再是其他學科工具性學科,而是能複合其他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學生語文知識的獲得,學習能力的提高,語文素養的養成,不僅僅是透過語文課本,而是透過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與學生生活體驗、社會生活的聯絡。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突破學科界限,加強與各學科的聯絡。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3.加強語文學科與社會生活的結合。

  利用當地自然風光、民俗文化,開發綜合性學習資源。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風光、人物古蹟、風俗民情”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題的資源,商南是秦豫鄂三省交界地,融秦豫楚文化為一體;這裡有生龍寨、文昌閣等人文景觀;這裡有雄奇的金絲峽、有名揚全省的上倉坊、玉皇山森林公園等自然風光;有端午、重陽、民間戲曲等文化……這些自然、社會、人文等地方資源,是語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源泉。

  (二)探索新型的學習方式課題研究的方法途徑

  1、實驗法:每個年級選五個班作為實驗基地,透過對實驗過程的控制與調節,經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得出初步結論。

  2、文獻法:廣泛蒐集整理有關的資訊資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素材。

  3、對比分析法:從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的角度,對照課程改革的要求,透過對實驗班和普通班的對比,明確做法的科學性和改進措施。

  4、經驗總結法:發現提煉概括實驗過程中的做法和經驗,透過理性的思考與分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

  1、組織全校語文教師參加新課程理念的通識培訓,舉辦關於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的專題講座。

  2、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

  3、對課題組成員進行教科研方法培訓。

  4、建立課題指導教師隊伍。

  (二)課題起動階段

  組織課題組成員進一步學習理論知識,研討課題實施的策略。明確分工,並撰寫開題報告。

  (三)實驗階段

  20xx年9月我校確立五個實驗班和五個對照班。同時成立課題研究小組,10月份實施教學實踐。根據學生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知識能力基礎,在活動安排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七八年級段以教師主導的活動為主,以口頭表達教師要求的活動過程中所見所聞所想,儘可能地讓學生在表達時有自由選擇的餘地;九年級學生能按照教師規定的範圍和要求相對獨立地完成活動,在規定範圍內有自己選擇研究、體驗物件的自由,有書面的活動記錄和認識體會,有活動過程中必要的設計活動和實踐服務活動,提倡使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掌握基本的調查、資料收集的方法,並注意科學性;同時在學校提供的大的選題範圍內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研究課題,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研究活動,要求整個過程符合科學的一般規律。到20xx年1月底,完成第一階段的實驗,要求每個實驗班完成二至三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各實驗教師要注意做好活動記錄和反思。20xx年2月完成《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例》兩則,經驗總結一篇,並在全校交流討論,形成共識,調整完善下一階段課題實施方案,撰寫課題實驗階段報告。實驗階段的主要成績:

  1、對綜合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方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收集了大量反饋資訊,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

  2、實驗教師設計了一些校本綜合實踐活動案例,這些案例收集在校本教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共三冊,兩本課內,一本課外)中,部分方案在優質課、公開課中受到一致好評。

  3、師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並在活動中有許多新思考、新發現。

  4、實驗教師在課題研究活動中得到了鍛鍊,積累了經驗,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都有所提升。

  (三)深入探究階段

  20xx年3月5月,繼續實施完善後的課題方案。20xx年6月,在全校舉行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新模式”公開展示課,結集編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論文集》一本,並開始進行進行了課題研究總結。

  透過本階段的深入實踐與探究,實驗教師一致認識到: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內容,活動過程、活動的時間與空間以及活動結果的展示都應是更加開放的。活動中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也應該是更加開放的。綜合性學習應遵循結合學生實際,在確立活動主題和設計過程時,應體現語文學習的階段性和漸進性。關於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教師不能將活動結果作為評判學生的統一標準,也不宜將學生的活動結果進行比較,分出幾個等次來,而應從學生參加活動的態度、情感以及參加活動時的能力、行為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六、課題研究的成果

  (一)初步總結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六條原則

  1、開放性原則:教師在指導學生活動時,要擺脫教材的束縛,保證活動內容的豐富多樣性與可選擇性,活動形式不拘一格。活動結果的表現形式要靈活多樣等。

  2、自主性原則:活動主題的確定,活動目標的確立,活動形式的選擇,都應放手讓學生自主決定,教師只當“顧問”、“參謀”的作用。

  3、綜合性原則: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求淡化學科界限,強調語文課程和其它課程的溝通,體現知識的綜合性。透過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水平,體現教育功能的綜合性。教師在評價學生時,不能把活動結果作為唯一標準,而應從學生參加活動的態度、情感以及活動時的能力、行為等諸方面進行評價,評價的綜合性。

  4、實踐性原則: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直接體驗。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突出活動的可操作性。並給學生留足體驗、探究、討論、交流、彙報、展示的時間。

  5、整合教育資源原則:把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融合起來,使研究性學習、社校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四大領域的內容彼此滲透,達到理想的整合狀態。

  6、面向全體學生原則:教師在綜合性學習中應有意識的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尤其要給弱勢群體以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每個學生都能分享到探索的艱辛與成功的喜悅。

  (二)為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這次課題研究,根據各班的具體情況,設計並實踐了一些綜合性學習活動案例,如“尋找散落民間的珍珠”、“古鹿城探幽”“春天之旅”、“奧運向我們走來”等案例,都能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靈活多樣地開展活動,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許多教師反思自己的經驗寫成了論文,有13篇論文在縣級以上刊物上發表,為我校進一步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三)提高語文教師理論水平和教學藝術

  透過實踐探索,實驗教師對新課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理論水平和教學藝術水平都明顯提高。我們在課題研究中發現,教師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對教育教學理念的學習、課題研討、活動研究,對新課程理念及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的理論認識得到了昇華,徹底扭轉了原有的重課本輕生活的舊做法,除了在課堂教學中自覺重視給學生創設活動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索,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動口說一說、動腦想一想外,還把語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生活中去,聯絡生活中的語文因子進行指導,讓學生自己真正認識到生活是個大課堂,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近兩年課題組教師指導學生各類語文競賽榮獲省、市、縣級獎勵20餘人次,教師論文20餘人次發表或獲獎。學校編印《學生作文集萃》三冊,收錄學生優秀作文200餘篇,較好展示我校學生作文水平。學生自辦語文手抄報500餘份,也充分展示我校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四)拓寬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

  在本次課題研究中,語文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和周邊環境,利用當地的自然風光、民風民俗、校園文化等,開發綜合性學習資源,極大地拓寬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使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的道理,並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留意生活、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全新的學習方式深入人心。

  經過一年的實踐,學生參加綜合性學習的積極性加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加了,參與活動的熱情不斷提高,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自覺意識不斷增強,合作探究、資源共享、分享成功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正深入人心,越來越表現出其優越性。

  (六)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經過一年的實驗,我校初中實驗班學生的語文素養明顯優於對照班的學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2)即席發言能力、寫作能力明顯增強。

  (3)運用網路收集、整理資訊資料的能力明顯提高。為這部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七、課題研究的啟發與思考

  本課題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於時間較短,有許多問題還沒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需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探討,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如何加強課內閱讀教學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聯絡,達到課堂內外的融合統一?

  二是如何使資訊科技更加有效地應用於綜合實踐活動?三是如何更好地處理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之間的關係?等等。

  本課題的實踐與研究是成功的。從實踐層面上看:它豐富了我校教師的實踐經驗,拓展了語文教學的思路,深入挖掘了校內外課程資源,加快了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師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鍛鍊了一批語文骨幹教師,使語文教學改革深入人心。從理論上看:本課題研究形成了指導我校進一步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一系列理論,雖然還不夠系統化,不夠完善,但無論在學生還是在教師發展方面,都具有廣闊的前景,值得廣大語文教師一試。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 篇9

  一、課題的提出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針對低段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續時間短這一特點,教師的教學就應儘可能有趣味性,更多地吸引學生的眼球。縱觀一些學校低段的語文教學,往往將重心過分集中於對字、詞、句語言文字的訓練,忽視比較全面的語文啟蒙教育,而且教學方法形式單一,缺少趣味。這與低段學生最具模仿性,可塑性大的心理、生理特徵不相適應,學生在幼兒園以遊戲為主,在遊戲中學習。而一進入小學,他們的學習活動急劇地轉變為以純學習方式進行。尤其是語文學習,入學第一課碰到的就是抽象、枯燥、難懂的漢語拼音,對於六七歲的學生來說難以識記,不少學生在幼兒園已接觸過漢語拼音,因此大部分老師開展複習性的教學,這枯燥的拼音教學要持續一個月。學生學習缺少興趣,常常處於被動接受。儘管老師藉助各種媒體來吸引他們,還是難以讓大部分學生在被動狀態下達到或接近教學要求。

  因此讓低年級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如果僅僅依靠多種媒體與各種方法顯然無法達到這一目的。基於以上的現狀,我們提出了“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滲透遊戲的實踐與研究”的課題。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遊戲教學,其關鍵在於建立開放的語文教學環境,實質則是著眼於人的發展,尊重學生主體性的需求。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還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此外,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由於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教師年齡偏大,教學裝置不齊全,課堂存在著教學目標比較單一的現狀——認知目標幾乎成了教學的唯一目標,忽視了情意目標,以及指向學生的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和交往意識諸方面的目標,忽視了教學目標的素質化。教學過程比較簡單——教師教的過程總是佔據著大部分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學的過程少得可憐或只是形式而已,教師仍然頑強地固守著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語文教育的過程也便成了學生跟著教師去構建完整的知識系統的過程,語文的應用能力、學習語文的態度被粗暴地淡化了、忽略了、抹殺了。加上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預設各種自認為合理的環節和問題去填滿一堂課,粗暴地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許多有價值的發現被埋沒了,思想的火花被掐滅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發言的熱情逐步喪失,各種語文能力也隨之下降,使學生產生厭倦甚至抗拒。

  三、研究的目標與思路

  (一)、研究的目標

  1.透過誦讀、收集、創編兒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 探索遊戲與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讓語文課堂成為有趣的課堂,讓樂學進入學生的心田,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語文是快樂的。

  3. 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研究的思路

  1.隨課教學。根據低年級語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兒歌、韻文,我們充分利用這些內容,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化誦讀感受兒歌語言美。

  2.專項訓練。雖然低年級語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兒歌、韻文,但教材裡這些內容低段學

  生不能及時的掌握,我們應採取遊戲教學,儘量創造各種環境,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遊戲角色中去。在教法上應多樣化,用富於情趣的教學來激發學生的遊戲興趣,以達到遊戲教學的目的。

  3.搭建平臺。遊戲教學能把基本的教學過程和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到的快樂情感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任務和內容透過多樣化遊戲活動表現出來,這就激發了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為他們的認知提供了階梯,為孩子們不同的愛好、特長及其他潛力的表現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四、觀點的展開

  (一)、利用兒歌、巧解拼音難點

  兒歌有一定的情趣,而且節奏明快,能克服拼音學習中的枯燥和單調。在教學中讓孩子們編唱兒歌,不僅使學生的口齒得到鍛鍊,糾正了錯誤的讀音,提高了發音的質量,而且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並在無意中認識了漢字,學起來也比較輕鬆。

  1、“ei”的聯想

  小朋友們剛接觸拼音,對複韻母既難記住又顯得枯燥,所以在拼音教學中,把兒歌引入課堂,記憶變得容易,教學也變得有趣味。如教“ei”這個複韻母,學生一時難以把握它的讀音及音形,就編了這樣一首兒歌:

  小鳥飛飛,愛喝咖啡(fei)。

  e 前i後,幹了一杯 (bei)。

  這樣一編,學生不但易記,而且學得快活。

  2、“ing”的故事

  雖然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彩色情境圖,有利於學生的形象思維,但終究所及有限,特別是浙江方言前後鼻音不分等問題無法解決,所以教學要在重點、難點處下功夫。譬如“ing”這個後鼻韻母的教學,容易與“in”混淆,我們就寫了這首兒歌:

  天上一顆星(xing),樹上一隻鷹(ying),

  牆上一顆釘(ding),地上一塊冰(bing)。

  學生一讀就記住了ing的讀音,也知道了這幾個常用字都是後鼻韻母ing。

  透過兒歌教學,學生不僅可以記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還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氛圍,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說唱,在流動的節奏感中不但感受了美,培養了語感,而且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巧用兒歌、理順字詞形義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識字為主,識字量大,內容也較為枯燥。因而,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辛苦,又很快進入遺忘曲線的定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根據低段學生的注意規律和愛玩、好動、做事沒耐心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兒歌教學這塊陣地,採用一些富有童趣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在輕鬆的氣氛中愉快識字。

  1、單字“拆拆拆”

  新教材僅一、二年級就要求學生掌握1200多個漢字,佔小學識字量的一半,有的字還很難,在老教材要三、四年級才會出現。怎麼讓學生較快地記住這些方塊字呢我採用了生字跟生動形象的兒歌相結合的方法:

  如“爽”字:大字腰身四把叉

  “品”字,上下左右全是嘴

  一個人什麼字(大);兩個人呢(從或天)

  上十對下十,日頭對月亮(朝)

  二小二小,頭上長草(蒜)

  如此富有想象與充滿樂趣的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自學生字的興趣,而且豐富了他們的語言,訓練了他們的思維。

  2、生字“串串串”

  有時一篇課文生字較多,為了讓學生更快掌握所學生字,就把整篇課文的生字串編成一首兒歌,學生學起來就輕鬆多了。如一年級下冊《識字2》中的生字有:洗、認、掃、真、父、母共六個,小結時編了這麼一首兒歌:

  小朋友,有誠心,幫同學,可認真;

  小朋友,真乖巧,聽父母,記得牢;

  小朋友,愛勞動,洗衣褲,把地掃。

  要自強,先自立,個人事,宜自理。

  這樣教學不但讓孩子掌握了生字,同時也進行了情感薰陶。

  (三)、妙用兒歌、助推閱讀深入

  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積累語文知識的保證,提高語文素養的關鍵,更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但對於低段孩子來說,要掌握文字中所有的生字,把握好文字的內涵,並不是那麼容易的,為了學習的實效性,我把兒歌與文字相結合,效果不錯。

  1、教學中的“放大鏡”

  有位教育家說過:“低年級的課文只是為了識字創造更廣闊的語言環境。”因而,教師要注重在文字情境中識字。文字情境識字就是把同樣的字放在不同的語境中,反覆呈現,讓學生多次認讀,正所謂:一回生,二回熟。一年級下冊《識字4》中的動物名稱是需要學生掌握的,為了鞏固識字教學,我把這些小動物串編成一首韻語:

  蟲字旁,昆蟲多:

  小蜻蜓,像飛機;小蝴蝶,穿花衣。

  蟲字旁,有動物:

  小蝌蚪,水中游;小蚯蚓,地裡鑽;

  小螞蟻,愛勞動;小蜘蛛,忙結網。

  透過對這則韻語的學習,學生不但知道了蟲字旁的字表示昆蟲,而且也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美。

  2、教學中的“三稜鏡”

  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慢慢地可以對學生進行概括能力的培養,為中高段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教學《棉鞋裡的陽光》時,本文的中心是尊敬長輩,孝敬老人,體貼父母,要讓學生真正體會是非常難的。怎樣才能讓孩子感性地去領會,並做到呢在課終結時,我們師生共同編了一首這樣的兒歌:

  小小手,愛勞動,能寫算,會畫圖,

  幫爸媽,做家務,好孩子,人人誇。

  學生只要讀一讀,不需老師花大力氣進行講解,就能領悟文字的中心。

  五、課題研究成果

  “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滲透遊戲的實踐與研究”課題進行一年多來,在反覆的學習、實踐、研究、探索、總結中,在遊戲教學內容的拓展,指導方法的創新,課堂模式的構建等領域,獲得了不少的經驗和體會,老師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滲透遊戲的無窮魅力。

  (一)、拓寬了語文教學的內容空間

  設計出符合語文遊戲教學特點的,既讓學生喜歡又能給學生提供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是做好語文教學的前提。一年多來,隨著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滲透遊戲的實踐研究的開展,

  語文各種教學內容的遊戲活動也開展起來,積累了很多的語文遊戲教學方案:

  1、競賽遊戲類

  學生爭強好勝,喜歡鬥志鬥勇,在競賽活動中,不僅有學生的團隊合作,還有勝利後的興奮,失敗後的沮喪。這種競賽有語文識字課中開展,如:男生與女生進行比賽、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同學與同學之間進行比賽等等。比賽內容如看看在相同時間內看誰記住的生字多、看誰的記字的方法好

  2、趣味遊戲類

  遊戲是小學生的最喜歡的活動

  之一,生動有趣的遊戲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玩的積極性,進而調動學生極大的說的積極性和寫的積極性。在遊戲過程中,學生是快樂的,自由的,體驗是真切的,語言是流暢的。遊戲往往簡單易玩、參與面廣,這種競賽有語文口語交際課開展,如:吹氣球、畫鼻子、傳話、組詞成句、當模特

  3、標調遊戲類

  標調遊戲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標調方法,而且還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氛圍,學生一邊拍手,一邊念標調兒歌,在流動的節奏感中不但感受了美,培養了語感,而且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因此在教學拼音標調時我們就設計 “標調遊戲”。如教師把ɑ、o、e、i、u、ü這六個單韻母卡片發給學生,學生每人持一個韻母按順序排好,老師指著它們教兒歌:“ɑ,o,e,i,u,ü,他們是六兄弟,標聲要找老大,老大不在找老二,一直找到小弟弟。”再教給一段順口溜:“iu字母真特殊,標聲標調找小u。”

  (二)、總結了語文遊戲教學的基本操作要領

  1、人人參與遊戲

  教師要設計學生樂於參加的語文教學遊戲。把所有學生引入語文遊戲教學中來,讓所有學生投身遊戲,在遊戲中學習拼音,學習生字、掌握難以記憶的知識,獲得真切的體驗,接受遊戲的饋贈。

  2、人人獲得體驗

  語文遊戲教學以情感體驗為中介,使學生在也遊戲中獲得快樂、愉悅,享受到快慰和滿足,獲得充分的情感渲洩。使諸多情感體驗成為學生樂於遊戲樂於學習語文的內驅力。

  3、人人展示自己

  低段語文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主要目標,引導學生在遊戲中“感受作品中的生動形象”,“感受語言的優美”,“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同時在實驗班教室裡佈置兩塊“兒歌飄香”專欄,定期展示孩子課外蒐集或創編的兒歌,讓他們讀讀、背背。給孩子們搭建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

  (三)、建立了“遊戲為主”的語文教學課堂

  由於我們關注到遊戲是兒童認知思維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的課堂,不再是純語文知識的技術操練,不再簡單地傳授語文知識。而是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拼音、識字等教學的指導新形式。

  1、快樂遊戲,活躍課堂

  心理學研究證明:當學生對學習感到心裡自由時,其思想上的壓抑負擔就會減少,學習就能排除外界干擾,處於積極能動的狀態。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教師可以精細設計一些遊戲,努力創設讓學生感到輕鬆的學習情境,寓教於趣。

  如在拼音教學時,採取多種遊戲方法進行教學。“拍蒼蠅”遊戲:讓學生手拿教師自制的拍子,兩人比賽看誰能用最快的速度拍到老師、或同學所指出的音節或字母;“找朋友”遊戲:教師將制好的聲母卡片和韻母卡片發給學生,老師念出音節後,拿著組成這個音節聲韻母卡片的兩名學生,迅速的將音節拼在一起。如;一個說:“我是聲母x,”另一個說:“我是韻母ing ,”齊說:“我們合起來是xing.”。拼的對,說的對,全班同學就有節奏地鼓掌表示祝賀。

  如在教學《棉鞋裡的陽光》時,本文的中心是尊敬長輩,孝敬老人,體貼父母,要讓學生真正體會是非常難的。怎樣才能讓孩子感性地去領會,並做到呢在課終結時,我們師生共同編了一首這樣的兒歌:

  小小手,愛勞動,能寫算,會畫圖,

  幫爸媽,做家務,好孩子,人人誇。

  學生只要讀一讀,不需老師花大力氣進行講解,就能領悟文字的中心。透過生動有趣的遊戲,不僅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識,而且也使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導編兒歌、活躍課堂

  根據低段學生活潑好動,最具模仿性的這一特點,我們嘗試著用“賞讀—模仿—創編”三步在低段學生中開展創編兒歌活動。

  a、善編兒歌

  新課標中提到語文教學要“教結構,用結構”,學完課文後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試編,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如學了《誇家鄉》這篇課文,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的編寫慾望很高,編的兒歌生動活潑,富有創意。不信,你讀一讀吧!

  家鄉風光無限好,聽我把她表一表。

  溪水清清魚兒遊,鮮花朵朵蜜蜂戀,

  四季果蔬樣樣有,綠色產品放心吃。

  鄉村大門永遠開,歡迎您到衢州來。

  編好後小朋友可高興啦!這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他們體驗到了成功帶來的快樂,對創作童謠充滿了熱情,同時增強了學好語文的信心。

  b、樂編兒歌

  寫作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動物,美好的情感,充滿生機的春天,在地上爬行的西瓜蟲,飛進教室的蝴蝶,一次精彩的比賽,借東西給同學點點滴滴,都在學生的心理裝著。教師要善於發現,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把有趣的人、事、物編成兒歌。

  有一次,我們正在上課,一隻小鳥在窗外的樹上叫個不停,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一下子就把視線轉移到了窗外,對我所教的內容毫無興趣可言。面對此景,我靈機一動,叫大家就鳥叫編一首兒歌,看誰編得好。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湊成了現在班裡孩子喜歡唱的《小鳥、小鳥》:

  小鳥小鳥,請你不要吵,我們上課了。

  小鳥小鳥,請你輕一點兒,千萬別打攪。

  小鳥小鳥,請你快睡覺,我們學習很重要。

  還挺不錯的呢!平時,我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及時編成兒歌記錄下來。有位小朋友,看到下著的大雨,編了這樣一首有趣的兒歌:

  雨娃娃,闖禍啦!

  把雷公公的寶貝打碎啦!

  雷公公扯起了嗓門,舉起了大錘,

  轟隆隆,嚇壞了雨娃娃,噼噼啪啪往下砸。

  你瞧,一首首明快、動聽有韻律的兒歌充滿了童趣,充滿了生機,多有意思呀!

  (四)、課堂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

  課題組成員均是一線老師,他們是教育教學實踐者,他們在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有著切身的體會,因此課題組老師將課題研究與常規教學相結合,帶著科研的意識、態度、方法進課堂,首先組織的教學內容儘可能適合班級學生,為學生髮展提供較為廣闊的空間。

  語文課題結題報告 篇10

  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所謂課題背景,主要指的是為什麼要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所以有的課題乾脆把這一部分稱為“問題的提出”,意思就是說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或者說提出這個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課題研究的內容,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的課題要研究的是什麼。比如我校黃姝老師的指導的課題“佛山新八景”,課題研究的內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為重點,考察佛山歷史文化沉澱的昨天、今天、明天,結合佛山經濟發展的趨勢,擬定開發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氣象的文化旅遊的可行性報告及開發方案。”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的,應該敘述自己在這次研究中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果。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在“課題研究的方法”這一部分,應該提出本課題組關於解決本課題問題的門路或者說程式等。一般來說,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方法有:實地調查考察法(透過組織學生到所研究的處所實地調查,從而得出結論的方法)、問卷調查法(根據本課題的情況和自己要了解的內容設定一些問題,以問卷的形式向相關人員調查的方法)、人物採法(直接向有關人員採,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獻法(透過查閱各類資料、圖表等,分析、比較得出結論)等等。在課題研究中,應該根據自己課題的實際情況提出相關的課題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實用就行。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當然就是說本課題準備透過哪幾步程式來達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這一部分裡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就是自己的課題概準備分幾步來完成。一般來說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不外乎是以下幾個方面:準備階段、查閱資料階段、實地考察階段、問卷調查階段、採階段、資料的分析整理階段、對本課題的總結與思階段等。

  六、課題參與人員及組織分工。

  這屬於對本課題研究的管理範疇,但也不可忽視。因為管理不到位,學生不能明確自己的職責,有時就會偷懶或者互相推諉,有時就會做重複勞動。因此課題參與人員的組織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參與研究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透過的方式推選出小組長,由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任務分派和落實。然後根據本課題的情況,把相關的研究任務分割成幾部分,一個小組負責一個部分。最後由小組長組織人員彙總和整理。

  七、課題的經費估算

  一個課題要開展,必然需要一些經費來啟動,所以最後還應該概地估算一下本課題所需要的資金是多少,比如蒐集資料需要多少錢,實地調查的外出經費,問卷調查的印刷和分發的費用,課題組所要佔用的場地費,有些課題還需要購買一些相關的材料,結題報告等資料的印刷費等等。所謂“未動,糧草先行”,沒有足夠的資金作後盾,課題研究勢必舉步維艱,捉襟見肘,甚至於半途而廢。因此,課題的經費也必須在開題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綢繆,才能真正把本課題的研究做到最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