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基本現狀調查報告(精選5篇)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基本現狀調查報告(精選5篇)

  要去了解一件不明白的事情時,我們常常要開展全面的分析研究,最後基於取得的調查材料匯成調查報告。在寫之前,要先考慮好內容和結構喔!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基本現狀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基本現狀調查報告 篇1

  當代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於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基本現狀

  近年來,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會公德教育逐步重視並得以大力加強,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佈後,各學校都積極宣傳貫徹,取得了明顯成效。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整體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數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現代公德觀念、公德意識、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並能在行為層面上有所實現。絕大多數學生在觀念上認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範,認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重大意義。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社會公德失範,存在著諸多不盡人意的缺點和弱點。比如:公共衛生習慣差,隨地吐痰,亂丟雜物,在課桌椅上亂塗和亂畫現象比較嚴重;違反學校規章制度,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就餐時任意插隊,偷竊等現象時有發生;學習態度不端正,考試作弊屢禁不止;誠信意識淡薄,助學貸款久拖不還;基礎文明行為失範,不能尊老愛幼,尤其是男女生談戀愛時行為有失分寸;集體主義觀念不強,不願參加集體活動,缺乏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艱苦奮鬥精神差,享樂主義思想有所抬頭,不講節儉,互相攀比,時有酗酒、抽菸等不良習慣;不能愛護公共財產,圖書失竊,教室、實驗室、宿舍等公共場所財物損毀嚴重等。上述行為雖然不是大學生的主流,但它產生的消極影響令人憂慮,因為它不僅影響了學生的生活學習,而且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顯得極為重要而緊迫。

  二、大學生社會公德失範的原因探析

  (一)學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學生社會公德觀念的缺失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公德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礎文明修養的重要內容,重視和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是學校教育的應有內容。但傳統的學校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多數學校往往過多地關心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和得失,以此來評判學生素質的好壞以及學校和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對思想品德、道德修養、思想政治等重視不夠,特別是對社會公德教育缺乏計劃性、長期性,即使重視和加強了這方面的教育,多數學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標空泛、理想化,教育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公德教育過程抽象、空洞,學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實踐,道德行為能力不強,進而造成道德願望和道德行為相矛盾的現象。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約了學生良好社會公德行為的形成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絕大多數家庭都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極為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也願意花費時間去督促引導孩子的學習。但大多數家庭忽略了對孩子的社會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輕德育的傾向。特別是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於“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長輩對孩子寵愛有加,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犯的錯誤,無原則地原諒,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導。長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獨尊、性格粗暴等不良習氣,這種習氣伴隨孩子進入社會,就會表現為目中無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個人主義思想嚴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識。同時,很多父母也忽視了自身的人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現實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會公德,不注重個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孩子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

  (三)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使學生社會公德認知出現偏差

  大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透過不斷學習及不斷適應各種社會規範併成為正式社會成員的社會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道德價值觀尚處於未最後形成的階段,仍然較易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完善,受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助人為樂、尊老愛幼、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產、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質被有些人認為是大話、空話、套話,使其在調節、約束人們行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會風氣受到汙染。面對社會上諸多的道德行為,一部分大學生放棄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價值主體的唯我化、價值取向的功利化、價值評價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學生重利輕義、重個人輕集體、重眼前輕長遠,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四)大學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為弱點是其社會公德失範的內在原因

  作為當代大學生,具有思想活躍、積極向上、富於想象力、勇於創新的特點,另一方面辨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控能力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躍與混亂、單純與複雜、自強與脆弱、理性與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狀態在他們身上同時存在。一些學生由於考試成績不理想、得不到老師同學賞識等,加上對社會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風氣不能夠正確認識,使人生價值發生傾斜,使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逐漸突出,厭倦、自暴自棄、隨波逐流也隨之產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菸、破壞公物等不良惡習,生活中消極處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觀念淡漠。部分學生由於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貧困等出現了多種心理問題,孤獨、沉默、消極、冷漠,甚至性格扭曲,這也影響到了他們正確地待人處世,如果處理不好,將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公德行為。

  三、做好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對策思考

  (一)進一步最佳化校園公德環境,切實強化對大學生的公德教育

  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重要的制約和影響作用,良好的公德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就學校公德環境的最佳化來說,一方面要重視人文環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養,真正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來引導學生、帶動學生。其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健康向上的校園風貌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公德教育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並以實際行動維護學生形象、維護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養。第三,積極發揮輿論在學校公德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倡導公德意識,推崇先進模範,宣傳優良的社會公德事蹟,譴責不講公德的行為,鞭撻醜惡現象,從而在校園內形成人人講公德、唾棄不文明行為的良好公德環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園美化工作,以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薰陶人,感染人,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二)把社會公德教育納入思想品德課程教學

  高校要重視社會公德德育教育的課堂教學,要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內容納入思想品德課教學計劃。一方面要教育學生髮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待人禮貌、寬厚、誠實、守信、謙遜、恭敬、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尊老愛幼、克己自制等優良傳統。同時要努力用體現社會主義新風尚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念和時代精神來教育學生,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規範教育引導學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說教。促使他們利用認識到的社會公德規範,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中去,有意識地不斷實踐,使自己的不道德行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為得到強化。

  (三)強化社會實踐環節,加強社會公德日常行為的訓練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實際、向人民群眾學習,進一步瞭解社會、認識國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養大學生具有為人民服務和獻身精神的重要環節,也是最直觀、最生動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學校可組織學生搞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科技、參與社群服務等活動,併力求使各項活動的開展形成一種制度,以保證這些活動的正常有序進行。大學生透過參與這些活動,可以深刻體會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發現人民群眾偉大,增強勞動觀念,在實踐中認識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而增強他們的道德需要,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高校可透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設計的活動情境中去感知體驗,從而在其中解決心理問題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公德認知和行為問題,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態與公德行為習慣;根據形勢需要,各高校要成立心理機構,開展心理工作,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瞭解學生心理狀況,為一些處於不良心態的特別不良道德心態的學生,幫其分析導致困境的原因,使之擺脫矛盾和困擾,正視自己的情況,找到如何解決不良心態的方法,及時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開展心理衛生知識講座,並透過開展學習、交往、情緒等方面的主體心理輔導,讓學生學會自我保健、自我調節,保持身心健康發展。

  (五)最佳化社會大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公德氛圍

  人總是處在一定的氛圍之中。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並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觀念,都要受到環境氛圍的各種影響。營造有利的社會氛圍,是搞好社會公德建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賴於整個社會的社會公德水準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發揮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大眾媒體的作用,以正面宣傳為主,弘揚正氣,為社會公德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其次,要在全社會努力營造一個揚善懲惡的社會倫理機制,利用道德的約束力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氛圍是無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講道德講禮貌的氛圍中,久而久之就可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第三,要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在全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以此促進和保障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和發展。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基本現狀調查報告 篇2

  一.調查背景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人民生活質量的明顯改善,加強社會公德建設越來越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提高整體民族素質的迫切要求,越來越成為我國公民的熱切願望。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著廣泛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著廣泛深刻的變革。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廣大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社會公德建設凸顯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使社會公德建設的價值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大工夫。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已進入又好又快的執行軌道,這種“好”字當頭的快速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的實踐中既要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更要依靠道德的力量,提高以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作為道德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公德與經濟交融為一體,成為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源泉。在這樣的大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社會公德便備受關注。

  二.調查意義

  社會公德是指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具有廣泛適應性、普遍認同性、歷史繼承性等特點。反映了社會公共生活正常執行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體現了社會公眾的共同利益和價值認同,是人類人際交往活動中道德智慧的歷史凝結,是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應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透過勸導力和說服力,調節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有利於良好社會風尚的培育,有利於和諧人際關係的形成,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最鮮明的標誌,是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的最基本的保證。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本文列舉了當前我國大學生社會公德層面所出現的.幾點現象進行了調查,抽象總結其中蘊含的深層問題,淺析其成因,提出了基本的對策建議。

  三.調查方法

  調查以隨機抽樣為主,同時對本校的部分學生進行了面談。為了瞭解大學生道德現狀,這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其中大二學生50份,大一學生50份,擔任學生幹部的佔30%。報告將基於這些調查資料對大學生的公德狀況進行分析和總結。

  調查物件:蘇州大學部分在校大學生。

  四.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脫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1、文明禮儀

  文明禮儀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儀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2.課桌文化

  課桌文化對我們來說不算什麼新名詞。課桌文化就是學生在課桌上塗寫的內容所對映的文化現象,從60後的“毛主席語錄”到90後的“城管”每個階段的課桌文化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特徵。課桌文化也是學生髮表個人情感和不滿的平臺。有的同學表示課桌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當草稿紙,也不是用來收集垃圾文字的。在對課桌文化的調查中,資料顯示16%人不以為然並表示幹過此事;12%的人認為課桌文化很有品位;也有12%的人表示與我無關,而選擇最多的是討厭這種事,高達60%。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大學生道德沒有淪陷,多數大學生不認可課桌文化。整體大學生素質還是良好的。

  3、環保意識

  環保意識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7%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6%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

  4、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2003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五、對策建議

  大學生社會公德建設方面存在些許問題。主要表現為:心理機制不夠完善,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易於受到外在不正確因素的影響及自身錯誤認識的影響。針對如此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幾項方法:

  第一、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教育體系。

  道德教育是社會公德養成的外部機制的基礎。古語說:"德教為先。"德教即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糾正大學生認識上的誤區,細化道德行為,給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樹立具體的模板。首先,普及公共文明禮儀知識。新聞媒體開闢專版、專欄和專題節目,集中宣傳公共生活領域文明禮儀知識。其次,突出公共文明禮儀教育重點。在公共衛生方面著力培養責任意識,主動營造和愛護身邊清潔優美的生活環境;在公共秩序方面著力培養自覺遵守法規的意識,解決知行不統一的問題;在公共交往方面著力培養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寬容他人的意識;在公共觀賞領域全面普及奧林匹克知識和觀賞禮儀知識,提高觀賞水平;在公共參與領域著力培養人人參與奧運、人人從自我做起的意識和行動。最後,構建公共文明禮儀教育體系。開展像“班班唱”、“大家唱”之類的活動,將個人融入到集體的大環境之中。

  第二、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修養體系。

  道德修養是社會公德養成的內部機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強調的"修身為本"。道德修養是培養社會公德並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徑。"助人為樂"這一社會公德基本要求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說的是把幫助他人作為自己的快樂。然而,正是這通俗的4個字,道出了履行社會公德過程中的崇高道德境界。所謂道德境界指接受道德教育、進行道德修養,所達到的道德覺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質狀況和精神情操水平。道德境界猶如階梯,從初始境界到完善境界,其間是漫長的中間境界。道德境界層次是基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鍛鍊和自我培養功夫而形成的。從社會公德的角度分析,道德修養包括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動態上的"下功夫",即依照社會公德的要求,進行學習、體驗、對照、反省等心理活動和實踐活動;另一層含義是指靜態的"已經達到的功夫",即經過長期的修養之後所逐步達到的道德境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社會公德能否充分發揮其巨大的社會效應,關鍵在於它最終能否轉化為廣大同學的道德修養,並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建立體系。

  給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進基層的機會。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深化社會公德的意識形成自己獨立的基於實踐的理論體系。我們可以組織"希望工程"、"送溫暖"、"志願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計劃"、"扶殘助殘"等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到志願者隊伍中去,使志願服務覆蓋廣、參與人數多,這對社會公德建設有著深刻的影響。社會公德實踐活動源於基層、紮根群眾,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實踐才有意義,不要一味的搞形式主義。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社會公德建設穩步向前發展,促進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第四、努力完善社會公德的示範機制。

  列寧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廣泛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的活動,善於發現和運用先進典型,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學生道德楷模,讓廣大群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從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蹟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進典型的高尚情操成為社會的共同財富。“自強之星”便是一個很成功的道德典範。在評選的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都用自己的事蹟感動著每一個人,同時也在其內心深處產生正面的影響,起到典範的積極作用。

  六、總結

  綜上所述,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但仍有不足之處。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溫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徐再接再厲,爭當道德模範。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基本現狀調查報告 篇3

  前言: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為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儲備和道德修養的特殊群體。大學生的社會公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高低,將直接關係到21世紀我國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社會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有較高的期望。大學生遵循社會公德對自身發展,對社會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體情況 :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脫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結合問卷及調查結果,我們作如下分析:

  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儲存著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說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著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資料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特點及原因分析

  透過對調查資料的分析,並結合與部分學生的座談,基本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呈現出如下特點:

  社會公德的這五個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來並不困難,對於常年受正規教育的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要求的。可以想象,完全符合這五個方面的學生的數量會更少一些,也就是說,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佔據一定的優勢,但已非一統天下了,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了一定的衝擊。

  道德觀的多元化與複雜化有其家庭背景、學校背景與社會背景。

  1.首先是家庭成員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2.是高校教師本身的道德觀具有多元化特點。

  3.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基本現狀調查報告 篇4

  一、引言: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是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所以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就所在院校(北京交通大學)電信學院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調查物件為大二學生。利用自制問卷預調查5份,結果發現在問卷的問題設計、語言文字以及格式排版等存在些問題。特別是在問題的設計上,起初有像“你覺得大學生社會公德素質怎麼樣”的主觀問題,導致很多問卷在該問題上都是空白或寥寥幾句話,關鍵是這種問題對本次的調查無益,所以我對問卷進行一番調整,並自己填寫問卷,以被調查者的角度審視設計的問卷。隨後對40名電信學生進行了匿名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5份,其中男生21份,女生14份。

  二、調查資料分析:

  總體概況

  經過資料分析顯示,雖然有一小部分的學生在一些方面存在缺陷,但當今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也就說明了對基本的道德行為和範疇,大家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先鋒更應認識到社會公德的重要性,並在生活中踐行之,而要想提高社會公德意識,則要求我們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

  這次調查主要涉及文明禮貌,助人為樂和遵紀守法和對社會公德整體認識的問題。下面將就這幾方面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展現和分析。

  助人為樂

  關心體貼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時候,能主動熱情地給予幫助和照顧,急人之急,幫人之苦,憂人之憂,救人之危,在別人得到幫助的同時自已也能從中得到快樂,這是人的一種高尚行為。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中,對於社群服務和公益活動,31.43%的人覺得很有意義並樂於參加,45.71%的人有時間才會去,22.86%的人則不樂於參加。而對於愛心募捐活動,經常參加的有34.29%,偶爾參加的為60%。而對於參加的動機,絕大部分人都認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得到的結果我覺得大學生雖然知曉這種活動的必要性,但未能踐行,說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

  對於乞討的態度,80%的人會是視物件而定,只有17.14%的人會伸出援助之手。視物件而定的人覺得有勞動能力的人不應乞討,所以不幫,再者則是因為現在社會上騙子比較多;而幫的情況下主要是出於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我覺得這樣的結果可以理解,社會的陰暗面多少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取向。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能伸出援助之手,因為即使對方四肢健全,可以存在欺騙嫌疑,只要你幫助的人裡面有真正需要幫助的,哪怕只有那麼幾個,我覺得這是值得的,也許就是你那不起眼的一兩元錢,說不定就能幫助他們度過苦難。所以,這進一步說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確實有待提高。

  文明禮貌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貌,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也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

  當在公交車上遇到弱勢全體時,80%的人會主動讓座,其餘20%的人則有時會讓,大家普遍尊老愛幼相當必要,需要給予弱勢群體以同情和幫助。說明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持肯定態度。

  對公共場合吸菸的行為74.29%的人很反感,17.14%的人較反感;而當公共場合有人插隊時,82.86%的會在內心抱怨,8.57%的人會馬上制止。

  以上資料都說明了在文明禮貌層面,大學生有較高的道德修養。

  遵紀守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在全社會形成“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讓遵紀守法成為我們的責任。

  調查結果顯示,20%的人堅決不會闖紅燈,45.71%的人在趕時間的時候會,而31.43%的人在沒有車經過的時候會;當撿到物品時,91.43%的人會主動交公;但當看到校園內的消防栓損壞時,會告知相關人員和若無其事的人則幾乎對半。以上資料都揭露出了當代大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有待加強。這是由於當今的特定社會現象使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而當問及對社會公德是什麼概念時,68.57%的人認為是心理上對社會的熱愛從而希望它變得更好,並盡全力支援;而14.29%的人會偶爾用行動支援。這表明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的理解是很準確的,沒有太大的偏差。

  三、大學生社會公德情況總結:

  透過如上資料的初步分析,可將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總結如下:

  遵守社會公德對於從小受正規教育的當今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的要求。換句話說,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佔據一定的優勢,但也並不是一統天下,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其形成了一定的衝擊。列如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的參差不齊從小就對孩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如今社會處於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也會使大學生的公德觀發生一定的改變。

  大學生在踐行社會公德方面存在比較嚴重的“知”“行”脫節問題。當公共場所出現插隊情況時,82.86%的學生選擇了沉默,而只有8.57%的人會馬上制止的資料讓人難免有點心寒。所以道德對於多數學生而言,都只停留在“知”的層面,而沒能去“行”。而作為將“知行”作為校訓的交大學子更應儘快改變這種現狀。

  四、應對措施:

  作為個人,在平時要從我做起,嚴於律己,增強修養,樹立社會公德意識,不斷端正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家庭中,父母應以身作則,提高重視度,為孩子做好榜樣;家庭成員間可互相監督勸導,爭做模範家庭。

  學校則應積極舉辦公德素質宣傳,時常進行道德素質演講;儘快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改善校園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道德觀念。

  國家社會要做好監督、引導工作,加大對損害公共利益行為的懲罰力度,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基本現狀調查報告 篇5

  透過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實踐,資料統計,我順利完成了“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的主幹群體,80%左右的被調查的同學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僅有10%公德意識薄弱。在文明禮貌方面,接近90%能做到尊老愛幼。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標準,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相關,也是樹立中國人良好國際形象的迫切需要。

  在助人為樂方面,大學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為樂。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但40%的同學在愛護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態度,要不要愛護公物還要看情況而定。僅有50%會明確如何對待公共財物。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根本上說保護環境是對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利益的維護。作為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大學生要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但僅僅有15%的同學才會自覺地保護環境,主動撿起乾淨教室中的碎紙屑。20%的同學會視而不見;其餘被調查的同學會考慮去撿,但不一定會付諸行動。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程序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更應該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公共生活是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侷限,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透明性,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更為直接和廣泛的生活空間。而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準則。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範是每個大學生的義務。作為有較高素養的大學生,我們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行為習慣。

  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修養和實踐水平有更高的期望與要求。同學們一定要把這些期望化為提高自身強大修養的強大動力,努力培養社會公德意識,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形象,爭做鹼性社會公德的模範,以實際行動推動我國社會公德建設。

  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培養社會公德意識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參加志願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大學生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際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範。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既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德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到什麼是符合社會公德規範的言行,什麼是不符合社會公德規範的言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並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從小事做起,從小節做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範。社會公德所規範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略,而它一旦被社會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所忽視,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因此,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踐行社會公德並不難,提升敬人禮讓的境界同樣不難,比如,見到老師。長輩主動問候是講社會公德;乘坐公交車主動為老幼病殘孕乘客讓座是講社會公德;在銀行。郵局等公共場所排隊時自覺站在“一米線”外是講社會公德;最後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是講社會公德;外出旅遊時不在景點設施上隨意刻畫是講社會公德,等等。社會公德的境界,就是在這些不起眼的一舉手一投足間慢慢昇華的。

  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有著社會輿論的監督,我們大學生或多或少會因此更講社會公德。但在缺少監督的網路空間裡,遵守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隨著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網際網路成為重要的資訊平臺與交流工具。網路生活中已成為大學生課餘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網路也是一把雙刃劍,網路活動中存在著不少突出的問題。遵守網路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義:對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積極作用;保證大學生的業餘學習和生活健康。豐富發展;有利於大學生活拓展視野,增強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避免個別大學生誤入歧途。

  大學生應當積極倡導網路文明,堅持文明上網,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上網習慣,在網路生活中加強社會公德自律,做到:正確使用網路工具。大學生應當學會利用網路這一先進工具獲取知識和資訊,使之成為提高自己學習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網路上存在不少虛假、低階庸俗甚至反動、浮穢和色情的內容,同學們要提高鑑別善惡美醜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網站,不瀏覽不良的內容。健康進行網路交往。網路已成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們可以透過網路收發郵件、實時聊天、視訊會議、網上留言、網上交友等。網路交往要做到誠實無欺,不侮辱、誹謗他人,更不能參與網路色情遊戲、賭博等活動。同學們應透過網路開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動,在網路交往中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相信、約會網友,避免受騙上當。自覺避免沉迷網路。適度的上網對學習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長時間沉迷於網路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損害。現實中存在著一些同學上網成癮,沉迷於網路而不能自拔,進而導致耽誤學業、甚至放棄學業的現象。值得同學們警惕的是,沉迷於網路尤其是遊戲已成為近年來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學生應當從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出發,學會理性對待網路。養成網路自律精神。網路的慮擬性以及行為主體的匿名隱蔽特點,不利於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使得道德規範所具有的外在約束的效用明顯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路道德規範的基本保障。大學生應當在網路生活中培養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監督的網路空間裡,自覺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道德是分領域和層次的。不論在哪一領域哪一層次,大學生都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社會公德作為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我們大學生理應養成遵守社會公德良好行為習慣,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