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範文(通用10篇)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範文(通用10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型別。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 篇1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就業是民生之本。做好就業工作,需要全面分析當前所面臨的形勢,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又要把握促進就業的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切實增強做好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一、我市就業工作基本情況

  (一)建立就業協調機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並把促進就業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強力推進。為了加強我市就業工作的領導,市政府成立了由24個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組成的市促進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出臺了“消除零就業家庭”等若干項促進就業政策措施。各級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也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從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進就業工作的協調機制,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了促進就業的目標責任制,進行年度考核。

  (二)落實就業優惠政策。按照《就業促進法》和中央、省、市促進就業的各項決策部署,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等政策認真實施。去年以來,全市發放就業服務卡2萬多份,發放再就業優惠證6660份,發放小額擔保貸款760筆、金額3485萬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50%,直接扶持創業者760人,帶動6500多人實現就業。累計發放扶持創業小額擔保貸款2855筆、金額10285.5萬元,發放勞動密集型小企業貸款31筆,金額2043萬元。XX年,全市落實主輔分離政策安置下崗人員1620人,減免企業所得稅544萬元;落實穩定就業政策,辦理出口退稅2.38億元;落實鼓勵吸納招收下崗人員中就業困難人員431人,減免增值稅4412人次,減免稅額594.28萬元;落實殘疾人就業政策減免稅收262.8萬元。

  (三)構建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近年來,我市建立了市、縣(市)區、街道(鄉鎮)、社群(村)、村民組五級服務網路平臺,已建成勞動保障事務所272個(其中街道18個,鄉鎮154個),勞動保障工作站1579個(其中社群220個,村1359個),在村民組設立資訊員43681名。與此同時,全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市各級勞動部門主辦的區域性中心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已達13家,市、縣勞動部門舉辦的公共培訓機構14家,在鄉鎮共建立公共及民辦職業介紹機構100多家,建立縣、鄉就業培訓機構60餘家,為城鄉勞動力資源配置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推進統籌城鄉就業。我市堅持科學發展、統籌兼顧的原則,在穩定城鎮就業工作的同時,把就業工作重點快速向農村富餘勞動力和返鄉農民工轉移就業方面轉移。大力實施農民工素質就業計劃。開展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緊緊圍繞勞動力需求和本地企業用工緊缺工種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培訓,同時還積極為參加培訓的農村勞動力提供技能水平鑑定評價服務,不斷提高農民工素質。全市農民工技能培訓人數達39103人,共有近3萬人透過培訓成功實現就業,就業人數佔培訓總人數的84%。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市針對返鄉農民工的特點,積極開展調查摸底,瞭解返鄉農民工的技能情況、求職願望和技能培訓需求,對有創業願望的積極組織創業培訓,有一般技能培訓需求的及時安排培訓。大力實施“1511”工程。即培養1000名創業者、解決500戶“零轉移農戶”轉移就業、建立100個充分就業鄉村、建設100個培訓基地,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渠道。

  (五)以創業促進就業。我市將鼓勵創業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XX年市委、市政府開展全民創業行動以來,全市共建立了創業園區13個、創業街10條,園、街吸納創業者507人,帶動11885人實現了再就業。在創業培訓上,全市共組織了186個班次的創業培訓, 8000多名下崗失業人員和有創業願望人員參加了培訓,已有3087人實現成功創業或自謀職業,累計帶動再就業人數達萬餘人。

  (六)推進就業援助。我市將零就業家庭就業幫扶和建立充分就業社群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在城區先後開展了“建立充分就業社群”、“消除零就業家庭”、“再就業百日幫扶”等專項援助活動,在農村開展了“春風行動”、“消除零轉移就業農戶”、“建立轉移就業鄉村”等活動,從而建立了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的就業援助體系。全市(含縣區)共走訪下崗失業人員困難家庭3200多戶,確定援助物件2812位,簽訂服務協議2812分。截至目前,幫助272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其中98人安置在公益性就業崗位;為71戶“零就業家庭”開展了就業援助,並有129位“零就業家庭”成員成功就業;援助“零轉移就業農戶”524戶,有703人實現就業。全市共舉辦專場招聘會126場,發放政策宣傳材料14.5萬份,2萬餘人實現就地就業。

  二、當前就業形勢分析

  (一)就業局面複雜、壓力大。“新增就業壓力大、轉移就業壓力大、再就業壓力大、總量規模壓力大”是我國就業的特點,而且未來一段時間就業壓力將繼續增大。人口基數大、新增就業人口不斷增長,加之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和農業現代化程序加快等,是現階段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權威部門統計,“xxx”時期,我國進入新的人口勞動力增長高峰,5年新增勞動力總供給將達5000多萬,特別是高校畢業生人數會持續增長。但勞動力就業需求崗位只能新增4000萬個,勞動力供求缺口將達1000萬個左右。

  (二)經濟結構調整影響就業。國內經濟週期進入減速通道,經濟調整將影響就業。相關資料顯示,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已由“九五”時期的94萬人,減少到“十五”時期的80萬人,並且呈持續下滑狀態。自XX年以來,國內經濟持續保持了8年的擴張勢頭,從XX年3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已經由持續的擴張轉為收縮,gdp增速逐季回落,儘管XX年下半年中央已連續出臺了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經濟下行的趨勢並未改變。XX年,面對空前嚴重的世界金融危機,中央已經和將要採取一系列刺激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但宏觀調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調整的力度和時間,而不可能消除經濟調整,經濟增長放緩勢必要影響就業。

  (三)金融危機對就業形勢衝擊。全球金融危機已對我國就業產生了不利影響。一是國外需求下降,出口企業訂單減少,導致企業停產或裁員。從去年下半年,我市對返鄉農民工的監測可以看出,提前返鄉的農民工大多是來自“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依賴出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二是影響投資信心,導致就業崗位增長減緩。有的企業雖然未受大的影響但本來打算擴大投資,增加就業崗位,卻選擇了觀望。三是影響消費信心進而影響就業。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沒有消費,就業能促進消費、拉動內需,這也是中央將“保增長”與“保就業”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原因。

  三、我市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受國際、國內大環境影響,以及我市市情特點,當前,我市勞動力就業存在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四個矛盾 ”:

  一是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根據城鄉統籌就業的要求,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大了我市新增勞動力與新增就業崗位的矛盾。我市又恰恰是典型的就業困難城市。首先是農業和人口大市,農業人口480多萬,有130多萬農村富餘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受金融危機影響,截止到春節前,全市返鄉農民工達到110萬人,春節後有100萬農民工重新外出務工。截止到3月底,外出務工中有2.33萬名農民工又重新返鄉,返鄉農民工數量多;其次我市作為發展中老工業城市,下崗失業人員較多,同時受金融危機影響,截止3月底,我市企業新招聘員工32358人,新裁減員工3130人,企業新增加崗位29228人;停產、半停產企業113戶,涉及職工6063人;採取措施穩定崗位175家企業,涉及職工19102人。再次是教育大市,大中專畢業生數量多,“三多”給XX就業工作帶來了極大壓力。

  二是結構性的矛盾。從我市當前產業轉型看,一方面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比例下降,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新上的能源化工、機械製造等專案科技含量和機械化程度高,使普通勞動者選擇就業的機會減少,體力型勞動者就業空間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勞動力素質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勞動力數量龐大但整體素質偏低,一般勞動力數量嚴重過剩,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業難”和“招工難”的問題並存,“有事沒人幹”和“有人沒事幹”的現象同時存在。而且隨著我市經濟結構性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逐步加快,這些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尤其“4050”下崗職工因年齡和技能原因,再就業更為困難。同時,福利企業經營比較困難,殘疾人下崗失業增多。

  三是勞動者就業觀念與市場機制不相適應的矛盾。多數失業人員參加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看重眼前利益,寧可去競爭技能要求不高,工資待遇低的崗位,也不願意花時間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當前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斷蔓延,我市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用工不足,進一步加劇了就業崗位供求的矛盾,使得我市就業再就業工作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四是就業多元化與管理培訓落後的矛盾。當前就業工作呈現用工單位多元化,就業渠道、就業方式多元化的特點,各級政府在管理與服務中存在諸多困難。目前我市就業服務機構尚不健全,服務條件、手段落後,勞動力網上市場即無形市場尚未形成,就業培訓體系不完善。特別是就業培訓種類繁雜,質量不高,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尤為突出,加之一些企業用工行為不規範,合同簽約率不高,社會保險的參保率低,勞動監察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四、對我市促進就業工作的幾點對策與建議

  一要進一步強化政府職責,切實推動《就業促進法》的貫徹落實。促進就業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政府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各級政府要全面落實促進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貫徹《就業促進法》,把促進就業作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要任務,建立健全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遵循市場對就業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政府促進就業的主體責任,要把就業作為政府業績的重要考核指標,也要堅持將就業形勢作為制定改革發展措施的主要評估指標,擴大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高就業質量,以保障就業年度計劃的落實,努力實現全市社會就業比較充分的目標。

  二要進一步開發就業崗位,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緊緊抓住中央擴大內需帶來的就業拉動效應,大力爭取國家專案和資金支援,加快寧宜城際鐵路等各類投資專案推進,堅持在發展中擴大就業。全面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推動石油化工、紡織服裝、新型建材、林漿造紙、機械製造等主導產業結構升級,不斷培育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積極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發展,加快發展旅遊業、商貿流通業、餐飲業、社群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勞務經濟,大力發展公益事業,千方百計挖掘就業崗位資源,帶動各類勞動人員就業。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市社群建設和應徵入伍,切實引導好高校畢業生就業。

  三要進一步抓好創業載體建設,推動創業帶動就業。要實施積極的創業政策,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繼續加大政策引導、創業培訓和創業扶持力度,繼續開展全民創業行動,採取積極措施,實施創業帶動就業。著力在提高創業意識、增強創業能力和最佳化創業環境方面下功夫。加強創業載體建設,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培訓、專案推介、專家指導、法律援助等創業服務。繼續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進一步研究、落實減輕企業用工負擔的政策措施,鼓勵用人單位吸納“4050”人員和殘疾人就業。加強創業典型宣傳和創業教育,引導和激勵有志者投身創業。

  四要進一步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提高培訓效果。要鼓勵和支援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開展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積極整合勞動、婦聯、團委、職業教育等社會培訓資源,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實行工學結合,拓展培訓專業。要強化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實現培訓專業與經濟發展、培訓方式與就業意願、培訓內容與就業崗位的相互對接。充分發揮就業服務中心在技能培訓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勞動者的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研究和探索就業技能培訓高效機制,著力提高培訓合格率和就業率。

  五要進一步加強就業服務平臺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要著力構建城鄉就業服務平臺,制定和完善相關工作標準和管理制度。在加快推進街道(鄉鎮)就業服務機構建設的基礎上,要加大資金投入,逐步推進村級平臺建設。結合勞動力動態管理要求,利用就業服務網路和資訊,對城鎮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被徵地農民、新成長勞動力實施動態管理,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就業服務。建立公共就業服務資金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各界為公益性就業服務提供捐贈、資助。加強社會職業中介機構管理,促進依法開展就業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殘聯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形成開展促進就業工作的合力。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 篇2

  我市勞動保險部門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給就業帶來的巨大壓力和嚴峻挑戰,按照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以及上級勞動保險部門的決策部署,把保崗位、保就業、保穩定作為當前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全力維護就業局勢穩定,維護經濟社會穩定。據初步統計,今年一季度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631人,比去年同期下降約13%,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089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931人,其他6611人。返鄉農民工99116人,已經實現就業54791人,其中就地就業11896人,區外跨省就業32078人,區內跨縣轉移就業10817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2645人,比去年同期35013人增加21.8%。綜合各方面情況,我對當前全市就業局勢的初步分析和基本估價是:

  一、多措並舉,就業局勢基本穩定。

  20XX年第三季度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部分企業經營出現困難。同期,我市勞動力就業情況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突出表現在:大批外出務工的農民工返鄉,全市去年前三季度累計返鄉不足2.5萬人,四季度末驟增至9.91萬人,佔當時外出務工農民工總數的30%;市內企業用工需求減少,經濟性裁員導致失業人員增加,全市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由去年第三季度末的1.17萬人增加到年末的1.7萬人。

  面對就業局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市委、政府高度重視,要求把穩定就業尤其是返鄉農民工就業,作為當前勞動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並舉,合力維護就業局勢穩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市勞動保險系統以重民生、解民憂、謀民利為己任,以保崗位、保就業、保穩定為著力點,以非常時期、非常辦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非常之責、紮實推進穩定就業局勢的各項工作。一是快速反應,及時做好返鄉農民工工作。去年11月初,我市在全區第一個制定出臺幫助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方案,提出了“三清兩培一扶持”的工作措施;接著,在全區第一個為返鄉農民工舉辦專場用工招聘會,幫助返鄉農民工實現就地就近就業。二是轉變方式,著力開展培訓促就業。在常規情況下,側重於開發就業崗位、擴大就業渠道的基礎上,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把提高勞動者技能,增強就業能力,作為當前促進就業、穩定就業的重點,並全面實施特別職業技能培訓計劃。三是降壓減負,幫助困難企業保崗位、保就業。經市政府批准,我市及時制定了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措施,簡要概括為“五緩四降三補兩協商”。“五緩”即對暫時無力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困難企業,在一定條件下允許緩繳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一項社會保險費;“四降”,即在20xx年度內降低除養老保險外的四項社會保險費率;“三補”即使用失業保險基金為困難企業穩定崗位支付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以及使用就業專項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對困難企業開展職工在崗培訓給予補貼;“兩協商”,即困難企業進行經濟性裁員時支付經濟補償金,由企業與工會或職工雙方依法平等協商。初步測算,上述政策補入到位以後,市本級有望階段性減緩企業負擔1.23億元。四是簽約履責,鼓勵和引導勞動關係雙方共同穩定就業局勢。透過以上各項措施的實施,全市去年底、今年初呈現出的就業壓力明顯減緩,尤其是近10萬返鄉農民工6成以上實現就業,使全市就業狀況呈現出基本穩定態勢。

  二、“兩難”並存,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綜合各方面情況分析,當前我市人力資源市場中,企業用人緊張和勞動力就業困難導致就業壓力巨大的狀況有所緩解,但就業局勢仍然嚴峻,尤其是“招工難”和“求職難”並存,結構性矛盾突出,將成為影響我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穩定就業局勢的一道難題。首先是勞動力“求職難”。從總量看,目前勞動力仍為供給大於需求。今年,全市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約6萬多人普通高校畢業生3.8萬人需要就業,領取失業多的失業人員近2萬人,加上4萬多尚未找到工作的返鄉農民工需要再就業,近30萬農村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正常情況下,我市每年可新增就業崗位約6萬個,今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崗位供給趨減。據統計,今年計劃招工的企業數量和崗位供給量,分別比去年減少21%、35%左右。由此可見,勞動者求職難現象短期內難以消除,就業壓力仍然巨大。

  其次是企業“招工難”。以今年2月份為市舉辦的用工招聘會為例,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3.36萬個,有近2萬個崗位無人應聘。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勞動者就業觀念陳舊,以擇業放棄就業,導致產生“企業招不到工,勞動者沒活幹”現象。據調查,荔浦縣木衣架行業空缺油漆工、磨砂工崗位近4000餘人,但在市內各場招聘會中無人應聘,企業只好捨近求遠,跑到百色、河池等地招工。二是勞動力市場中,中高階技術人才短缺的局面繼續存在。一季度企業用工需求統計資料表明,企業對新招員工的性別、年齡要求進一步放寬,而對文化、技能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在當前情況下,文化偏低和無技能人員求職更顯困難。由此表明,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十分緊迫。

  三、一鼓作氣,合力穩定就業局勢。

  分析我市一季度就業形勢,我們雖然取得了基本穩定的成效,但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見底,面對的壓力和挑戰仍然嚴峻。下一階段,我們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按照中央確定的“保民生、保增長、保穩定”方針,和自治區、市“保崗位、保就業、保穩定”的積極就業政策措施,一鼓作氣,一抓到底,合力做好穩定就業局勢的各項工作。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 篇3

  為深入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及存在問題,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國家統計局湘潭調查隊於XX年4月—5月組織專題調研,實地走訪了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湖南工程學院、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等五所在潭高校,與就業指導部門負責人和部分大學畢業生就當前的就業形勢與就業方向開展座談、交流,並和市人事局、教育局、勞動局等部門有關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調查中,嚮應屆畢業生髮放了無記名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36份。

  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

  據有關部門統計,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559萬,比XX年增加85萬,XX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破紀錄的611萬,預計今後三年內高校畢業生人數還將以每年50萬的數量遞增,還有100多萬曆年沒有就業的大學生和社會上龐大的失業人群,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加之金融危機導致部分企業發展不景氣,據XX年2月16日新華網報道,僅廣東就有7萬家出口導向型企業倒閉,很多企業招聘崗位銳減,甚至開始裁員減壓,給處於寒潮中的大學生就業雪上加霜。針對嚴峻的現狀,到4月30日止,北京、上海、天津等23個省(區、市)陸續出臺了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府檔案。6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重要措施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就業;各高等院校更是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宣傳指導,力促學生就業。但是,各高校就業指導機構負責人普遍反映,求職人數的激增、經濟增長的放緩,使得09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面臨著不同以往的難題。

  1、企業進校招聘明顯萎縮,簽約率大幅下降。

  據瞭解,往年10月,各大企業都早早地啟動了校園招聘計劃,各大高校內也因此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09屆畢業生的校園招聘在啟動期便寒意陣陣。在走訪調查中,校方人員介紹,XX年10-12月的校園招聘跟往年相比冷清了許多,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戶和積極分子不見了身影,甚至有企業宣佈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據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統計,截至XX年底,來校招聘的單位約有200家,需求人數不到1500人;上年同期,招聘單位有300多家,需求人數超過XX人,減幅分別為50%和33.33%。

  XX年4月以後,經濟形勢有所好轉,企業進校招聘情況有所改善,加上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許多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學校也利用各種渠道,引進企業,積極推薦本校畢業生,招聘單位比XX年1月之前要多。但是,儘管學校工作有所成效,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截至5月上旬,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正式簽約的畢業生不到40%,比往年同比下降了40多個百分點;湘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正式簽約率約為20%,比往年大幅下滑。本次回收的五所高校調查問卷顯示,應屆畢業生正式簽約比例僅為10.3%,達成就業意向但未簽約的比例也只有29.4%,兩者合計還不到40%,雖高於中國社會調查所XX年2月公佈的電話調查結果35.6%的整體就業率,但與社會保障部公佈的力爭XX年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70%的目標還相距甚遠。

  2、預期薪酬明顯下降。

  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昔日的“天之驕子”們顯然在心理上已經完成了向普通勞動者的轉變。調查顯示,畢業生已經走出“要價”過高的誤區,預期薪酬迴歸理性。湖南科技大學江主任反映,本校應屆畢業生今年的薪酬定位在1000元左右,比去年降低了整整500元;湘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等高校畢業生也出現薪酬大幅下降的明顯趨勢。

  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將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XX”(28.7%),只有14%的大學生將底薪定位在XX元以上,甚至有2.2%的畢業生表示願意接受“零工資”就業,這是以往沒有出現過的情況。各大媒體也屢屢報道,就目前來說,房價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兩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學生們求之不得。

  3、結構性矛盾突出。

  據調查,各專業大學生就業情況出現了明顯的“冷熱不均”現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專業就業比較緊俏,湖南科技大學的特色專業採礦、地質、路橋專業在5月簽約率已達到90%以上;文科、經濟管理類就業困難,以往的一些熱門專業,由於高校盲目擴招,導致供需比例失調嚴重,就業困難,由“熱門”變“冷門”,譬如外貿英語、計算機專業,尤其是學校知名度不高的畢業生就業困難。湘潭大學謝處長表示,由於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該校英語、國際金融貿易、證券等專業受到的衝擊最大;往年房地產行業是招聘大戶,但是今年受社會大環境影響,房地產相關專業就業情況嚴峻;而房地產部門表現不佳又直接導致了建築、施工設計行業的不景氣,導致這些專業的學生遭遇到以往沒有的“冷遇”;法學、中文、數學等傳統專業表現較差;生物、化學等專業就業情況相對穩定,最熱門的專業是市場營銷。

  由於今年中央出臺了檔案,要求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大力改善農村衛生服務條件,到XX年,使全國每個縣至少有一所縣級醫院和若干所中心鄉鎮衛生院基本達到標準化水平,縣醫院原則上要達到二甲醫院水平,每個行政村都有村衛生室,所以今年醫衛類專業就業比往年好很多。農村的醫療改革使許多醫療機構起死回生,因此醫衛類專業就業不但沒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反而有所好轉,成為09屆畢業生中的幸運者。湖南職業技術學院曾老師介紹,今年本校有醫衛類畢業生2374人,已簽約和達成就業意向的已有90%左右,令許多專業望塵莫及。

  4、就業呈現性別差異。

  除了專業差異,高校就業市場還呈現了明顯的性別差異,女生的就業難度遠遠大於男生。調查問卷顯示,男生的正式簽約率為14.5%,已有意向但未簽約的比例為35.5%;女生的正式簽約率只有5%,有意向未簽約的比例也只有21.7%。兩相比較,可以發現女生的簽約率和意向率都遠遠低於男生。面對殘酷的就業市場,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馬上就業”或者“繼續考研”,有21.7%的女生認為用人單位選拔不公導致自己求職遇挫。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餘老師介紹,雖然本校學生男女比例約為3∶1,但是建築行業都傾向於要男生,女生就業成為學校的棘手問題。

  5、專科、高職層次畢業生就業情況明顯好於本科生。

  據教育部發布的資訊顯示,XX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平均就業率達到95.77%,從XX年開始全國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四年達到95%以上。今年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但就目前調查的情況看,我們發現專科、高職層次的畢業生整體就業情況要明顯好於本科畢業生,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的整體就業率高出湘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近20個百分點。

  專科、高職畢業生在對薪酬的心理預期和職業層次的要求都相對要低,而且很多專科、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本來就定位在實用型“藍領”人才,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動手能力,很多院校採取聯合辦學、“訂單式”培養等方式,使學生的就業成功率大大提高。譬如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是省建設廳的下屬院校,其建築類專業的學生很大一部分能在建設系統相關單位實現就業;湘潭教育學院對全日制學生實行訂單式培養,與廣東、江浙等地多家用人單位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為畢業生多方提供帶薪頂崗實習與就業平臺。

  6、定位城市,不願去西部、下基層。

  雖然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很多大學生轉變了觀點,不再一窩蜂的湧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孔雀東南飛”的景象也一去不復返,但是相當大比例的畢業生仍不願去西部省份,不願下基層工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7.2%的學生在求職時優先考慮個人發展機會,儘管有95.6%的畢業生表示贊成“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及政府新近出臺的大學生到農村基層擔任“村官”計劃,但是隻有35.3%的學生表示願意去西部或農村尋求個人發展,有45.6%的學生認為這會限制個人未來的發展,而且有35.3%的學生對相關措施的配套優惠政策缺乏信心,湖南科技大學XX年還有5名通過了村官考試的畢業生出於種種顧慮放棄了當村官的機會。

  7、考研、“考公”熱持續升溫。

  在“找工作難,找好工作更是難上加難”的情況下,很多大學生將目光鎖定在考研究生、考公務員(或是參加選調生考試)上,於是出現了熙熙攘攘的考研大軍和蔚為壯觀的考公務員一族。湖南科技大學今年有500多人參加研究生考試,是去年考研人數的近5倍。湘潭大學今年有847人參加了選調生考試。從大範圍來看,今年全國各地有77.5萬人湧向國家公務員考場,爭奪1.35萬個職位;今年湖南省公務員考試也出現了12.7萬人競爭4000崗位的情況;全國有124.6萬考生奔赴研究生考試考場。湘潭市XX年、XX年公務員招考職位數分別為195、77,報考人數分別為3528人、 3306人,考試錄取率分別為5.53%和2.33%,競爭激烈程度逐年加劇。浩浩蕩蕩的考試大軍中有相當大比例的人為應屆大學畢業生和往年未就業或是就業不穩定的大學生。

  8、就業難引發了明顯的社會問題。

  一些學生遭遇多次求職受挫之後,容易引發焦慮、自卑、失落、懷疑等消極情緒,甚至出現了媒體上報道的就業不成而厭世輕生的慘案。調查問卷顯示,在求職受挫後有8.8%的學生個人生活態度比較消極,有16.9%的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5.1%的人懷疑政府的能力。湘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介紹,很多貧困生傾家蕩產舉債讀大學,一畢業就失業,心理落差很大,校方擔心因學生們找不到工作,無法正常離校而帶來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由於就業難,高考棄考現象嚴重。據統計,XX年高考報名人數約為1020萬名,比去年約減少40萬,約84萬應屆高中畢業生沒報名參加今年的高考,這一方面是由於大學費用昂貴,另一方面是畢業生就業困難,新的“讀書無用論”悄然泛起,在這種情況下,重慶萬名貧困高中生自動放棄高考也就在情理之中。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 篇4

  一、調查內容

  (一)崗位意向

  據統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喜歡的崗位基本上為教師,個別人喜歡去企業做文員;不喜歡的崗位大多是銷售、服務員類的崗位。公管事業管理專業學生主要是想考國編或是事業編制,產權和法學專業的學生喜歡的崗位是律師、法務、檢察員等與法學相關的崗位。

  透過對崗位意向統計資料的分析發現,我院20xx屆畢業生各專業的崗位選擇基本都是遵循專業對口的原則,少部分會選擇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其他崗位。

  (二)薪資意向

  在薪資方面,我院思想政治專業的理想薪資大多為3500元左右;相比而言,法學與產權班學生的理想薪資要普遍高於思想政治教育班的學生,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公管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理想薪資基本上是在3500至6000元間。

  透過對薪資意向統計資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對於整個學院而言,20xx屆畢業生的理想薪資普遍是在3000至5000元之間,其中3000至4000最多,只有少數人的理想薪資位於300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這表明我院20xx屆畢業生對自身畢業後的薪資期望相對合理,處於中等水平。

  (三)就業方向

  透過統計20xx屆畢業生就業後的方向資料,不同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意向存在明顯差別,對於我院法學專業和智慧財產權專業的學生來說,選擇法務類工作和教師編制是佔據主要地位,有73.50%;其次是選擇考事業單位和考研的,考事業單位約佔7.6%,考研約佔18.9%;還有極少部分學生傾向於國家基層專案、參軍、出國。

  而對於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考取教師編制的是佔主要數目的,佔47%;而考公務員、事業單位、研究生的學生佔比普遍為20%左右;只有少部分同學想選擇國家基層專案、出國和參軍或是其他形式的就業。

  透過資料統計,我院20xx屆思政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更傾向與本專業一致的教師崗位就業,而法律類學生傾向於法務類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專業類別對未來就業方向有一定的影響。

  (四)地域意向

  在就業地域意向方面,我院20xx屆畢業生普遍傾向去東南沿海城市,從高到低依次是:深圳、上海、浙江、廣州分別佔比為25.11%、32.9%、26.84%、27.71%;而選擇在江西、北京、江蘇和廣東(除廣州、深圳外)的畢業生佔比分別為46.75%、10.39%、19.91%、12.12%,剩下的其他省市則佔比相對較小。可能是由於東南沿海城市的經濟更發達、資源更優質、就業機會更多、發展平臺更大等原因,我院20xx屆畢業生普遍都不太想回生源地所在省市工作,而東南沿海城市就成為了他們的首選地域。

  (五)就業指導服務意向

  目前,就業指導和服務的渠道和方式各式各樣,透過以上資料可以發現,我院20xx屆畢業生的就業服務意向在就業指導諮詢、職業能力特訓營、職業能力測評、就業單位推薦等都有涉及,且我院所有專業的畢業生意向更強烈,在65.37%以上,這說明畢業生比較重視就業指導和服務,學校也應積極做好這方面的工作,為畢業生能儘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而提供幫助。

  二、結論與建議

  (一)調查結論

  1、就業方向不夠明確

  調查統計結果顯示,20xx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其就業方向不夠明確,選擇性較多,盲目從重現象較為嚴重,需要及時調整,明確目標和方向,精準發力,這樣才能更好更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2、薪資期望趨於理性

  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對於薪資的期望,我院20xx屆畢業生能結合自身專業性質對自身未來的就業薪資進行了預估,透過對資料的分析,整體上趨於理性。但有少部分畢業生薪資期望不切合實際,這需要畢業生自身及時認清自身價值,瞭解市場需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

  3、就業地域偏好發達地區

  由於各方面條件相對優越,發達地區一直是高校畢業生的首選就業區域,這也導致該地區容易出現就業競爭激烈、就業壓力較大等問題。我院20xx屆畢業生主要傾向於去東南沿海地區就業,而選擇去偏遠地區從事國家基層專案、參軍等則相對較少,這說明讓他們存在一定的從眾心態,缺乏奉獻、服務精神。

  (二)對策建議

  1、幫助學生明確就業方向,轉變擇業就業觀

  為讓我院學生明確自身未來就業方向,轉變擇業、就業中不正確的觀念如眼高手低、盲目從眾等,我院成立了以書記、院長、科長、輔導員班主任等為組員的就業領導工作小組,具體負責開展我院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同時,結合實際情況,要繼續完善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定期舉辦職業輔導講座、培訓等活動,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指導和建議,培養其良好的職業技能和道德修養,讓其更能明確就業目標,實現精準就業。

  2、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一方面,我院要繼續要強化學生的價值理念,積極響應服務國家人才戰略,鼓勵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學生髮現自身潛力和優勢,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服務意識。同時,積極關注畢業生動態,包括心理狀態、擇業就業方向等,及時給予相應指導和幫助。

  3、做好就業宣傳服務工作

  為幫助畢業生了解市場動向、認清就業形勢,我院要繼續做好就業宣傳服務工作。透過QQ、微博、微信、微影片等資訊公眾平臺,及時有效推送各種就業資訊,並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及時解決畢業生反饋的問題。另外,還可以透過主題班會、一對一面談、職業能力特訓營等方式進行現場指導,幫助畢業生掌握技能,提高就業成功機率。

  透過此次對20xx屆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研究,讓我院更加了解到這屆畢業班學生的就業意向,為今後開展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指導和幫助提供了資料支撐和有效參考。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 篇5

  家庭服務業是繼製造業、建築業之後吸納勞動力特別是農民工較多的行業,隨著社會對家庭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各級政府對家庭服務產業的幫扶力度進一步加大,家庭服務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一、家庭服務業促進就業的現狀

  家庭服務業、家政服務業看似瑣碎,卻關係重大。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及家庭對家庭服務業的需求不斷增大。經調查,目前,家庭服務業發展狀況已逐漸呈現出產業經營多元化、從業人員隊伍鬆散化、行業管理規範等特點。

  (一)行業規模和結構初步形成。目前,家庭服務業尚屬起步階段,僅有少數家庭服務公司已形成一定規模,其餘多數公司仍屬小規模經營,一些經驗還不是很成熟,但社群網路化平臺的雛型已經建立並得到推廣,這將使社群服務向家庭服務企業方向轉化,逐步實現社群保安、保潔、綠化、公共設施養護等服務的市場化運作。

  (二)從業人員隊伍不斷壯大。從事家庭服務業人員主要以農民工、城鎮失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為主。從業人員分佈情況較為有序,比例分配以鬆散和粗放型為主。在家庭服務業人員中,部分從業人員建立了個人檔管並交繳納社會保險。

  (三)行業管理開始完善。參與家庭服務業管理的部門主要有工商、稅務、人力保障、民政、殘聯、工會等政府部門和其它行業協會;各部門的管理許可權根據其職能和業務範圍分別制定了市場準入制度以及管理制度和審批事項,行業協會參與行政管理的情況較少,更多的作用是發揮溝通、協調的效能。培訓機構以人力保障部門認定的技能培訓機構為主,教材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的職業技能培訓教材為準,師資力量以教育部門頒發的教師資格證和人力保障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證為主、職稱為輔。

  二、家庭服務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透過對家庭服務業幫扶力度的加大,加快了家庭服務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強了家庭服務業在促進就業中的主要地位。但透過調查發現,家庭服務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服務業包含的行業範疇和服務形式不夠豐富。

  隨著資訊業的發展人們的眼際也越來越寬闊,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和消費更為多樣化。家庭服務業還停留在傳統家庭服務專案上,如包括家庭保潔、保姆、鐘點工、月嫂、護工、維修水暖電等維修工、搬家工、家教、開鎖等行業。

  (二)以家庭服務業進一步促進就業還需提高思想認識。經調查發現,家庭服務的從業人員主要為農民工、下崗職工和靈活就業人員為主,專業院校畢業生僅為一小部份,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以初、高中為主。從業人員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技術含量偏低,這和人們的傳統認識有很深的關係。長期以來很多人不看好這個行業甚至有人歧視這個行業,人們認為僅是沒有專業技能沒有文化的人迫不得已才從事這樣的職業,很多專業院校的畢業生擇業時不看好家庭服務業的工作,造成了市場有需求,但是卻無人才的局面。

  (三)家庭服務業需要加強規範和管理。目前各類家庭服務機構處於自發的、無序的、零、散、亂的'狀態,缺少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帶動,企業化程序緩慢,主要以小門面、小廣告、小隊伍為主,服務專案單一。缺少規範化、科學化管理,與服務物件之間沒有規範的合同文字和約定,沒有行業工作規章和標準。大多服務機構裝置簡陋、落後,缺乏誠信度。而家庭服務大多會進入民宅,與老人小孩殘弱近距離接觸,缺少對從業人員的規範管理,裝置設施簡陋、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服務物件身心和財物的損害。

  同時,家庭服務從業人員多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進城及外來務工人員,年齡40—55週歲,技能單一或無技能,95%以上的人員沒有受過專業技術培訓。他們自身大多缺少法律意識和依法維權意識,缺少安全操作意識和有關的防範措施。因此家庭服務業對外服務準則和對內管理制度都需要加強規範和管理。

  (四)對從業人員培訓力度應加強。當前諸多培訓機構對家庭服務培訓的重視不夠,有的甚至沒有設此專業。而且大多數培訓機構缺少有資質的培訓教師,並缺少必要的實習裝置。培訓機構缺少和用人單位、人力資源市場之間的溝通和連線,處於缺失和斷檔狀態。從業人員的市場需求是旺盛的,但往往用人方僱不到滿足要求的人員。

  三、對發展家庭服務業促進就業工作的幾點建議

  隨著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齡化、生活現代化和服務社會化的發展,家庭服務需求還將進一步擴大,將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城市開發就業崗位的主要增長點。對此,必須結合家庭服務的服務形式、從業人員素質和輿論導向,採取綜合措施,把發展家庭服務業促進就業工作抓好、抓實、抓出成效。結合家庭服務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透過各項優惠政策,促進家庭服務業的發展。政府可從降低企業准入標準、給予企業一定社會保險費用補貼、減免部分稅費、補貼培訓費用等方面推動家庭服務企業發展,讓企業與家庭服務人員建立規範的勞動法律關係,從而保障這一群體的各項權益。

  (二)扶持並做強做大家庭服務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凡具備培訓辦班資格或辦學條件的家庭服務行業培訓機構,經人力保障部門審定後,開展家庭服務業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的,相關培訓補貼可按省、州有關就業培訓補貼政策的規定給予補貼。培訓後經考核鑑定成績合格者,由人社部門頒發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培訓結業證書,做到“輸入有組織、培訓有教材、實訓有基地、鑑定有標準”,逐步實現“上崗先培訓、勞動籤合同、保險進統籌、維權多渠道”。支援行業協會、家庭服務骨幹企業建立家庭服務員培訓基地。

  (三)營造良好環境,推動家政勞動社會化。一是積極引導人們轉變消費觀念,擴大家庭服務消費領域和消費群體。加快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推動社群家庭服務市場化、網路化、社會化;二是推進網點建設。支援家庭服務企業建設面向社群居民的連鎖網點。出臺為居家養老提供家政服務的扶持獎勵政策,鼓勵家庭服務企業從事居家養老服務,並對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家庭服務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三是強化協會作用。扶持行業協會發展,完善行業協會組織機構,擴大行業協會覆蓋面,增強行業協會的廣泛性、代表性、權威性。加強協會自身建設,推動行業協會工作人員專職化和全員聘用制,促使行業協會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服務、協調、維權、規範和指導作用,提高家庭服務業知名度。

  (四)加強輿論宣傳,提高社會各界對家庭服務業的認識。一方面,加強輿論宣傳營造良好的氛圍。切實做好對家庭服務業的宣傳,協調各新聞媒體充分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關心、支援家庭服務工作的良好環境,並透過宣傳,加深廣大群眾對家庭服務業的認識和了解,擴大家庭服務消費。同時,透過加大對家庭服務業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家庭服務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宣傳家庭服務行業的先進典型,鼓勵和支援家庭服務業人才培養。加大政府表彰力度,對於優秀的家庭服務企業要大力表彰。利用各類培訓機構,按照從業規範和職業標準,做好家庭服務人員培訓。完善評價體系,對家庭服務從業人員進行職業技能鑑定並授予相應的稱號,透過一系列激勵措施,增強家庭服務從業人員的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這一行業,努力提高服務水平。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 篇6

  近年來,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漸突出,並且呈上升發展的趨勢。由於畢業生處於畢業――擇業――就業的人生轉折關頭,其思想狀態、精神面貌、心理變化均存在著較大的調查意義。透過對就業工作者進行調查和訪問,對20xx屆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分析,並提出相關的合理對策和建議。

  就業是民生之本,作為特殊人群的大學生,其就業更是我國就業的重中之重。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如今,又將是畢業季節,大學城中湧現出了這樣一類人,他們西裝革履,形色匆匆,他們就是在求職路上的大學生。面對當前就業形勢,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制定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促進大學生就業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話題。對此,本調查組對洛陽師範學院20xx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相關的調查和分析,並嘗試著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大學生就業總體形勢

  根據勞動社會保障部科研所的資料顯示:我國在“十一五”期間計劃年均新增勞動力需求總量為1800萬,但“十一五”期間每年新增勞動力供給為2000萬,每年將出現200萬富餘勞動力。根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20xx中國人才報告》預計,到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供應總量為4000萬,而需求總量為6000萬。以上兩項資料表明:我國勞動力總體有富餘,但專業技術人才仍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專業人才需求具體表現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上。就這一資料而言,大學畢業生理應有比較大的就業空間。但我國在疏通渠道和就業服務上有明顯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間。一方面是民營企業、邊遠地區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業服務有很大的侷限,尚未形成全國性的就業市場,大學生異地求職,資訊不暢,成本太高。此外還有就業觀念須轉變的問題。

  二、我校畢業生就業意願分析

  首先,國企成新寵,外企追捧程度下降。根據調查,有34%的應屆生最想去國營或者事業單位工作,高出外資(歐美)企業8個百分點,位居第一位。物價上漲導致生活成本增加,而外企薪資卻變化不大,甚至有個別外企還在一定程度上縮減薪資;相比較而言,近幾年公務員和壟斷性國企的福利待遇卻在不斷地改善。福利好、待遇高又有穩定性,這些誘惑當然會促使大學生改變擇業方向。

  其次是退出城市,部分學子回鄉發展。和多年來“奔向北上廣”趨勢不同,很多大學生主動選擇去三線城市或是縣城就業。在大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生活壓力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選擇“逃離北上廣”也是比較務實、比較理性的選擇。

  然後是盛行“拼爹遊戲”,靠父母找份好工作。有“關係”可走,有“後門”可進,現如今已成為大學生進入社會的資本。據調查,按照就業影響因素從重到輕的排列順序,列前三位的分別是“工作能力強”、“有相關實習和工作經歷”和“學歷層次高”,而“親戚的幫助”只排在第9位。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學識和能力方面,僅憑關係也是不可靠的。

  三、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關於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目前社會似乎存在一種將問題根源歸因於大學生自身的較為普遍的看法,人們的一般認識是,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制約了他們的就業渠道。具體而言就是,大學生往往只看好工作環境好、薪酬較高並且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職業,而對相對較低的就業崗位則缺乏興趣。還有一種看法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在很大程度上還與大學的學科與課程設定存在很大關係,並與大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的社會實踐、專業實習以及學生幹部工作的經歷有很大關係。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大學生自身原因

  (1)大學生的自身能力素質有待提高。能力素質特別是專業技能是大學生成功進入職業市場的重要保證。很多大學生專業知識不夠紮實,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仍有欠缺。就業能力與一般意義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學生進入人才市場所需的社會實踐能力、求職技巧等。同時,很多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有待拓展。

  (3)缺乏工作經驗也是大學生與其他就業群體相比一個明顯的劣勢。

  (4)就業觀念不恰當。很多大學生抱有浮躁、急功近利的就業心態,一畢業就想拿高工資,謀好職位,出人頭地,沒有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工作預期過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難狀況。

  2、社會原因

  (1)我國教育產業結構與人才社會需求結構的錯位,導致大學畢業生的結構性過剩,大學畢業生供給和需求相對狀況改變。

  (2)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還很不完善,勞動力市場資訊不充分,給大學生尋找工作帶來了困難。

  (3)不少用人單位的錯誤用人觀念。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不斷擴大,在人才引進上要求十分苛刻,用人“高消費”,追求高學歷。此外,用人單位在注重學歷的同時還十分看重名牌高校畢業生,對一般的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不屑一顧。造成大學生就業難。

  (4)與戶籍制度相關的一系列福利制度的存在,對大學生就業選擇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在尋找工作時,都希望找到能夠解決戶口的工作,並進而享受到與戶口相關的福利和公共服務。但是,很多用人單位無法解決戶口問題,對於想在大城市落戶的大學生來說,找到合適的工作更加困難。

  3、高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高等教育的專業設定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大學生的培養機制脫離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專業課程的設定反映了學校教育的發展思路和教學資源的分配格局,直接決定著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並最終影響大學生的競爭力。

  (2)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社會適應能力和其他工作能力是一項基本的就業能力。長期以來,對於社會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養問題,學校教育往往採取一種鼓勵校內活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校外活動的做法,不利於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其進入社會後短時間難以適應。

  (3)學生就業渠道不暢。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幹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於特定人群。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想要解決就業難這一問題也要從多方面考慮。

  1、大學生自身方面

  (1)努力提升個人能力。大學生要成功地進入就業市場,必須依靠自身的不斷髮展,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注重自身專業學習和專業實習,同時,重視校內活動和校外社會活動,透過學校活動來鍛鍊自身能力,培養自己處理資訊的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系統看待事物的能力、處理好人與資源的能力、運用技術的能力等。

  (2)加強社會實踐。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

  (3)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元化就業。當前大學生求職擇業應當面對現實,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正確認識自我,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而不應過分關注工資水平及地理位置等,“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業中的高層次,高薪酬,避免“扎堆”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實現人生價值。

  (4)藉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大學生可利於人才交流會、網路資源等途徑,尋找合適就業崗位,主動大膽把自己真實才幹推銷出去,珍惜和抓住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而不能被動的“等、靠、要”。

  2、社會方面

  (1)瞭解和把握大學生就業的實際需求,適時推出鼓勵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縮小具體政策與大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距離,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結構性過剩的問題。

  (2)完善就業市場,建立資訊網路。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管制,對於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的不規範的行為予以堅決懲處。同時,著力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資訊系統,加強就業資訊傳達力度,促進大學生就業。

  (3)加強用人單位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用人單位應該消除對應屆大學生的偏見,消除人際關係等在求職過程中的不利影響,打造公平、公正、寬鬆的就業環境。

  3、高校方面

  (1)使專業和課程設定更趨合理。充分考慮不同學科或專業所面臨的不同就業形勢,以及專業內部課程設定的差異性,培養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2)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在積極引導、充分發展校內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向社會學習,實現教學、實踐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充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縮短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過渡期。同時,注重實習機制,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供需夥伴關係,為學生實習提供平臺。

  (3)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隨著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學校也應不斷地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做好就業資訊的提供和傳遞工作,確保就業資訊的準確和及時傳達到每位畢業生,充當好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橋樑。同時,為大學生提供各方面的就業服務,如心理指導、面試禮儀培訓、應聘技巧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

  五、小結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人群,對其就業問題一直是國家工作的重點。對於培養大學生的高校來說,大學生就業問題更是首要工作。因此,我們要時刻關注大學生就業動向和資訊,掌握大學生就業心理,採取各種可能措施,促進大學生就業,幫助每名畢業生找到自身理想的道路,為國家,為社會,輸送更多符合其發展的優秀人才。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 篇7

  摘要

  學前教育是專門培養幼兒教師的一個專業,一般認為,幼師畢業生非常好就業,社會需求量很大。那麼,我們學校的近幾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情況如何,很值得進行全面瞭解。在對xx區及市區部分幼兒園近幾年我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展開調研分析之後,瞭解了畢業生就業後情況以及社會上用人需求形勢,同時也可以對我們學校幼師的專業素質結構進行再認識,並以此為依據,建議要儘快提高生源質量和辦學水平,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特色辦學、校本課程研發、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

  關鍵詞:

  畢業就業調研分析幼師發展

  一、調研目的與意義

  學前教育專業是師範類學科裡特有的一門專門培養幼兒教師及幼兒教育管理研究人才的學科,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幼兒教育專業,或者叫幼師,他們主要學習的專業課程包括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衛生學、學前教育管理學、家庭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學、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幼兒園環境美化與佈置、鋼琴、美術、舞蹈、視唱、樂理、書法等。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數對口就業單位是各類幼兒園及一些新興的早期教育機構如幼兒早教中心、幼兒智力開發中心、幼兒家庭教育機構等。其專業特點在於:較早地確定了從事學前教育的專業發展方向,學校所設定的課程、安排的教學活動都有針對性,學生將來的發展方向除幼兒教育外,還可向藝術類方向遷移。

  當前大學生普遍面臨著擇業難、就業難的現象。而一般認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優勢就在於:由於目前幼兒教育遠未真正普及,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幼師畢業生需求量將會很大。但是現實是否真的如此,我們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到底是多少,現在都在何處就業,就業情況如何,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是什麼等等,我們都知之甚少。因此,對近幾年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及前景值得去做調查研究。

  xxxx年xx月—xx月,學校分管領導、招生就業辦以及教務處等部門人員於對xx區及市區部分幼兒園進行了關於畢業生本人就業情況及各幼兒園、及早期教育機構用人需求和滿意度進行了調研,使我們初步瞭解了近幾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瞭解了社會上的用人需求形勢;使我們對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結構及職業素養進行了再認識,並以此為依據,提出了進一步完善與提高幼兒教師專業素質的建議;本次調研也試圖從幼師畢業生跟蹤調查中所獲得的情況,對幼師的現行培養模式以及社會關注的問題進行研究,為探索學校建設和幼師生成長成才的規律提供依據。

  二、調研物件

  調研單位:xx小學幼兒園、xx實驗學校幼兒園、xx幼兒園、xx花園幼兒園、實小幼兒園、二附小幼兒園、xx幼兒園、xx外國語實驗學校幼兒園、xx小學幼兒園、xx中學幼兒園、xx小學幼兒園、xx九年制幼兒園、xx小學幼兒園、xx小學幼兒園、xx九年制幼兒園等。

  調研物件:主要為xx區教師進修學校xxxx年以來的部分職高幼師畢業生。

  三、調研內容和方法

  調研內容:幼師畢業生就業情況。

  調研方法:深入用人單位,採用訪談法、登記法等。

  四、分析與討論

  (一)畢業生就業情況

  1、畢業生市場佔有率及目前就業率

  透過對近二十個幼兒園的調研發現,這些單位的xx%以上員工是我校的幼師畢業生。但是,這些員工很多都是xxxx年以前的畢業生,近幾年的畢業生佔有率很低。其原因分析如下:

  (1)用人需求接近飽和;

  (2)待遇低下,學生期望值過高;

  (3)心理不穩定,耐挫能力差,這山望著那山高;

  (4)不願踏實做事,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這就說明畢業生還應該從自身入手,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調整自己以儘快適應市場需求。還有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譬如有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沒有理想的單位就不急於就業,寧願做啃老族;一些經濟境況不太好的畢業生即使是收入等各方面條件都不是太好的農村幼兒園,她們也樂意去就業。

  2、幼師畢業生缺乏一定的從業資質

  不管是以前的畢業生,還是近幾年的畢業生,大約有xx%沒有幼兒教師資格證,但是一般都持有育嬰師證,這就限制了這些教師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再加上現在獲取教師資格證較難,更是增添了她們的悲觀情緒。

  3、幼師畢業生的待遇普遍較低

  透過訪談,我們發現,大多數幼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較低,大部分1200元—1500元間,使得部分幼師思想不穩定,甚至有轉崗的想法。有部分畢業生畢業後直接就放棄了從事幼教事業,而是從事其它行業,也有自主創業的。

  4、幼師畢業生的職業能力不是太高

  有部分用人單位反映,一部分幼師畢業生的職業能力不是太高,包括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實踐技能、教學技能以及公共關係能力。社會對幼兒教師需求量增加的同時,也在逐漸對幼兒教師的整體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調研瞭解到,各幼兒園渴求“熱愛幼兒教育、學歷較高、資質齊全,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幼兒教育理念新、教學基本功紮實、技能全面、心態好、願意長期在本園工作”的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這充分說明社會對具有高素質幼兒教師的需求還是旺盛的,幼兒教育市場前景依然廣闊。

  (二)思考建議

  1、抓住機遇,增強社會影響力

  伴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的出臺,學前教育得到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空前關注。國務院頒佈了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國十條”,其中的第三條,專門針對師資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各地在根據自身的實際制定規化,擴充建設公立幼兒園,增加用人編制等。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廣為宣傳,增強社會影響力,吸收更多更好的學生,為提高幼師素質打基礎。同時也要積極為畢業生更好的就業做好準備工作,比如在大專學歷進修、普通話培訓、教師資格考試課程(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正常開設等方面予以考慮,多為學生完善自身條件、順利就業做好鋪墊工作。

  2、勇於創新,辦出特色

  根據幼兒教育發展和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當今幼兒園的特點,研究幼師生的培養方案,深化師資培養模式和課程改革,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努力培養高質量的幼兒師資。中國人缺的不是知識而是素質,要提倡學生們多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比如素質修養。作為一個人,尤其作為一個女生,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需要良好的儀態和修養。應該多開些禮儀、心靈雞湯等類似的課程,多開設戶外內容,要開啟眼界,走出社會,擴充套件思維。要將我校的淑女才女行動在理論和實踐上向縱深發展。

  3、重視大範圍、高質量的專業實踐

  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課程,加大幼兒園見習和實習力度,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是要積極構建和不斷完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更新實踐教學觀念;二是要豐富實習內容,拓展實習功能,分散見習與集中見習相結合,不僅只是教學觀摩、備課上課、製作教具等內容,還要組織幼兒活動以及幼兒園各領域教學工作實習、幼兒班級管理實習、衛生保健工作實習和幼兒教育調查研究活動。既讓實習生更加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和今後努力的方向,也可以為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可靠的實踐依據;三是應該積極聯絡建立大範圍、高質量的教育實習基地,並要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四是要嚴格實習管理,制定制度和措施,狠抓教育實習和見習的各項工作。

  4、嘗試改變單一性別環境

  長期以來,人們的觀念就是帶孩子是女人的事,男性青年基本不報考幼兒師範,幼兒園招聘教師更是鮮有男性應聘,從而導致幼兒園師資隊伍性別結構嚴重失衡,許多幼兒園長期無男教師。“十二五”以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建設一支結構合理、高素質、專業化的幼兒師資隊伍是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和保障。要形成良好的幼兒教育生態環境,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更好地培養幼兒剛毅和勇敢的品質,進一步提高民族素質,切實解決幼兒園師資隊伍性別結構失衡問題,就是要鼓勵優秀男生當幼兒園教師,因此幼師招男生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當然對於培養幼師的學校來說,如果招收了男幼師,就在原來清一色的女生中加入了男生,就意味著加大了日常管理的難度。學校是否願意嘗試,值得考慮。

  5、適度控制招生規模,嚴控生源質量關,嚴抓培養質量關,增強幼師畢業生的綜合市場競爭力。

  現今以初中生為招生物件的職高幼師,招生分數線大多在普高以下,生源大部分是普通高中升學無望的學生,甚至無分數也可錄入。再加上降低了入學面試要求,從而把本應關在“門外”的生源紛紛招了進來,而且每年招生在中考成績頒佈之前就已經宣佈結束,這樣就將很多尤其是城區學校的後來想進入我校就讀的優秀生源擋在了門外。這樣的生源狀況就使得學校想要輕易地培養出高素質的畢業生,存在很大的問題,這個應該引起同行和社會更多的關注。建議學校適度控制招生規模,招生時適當劃定錄取分數線,擴大面試內容和加大面試難度,如加入朗誦、模唱、形象、身體比例、開度、軟度、動作模仿和彈跳力等,嚴控生源質量關,這樣才能做到嚴抓培養質量關,培養出來的幼師畢業生才能具有較強的綜合市場競爭力。

  在幼教市場需求從數量的補充到質量的競爭的過程中,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是增強市場就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趨勢,具備各類職業資格證書,如藝體、英語、計算機等證書以及高學歷證書也是很有必要的。俗話說: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特,充分說明了學校更應該理性地分析就業形勢,超前預測,準確判斷,才能牢牢的抓住就業市場。要及早對學前教育的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教育,鼓勵學生儘早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者行業資格證書,如:幼兒教師證、育嬰師證、營養保健師證、舞蹈教師證、早教開發教師證等,為學前教育學生全方位、高層次、多渠道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 篇8

  按照全市就業再就業工作情況調研的通知精神。我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了調研組,在分管副主任的帶領下就此項工作深入到了相關單位,鄉鎮和部分企業,透過查、看、問、訪等形式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材料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X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X人,困難人員就業X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X%,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X人,其中新增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X人。職業培訓X人,其中創業培訓X人,貧困勞動力技能就業培訓X人,貧困家庭兩後生素質提升培訓X人(其中縣職業中專X人)。新增發放創業擔保貸款X筆X萬元,其中涉農涉扶貧X筆X萬元。新增創業主體X個,帶動城鄉就業X人,其中帶動城鎮就業X人。

  二、經驗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考核獎懲,落實就業責任。

  我縣歷來高度重視就業再就業工作,一直將其做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來抓,列入全縣綜合績效考核管理目標。每年初將新增城鎮就業指標任務分解到各鄉鎮,按月排程完成情況,年終進行考核評分,有力地保障了目標任務的落實。

  一是積極落實各項就業優惠政策,企業職工得實惠。20xx年,落實職業技能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鑑定補貼、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性支出X餘萬元。二是積極提供人力資源服務,為企業排憂解難。隨著縣園區企業蓬勃發展,對勞動力需求大幅增加。20xx年共舉辦中小勞務招聘會、企業用工專場招聘會等就業供需對接活動X場次,提供就業崗位X個,求職登記X人次,職業指導X人次,供需雙方達成就業意向X餘人。三是完善基層公共服務平臺,職能作用較好發揮。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全縣X個鄉鎮和X個社群成立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機構,且都建設了高標準的基層人社服務平臺,基本達到了基層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標準。指導鄉鎮社群積極開展失業調查、就業援助等活動,多渠道開發服務性和公益性崗位,努力建立“充分就業社群”。韓山社群、武江社群被授予“X省充分就業社群”,南塔社群、成仙觀社群、東雲社群被授予“X市充分就業社群”。

  (二)加強職業培訓,突出重點群體,提高就業能力。

  一是完善就業培訓管理制度。嚴格執行省人社、財政部門聯合下發的《X省職業補貼培訓實施辦法》,建立了培訓報名管理制度、培訓機構認證制度、培訓資金撥付使用制度、績效考核制度等各項管理制度。加強技能培訓開班稽核和教學監管,及時組織結業考試和職業技能鑑定工作。二是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加強培訓機構監督管理,實行不定期抽查和年度檢查評估等形式,規範辦學行為,確保培訓質量。三是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大力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計劃”,組織X人次高校畢業生到縣人民醫院等X家就業見習示範基地參加就業見習,發放就業見習補貼X元。四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我縣將X家社會職業中介機構納入縣人力資源市場集中管理,並在各鄉鎮社群和行政村配備兼職勞務資訊員,形成了以縣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為龍頭,鄉鎮社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站為依託,社會職介機構為補充的城鄉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網路。

  (三)提升孵化基地,大力扶持創業,放大就業效應。

  一是成功爭創省級示範基地。我縣創業孵化基地全面落實省市出臺的一系列創業扶持政策,為創業人員從創業培訓、金融支援、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支援。目前創業孵化基地累計進駐企業X家,其中在孵企業X家。20xx年在省級優秀創業孵化基地基礎上,順利升級為省級示範孵化基地。二是大力開展創業培訓指導。將有創業願望和培訓要求的城鄉勞動者全部納入培訓範圍,大力開展“創辦你的企業”和“改善你的企業”培訓。加強創業指導服務,成立了創業指導服務中心,配備X名專職工作人員,組建由X名專家、教授和企業家組成的創業指導專家志願團,為創業者提供有關創業政策扶持服務。20xx年開展創業培訓X人,培訓後實現成功創業X人,創業帶動就業X餘人。三是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為促進大學生創業,我縣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房租補貼、稅費減免、創業補貼、培訓補貼、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扶持,現正在招收入駐大學生創業企業,目前有意向進駐企業X家。四是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把持有《就業失業登記證》的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五類”人員納入創業擔保貸款範圍,簡化貸款手續,及時為符合條件的創業人員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實行財政全額貼息。20xx年,我縣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X筆X萬元,帶動就業X餘人。歷年貸款回收率達X%以上。

  (四)開展就業扶貧,打造就業載體,穩住就業底盤。

  一是扶貧培訓促脫貧。對有就業能力和就業願望的貧困勞動力,開設家政服務、電腦操作、餐廳服務、電子電器、電動縫紉等專業,培訓結業後安排在家政公司、酒店及工業園區等就業安置基地就業,實現就業脫貧。對以種養殖業為主的貧困勞動力,我們請畜牧水產及農業、林業方面的專家下鄉進行技能指導,有針對性地開設現代種養殖農村實用技術等專業,實施定向培訓,並與當地農業合作社聯合,安排貧困勞動力就業。對農村貧困家庭“兩後生”,我們在縣職業中專進行計算機、網頁製作、市場營銷、社會文化、玉石雕刻等中長期培訓,當前正在培訓中,畢業後定點定向安排就業。二是勞務協作架虹橋。與X紅海公司合作,依託鄉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站、勞務經紀人等,及時採集貧困勞動力的個人基本資訊,轉移就業意向和職業技能培訓要求等相關資訊,建立臺賬,定期更新,動態管理,並安排專人每月對系統內人員資訊進行抽查。加強與清遠市人社局、X市北湖、蘇仙兩區人社局對接聯絡,有序組織縣內勞動力外出就業。為X名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發放交通補貼X萬元。目前我縣累計轉移就業貧困勞動力達X人。三是開發崗位保就業。開發了鄉村公路養護、農村保潔、山林防護等338個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安置了X名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戶中沒有轉移就業且有勞動能力人員就業,併發放X元/人·月的崗位補貼。四是扶貧車間助脫貧。把扶貧車間作為推進就業扶貧的主抓手,規範提升扶貧車間建設。支援和鼓勵採取“企業+車間+貧困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方式,積極引導優質企業、返鄉能人到鄉村建立分廠、建立車間,確保每個鄉鎮建立X以上個扶貧車間,對吸納貧困勞動力X人以上的扶貧車間按X元/人·月進行獎勵。目前認定建立扶貧車間X家,吸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X人。其中,X鎮X村的X把自己在X的電子廠搬到X鎮開辦了分廠,車間X名工人中,就有X名貧困勞動力。

  (五)提供殘疾人就業平臺,扶持就業創業,解決生存之憂。一是扶持殘疾人就業基地建設,安置殘疾人集中就業。我縣先後X個企業被評為全市、縣殘疾人就業、創業示範基地。二是加強培訓力度,促進殘疾人自主就業。近三年來,透過培訓實現殘疾人就業達X多人次。三是各用人單位分散按比例就業。我縣透過依法推進殘疾人按比例就業政策,全縣各單位已落實X名殘疾人就業。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縣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宣傳力度不夠。職能部門宣傳政策欠深入,而企業負責政務的領導政治和政策意識不強,業務綜合素質不高,學習瞭解政策不透徹,導致優惠政策落實難到位。給就業再就業工作帶來一定的問題和困難。

  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部分企業一線工人缺乏,與農村勞動力、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就業群體就業難並存,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三是就業資金投入不足。部分政策不能全覆蓋,如公益性崗位安置政策沒有覆蓋全部就業困難人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就業再就業工作。

  四是基層勞動保障員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各社群鄉鎮勞動保障站的編制管理權在各鄉鎮,不在人社部門垂直管理,對政策落地和工作開展存在很大的難度。

  五是企業的各種待遇和工作生活環境條件與就業人員要求差距較遠,招工和就業困難。表現為少數企業工作環境和條件較差,工作時間較長(有的長達XX個小時/天)。調研中員工反映:把員工當作是機器人,而工資等待遇較差(有的工種XX多元),其它社保福利都沒有,誰會進這些工廠企業。招工時廣告所宣傳的內容寫得蠻好,而現在實際情況相差甚遠,這些工廠企業又怎麼能招到工。即使當時招到了,工作一段時間,員工接受不了這種現狀,又走了。他們招不到工,反過來責怪人社等部門單位落實優惠政策不好,服務不周到,企業只想享受優惠政策扶持,而優惠政策中規定的要求條件就不想照辦達到,招不到員工,從不找自身原因,甚至還到縣領導那裡告狀。

  六是特殊群體就業壓力大。受經濟下行壓力,國內勞動力市場需求萎縮,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而產生較大的就業壓力。此外部分特殊群體,如女45歲以上,男50歲以上的失業人員、貧困勞動力、殘疾人等,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就業再就業難。

  七是用工靈活性不強,部分可用的勞動力得不到充分就業。如:有的工作可不受時間、地點、性別、文化、年齡等條件限制,只要具有勞動能力就能做的工作而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有的工作甚至殘疾人都可以安排,企業還能享受優惠政策。但就是沒有靈活用工。

  八是創業孵化基地待提升。創業群體多,創業孵化基地容量有限,孵化基地規模尚需進一步擴大或分類建立。

  九是殘疾人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由於殘疾人自身條件的缺陷,社會認識不夠重視,甚至存在歧視的現象,他們的就業競爭仍然處於劣勢的局面。

  四、意見及建議

  一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宣傳媒體,並深入企業、車間,大力宣傳國家和省市促進就業的政策,樹立就業和創業典型,透過開展就業宣傳週、職業技能大賽、創業大賽、進企業宣傳服務等活動,營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社會環境,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援就業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是多方渠道擴大就業。堅持把促進比較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第二、三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發揮中小企業就業主渠道作用,進一步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鼓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實施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稅和金融扶持政策,努力增加就業容量。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援,促進勞動者自主就業。

  三是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連線省市的就業服務資訊平臺,提高人力資源市場的執行效率。發揮鄉鎮社群勞動保障站在促進城鄉就業的基礎性作用,開展好城鄉勞動力管理、培訓和就業服務等工作。

  四是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堅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繼續加大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投入,舉辦大學生專場招聘會,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持續增加、就業結構更趨合理,到基層就業、自主創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加強對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加強實名制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五是加強就業培訓管理。逐步將職業技能培訓推向市場化、社會化,指導社會培訓機構透過校企合作、訂單式培訓、定崗式培訓等多種模式,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建立以市場為導向,與產業結構相適應,與就業相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六是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對大學生、失業人員和農民工等創業者的創業培訓,增強創業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繼續完善創業孵化基地,落實好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補貼等扶持政策。指導基層服務平臺開展創業型社群建立活動,對創業者進行跟蹤幫扶指導,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

  七是加強對企業的監督和服務。引導企業依法依規依政策落實國家省、市、縣的相關法律政策,改善工作環境和條件,提高職工各種待遇,增強人為關懷。實現企業和員工利益雙贏的局面,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和就業再就業工作上新的臺階。

  八是深入開展就業扶貧。全力推進“六個精準”確保扶貧工作取得實效。進一步增強主導產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的能力,努力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重點開展技能培訓。按照未轉移就業貧困戶實際情況,針對群眾所需,定製培訓計劃,開展精準扶貧培訓,免費對貧困勞動力開展裝飾裝修、電子電器、茶葉加工、傳統種植、養殖等各類就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繼續落實就業扶貧各項優惠政策,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力度,健全創業培訓、創業諮詢、專案推介、專家指導等跟蹤服務工作體系。

  九是出臺涉殘就業的法律政策要有剛性。上級政府出臺涉及殘疾人就業的法律法規政策,要具體細化有操作性,並能落實到位,且具有剛性的條文規定,確保促進殘疾人就業再就業及創業工作得以實現。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 篇9

  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事關千家萬戶切身利益,涉及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大局。多年來,XX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各項政策,突出做好實名登記、就業推介、創業引領、技能培訓、扶貧援助等各項重點工作,努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積極創業、充分就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基本情況

  XX區位於XX市東北部,總面積1018平方公里,轄9鎮、1街、268個行政村(居),總人口52萬。20xx年,全區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回生源地報到實名制登記497人,實現就業457人,就業率91.95%;20xx年,實名制登記613人,推介就業547人,就業率89.23%,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具體工作中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完善責任體系。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將其作為就業工作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寫入了各鎮(街)年度考核目標責任書,逐級簽訂,層層落實。健全完善了聯席會議制度,明確了各成員單位職責,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分析研究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形勢與對策,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整體聯動的良好機制。

  (二)發揮政策效應。出臺了《XX區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實施方案》,要求人社、財政、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通力合作,從拓寬就業渠道、擴大扶持範圍、提高擔保貸款額度和社保補貼標準等方面,為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提供優質服務和堅強支援。20xx年以來,累計支出專項見習經費、就業補貼和扶持資金80餘萬元,提供小額擔保貸款100餘萬元,減免各類稅費26萬餘元,撥款額、覆蓋面越來越大,政策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巨大推動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三)強化就業服務。將全區高校畢業生納入勞動99ⅲ版系統管理,實現了一點錄入,全網共享,定期更新,動態管理,按照五年培訓規劃,定期組織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和就業技能培訓,加大就業推介力度。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安裝了大型電子資訊釋出屏,各鎮(街)設立了資訊公開欄,定期釋出求職、招聘資訊。20xx年以來,走訪企業50餘家,組織座談20餘次,積極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大中專技校招聘周、週三招聘日等系列主題活動,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區內外用工崗位2000多個,達成意向800多人。

  (四)加強創業引領。深入開展創業就業見習基地的認定工作,結合ybc工作開展,依託經濟開發區和各鎮(街)特色產業園區,選定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強的20餘家企業作為見習基地,全面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對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實施創業理念、創業技能培訓,以自主創業帶動積極就業。目前,已落實高校畢業生創業引領35人,其中,2名高校畢業生創辦的企業,固定資產突破了1000萬元,解決就業200餘人,回饋社會提供見習崗位40餘個。

  (五)開展扶貧援助。把零就業高校畢業生家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逐級落實援助責任,積極實施結對幫扶,確保動態消零。20xx年,根據省、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規劃》有關精神,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25名就業困難家庭的高校畢業生,充實到了區、鎮兩級基層平臺。

  (六)多方促進就業。近年來,積極開展公務員、事業編招考工作,先後招錄400餘名高校畢業生進入各級機關事業單位。努力響應省、市關於選拔優秀高校畢業生開展三支一扶活動的相關通知精神,結合區情實際,累計提供三支一扶接納崗位95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畢業生就業。

  二、存在問題

  隨著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崗位供求矛盾仍然存在。我區目前總人口52萬,其中,近30萬人生活在農村。近年來,隨著農村生產方式和技術的革新,一部分農民成為富餘勞動力,開始向城鎮轉移;由於農業產能比較低、農村環境比較差,新達到勞動年齡的一部分農村青年不願意從事農業勞動,開始向城鎮集中;受金融危機影響,透過勞務輸出到外地務工的一部分農民又陸續返鄉;受企業破產改制和產業結構調整等諸多因素影響,企業下崗失業職工增多(近期,僅東風毛巾廠、農機二廠等老企業一次性進入失業程式的人員就達600多人)。加之高校畢業生人數居高不下,甚至有愈來愈多之勢,我區作為一個革命老區、貧困山區,經濟總量較小、基礎薄弱,區內廠礦企業就業崗位挖潛有限,機關事業單位編制有限,新增就業難度較大。

  (二)能力結構性矛盾比較明顯。從當前產業轉型趨勢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比例下降,新上的能源建材、機械製造、生態農業、旅遊觀光等專案科技含量和機械化程度較高,體力型勞動者的就業空間越來越小,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空間相對來說大大擴充套件。但是,部分高校畢業生所學專業、實際能力和市場需求嚴重脫節,一些高校畢業生校內所學專業與生產實際根本不對接,純屬花拳繡腿,有些高校畢業生校內學習態度不端正,導致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知識結構不健全、專業知識不繫統、綜合能力不突出,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廠礦企業招工難的問題並存,有事沒人乾和有人沒事幹的現象同時存在。

  (三)就業期望與客觀實際衝突嚴重。一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偏差,走出校門後,自身期望值偏高,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就業方向的選擇上,不願吃苦受累,追求虛榮面子,一是想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二是想到大型企業從事管理工作,三是缺乏自主創業意識與能力,不能準確自我定位,不願放下架子從基層做起,從工人做起,因此喪失了在普通工作崗位上就業、成長的機會。另外,不排除一些私營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在工資福利、社會保險等方面存在問題,讓高校畢業生不能接受。

  (四)基層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仍需加強。區、鎮(街)兩級人力資源市場的硬體建設和設施配套,由於財政緊張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功能還不是很完善,社群就業平臺沒有實現全覆蓋,制約了統籌城鄉就業工作的開展。由於經濟薄弱、財力有限,不能完全按照政策規定的範圍和標準兌現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和職業培訓補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相關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的落實。

  三、工作建議

  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全面做好此項工作,需要政府、用人單位、高校畢業生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一)大力發展經濟,擴充套件就業空間。穩步推進區內企業轉型,紮實開展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吸納力;不斷加強鎮域經濟建設,支援各鎮(街)依託特色產業園區,做大做強,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保險、營銷、餐飲、旅遊及生產服務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適合的就業崗位。

  (二)特設公益崗位,提供就業機會。積極挖掘基層、公共服務崗位,繼續加大人才支農、支教、支醫的力度,選拔優秀高校畢業生充實到農村一線、社群基層和困難邊遠地區工作,完善相關人員的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工作條件和業務支援,加強考核培訓,健全機關事業單位面向基層服務人員定向招考的提升機制,確保高校畢業生願意到基層公益崗位上去,呆得住、幹得好。

  (三)完善基層平臺,最佳化就業服務。完善人才資源市場服務功能,進一步整合最佳化,建立統一、規範、高效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與周邊區(市)人才市場的通聯互動,實現資源資訊共享,提高就業服務效能。積極籌措資金,打造設施裝置標準化、人員隊伍專業化、管理服務規範化、工作手段網路化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就業)基層服務平臺,建設半小時就業服務圈,加強就業推介和勞動維權,努力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優質服務。

  (四)加強引導幫扶,推動自主創業。對有創業意願、創業思路和創業能力的高校畢業生進行創業指導服務,結合ybc工作的深入開展,大力提供政策諮詢、專案指導、技能培訓、小額貸款等一條龍服務,鼓勵高校畢業生投身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商貿流通、電子科技等各項產業。加強見習基地建設,做好高校畢業生創業的跟蹤服務指導工作,確保高校畢業生能夠成功創業、持續發展、穩步提升。

  (五)實施就業援助,促進充分就業。設立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基金,強化對困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援助,把困難高校畢業生及時納入困難人員就業援助範圍,在政策規定的範圍內,積極予以安置。對接收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的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財政、稅收、金融、社保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以吸納更多高校畢業生就業。

  (六)深化教育改革,轉變就業觀念。各大院校要積極探索構建適應經濟發展與社會形勢的實用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課程設定,把創業教育引入國民教育體系。當前的高校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變成大眾教育,學校和社會要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及其家長轉變就業觀念,理性地認識就業形勢,先就業求生存,後擇業謀發展,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正確定位,樹立積極主動的就業觀念,不等、不靠、不挑揀、不依賴,實現就業的多樣化。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 篇10

  一、基本情況

  20XX以來,“三省一區”經濟增速換擋明顯,總體處於低位徘徊。同時,由於改革程序加快,創業熱潮顯現,就業、社保、收入分配形勢整體平穩。

  (一)就業基本穩定,創業帶動就業趨勢顯現

  同時,各省區不斷加大創業支援力度,創客樂園、雲辦公等新興創業就業形態興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正在形成,創業帶動就業的作用進一步發揮。

  (二)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擴大,待遇穩步提升

  (三)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增速趨緩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成為制約經濟發展重要因素

  (二)隱性失業等問題影響就業長期平穩和質量提高

  一是隱性失業問題可能顯性化。部分企業近來一直處於虧損或開工不足狀態,為解決人員過剩問題,大多采取了內部轉崗、降薪等措施,隱性失業問題在部分行業和領域頗為嚴重,而在現行失業統計難以體現。

  二是勞動力市場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三省一區”均反映受職業技能和擇業觀念等因素影響,勞動力市場存在用工荒、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現象。在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勞動者素質與崗位要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尤為突出,“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技術工人供不應求”現象較為普遍。

  三是就業技能培訓層次偏低。受各類技能培訓規劃整合不到位、補助標準偏低等因素影響,職業技能培訓整體水平偏低,高水平職業技能培訓發展受到制約,難以適應高技能人才培養需求。同時,中級職業技能院校定位不清、資金不足也成為影響高技能人才持續穩定培養的重要因素。

  四是失業保險防失業促就業作用尚未有效發揮。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範圍過窄,結餘量大,閒置問題較為突出。“三省一區”由於國企佔比高,失業人員少,表現尤為突出。在當前企業普遍反映社保繳費負擔偏重下,失業保險作用、費率和支出範圍等問題需進一步研究解決。

  五是創業方面還存在一些障礙和困難。政府對創業的服務引導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到位,創業企業融資難問題尚難及時充分解決,部分地區企業註冊登記、稅務執照辦理等手續依然較為複雜。

  (三)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性面臨較大挑戰

  一是社保擴面面臨較大壓力。由於近年來社保持續擴面,大中型企業已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小微民營企業擴面難度大,近期擴面對象中即將退休人員佔比較高,在職參保人員增速緩慢,擴面形勢十分嚴峻。

  二是現行養老金調整機制對其制度健康執行造成了較大沖擊。“三省一區”普遍反映,現行透過行政方式調整養老金,未充分考慮基金自身平衡和各省實際,原本沉重的養老金支出負擔壓力更大,缺口進一步增大。

  (四)部分地區低收入人群生活受到影響

  總的來看,“三省一區”就業、社保和收入分配領域當前情況和麵臨的問題是多方面原因共同形成的。一是當期原因,主要是經濟增速趨緩、人口老齡化程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等;二是歷史原因,主要有國企改革部分歷史遺留問題等;三是制度自身原因,如就業創業機制不健全、社保體系不完善等;四是管理原因,如職業技能培訓過於分散,社保監察力度不足等。因此,這些問題的解決,既要著眼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和就業形態變化的現狀,也要痛下決心、採取措施,儘快解決歷史問題;既要不斷完善制度,也要加強監督管理。

  三、對策建議

  (一)找準自身優勢,做好穩增長、調結構工作

  “三省一區”應立足自身獨特的經濟結構、產業特徵,挖掘發展潛力。一是發揮工業基礎雄厚的優勢,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一方面做好能源產品深加工,另一方面拓展非能源領域工業產業鏈,不斷擴大非能源產業在經濟中比重。二是依託產區優勢,開展農牧產品深加工,大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三是抓住國家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有利時機,推動第三產業發展,促進帶動更多就業,釋放發展潛力。

  (二)綜合施策,促進就業增長、提升就業質量

  一是做好就業質量監測分析。針對當前存在的隱性失業等問題做好跟蹤監測,及時出臺應對措施。二是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效應。抓住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充分發揮市場活力,完善政府引導服務機制,構建創業人、投資人和政府溝通交流平臺,營造良好創業環境。三是進一步整合職業技能培訓。針對市場需求,統籌各類培訓專案,創新培訓內容,最佳化培訓方式,提高培訓針對性。同時,加強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和使用。四是充分發揮私營經濟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作用。落實加快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帶動就業規模的擴大。

  (三)抓緊研究社保重點問題,推進關鍵領域改革

  一是加快研究出臺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操作性方案。適度平衡各地養老負擔,統一繳費標準,降低社保費率,擴大社保覆蓋範圍,促進地區之間形成相對公平的市場環境。二是完善“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職工養老待遇調整機制。激勵更多人多繳費長繳費,實現制度的良性迴圈和發展。三是妥善解決社保領域歷史遺留問題。中央、地方、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歷史成本,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四是研究修訂《失業保險條例》。進一步擴大失業保險基金使用範圍,充分發揮其防失業促就業作用,適度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或實行浮動費率制。

  (四)立足發展,發揮好就業社保在收入分配中作用

  突出“發展”和“民生”兩個關鍵,堅持在發展中健全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實現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協調發展。一是發揮好就業創造社會財富,更充分參與收入分配的作用。構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發展機制,促進機會均等、就業公平,擴大增長的就業效應,激發社會活力,實現更多人透過就業參與收入分配,共享發展成果。二是發揮好社會保障對收入分配的平滑作用。社會保障制度設計中,發揮其平抑不合理分配差距的作用,透過保障和福利的轉移支付守住困難群體生活底線,透過健全社會保險合理分擔機制,使參保者權利義務對等,保障社會平穩執行和健康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