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通用14篇)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通用14篇)

  在某一情況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時,我們必須開展調查以搞清情況,並詳細地鑽研所獲的材料,最終形成調查報告。那麼你真的會寫調查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通用1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1

  (一)農村老年人的思想政治狀況

  根據對林灣村近九個組的調查以及對林灣所屬的老年協會、敬老院等一些老年人活動場所的調查,筆者發現,由於許多老年人在解放以前都經歷過戰爭、餓飯等情況,所以他們對改革開放後黨領導人民發家致富的政策是感到很滿意的。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是在不斷提升。大部分老年人對當今這個大環境是充滿了希望的,但也有部分老人會有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的感情,對目前社會上的貧富分化、腐敗現象和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不健全方面表示了自己的憂慮。有老人跟我們反映了,撤地建房中村幹部和村民的矛盾。

  (二)農村老年人的與子女的親密程度

  由於農村的生活方式、農村人口的知識水平等方面的侷限,大多數農村老人在面對自己的子女時無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感情、需要,導致與子女溝通受限。在與子女親密程度方面並不象城市裡那樣會透過身體的接觸來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愛。但在我所調查的老年人當中,並不存在與子女關係很糟糕的情況。大多數老年人是和自己的子女同吃同住的。也有些老人並不願意給子女的生活添麻煩,所以選擇和老伴住在自己的老房子裡。現在林灣村的耕地由於城市化的程序已差不多都被佔光了,房子在政府給予適當補貼的情況下,要自建。由於經濟的原因,老房子被撤消了,老人別無選擇也只有和子女共建房屋或由子女建房,大多數人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很滿意或滿意,對"是否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持無所謂或不想的態度。也有一些老人沒有自己的房子要看媳婦臉色、或在幾個兒子家輪流住,這類老人往往對自己以前的房子很懷念,對自己的住房狀況普遍感到比較滿意。也有些孤寡老人的住房是靠村委會或鎮政府解決的。

  在林灣村對青年人的調查中發現他們對老年人還是足夠尊重的。沒有老年人因為生活無著落或與下一代的關係不好而自殺的,老人與下一代吵架、罵街的情況也很少見,無老年人因贍養糾紛打官司的。在重大問題上有的家庭甚至還是老年人說了算。五隊的一個老幹部賴大爺現在就跟著女兒一起住,我們採訪他時,他抱著他的外孫說,他一個月也就用300多元,這其中除了吃飯的錢,還包括抽菸、喝酒的錢,生活過得不錯。

  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大部分老年人對下一代的生活還是比較放心的,由於林灣村優越的地理位置,對基本溫飽是不擔心的;有的則因為下一代的下一代沒有能夠考上大學,對其前途的表示憂慮。

  (三)農村老年人的醫療狀況

  根據調查筆者發現,由於老年人年老體衰,身體各方面的機能衰退,因此對所得的年輕人不甚關心的小病是重視的,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是關心的。得病之後,通常的選擇是立即去鄉、村衛生院去看病。這是小病,所花費的錢並不多。但大多數農村老人對健康預防的知識瞭解得並不多,對一些突發疾病的急救措施更是知之甚少。還有些是得了大病之後,由於經濟的原因,大部分是子女在支付醫療費。對新型醫療保險知道得不多。對一些病無力支付的,會去找到村、鎮裡面的領導幫忙解決。

  (四)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狀況

  透過對老年人聚集地的調查發現,林灣村的老人大部分都買了社會保險。主要是有村裡面組織,到一定的時間通知要辦理社保的老人到村委會去交養老保險基金,老人們交的錢主要是以前的賣地所得。在規定時期沒有交錢的視作自動放棄,交了錢的以後每個月都會領到280元錢。

  可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林灣村還是做得比較好的。大多數老年人對此項政策還是比較贊同的。他們對自己以後的生活經濟來源沒有太多的擔心。

  (五)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很少的老人會去訂報紙、買書籍看。這主要是因為:由於經濟原因,很少有農村老年人訂報刊雜誌,而村裡訂的報刊雜誌主要是給幹部們看的;

  在目前的農村老年人群體中識字的並不多;

  有部分老年人是因為年紀大了,眼睛老花,看不清楚書上的字。

  老年人們平時的娛樂活動就是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打牌下棋。在沙西線與犀安路的交界處有老年協會,吃完晚飯,村裡大半的老人會選擇到那裡去打發時間。喝茶免費,專門安排有工作人員,還配有麻將、橋牌等老年人喜愛的、力所能及的娛樂專案。

  村裡也會經常組織的老年人的活動就是聚集起來大家活動一下,跳跳舞之類的。

  在訪談中老人還提到交大的團支部書記還組織了一部分老人到過翡翠湖,團支部書記親切和老人們交談,還合影留念。

  每年重陽節的時候村裡還邀請老人去吃飯,年終的時候每人還會發蛋,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會得到大約100多塊錢。由此可見,隨著林灣村經濟、社會的的各方面發展,農村老年人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天倫之樂。

  (六)農村老年人在村莊治理中的作用

  透過訪談我們發現,大多數老年人參與村治理的最多的是村民全體大會,大部分老人會去參加。也有些老人對村莊的治理並不關心,認為這是下一輩們的事了,自己不必操心。

  而透過其他的途徑參與治理則幾乎沒有。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2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發展趨勢,伴隨著人口老齡化,會衍生出老人的生活許多問題。曾經的他們意氣風發,歲月是無情的,在他們身上留下歲月的痕跡。他們年邁體弱,敵不住疾病的侵襲。他們體力上的退化及感情上越感孤獨,年輕的我們要承擔起我們的責任為生養我們的父母及眾多的老人付出我們的一片孝心。給予一片陽光,綠樹就會成長。我們付出一份關心,他們就會溫暖。

  在今年的暑假中我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走訪我家周圍的老人,傾聽他們的故事,暢談心中的瑣事。我想了一些貼近老年人的問題,進行調查發現一些問題實實在在卻我們常常忽視,我們需要思考很多問題。

  我調查的老人一般是在接近退休年齡的,有的已經在家享福,有的還依舊沒日沒夜地奔波忙碌。有的為他們感到幸福,有的心中又泛起層層辛酸。同樣的年齡不一樣的生活處境。我們正處在一個不斷文明進步的社會中,創造一個和諧社會,老年人也是我們社會的一部分,我們的將來。他們養育過我們,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的理想社會。我們是他們的希望也是他們的依靠,付出一份心,讓他們燃起生活的熱情。

  題目大體包括每月的生活費在多少元左右?有沒有覺的經濟上有問題?子女都在工作嗎?他們大概多長時間回一次家?回來都幹一些什麼事情?會不會有一些不開心的爭吵?他們是怎樣處理事情?等。結果發現有經濟問題的只有少部分,一般200就夠用了。但受調查老人一般都感到比較孤單,孩子們都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事業生活家庭,因為工作的關係很少回家,只有逢年過節才有時間回家一次看望父母,帶去一聲問候,這麼小小的一個行為卻是眾多老人唯一的心願。更有甚者節假日都很繁忙,過年也很少回家,不知道作為子女的他們是怎樣想的,因該不會是厭惡自己的父母,他們也經常寄錢回家來表孝心。這些老人一般沒有金錢上的困難,兩個或一個老人只能平常以打牌或聊天或看電視來結束每天的生活,貧乏活著。其次是比較不幸的,他們的子女沒有工作,沒有職業,也沒有心思去幹活,有的在家靠父母,有的在社會上游手好閒。他們沒有盡他們的義務還不停的拖累父母,父母為他們操了心,晚年不得安心,起早貪黑直至終老。第三種就比較幸福,家庭和睦,子孫繞膝越活越年輕。?

  出現以上三種情況的原因大多是這樣的:

  1缺乏正確孝敬老人的知識,想到了敬老,還要想到如何敬老,更要想到如何才更善於敬老。很多老人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思想上產生了很多的困惑和畏難情緒,為了讓老人能夠儘快融入這個瞬息萬變的資訊社會,需要子女們以更大的耐心和愛心幫助父母再學習,需要付出精力來教育父母掌握新資訊,學習新技能,接受新事物,只有這樣,老人們才有信心熱愛新生活,找到更多的新樂趣。錢雖然能解決很多生活上的問題,但是老年人缺的並不是錢,他們一向生活簡樸,只要能滿足自身的需求,再多的對他們來說也是浪費,人老了需要年輕一輩的關心,只要能經常得到子女的關懷比起其它一切都更有價值。當老人生病或是發生意外的時候就算是再忙也會回家照顧父母,跟父母聊聊天才發下現自己對父母的想法一無所知,而那時就有點晚了。“子欲孝而親不在”,老人們的紛紛離去肯定會讓人感到了落寞和空白,曾經的種種歷歷在目,不要錯過機會,讓他們頤養天年。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述說千萬子女心中的遺憾,告訴我們失去了才後悔是來不及的。聽聽媽媽的嘮叨,工作的事同爸爸談談,這是一種幸福。能夠孝敬老人,有機會孝敬老人,的確是人生極大的滿足和幸福。我們能夠在孝敬老人時享受那美妙的過程和動人的時光,這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無論你窮也罷,富也罷,只要用心去感受,你會真實而美麗地發現:孝敬老人其實是一種永不磨滅的幸福和感動。

  2、缺乏教育是主要的,我覺得思想品德教育在我這裡是不被重視的,學校老師在猛抓考試成績的同時忽了學生在思想上的發展,思想被抑制,正確的行為方式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思想上有了誤區,行為上有了偏差。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及典故都沒有讓他們體會到其中的道理。還有父母本身沒有一個好的榜樣也就缺乏了教育。所以要進一步發展教育的力度,普及義務教育,增強對孩子德智體美勞的教育,讓孩子健康成長。

  3、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家庭生活其樂融融。大家相互努力,建立和諧生活人人有責。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敬老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子女應盡的義務。

  孝敬老人是社會公德,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就是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了社會和諧的發展,老人有一個陽光的晚年共同努力。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3

  現年82歲家住上海北京西路1565弄的顧久震是個電腦迷,1998年,花9100元捧回奔騰100電腦,又添置了印表機、掃描器、燒錄機等,1999年將原有電腦更換成奔騰3,並增加了硬碟和記憶體。他擔任上海老年大學靜安分校電腦提高班班長,一個禮拜老年大學要去好幾次。

  顧久震只是靜安區老年人中的一個影子。靜安區戶籍總人口為309762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72247人,佔總人口的23.32%,靜安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排名全上海第一。近日,在交通大學的支援下,靜安區老齡委辦公室開展了有關“靜安區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大型問卷調查,對xx年的千名接受過調查的老年人進行跟蹤調查。

  本次調查物件有偶的人數比例佔近三分之二,三分之一的老人為單身。在無偶的354名老年人中,女性佔80.6%,男性佔19.4%,其中只有3人表示想結婚,佔所有無偶老人總人數的0.8%。

  真正用於文化娛樂的只有每月30.57元/人

  在950名退(離)休人員中,退休金在1000元以下的有509人,佔53.6%。除退休金外的其它收入水平。退休後繼續工作的老年人有34人,佔調查總人數的3.4%。老年人其他收入的來源:104位老年人的其他經濟收入來源最多的為“子女、親屬補貼”,其次是“再工作報酬”和“投資收入”。

  被調查老人的平均每月消費支出為970.33元。飲食仍然是日常生活中消費比重最高的部分。被調查老人家庭所擁有的電視機、冰箱、電話的擁有率都超過了90%。

  調查顯示,1000位被調查老人的平均每月消費支出主要用於飲食、醫療和公用事業費,難以積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以恩格爾係數判定生活發展階段的一般標準:60%以上為貧困,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40%以下為富裕。調查中計算出1000名老人每月消費支出之和為964656元,飲食消費之和為438858元,兩者相除得到恩格爾係數為45.5%,據此,靜安區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處於小康標準,但是這樣的計算方法具有較大的缺陷,由於恩格爾係數沒有把醫療費用計算進,所以就算在表面上看來老年人的生活已達到小康水平,但是實際上老年人除了飲食以外的其他支出也是主要花費在醫療保健和公用事業費等方面,真正用於文化娛樂的只有每月30.57元/人,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並不高。

  本次調查的老年人大多數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退休,退休金較少,雖然近年來上海市多次為退休職工加工資,但是由於退休金基數太小,加退休金並沒有顯示出明顯改善他們生活的優點,只是起到一個拉平退休金的作用,老年人的收入相對於全社會來說仍然處於中低階層。

  純老人家庭目前生活中最大困難是什麼?

  調查中,純老人家庭的老人對目前生活中最大困難是什麼進行了選擇?選擇“寂寞”32人,選擇“看病”119人,選擇“購物”42人,選擇“燒飯”63人,選擇“洗衣服”69人,選擇“打掃衛生”164人,選擇“維修”110人,選擇“收入少”49人,選擇“鄰里不和睦”6人。

  調查中,知道街道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或老年生活護理服務社的老年人佔大多數達到63.7%。在回答是否需要得到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或老年生活護理服務社的幫助時,僅有50.4%的老年人回答希望。

  在397名希望得到小時工性質的家庭服務員入戶服務的老年人中,其中希望得到吃飯服務的有88人,洗衣服服務的264人,打掃衛生服務的348人,護理服務的85人,洗澡服務的73人,陪送看病服務的106人,購物服務的64人,聊天、讀書報服務的30人,其他服務的35人。大部分老年人每天需要的服務時間在1-2小時之間,佔到需要幫助老年人總數的80.1%。能承受每小時6元的佔69.3%,每小時8元的佔4.3%,每小時10元的佔2.2%。有24.2%希望得到服務的人沒有經濟承受能力。

  在297名希望得到社群站點形式的日間照料服務的老年人中,其中希望得到吃飯服務的有192人,洗衣服服務的178人,洗澡服務的127人,理髮服務的166人,購物服務的71人,維修服務的201人,聊天、讀書報服務的80人,文化娛樂活動服務的60人,日託服務的43人,其他服務的33人。在經濟承受能力方面,有56名老年人表示可以按照市場價格接受有償服務,佔18.8%,196名老年人表示希望按成本價格接受低償服務,佔66%,45名老年人沒有能力,希望無償服務,佔15.2%。

  在207名希望得到鄰里志願性質服務的老年人中,需要安裝求助電鈴19人,需要聊天、讀書報的106人,需要定期上門探望的74人,需要代購物品的43人,需要陪送看病的69人,需要其他服務的64人。

  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僅有158名老年人即佔到本次調查15.8%的老年人接受了社群提供的服務,而其他絕大多數老年人沒有能夠享受到社群提供的服務。本次調查的1000位老年人中,僅有17位老人享受居家養老補貼,2人享受百歲老人補貼,4人享受95歲以上長壽補貼,總體來說接受補貼的老年人比例很低,補貼面非常狹窄。

  負責這次問卷上門訪談的人員在他們的上門訪談過程中,遇到一些事例證明有相當部分的老年人由於生大病等原因實際生活非常困難,但是他們的退休金收入超過了政府規定的範圍,就無法享受到政府的補貼,使他們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其中一個較為典型的事例是:四平居委會有一對夫婦,沒有子女,男主人60多歲,患有癌症,女主人50多歲,先天性心臟病,他們兩個退休工資加起來超過xx元,不符合政府的補貼條件。但是由於女主人整日要臥床,一動都不能動,所以必須要請全天的保姆。這樣一來,他們的退休金收入其實是遠遠不夠的,此類不符合補貼條件但是又實實在在存在困難的空巢家庭或孤老在靜安區並不鮮見。

  這次調查顯示,空巢戶老人佔四成。隨著住宅建設的發展,這種趨勢還將繼續發展。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無法得到家庭成員的幫助,特別是高齡老人和健康狀況欠佳的老人,生活將陷入困境。

  千名老人中有201人願意進養老機構養老

  調查顯示,千名老人中有201人願意進養老機構養老,其中家中無人照料是願意進養老機構養老的主要原因。

  願意進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經濟上能承受的水平在600元以下的佔9.5%,600-799元的佔20.9%,800-999元的佔38.8%,1000元以上的佔30.8%。

  在不願意進養老機構養老的251名中,有18.7%是因為經濟負擔不了。此外,有7.9%老年人認為不適應集體生活,32.6%老年人認為家裡養老能更享受天倫之樂,26.6%老年人不願意離開熟悉的環境,還有其他原因的13.9%。

  對“以房養老”認同度。在關於老年人是否願意透過房屋倒按揭或出租的形式來以房養老的調查中發現,僅有7.7%的老年人願意採用這種方式,18.1%的老年人明確表示不願意,而絕大多數佔74.2%的老年人表示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說明這種新型的觀念沒有得到很多老年人的認同,而老年人對此的熟悉度也相當低。

  在354名擁有住房產權的老年人中,有9%的老年人願意“以房養老”,可見是否擁有住房產權對於老年人選擇“以房養老”會有一定的影響,老年人不願意採用“以房養老”的原因較為多樣,其中最多的原因是沒有個人產權證和家裡有人照顧。

  全區願意進養老機構養老的老人超過一萬五千人,這對靜安區機構養老服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目前養老服務設施嚴重不足,全區床位數不足老年人的1%。而地處市中心的靜安區,地價房價居高不下,也很難大面積的發展養老機構。

  老人普遍反映無法承擔高額的醫療費

  調查顯示,參加醫保的佔90.3%,沒有參加醫保的佔9.7%。1000名老年人中有876人參加了退休職工互助醫保,佔總人數的87.6%,另外124人沒有參加,佔總人數的12.4%。沒有參加醫保的原因是:不是退(離)休職工50.5%,外地單位40.2%,其他9.3%。

  千名老年人中有36%的老年人感到醫療費用支出有困難。一年個人醫療費用支出500元以下的32.1%,500-999元的14.4%,1000-1499元的18.0%,1500-1999元的7.5%,xx-2499元的9.1%,2500-7000元的16.2%,7000元以上2.7%。xx年一年人均個人醫療費支出為1708.8元。最高個人承擔數額為60000元。

  調查中老年人普遍反映無法承擔高額的醫療費用,一年人均個人醫療費支出為1708.8元。有36.0%的老年人感到醫療費用支出有困難。在座談中大家也談到,由於醫保規定的報銷費用過低,很多老年人都需要自己支付相當部分的醫藥費,加上現在醫院將許多藥都被歸為自費藥,使得老年人更感到負擔有困難。很多實際的事例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一些老年人收入處於中等,不夠政府的補助條件,因此怕生大病,所以平時也不敢在其他方面多花錢,都要留著負擔醫療的開支。特別是一些從外地退休回來的老年人,在醫療費用支出和醫療報銷方面的困難明顯。

  三里坊居委有一位從外地退休回來的孤老,由於退休前是教師,所以退休金在外地相對來說算比較高,超過1000元,不符合上海市和靜安區規定的補貼標準,但是該老人由於身體不好,所以確實存在錢不夠用的情況,並且由於老人沒有上海的醫保,生了病要去外地報銷,報銷週期長報銷金額又少,更為老人造成了經濟上的壓力。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4

  為了解掌握城區老年人生活狀況,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近期縣民政局(專案辦)負責,興州街道辦參與,對城區10個社群60歲以上老年人生活狀況進行了調查。

  一、調查物件及方式方法

  1.調查物件:城區10個社群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

  2.調查方式方法:分為入戶訪談和電話問卷調查2種形式。

  二、調查內容

  1.基本情況。此次共調查60歲以上老年人8056人,佔社群常住總人口數的19.42%(高於全國18.7%、全省19.2%的平均值,僅次於全市平均值),其中:男4185人,女3871人;60-69歲4344人,70-79歲2520人,80-89歲1056人,90-99歲136人,100歲及以上0人。

  2.文化程度。文盲279人,小學2294人,初中3058人,高中1844人,中專477人,大學及以上學歷104人。

  3.身體狀況。身體健康2363人,一般4270人,常年生病1309人,臥床不起114人。

  4.月收入水平。300-500元875人,600-1000元563人,1000元以上6618人。

  5.配偶及子女情況。有配偶有子女6312人(其中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1029人),有配偶無子女27人,無配偶有子女1687人,無配偶無子女30人。

  6.醫療保障情況。城鎮居民醫療保險2602人,職工醫療保險5454人,無醫療保險0人。

  7.調查物件構成。退休幹部1374人,退休職工5031人,無業1651人。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1.部分老年人身體健康問題不容樂觀。調查發現身體健康的老年人佔比僅為29.33%;身體一般佔比為53%;常年生病佔比為16.24%;臥床不起佔比為1.41%。建議:一是定期為60歲以上老年人開展免費體檢活動,做到早預防早治療,避免久拖成疾,影響身體健康;二是衛健部門在縣城內醫院專設視窗,為患病老年人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就診便利服務;三是動員社會工作者或志願者服務隊對患病臥床不起的老年人開展上門服務,提供衛生打掃、心理諮詢等基本需求;四是積極籌建民辦養老機構,解決生活不能自理、患病臥床不起老年人醫養問題。

  2.部分老年人生活比較困難。調查發現月收入300元-500元的老年人佔比達10.86%;600元-1000元佔比為6.98%;1000元以上佔比為82.14%。建議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出臺相應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投入,提高保障性收入。

  3.老年家庭空巢化問題日趨嚴重。調查發現兒女不在身邊空巢老人佔比為12.77%;有配偶無子女佔比為0.33%;無配偶無子女佔比為0.37%。建議:一是社群工作人員要充分利用轄區居民微信群等載體,大力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動員子女常回家看看;二是社群日間照料中心除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外,要廣泛開展活動使老年人融入到大家庭中來,發揮自身餘熱,認識自身價值;三是積極探索鄰里互助養老模式,以3-5戶老年人為一個單元開展鄰里互相幫助、互相照顧的微型站所解決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5

  xx社群老齡人口較多。由於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的繁忙,父母與子女共同生活動家庭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到底怎麼樣安享晚年?面臨困難問題怎樣解決?xx年6月25日拱辰街道xx社群青年匯同xx大學共同開展針對“老年人社群生活狀況”調查活動,活動工作人員5人,活動志願者3人,被訪老年50餘人。

  本次調查資料中最為突出的三個問題:

  一、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問題:

  老年人的年齡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齡越大收入越低,老年人很難與社會其他成員共同分享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成果,而日益成為貧困階層。除個別子女條件特別好的,大多普通老人的月收入都僅僅能維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他們收入的低,成為直接影響他們生活質量的主因。

  二、老年人的思念:

  因為思念不能常來探望的兒女成了許多老年人的心病,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更加渴望親情。儘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強,但不管是獨居,還是與子女合住,老人們大都不願意請保姆,更想讓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質上的東西我們並不缺,最大的希望就是兒女常回家看看,不要讓我們孤獨!”

  三、老年人的出行問題:

  當城市的高樓大廈將人與人徹底阻隔開時,一些年過七旬的老人也因這高大的建築,失去了在陽光下散步的機會。因為出行的不便也導致了許多生活必備物品不能及時填補。

  針對老年人生活現狀和麵臨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作為社會工作者、敬老志願服務團隊的工作者我們應多方面入手,大力倡導和宣傳共同營造愛老敬老的氛圍。要提倡在廣闊的空間交流,幫助老人走出家門,加強與年輕人接觸。老齡社會不僅是人口型別轉變的標誌,也是社會、經濟、科技、醫療衛生髮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老年問題既是家庭問題更是目前的社會問題。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每個人都面臨著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質上的關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關注。我們應該都來關心、愛護他們。關愛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視老年人,為他們創造一個幸福愉快的生活氛圍。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6

  (一)轉變觀念,以戰略的高度重視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問題。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序的不斷加快,人口老齡化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老齡化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也就是國際社會統稱的老齡問題。其實質就是保障老年人的各種權益問題和老齡化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

  在我國,人們習慣上還是認為養老是家庭的私事,公眾對社會養老的淡漠使得發展社會養老缺乏動力,加強對老年人權益保障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在全社會開展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的宣傳和教育活動,使人們不僅樹立尊老敬老的風氣,同時培養全社會的對人口老齡化的危機感和責任感。

  所以,制定修訂和貫徹落實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其目的就是以滿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保障老年人的各種權益為總目標,解決好老齡問題,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盡力減小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修改完善《條例》應堅持的若干原則

  老年保障是包括對老年人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和生活上的扶助、精神上的慰藉等的一系列措施,即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所以在修訂和實行老年權益保障條例時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多層次、多渠道解決老年保障問題的原則。由於我國人口老齡化是處在國家經濟還不夠發達情況下的,而且老齡人口數量之大,完全依靠社會養老、依靠政府投資還有相當的困難。而家庭養老也因現代家庭子女銳減、子女就業率提高、子女外地就業、打工等造成家庭養老功能削弱。所以必須儘可能地動員廣大社會力量來共同參與,提倡政府、企業、民間相結合的原則,使老年養老保障的設施投資及保障服務等得以實現。

  2.普遍性與個別性相結合的原則。所謂普遍性,即指《條例》的各條款的實施範圍包括所有老年人,而個別性則指對諸如有特殊貢獻的老年人、殘廢軍人、特別困難的老年人、以及身患殘疾老年人等的特別條款,從而既保障所有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又保護了其中特別群體的特殊權益。

  3.考慮城鄉地域差別的原則。城市和農村由於其經濟結構等的不同,其有關保障條款不能雷同,更不能彼此含糊不清,要根據的實際情況,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各有所強調地制定條款。

  4.鼓勵強調自我保障的原則。自我保障是指透過包括自我資金積累、勞務儲蓄等辦法來主動參與養老保障的方式。自我保障一方面可以減輕國家、社會、家庭的負擔,另一方面實現了自我參與社會的權益。所以,《條例》應要求或鼓勵老年人主動參與社會,尤其是參與老年保障事業。

  (三)關於增加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建議:

  1.依據法律,根據市情,不斷豐富老年社會福利設施政府應該在科學論證基礎上,利用行政的、法律和經濟的手段,將各種社會資源組織起來,和發展兒童事業一樣,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在社會和社群內建立老人園、老年學校、老年會館等,建立公立、私立多種形式的與老年保障、老年服務相關的職業培訓中心或學校,培養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專門人才,提高老年服務的水準和檔次。使得老年人既有頤養天年的社會環境,又有參與社會發展的機會,從而進一步滿足老年人精神的和物質的需求。

  (1)把老年人所需配套設施的建立納入政府的城市發展規劃中去。

  市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不斷壯大的老年人口隊伍,在城市建設規劃中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問題,比如在城市的住宅及基礎設施建設中,合理設計老人的起居及活動活動、公共場所,考慮無障礙問題,保證老年人各種方便。

  (2)建立具有一定規模和專業水準的專門老年醫院,選擇老年人相對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專門的老年醫院。建醫院的投資可由多渠道方式來籌集,政府透過法律途長保護投資者的權益和利益,並根據醫院不完全以盈利為目的或不能盈利為目的,予以一定額度的減免稅。而且,可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其中的服務工作,並可在其中建立老年"勞務儲蓄"、"義工"等制度,為實現老年人的老有所為、以為補養創造機會和條件。

  (3)鼓勵建立私立老年大學、及老年大學師資培訓中心等。

  人口老齡化使得人口的結構發生明顯變化,老年人口將是社會成員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所以老年大學不能僅有的、個別的,而應象重視幼兒教育事業那樣,儘可能地擴大老齡教育的範疇,面向並盡力吸收、吸引更多老齡人參與,一方面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群體素質,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很充實。政府對辦老年大學也要有明文規定,對辦學投資、辦學宗旨、辦學方式等都要有所要求,使得老年大學趨於正規化。

  (4)創辦老年大學師資培訓中心,培養老年教育專業師資隊伍,以提高老年大學的辦學水準,並使老年教育趨於正規化、專業化。師資培訓物件,可為願意獻身老年教育事業的所有公民。

  (5)建立老年聯合會、老年會館等機構,開展老年人橫向交流等活動,充分活躍老年文化生活。

  以上各老年機構及設施的創辦與投資,均同建老年專業醫院一樣,鼓勵私營企業及個人等多方式多渠道進行,並根據投資者的投資目的,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和權利義務等。

  2.無論農村和城市,家庭保障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仍將是老年保障的重要內容。

  家庭養老是中國老年保障的突出特點。儘管隨著人口形式的變化,傳統家庭規模在縮小,使得傳統的養老功能被削弱。而且家庭人口經濟收入形式也發生著變化,家庭人員參與社會程度和思想觀念也大不同以往,使得家庭養老的形式、贍養人的關係範疇及贍養的內容等都發生著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除仍提倡和實行子女與老人簽定以強化家庭養老的贍養協議書,把子女對老人應盡的供養乃至生活輔助和精神慰藉的義務明確規定下來,並經過司法公證,使之具有法律效力之處,還應提倡社會各階層有經濟或服務實力的非子女、非血緣親屬的人士參與"家庭"養老,同被贍養者簽定養老協議,並予以司法公證,政府應對這種養老方式予以鼓勵,如對從事經營活動的,給予一定範圍的減免稅等優惠政策。

  3.制定政策,採取適當形式鼓勵老年人進行自我養老保障。

  所謂自我養老保障是指,中年期為老年期的積蓄。也包括老年期繼續參與社會經濟生活,並獲得一定的收入,從而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均有收益。其實,老年人被動地贍養並不是老有所樂的全部含義,老年人用自身的力量來幫助抵消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並極力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也是體現人的生存價值和實現老年人自身權益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建議有關機構幫助老年人開展"勞務儲蓄"自動活動,使相對年輕的老年人在其身體健康狀況較好時,為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提供幫助,但不領取現金報酬,而是將所付出的時間儲存起來,當自己年老有困難需得到幫助時,可提取所存時間換取所需的服務。這是一種勞務延期支付的方法,十分適合我國老年人有時間沒有錢的特點,以法律的形式和手段將這種勞務儲蓄固定實施下來,對改善社會風氣、實現老年人自身價值都有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4.制定鼓勵性條款,以促進老年社會保障事業的蓬勃發展。

  對於贍養老人的家庭成員,可以規定在一定額度內的減免其經營稅或所得稅。對於簽定撫養協議的其他公民或積極投資興建老年服務設施的團體、公民也應在一定額度內給予減免稅的規定。

  5.制定帶有監督性的條款,以保障《條例》的實施,由於老齡化將是長時期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大事,老年的養老保障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和穩定,必須以戰略的意識高度重視,不得輕視、得草率。必須以加強法律保護和社會監督,以使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真正得到保護。為了便於條例內容的監督實施,建議增加一些有關監督內容的條款。

  6.注意立法、執法分離,增加制定《條例》實施細則,建議修改該條款,將該《條例》的解釋權歸為市人大常委會。為了便於該《條例》的實施,也使該《條例》更有操作性,某些條款更具體化,建議《條例》當中可以授權市政府制定該《條例》實施的具體細則。增加並完善法律責任、輿論監督等制度。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7

  為弘揚社會責任,體驗農村生活,提高個人素質,更好的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我們赴新鄉xx縣魏邱鄉“450行動計劃”科技支農服務團就朱寨村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進行了瞭解,並結合當地實際探究了一條適合當地的農村養老模式。

  透過對朱寨村近三百戶家庭的走訪,我們對該村的老年人生活條件、醫療健康狀況、文化娛樂休閒狀況等方面有了初步瞭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樂觀。

  (一)生活條件

  1、居住環境:該村大多數為瓦房,不少家庭條件較好的住上了樓房或平房。而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於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他們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於農村人特有的生活習慣,院落中的物品擺放較為雜亂;現在大多數家中電視已經普及,但透過走訪,發現一些老人獨居的家中並沒有電視,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該村實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其中每戶出資400元,其餘由政府補貼),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難,但在走訪中也發現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總的來說,該村老年人生活條件還行。

  2、收入與支出: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其收入主要來自於勞動收入(個人積蓄)。據調查,該村人均耕地1畝左右,玉米和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除去口糧、稅糧(現已取消)、牲口食糧外,以市場價出售,年戶均糧食收入約3000元,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僅有幾百元,這就是大多數老年人用以養老的資本。對於那些身體尚好或有手藝的人(大多在60-65歲之間)他們還會向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除勞動收入外,老年人資金來源還有子女供給、政策扶持,然而,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如,子女於老年人的關係是否融洽,子女經濟條件,子女是否有尊老愛老意識願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獨生子女計生補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條件,需要評選過程客觀公正。

  目前,農民的花銷相對較少,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其花銷部分主要用於生活生產消費和醫療保健支出。生活消費支出的主要用於購衣,食品,沼氣,自來水,電費等。用於生產消費的主要是糧種,花費,機械,農藥等的購置。隨著物價的上漲,這些方面的花銷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在醫療支出這一塊,據調查發現,村中一家小診所,村民有頭痛發燒小感冒一類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這家小診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發展。另外農戶家中也有常備藥,因此,小病對村民的負擔影響尚輕。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處於疾病多發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還是佔有相當比重。雖然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在農村較為普及,但據村民反映,由於體制原因,報銷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醫院,不同病情報銷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藥價虛高,醫患關係緊張等原因,農民從新農閤中獲得的實惠並不多。

  (二)健康狀況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這一點對老年人來說仍然適用。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外部環境,隨著現代社會生活頻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區社會尊老養老風氣的退化,一些人見到老年人不會主動打招呼,視而不見,這對老年人心理籠罩了陰影使之產生了社會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認為老了無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負擔,使其生活相對比較封閉,缺乏與外界交流,這一點尤其表現在80歲以上的身上。二是來之於家庭內部,老人與子女關係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對老人的關心,子女忙於事務對老人關懷不夠入微等都使老人謝了產生失落感。同時,年輕一代對老年人行為不理解也極易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創傷,相對應,老年人對年輕人的行為也存在困惑。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8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一大趨勢,預計在二十一世紀三、四十年代將達到高潮。目前,這一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90年代以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人口老化形勢日益嚴峻,老年人口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斷提高。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齡問題即老年人的需求問題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日益突出,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解決北京市的老齡問題,北京市統計局最近在全市範圍內進行了老年人生活現狀及需求的抽樣調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現狀 大多數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

  從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離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業比例較低;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老年人公費醫療的比例達到60%;老年人的娛樂活動較為單一。

  (二)老年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願意與子婦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表示滿意;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家庭養老;半數以上的老年人贊同再婚;大多數老年人沒有學習的興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會價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寬敞的住房”,第三是“經濟上有人幫助”和“看病就醫方便”,另外,還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務社群”,而提到其它問題的老年人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問題存在著地區差異、年齡差異和文化差異。 地區差異:城近郊區的老年人對目前生活狀況的滿意度要低於遠郊區縣,城近郊區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位於第二位的是“看病就醫方便”和“增加服務社群”,位於第三位的是“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遠郊區縣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經濟上有人幫助”,第三是“看病就醫方便”。 年齡差異:60-69歲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主要涉及六個方面,根據老年人提及的多少來排序,這六個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寬敞的住房”、“看病就醫方便”、“增加服務社群”、“經濟上有人幫助”和“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問題比較集中,主要是一個,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對其它問題提及的較少。 文化差異: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沒有問題的人數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而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則是“增加服務社群”。

  (四)中青年人的觀點

  大多數中青人願意與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贊同老年人就業,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齡偏高、身體不好以及老人應該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幫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豐富;在養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與老年人一致,87%的人選擇家庭作為老年人的養老場所;將近70%的中青年人贊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的一筆寶貴財富,不是家庭的社會的`負擔。

  (五)結論及對策

  1、 加強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北京市情的養老政策。 養老問題是老齡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它包括兩項基本內容,即養老期間的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關於經濟保障,由於我市的老年人口以離退休人員為主,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離退休金,因此,在發放離退休金時,一方面要保證離退休人員按時領到離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隨著就業人員工資水平以及物價指數的變化,及時調整離退休金的金額,以保證老年人的實際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北京市的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減輕企業和個人的負擔,使我市的養老工作步入良性迴圈。關於服務保障,目前北京市的養老方式主要是居家養老,這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調查發現,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傾向於這種養老方式,但是由於現在的家庭結構、規模正在發生變化,家庭的養老功能已趨於弱化,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應該把居家養老和規範化的社群服務相結合,把社群服務引入家庭,以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養老和社群養老的有機結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 發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質;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真正做到老有所樂;拓寬老年人的就業渠道,實現老年人的社會價值。

  3、搞好社群建設,發揮社群的助老服務功能 社群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減弱,老年人對社群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社群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加強社群建設,充分發揮社群對老年人的服務功能是解決老齡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北京市的社群建設比較薄弱,不能適應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在進行社群建設時,首先要加大對社群養老服務業的投入,透過多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資力度。其次,增加社群老年人的服務設施和服務內容,主要包括醫療保健、家政服務、健康娛樂、學習教育、法律諮詢等服務專案。

  4,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社群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提高社群為老年人的服務質量,不僅讓老年人享受到有關的照顧資源,還要讓老年人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9

  農業,目前在很多鄉村仍是一種重體力勞動。當需要重體力勞動者的鄉村,因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孩子時,老年人——這個體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體,將面臨怎樣的困難?湖北竹溪縣不久前的調查結果,有些沉重,令人感慨,也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不久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民政局成立20個調查小組,分赴全縣各鄉村,入戶調查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農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四難”——生活難、看病難、辦事難、得到情感慰藉難。

  竹溪縣位於鄂西北山區,屬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由於經濟欠發達,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全縣60歲以上農村老人有4.9萬人,其中“空巢老人”1.88萬人,佔農村老年人口總數的38.39%。

  收入不足——近九成仍須從事農業生產

  100元能幹什麼?對城裡人來說,可能買件衣服都不夠,可在竹溪,很多“空巢老人”,一個月的所有“收入”加起來,也就百元左右。

  調查隊員走進水坪鎮油坊梁村2組李發普的家。這是一個“冬冷夏熱”、年久失修的土房子,81歲的李發普和他84歲的瞎眼老伴生活在這裡。雖然有四兒兩女,但子女生活都很困難,無力將他們接到身邊贍養。“大兒早就下崗了;三兒、四兒多年外出打工,也不富裕;四兒老大不小了還娶不上媳婦;兩個女兒也嫁在農村,生活比較困難。”老人一臉無奈地說,“只有二兒有工作,條件好點,現在每月給我們50元養老錢。”這50元孝敬錢,加上老兩口每人每月55元新農保和45元農村低保,就是他們的所有收入。算下來,每人每月125元。

  李發普夫婦在竹溪縣的“空巢老人”中,還算是“富裕戶”。調查隊員統計,全縣60週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每人每月都享受了55元的養老保險金,30%左右的農村困難“空巢老人”享受了農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45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養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這點錢用於買油、買鹽、穿衣、治病等都很緊張,更不要說其他方面了。從經濟上說,竹溪縣6200多名鰥寡孤獨的老人,在“空巢老人”中待遇相對要好。他們有的被安排到福利院居住,衣食無憂,有的居家養老也享受了國家五保政策。有子女而“空巢”的老人反而生活更為困難。

  收入不夠靠什麼?竹溪1.88萬“空巢老人”中,必須從事生產勞動的就有1.68萬人,佔到近九成。這些六七十歲乃至七八十歲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種糧、種菜生活將更加艱難。

  政府應進一步調高新農保養老金標準、農村低保標準,解決他們目前的基本生活問題。——調查人員建議

  看病太難——“小病拖、大病熬”仍十分普遍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雖然農村老人絕大多數參加了新農合,可由於自費部分難以承擔,門診費用又不能報銷,竹溪的“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現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顧,老伴年紀大,為患者熬藥、喂藥等都很費力,幫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難了。而獨身“空巢老人”生病後,則幾乎無人照料。

  除了收入太低導致“看病難”,竹溪是山區,交通不便,更加劇了“空巢老人”的“看病難”。在大山裡,有的農戶家距村衛生室超過5公里,到鄉衛生院、縣醫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交通問題不僅加劇看病難,老人們領農保金、低保金等也很不方便。有的邊遠地區的“空巢老人”到銀行代發點領款,所領資金還不夠往來車費。交通條件較好的水坪鎮油坊梁村,“空巢老人”到鎮裡領款一次往返也要花20元車費。

  衛生醫療部門應加強村級醫療網點建設,讓“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開展巡診活動,定期為“空巢老人”檢查身體,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檔案。提高“空巢老人”醫療費報銷比例,減少自費數額,減輕其經濟壓力;銀行代發部門應開展送款上門活動,讓行動不便、路途遠的“空巢老人”在家領款等。

  子女在外——精神“空巢”最難熬

  竹溪“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於忙於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水坪鎮油坊梁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並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為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著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於“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著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裡,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鬱鬱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受經濟發展水平低的限制,竹溪縣絕大多數農村沒有活動室,沒有圖書室,更沒有健身、康復的器材裝置。水坪鎮油坊梁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戶,其中20戶家裡連電視機都沒有。

  竹溪縣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和溝通的物件就是村幹部。為此,縣裡要求村幹部或老人的親屬與村組簽訂聯絡責任書,聯絡者承諾經常到被聯絡的“空巢老人”家中走訪瞭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政府還應加強老齡服務機構、隊伍、專案建設,保障村級老年協會正常運轉,逐步培養專業服務人員。同時,逐步開展村級老人活動室、文化圖書室、健身運動場所建設,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樂、安享晚年。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10

  留守老人問題已經成為勞動力流出省份的重要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關係到城市化程序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關係到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目前,我務路各村寨的經濟發展很不理想,家庭的收入普遍偏低,僅靠務農已難以維持家庭的開支。如此,很多農民工把目光轉向了城鎮或沿海等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把老人留在戶籍地而外出謀生,由此出現了留守老人問題。在本次透過訪談、走訪的方式,對下務路、務路舊寨、務路田邊村、務路新寨進行調查以瞭解務路村民委員會四個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並分析“留守老人”的生活現狀及造成現狀的原因,就如何解決問題的對策入手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透過分析顯示出的農村留守老人的調查選項比例

  四個村寨的農村留守老人人數為下務路27人,務路舊寨26人,務路田邊村21人,務路新寨23人,四個村寨的農村留守老人總人數為97人。其中,男性佔48.2%,女性佔51.8%。年齡50-59歲佔11.3%,60-69歲佔43.1%,70-79歲佔33.1%,80歲及以上佔12.5%。統計結果顯示,41.1%的留守老人由配偶照顧,其次28.8%依靠鄰居照顧,14.2%靠朋友照顧,另有17.4%靠未外出子女照顧和10.6%由孫輩照顧,由親戚照顧的僅佔5.7%。依靠村委和政府及其派人照顧的分別為0.4%和0%,這兩者在留守老人照顧提供方面幾乎空白。此外,有13.5%留守老人處於無人照顧的狀態,而2.5%的留守老人表示不需要人照顧。

  這次在調查中還發現: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樓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補過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從未修繕的房屋。在問及家庭關係時,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來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經常回來,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兩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數偏少,直接導致留守老人的心靈孤獨,以及老人生病時無人照顧等一系列問題。

  二、農村留守老人生活問題與現狀分析

  1、家庭條件較差。這體現在住宿條件和家庭關係上,在農村,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經相當陳舊,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務工,老人自己因年紀大無法對房屋進行修繕,房屋已經破陋,居住環境較差。

  2、養老沒有保障。目前,農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購買養老保險等,所以在老年的時候都是靠自己年輕時的積攢下來的錢以及子女們孝順給的生活費等生活。據調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購買了養老保險,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賴子女給的生活費,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積攢下來的或是自己勞作而賺取的生活費。

  3、醫療條件落後。對於貧困的患病老人,“無錢看病”、“看病難”、“因病致貧”的問題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藥”,有病不醫的情況不在少數,“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調查顯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後在小診所醫治,31.9%選擇不看病,隱藏自己的病情,24.86%選擇到醫院檢查醫治。

  4、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後,留守老人代際關係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務活及農產勞動纏身,無暇顧及對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時候也僅限於電話交流,並且因為打長途較貴,說不上幾句便掛了。老人普遍比較擔心沒有生活來源、生病沒錢治、沒有人照顧以及子女不孝順,而對生活單調不太擔心。並且老年人的娛樂活動顯然過於單調,除了看電視、聊天,老人基本上沒有別的消遣方式。

  5、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家庭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會保障的農村留守老人因此更為艱辛。

  6、醫療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貧因素。農村老年人整體生活條件差醫療水平低,大多數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諸如風溼、類風溼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壓、心臟病等突發性疾病,體弱多病和生活無依靠,因病因老致貧成為老年人難以迴避的窘境。

  7、傳統的思想觀念欠佳。養兒防老、家庭養老,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傳統的養老觀念。但家庭養老實際上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如家庭關係是否和睦等。對於有些老人來說,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兒女們給物質上的幫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暫的聚會,老年人會很滿足、很快樂。年輕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後幫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靈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這些家庭養老、家庭聚會,往往給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陰影。

  三、留守老人產生的原因

  1、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由於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村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讓許多農民意識到僅依靠一畝三分地是永遠富不起來的,原有的農業用地,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多,人均佔有量明顯比之前少了許多。這樣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多了出來,是因為農村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城市基礎的不斷完備,經濟的繁榮發達,許多農村人口自願向城市搬遷,到城市生活,這些現象的出現使農村大量人口進行地域轉移,從而使農村留守老人的產生成為可能與必然,務路村委會也不例外。

  2、傳統養老觀念逐漸淡薄,倫理道德淡化,有老不養,這是留守老人產生的直接原因。

  3、城市化和工業化是留守老人產生的主要原因,農業的優勢地位在中國失去了,“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需要大批的勞動力做人力資本支撐,城市的經濟建設和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許多非農崗位,這些能帶來一定收入的工作崗位吸引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前往,農村人口進城務工不僅增加了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而且為城市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補充勞動力。同時,由於城鎮和工業用地的增加,擠佔了一部分農業用地。”。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留守老人產生的體制性根源。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始發生改變,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最佳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也在加快。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從農村吸納大批剩餘廉價勞動力,這部分廉價勞動力進城為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奉獻著青春,儘管他們擁有比種地更高的收入,但是他們卻和自己的雙親分居異地,把父母留在家裡自食其力,苦了沒人精神安慰,病了沒人悉心照料,使得本來就已經生活困難的老人更為孤寂和無助。所以,在探討農村留守老人產生的原因時,不得不把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一個原因來分析,並且,我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是我國廣大農村留守老人產生的體制性根源。

  四、留守兒童問題解決建議

  1、發展經濟。針對當地經濟落後,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現象,政府在考慮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應以發展區域經濟為著力點,大力實施“以城帶鄉”戰略,增強財政實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在經濟佈局上應儘可能考慮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近就業,大力發展本地經濟,充分發揮本地非農產業務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務農可以兼顧的優勢,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

  2、相關部門或基層幹部應加強對青壯年的宣傳與教育,加強外出子女的“孝老”意識培養,外出子女也應提高孝老意識,時時關心在家獨自生活的父母,經濟上給父母足夠的生活開支,要多一點交流,拉拉家常,彙報自己在外面的情況,減少老人的擔心。同時,已婚的女兒和女婿也應常常回家探望父母,主動承擔起留守老人的贍養義務,切實強化家庭的贍養功能。

  3、拓寬農村收入渠道,提高留守老人收入水平。

  4、加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資金投入,儘快建立農村社群老年人照護制度。

  5、精神撫慰。針對留守老人生活單調,精神上孤獨,應該著重興辦農村養老福利事業,建立農村老年人休閒中心,老年人互助協會,老年人交流中心,讓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獨。在老年人組織內部,可以實施老年人互助機制,低齡老年人為高齡老人義務服務,等等。

  解決留守老人問題,除採用以上方式外,政府還應該組織本村現有青壯年或婦女形成志願者服務隊,照顧本村的留守老人要盡心盡力,孜孜不倦,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年輕一代應學會尊敬老人,孝敬老人;養成為老人服務的意識,平時對留守老人多一些物質供給,使其生活的更加殷實;併發掘出本村特有的文化,多組織一些文化活動,以此豐富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溫暖其孤寂的心靈,讓留守老人享受生活,頤養天年。

  農村留守老人這個新的群體漸漸壯大,卻沒有得到社會足夠的注意。留守老人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他們不僅自己勞作,自食其力,有的還承擔著撫養、教育孫輩,人情往來等壓力,許多留守老人的生活處境令人堪憂。老人犧牲的太多,得不到家庭養老的溫馨,親情分離使得老人孤苦無助。從訪談得知,老人認為自己還有一定的勞動能力,暫時不需要子女贍養,其實是老人對子女的體恤和寬容。子女也有難處,老人不願意再增加子女的負擔。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向外發展,動搖了傳統家庭養老的基礎,外出子女無法減輕留守老人的思想壓力以及提供充足生活物資給老人,留守老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享受不了兒孫滿堂的幸福生活,不利於新農村建設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需要當地政府及其他社會力量給予高度的重視,尋求有效的應對渠道和途徑。以從根本上解決留守老人問題。

  在此,我由衷的感謝務路村委會的各位領導,感謝你們為我提供了這次調查的一些必要的資料和幫助。也感謝各位留守老人的積極配合,因為有你們的積極配合並真實的反應生活情況才使得本次的調查得以順利的展開和完成。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11

  此次xx社會實踐對空巢老人的關注活動旨在呼籲全社會共同關心空巢老人並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決此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老年人過去都為社會創造過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他們有享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權利,如果一個社會的老年群體晚境淒涼,勢必嚴重影響勞動人口的積極性,不利於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從諸多方面講我團隊對空巢老人的調研幫扶活動意義深遠。

  總之,在現代新農村的建設中,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農村留守老人作為老人這一弱勢群體中的一個“脆弱群體”,我們必須採取措施為這一群體做些幫助,為促進和諧老齡生活做貢獻,為老齡事業的發展做貢獻,為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一、調查物件與方法

  1. 調查物件: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郚山鎮黃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為本次調查的個案。

  吾山鎮隸屬於山東濰坊安丘市,位於安丘市西南部,西與臨朐交界,南與沂水接壤,面積113平方公里,該鎮有10886戶,人口3.7萬,耕地面積5.6萬畝。下轄店子村,亭子村, 小窪村,卜家莊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黃皿旺村,閉門山村等68個村委會。

  郚山鎮是典型的以農業經濟發展為主的偏僻鄉鎮,產業結構單一,剩餘勞動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黃皿旺村位於郚山鎮的東北方向,距離郚山鎮中心位置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買賣,是典型的農村自足型發展方式。由於地方經濟發展的停滯青壯勞動力流失顯現存在上升趨勢,留守家庭在全鎮具有代表意義。

  2. 調查方法:

  2011年6月,中*網公佈了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資料統計結果,結果顯示了全國人口老齡化持續增加的態勢。不同於部分學者將調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體系的研究上,本調研團深入基層,親身觸及農村養老機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問卷調查、查閱文獻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鎮醫院的院長、鎮政府秘書長、鎮敬老院的院長做了相關的瞭解。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醫療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負擔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戶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戶典型訪問了20戶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分析

  (一)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

  隨著子女紛紛外出務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後,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透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問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子女外出後,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老人大多過著“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勞動,但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

  透過我們的問卷調查,大部分空巢老人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由於目前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社會養老保障,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補貼。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掙錢不多,還要承擔自己的家庭開支,能給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 生活缺乏照顧、孫輩撫養負擔重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諸如提個水,有些農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較困難。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更顯得孤獨無助。例如,我們團隊調查的一個張爺爺,早上下著濛濛細雨,他獨自一人拄著柺杖提著摺疊椅,走了近兩個小時的路來鎮上輸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時,老人的行路艱難卻沒有子女照料,讓人心酸。在農村留守老人中,諸如此類的情況普遍存在,老人們沒有子女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四)就醫難、醫療費用不足問題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透過我們對外來務工子女調研的結果顯示84.6%的留守老人身體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我國針對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是由於現階段我國財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老年人的經濟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時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勞動、生活負擔及撫養孫輩的負擔。因此,為了適應這些變化,社會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政策方面

  社會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 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透過我們對城鎮居民的調查,社會對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級政不夠完善,因此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約有60%城鎮居民對農村留守老人不關注,因此必須增強社會尊老愛老的意識,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眾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助,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 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為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為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為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 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該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程序。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建立美好的生活。

  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對於老人特別是獨立生活能力較差的老人進行照顧。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問題是很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根本的解決措施還是在經濟、醫療等方面上,上面已詳細闡述,以下介紹解決當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體措施。

  1. 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為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為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此外,村委會可以開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動員會,喚起人們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意識,從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 還應加強孝道宣傳。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絡,大事與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見;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常回家看看”,記得掛念家庭,時常打電話回家瞭解父母的生活狀況及身體狀況,更好地敬老愛老。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透過學習提高整體素質,關注留守老人,共創和諧社會。

  結束語:

  老齡化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加劇並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影響國家全域性的一個重大問題。研究該問題的一批專家學者在研究時採用慣用的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但由於部分人資料統計的出入較大,所以多數的研究稱不上典型,結果也就沒了意義。

  在研究農村老人生活現狀這一問題時,團隊初步分析歸納了農村老年人的構成後發現其存在很大共性。考慮到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較差不利於驗證。團隊決意跳出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另闢研究蹊徑,從以戶為單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實證的方法解構農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間。

  團隊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對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個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發現了老人們的幾個問題:一,經濟收入不高,生活質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時還要管護孫輩;三,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四,醫療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決等幾個問題。當然,各級黨委,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採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難幫扶等具體的措施。而為了解決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多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實施電信問候,推進入戶撫慰活動等。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不僅深切的體會到團隊團結起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體會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難。團隊成員從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關愛留守老人,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實際的困難,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了服務意識,並在深層挖掘出“留守老人”的問題。在與鎮政府,村大隊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提升了我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當然,對老人盡一些綿薄之力,也使我們更明瞭自己的能力有限,關注留守老人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從最初的一個想法到一紙策劃案,從一紙策劃案到一個暑期的調研考證,從調研考證到厚厚的一摞調查報告,整個團隊一路走來,收穫頗豐,感觸最深的還是"實踐出真知"。

  為期一週的社會暑期實踐活動圓滿結束。經過團結合作、調查配合,我們對留守老人問題有了更深的瞭解,有效的實現了了解社會、鍛鍊自我、增長才幹、學以致用的實踐目的,認真履行了作為一名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為我們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在此,我們由衷的感謝學校以及學院給予我們這麼好的機會出去鍛鍊、體驗生活。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12

  活動時間:

  寒假期間

  活動地點:

  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陶店鄉袁家鋪村

  活動內容:

  透過調查孤寡老人社會生活,來呼籲更多的人幫助弱者。

  調查方法:

  探問,實地調查,道聽途說等等。

  實踐人員: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人需要社會給予一定的幫助,l例如,孤兒,貧困學生,貧困家庭等,但有一類人更需要社會的幫助,那就是孤寡老人。

  孤寡老人曾辛辛苦苦拉扯大五六個孩子,用盡自己一生的力量無微不至的照顧自己的老伴,直到他的離去。但面對老伴的離去,孩子們為了自己的家庭忙碌工作以至於無暇顧忌自己的父母。但對於身居農村的孤寡老人,他們有的兒女在身邊或離自己很近,當然也有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卻仍然得不到他們的呵護,甚至他(她)的兒女們希望他(她)早日去逝。可見,孤寡老人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並且有的人還認為,她(他)的丈夫(妻子)的靈魂會將他(她)殺死。當然這只是迷信。世界上根本就沒鬼,卻仍然存在於老一輩的記憶中,他(她)們總是承受著別人和自己意識的折磨。因此我們更應該關注一些孤寡老人的生活,以減少他(她)們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

  作為當代青少年,我們有著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因而我們應該多幫助這些老人。我們很多大學生一到大學就加入了青年志願者協會,但每次活動明額有限,我們很難得到一次歷練的機會,我們何不放開視野觀望周圍需要幫助的人,其實做好事處處可以做,何必只等著上面吩咐任務,只要我們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理想,我們歷練的機會很多,就像談到孤寡老人,他(她)們如果可以得到你的幫助,他(她)會多麼的感動。

  (正文)1月20日我到外婆家瞭解了她的一些生活情況,當時正是中午,她說這裡有魚,你自己切好自己喜歡怎樣吃就怎樣煮,她就去洗米了,接著就在電飯煲上煮飯了,我在一邊用煤氣在鍋裡煮魚時,卻發現電飯煲上的閘我外婆忘按了,我就幫著按了一下,過了一會,電飯煲好像停了,卻無意看到我外婆家裡也安上了電錶。我想我舅舅,舅媽怎麼會這樣對待我外婆這樣一個孤寡老人。以前,我們過來時,他們可是很好的,如今卻……後來我外婆就在灶上煮飯,我就負責在煤氣灶上炒菜。過了好長時間我們才吃上飯,邊吃飯時外婆告訴我:“你隔幾天來一次,幫我做頓飯我動不了,自己一個人也不想煮飯,一直都是一天吃一兩頓,我立刻就答應了,想到自己這次有好長的假期。吃完飯後,我問她:“你的被單要洗麼?”她說:“不用你洗,我知道你媽媽身體不好,不可以像以前一樣指望著她來洗了,你家裡也有好多事需要你做,我就自己洗了,但叫你大舅叫了半天他都不動,我就自己去清了,清了半天都沒清乾淨,後來累了就坐在門口,過了一會,看到有人往這邊走,就喊他幫我清了。被單被套就不用你洗了,你只要隔幾天來給我做頓飯吃,我就會很高興的。”我坐了好長時間才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在想,我外公去逝後,我外婆一個人一直堅持到現在,什麼事都是她一個人做,現在她都八十多歲了,以前還有我媽媽幫忙,現在我媽媽身體不好也無力幫她了,而我舅舅他們雖離她很近,但卻都不管她。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由於氣溫很低,有的家裡吃完年夜飯就去睡覺了,有的在看電視,我突然聽到有人叫我爸爸,但卻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我爸爸開啟窗戶一看才知道我細爺爺家的老房子著火了,隔壁住著我八爺爺。之後,村裡每一戶男丁都拿著桶去救火了,可憐的八爺爺(一個人)把家裡的東西搬到外面。後來消防隊趕來之後,火才漸漸滅了,也拯救了八爺爺,讓這個好心的爺爺(老中醫)存活了下來,火滅了之後他又要把家裡的東西往裡搬,如果說,沒有村裡人的幫助,這位孤寡老人早已葬身火海,並且會殃及其他鄰里。之後得知是煙火引致這次火災,所以,我希望我們農村有機會也能像城裡那樣嚴禁煙火,以避免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

  我三婆中年喪夫,後來又找了一個丈夫,但卻好景不長几年之後這位丈夫又離她而去,使她極度害怕,甚至不敢在家裡住,就希望在兒女們家裡住幾天,開始這樣的想法實現了,但是時間一長兒女們都不願意讓她在自己家裡住。其實,在常人看來,世間根本就沒有鬼。所以,根本就沒必要害怕,但我三婆不敢一個人在家裡住,就叫了另一位老奶奶與她一起住,之後這位老奶奶感冒了,她就說我三婆家裡有鬼,以至於我三婆更加害怕,但她卻不得不住下。

  (結尾)透過以上的調查,我認為孤寡老人真的需要兒女們的呵護與關心,我寫這次報告也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關心自己的父母與身邊的老人,當老人受到重視時她(他)們就不會承受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壓力。社會上許許多多的老人,他(她)們各自承受著不同的壓力,痛苦以及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無不值得我們伸出援手。而據我所知,只有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才真正得到我們年志願者協會的幫助,可見我們青年志願者協會的一大弊端。

  然而,不管什麼事,都有它的對立面存在。有的孤寡老人卻過著幸福的生活比如:我七爺爺,他雖然也是老伴早已離去,但他的兒女卻又送錢又送物,並且每年到兒子家過春節。為什麼同樣是孤寡老人卻有著不同的生活呢?因為他們兒女的經濟差異和文化差異,可見兒女,子孫們的生活狀況對老人們的生活條件也有影響,因此,我希望我們作為新青年要好好把握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命運,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同時也是為我們的父母和兒女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因此,我們一起努力吧!盡全力去奮鬥,以避免今後怨天尤人。

  如今隨著我們國家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各方面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改善,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眼前的時間,讓我們的生命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總之,孤寡老人的生活條件不僅需要社會的幫助,同時也需要兒女,子孫們的幫助。那就讓我們一起攜手創造好的生活條件。讓辛苦的老一輩人們能夠更好地安享晚年。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13

  昨天(13日),天津市民政局釋出《天津市失能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份由天津市老齡辦和天津財經大學統計系完成的報告顯示,截至xx年底,天津市60歲及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口達到215.42萬,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達到30.66萬。同時,天津市經過調查估算的失能老年人總數約為14.33萬,佔老年人人口總數的6.65%。預計到20xx年,天津市失能老人數量將超過20萬。人口老齡化,特別是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家庭小型化"四化疊加"的現象,正在考驗著每一個家庭的承受力和天津市養老服務體系。

  據測算失能老人超14萬

  據悉,為了解天津市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狀況、生活照料和護理的基本情況以及照顧者的狀況,為政府和有關部門完善家庭養老支援政策、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探索長期護理保障制度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參考,天津市老齡辦與天津財經大學統計系合作進行了"天津市失能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調查涉及濱海新區、和平區、河西區、河北區、紅橋區、北辰區、西青區、寶坻區、靜海縣、寧河縣等10個區縣,42個街鎮,142個社群(村),880名失能老人。

  根據樣本結果,可估算本市失能老年人佔老年人總數的比例為6.65%。可計算出,到xx年底本市失能老年人總數約為14.33萬人,且農村失能老人比例高於城市失能老人。按本次調查測算的失能老人佔老年人的比例6.65%計算,到20xx年,本市將有失能老人17.09萬人;到20xx年,將有失能老人21.48萬人;到20xx年,本市將有失能老人22.34萬人。

  重度失能者佔36.82%

  市老齡辦副主任郭寧介紹,本次調查物件界定的失能老年人是指年齡在60歲及以上,由於年老、疾病、傷殘等原因,日常活動必須由他人協助或者完全依賴他人的協助才能完成的老人。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分析,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6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

  調查結果顯示,輕度失能老人佔總樣本的47.79%,中度失能老人佔15.38%,重度失能老人佔36.82%。平均失能時長為7.37年。其中xx-xx年的最多,佔25.98%,其次為10-20年,佔19.55%。通常隨著年齡的增加失能程度有所加強;女性老人略多於男性;城鎮的重度失能老人比例高於農村,輕度和中度失能老人的比例則低於農村。

  受訪老人中患高血壓的比例最高,達到61.66%;其次是心臟病/冠心病,也已過半數(51.45%);位列第三位的是腦血管病(含中風),佔49.18%;另外患糖尿病、頸/腰椎病、關節炎、青光眼/白內障、骨質疏鬆及耳聾的老人比例也較高,分別佔20%-30%左右。

  九成失能老人不願去養老院

  被調查老人中,93.59%的不願意住養老機構,而他們的子女也不願意送老人去養老機構,怕被周圍人認為"不孝順"。同時,由於老人的收入低,決定了其不可能支付太多費用入住養老機構。

  有意願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近一半老年人只能支付每月1000元的費用。而以某國辦養老院收費標準為例,失能老人每人每天護理費45-90元、床位費26-150(8人間、4人間、2人間、單間收費不一),伙食費19元,按失能老人最低護理標準45元/天、8人間計算,一位失能老人每月所需最低費用為2700元。社會力量辦的養老機構收住一位失能老人的費用一般在4000-4500元。這與失能老人所能承擔的費用差距較大。

  部分受訪老人表示自己生活比較困難,需要子女或親屬經濟上的資助。不願意或沒有能力購買一些保險保障服務或是養老服務、保健品等,對自身健康方面的"投資"很少。

  照顧者平均年齡59.47歲

  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佔53.22%,享有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佔35.44%。

  58.79%的受訪老人表示就醫不太方便,24.4%的老人說一般,16.81%的老人表示就醫方便。有3.42%的老人去年使用過家庭病床服務。

  受訪老人xx年上半年用於醫療方面的平均支出為11368.46元,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平均支付了5248.18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平均支付了553.47元,子女或親屬平均支付了1784.20元,自己平均支付了3569.05元,商業醫療平均保險支付了5.06元,醫療救助平均支付了9.71元,其他來源平均支付了247.54元。

  《報告》顯示,86.1%的失能老人由配偶、子女或親屬照顧。而失能老人的照顧者,平均年齡達到了59.47歲。照顧者每天照料老人的時間達12小時以上的比例最高,佔到71.75%,有82%的照顧者表示每週照顧老人時間多於5天。受訪照顧者中,40.35%的人會經常性出現"身體疲倦、睡眠不足、體力無法負荷"等身體不適症狀;37.58%的人會偶爾出現身體不適。

  居家養老要進行多項改革

  市老齡辦副主任郭寧介紹:在家庭規模小型化,尤其是獨生子女家長進入老年以後,家庭急需社會提供有效的支援。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家庭、社群、養老機構、社會力量、政府共同構建積極有效的社會支援網路,更全面、更系統、更深入地推動養老服務發展來破題化解。

  天津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處長趙偉介紹,目前天津市已對高齡經濟困難老人在居家養老服務補貼的基礎上,增加居家養老護理補貼。經評估認定後,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按照輕度、中度、重度照料等級,每月可領到居家養老服務補貼、護理補貼共計150元、200元、400元。可以用於支付居家養老政府購買的服務,也可以在入住養老機構時作為費用抵扣。

  本市還將對已建的日間照料中心按照"4+4"模式開展實施改革,逐步完善其功能。一個"4"指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專業化管理、市場化經營、志願者參與"的運營機制,由政府購買服務,街道(居委會)監管,委託社會組織、養老機構、村委會運營,實現"管辦分離"。第二個"4"指試點日間照料中心需具備呼叫、配餐送餐、家政服務、便利店4項基本功能,重點對行動不便、空巢和失獨等老年人開展養老服務。日間照料中心由過去主要面對自理老人,逐步調整為主要面向半失能老人。今年全市所有區縣都將拿出2-3個日間照料中心作為運營機制改革試點,每個日間照料中心都要拿出10張左右的床位,面向半自理老人進行護理。

  鄉村老年人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篇14

  為弘揚社會責任,體驗農村生活,提高個人素質,更好的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我們赴新鄉延津縣魏邱鄉“450行動計劃”科技支農服務團就朱寨村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進行了瞭解,並結合當地實際探究了一條適合當地的農村養老模式。

  一、社會實踐背景

  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1.32億,佔目前總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續增長,按照國際通用標準,我國已完全邁進了老齡社會的門檻。隨著中國的老齡化程序,老年人問題層出不窮,尤其在農村,生活條件不適,醫療疾病困擾,精神文化缺失等問題顯得較為突出。此類的問題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適度和滿意度,而農村老年人的問題關係到農村穩定和社會長治久安,關係到新農村建設的好壞。所以及時有效的發現和解決中老年人問題,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農村養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我們國家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現狀

  透過對朱寨村近三百戶家庭的走訪,我們對該村的老年人生活條件、醫療健康狀況、文化娛樂休閒狀況等方面有了初步瞭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樂觀。

  (一)生活條件

  1、居住環境:該村大多數為瓦房,不少家庭條件較好的住上了樓房或平房。而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於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他們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於農村人特有的生活習慣,院落中的物品擺放較為雜亂;現在大多數家中電視已經普及,但透過走訪,發現一些老人獨居的家中並沒有電視,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該村實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其中每戶出資400元,其餘由政府補貼),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難,但在走訪中也發現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總的來說,該村老年人生活條件還行。

  2、收入與支出: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其收入主要來自於勞動收入(個人積蓄)。據調查,該村人均耕地1畝左右,玉米和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除去口糧、稅糧(現已取消)、牲口食糧外,以市場價出售,年戶均糧食收入約3000元,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僅有幾百元,這就是大多數老年人用以養老的資本。對於那些身體尚好或有手藝的人(大多在60-65歲之間)他們還會向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除勞動收入外,老年人資金來源還有子女供給、政策扶持,然而,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如,子女於老年人的關係是否融洽,子女經濟條件,子女是否有尊老愛老意識願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獨生子女計生補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條件,需要評選過程客觀公正。

  目前,農民的花銷相對較少,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其花銷部分主要用於生活生產消費和醫療保健支出。生活消費支出的主要用於購衣,食品,沼氣,自來水,電費等。用於生產消費的主要是糧種,花費,機械,農藥等的購置。隨著物價的上漲,這些方面的花銷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在醫療支出這一塊,據調查發現,村中一家小診所,村民有頭痛發燒小感冒一類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這家小診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發展。另外農戶家中也有常備藥,因此,小病對村民的負擔影響尚輕。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處於疾病多發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還是佔有相當比重。雖然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在農村較為普及,但據村民反映,由於體制原因,報銷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醫院,不同病情報銷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藥價虛高,醫患關係緊張等原因,農民從新農閤中獲得的實惠並不多。

  (二)健康狀況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這一點對老年人來說仍然適用。

  1、身體健康。血壓是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醫療組成員利用隨身攜帶的電子血壓計為村民進行了免費測量。在幾天的測血壓活動中,他們共測量了238人(其中有複測者)。統計資料顯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高血壓比率不斷攀升,依次為12.6%(≤50歲)、16.3%(50——60歲)、23.8%(60——70歲)、54.8%(≥70歲)。由此可見,高血壓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發的。當然血壓高低受時間、季節、運動、溫度、環境、精神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盡力確保測量資料的科學性,可靠性。但從這一資料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問題。此外,透過走訪發現中老年人群中還存在著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頸椎病,腰間盤突出,風溼類風溼等,這些疾病都是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不容忽視的問題。當然,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數老年人的身體還是健康的,人的壽命大約在75——80歲(該村有一93歲高齡的老人),但以上所反應的問題仍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外部環境,隨著現代社會生活頻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區社會尊老養老風氣的退化,一些人見到老年人不會主動打招呼,視而不見,這對老年人心理籠罩了陰影使之產生了社會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認為老了無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負擔,使其生活相對比較封閉,缺乏與外界交流,這一點尤其表現在80歲以上的身上。二是來之於家庭內部,老人與子女關係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對老人的關心,子女忙於事務對老人關懷不夠入微等都使老人謝了產生失落感。同時,年輕一代對老年人行為不理解也極易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創傷,相對應,老年人對年輕人的行為也存在困惑。

  3、飲食健康

  透過走訪發現,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飲食並不科學,這對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產生一些影響。對於農村人來說,他們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種的。雖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證,但基本上是種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廣泛搭配。肉製品由於物價上漲,物源減少,農民對其望而卻步,加之農民生活較為儉樸,經常改善生活的相對較少。據調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約佔50%,每週一次的約為25%,約14%的人平時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樣化,很難保證營養的供應。水果方面,村民平時水果的攝入量比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經常吃的佔34.4%,偶爾吃的佔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經常補充水果在農村尚未真正實現。另外透過走訪發現,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飯鹽味過重,這長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壓,危害身體健康。

  4、生活方式

  透過走訪發現,該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對較為科學,但也有一些不科學的習慣充斥其中,影響著人民的身體健康。從睡眠來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習慣,大部分村民能保證每天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晚11點——早6點),個別能喲8個小時,睡眠較為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較累,二是無事可做。在體育鍛煉方面,有70%的村民能進行體育活動(多為年輕人),而剩下的30%多為老人,他們很少鍛鍊或從不鍛鍊。在於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著住宅——農田——住宅的生活路線,於外界交流僅限於本組內部,鄰居之間二老年人,尤其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現在飲食不衛生和在飲酒、吸菸上。由於農村生活條件相對有限,蠅蟲較多,很難保證飲食衛生。在走訪的男性人群中,50%的人抽菸,且煙齡較長,抽菸量較大,這在老年人身上表現尤為突出,對身體造成危害。飲酒方面不太嚴重,約60%的人不飲酒,在量上把握適當。這些習慣不利於健康,但由於長期的生活習慣和經濟因素,健康觀念等的制約,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還需要很長時間,需要積極的引導。

  (三)文化娛樂條件

  由於農村物質生活條件、村民思想觀念、政府組織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原因,農村文化娛樂,尤其是老年人文化娛樂精神生活相對枯燥,條件較好的地方尚有能力去改善。朱寨村屬於後者,但仍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

  1、現狀

  從硬體設施來看,該村建無文化大院和文化舞臺,乒乓球檯,籃球架,體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從軟體來看,透過村民反映,本村過去有腰鼓隊,舞獅隊等文藝隊伍,從中有一些具有唱戲、扭秧歌等才能的人,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文藝隊處於解散狀態,器械已不知去向,加之無人引導,村裡文化活動並不活躍豐富。農閒時,住的較近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婦女)一般會聚集在一起聊天,打麻將,打牌,這些活動雖無大害,但浪費了大量時間,且長時間坐著對身體也不利,另外也不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還有一些人整天呆在家裡,不願參與任何娛樂活動,這極易造成思想封閉。

  2、原因分析

  透過分析,該村文藝活動之所以行不起來,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①缺少合理引導。作為政府,對村民文化活動這一塊重視相對不夠,在資金、技術、人才開發與培養等方面做的不太好,未能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據村民反映,文藝隊解散後器材歸個人所有(而其不能調動村民),村民對此意見較大。作為村民,對公益事業的熱情消減,人們顧及經濟利益,加之村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沒有人願意出面組織出面開展活動,即便有,也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另外有些時候內容不健康(麻將、紙牌,甚至有封建迷信宗教活動)。

  ②人才斷層。熱心於公益事業的人多數為老年人。他們有原文藝隊成員,有的會唱戲、扭秧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能再重現年輕時的輝煌,他們不能再進行腰鼓,舞獅等劇烈活動。而年輕一代對這些傳統活動不感興趣,不願去學習,且大多數在外務工,很少在家,因而即便有人組織也沒人會參加這些活動。

  ③精力有限。該村一種植業為主,玉米、花生等種植需要人力精力,農活較多,沒時間和精力去組織參與於學習文藝活動。對於老人,多在家看孩子,也無精力去做。

  ④認知和條件的限制。生活在農村的人資訊相對閉塞,封建的傳統文化道德觀念長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村民特別是老年人對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和認識程度,或多或少地給農村文娛事業帶來阻力。

  三、農村養老模式探析(以朱寨村為例)

  (一)理論分析

  農村養老是人口老齡化之後中國凸現的問題之一,目前,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有:家庭養老和社群養老、社會化養老(農村養老保險養老)等。

  家庭養老作為傳統養老的主要形式,是以家族成員對其上一輩老人提供衣、食、住、行、醫直到死後安葬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行為的養老模式。

  社群養老作為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過渡的一種形式,是以社群為單位對老人進行集中供養的養老方式。是一種以社會救濟為主要特徵的社會保障制度

  農村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指我國農村的非城鎮戶口人員(包括鄉鎮企業職工)支付一定的勞動所得,在喪失勞動能力時從國家和社會取得幫助,享受養老金,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是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模式。

  分析這幾種形式的不同與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是大多數學者的共同目標。

  由於中國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還相對處於落後貧困的狀態下,家庭養老模式的地位很堅固。結合朱寨村實際,我認為家庭養老是適合該村的養老方式。這主要由於現階段,農村養老的人力資源豐富,雖然計劃生育政策制定並且貫徹多年,但由於傳統觀念的限制,在農村,多子女家庭仍是主流。同時,中國農村老人的晚年在精神照顧方面很欠缺,而社會化養老很難實現這一目標,所以,家庭養老成為首選。此外,由於資金的限制,中國農村養老機構大多處於初級階段,很難得到與家庭養老一樣的精細照料。家庭養老仍然是為中國農村老年人提供經濟來源、補償精神空缺的最佳辦法。此外,老年人大多數會選擇在家中養老的原因既有受傳統文化影響,即“家”的觀念,又有在精神慰籍及生活照料方面的追求。所以,在客觀上,家庭養老在中國農村是優於社會化養老的。

  當然,家庭養老對有子女家庭是比較合適的,但對於那些孤寡老人,就需要大家的力量,進行社群養老了(即由政府出面給與關懷,如建養老院等)。

  (二)實際操作

  從理論上找到了答案,在具體操作中還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作為村兩委,一要加大宣傳,形成氛圍。要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尤其是村民喜聞樂見的戲曲,小品、相聲等形式加大對村民的教育,在全村形成一種尊老愛老的良好氛圍,使村民形成一種尊老愛老意識。要加大對尊老愛老典型的宣傳,樹立典型。該村的“好公婆”、“好媳婦”暨“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要繼續開展下去,但要更加公開公正公平,使其效果真正發揮出來。二要真說實幹,做出成效。要加強對關愛老年人這一塊的資金、技術投入,成立老年人組織(如剛剛建立的老年人協會,還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組織)配置適合老年人特點的器具,書籍,使各種設施充分利用起來,組織老年人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繼續把老年人藝術隊扶持下去,培養扭秧歌,銅器,舞獅,旱船,太極拳等民間藝術繼承人,給村民進行培訓。鼓勵村民開展文娛活動。三要有的放矢,突出重點。要加強對孤寡老人,五保戶,低保戶的關愛,幫助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經常性的走訪慰問,使之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要對家庭不和諧的進行批評教育。

  其次,作為村民,一要努力樹立感恩意識,養成尊老愛老習慣,在生活當中給予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二要合理安排每日三餐,細緻關心四時冷暖 ,為老人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要精心侍奉日常起居,提供安全的居住環境,努力解決老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困難。三要充分尊重秉性特點,不急躁,細心傾聽老人心聲多和老人交流。 四要全力豐富精神生活,陪老人聊天,鼓勵老人參加娛樂活動等,力求做到老有所樂。五要與村民和睦相處,見到老人熱情主動,幫助老人,正確處理與老人的關係,不能嫌棄老人。六要相互學習,向先進典型看齊。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看法,具體實施還需要結合當地實際。相信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年人的生活不再困難,年輕人合老年人的關係將會有所改善,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一定會得到合理解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