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從弟·其二》原文及翻譯賞析

《贈從弟·其二》原文及翻譯賞析

《贈從弟·其二》原文及翻譯賞析1

  原文:

  東平與南平。

  今古兩步兵。

  素心愛美酒。

  不是顧專城。

  謫官桃源去。

  尋花幾處行。

  秦人如舊識。

  出戶笑相迎。

  譯文

  東平相阮籍與南平太守的您,古今都可鬱喜愛飲酒的步兵校尉。

  您和阮籍都是從心眼裡愛好美酒才去作那個官,並不是看重戀眷職務啊。

  如今因酒而謫官去到武陵桃源,尋花尋竹行了幾處地方?

  桃花源中的秦人有如舊識,定會出門笑臉相迎。

  註釋“東平”二句:此以阮籍比李之遙。李之遙為南平太守;阮籍曾任東平相,稱阮步兵。

  專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長官。

  桃源:在武陵,陶淵明曾作《桃花源記》。

  秦人:《桃花源記》載,內中之人自稱是秦時人,避秦末之亂才進入桃花源中。

  賞析:

  (太白自注:南平時因飲酒過度。貶武陵。)

  這是一組贈別詩,詩人為自己從弟(叔伯兄弟)李之遙作,當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全唐詩》在這組詩後有作者自注:“時因飲酒過度貶武陵,後詩故贈。”李之遙時任南平太守,因飲酒過度,被貶於武陵,可能在江夏與李白相遇,別後寫此贈詩。

《贈從弟·其二》原文及翻譯賞析2

  贈從弟·其二

  朝代:魏晉

  作者: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賞析

  劉楨的詩剛勁挺拔,卓犖不凡。曹丕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贈從弟》共三首,為其代表作,本詩是第二首。

  這首詩看似詠物,實為言志,借青松之剛勁,明志向之堅貞。全詩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寓意高遠,氣壯脫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態動人情思,風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用“亭亭”標示松的傲岸姿態,用“瑟瑟”摹擬刺骨的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而且在似乎不相關的松和風之間衝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顏開。兩個“一何”強調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衝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首句,章法綿密,展開有序。

  五六兩句,由風勢猛烈而發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剛勁而拓寬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發顯出環境的嚴酷和青松歲寒不凋的特性。詩的意境格外高遠,格調更顯得悲壯崇高。松樹和環境的對比也更分明,而松樹品性的價值也更加突現出來。

  最後兩句變換句式,以有力的一問一答作結。詩人由外而內,由表層到深層,把讀者眼光從“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視到松樹內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樹之所以不畏狂風嚴寒,是因為有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

  全詩以松樹為中心,寫得集中緊湊。反覆詠歌,卻不平板單調。用詞樸素無華,風骨雄健,氣勢有力。不重在工筆細描,而以層層深入事物的核心見長。

  這首詩名為“贈從弟”,但無一語道及兄弟情誼。我們讀來卻頗覺情深誼長,而且能同詩人心心相印。這是因為詩人運用了象徵手法,用松樹象徵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滅,與人無關。但一旦詩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樹木、風霜雷電,與自然界中某些同人類相通的特徵一撞擊,便會爆發出動人的'火花。這種象徵手法的運用,劉楨之前有屈原的桔頌,劉楨之後,則更是屢見不鮮,且形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特徵之一。

  劉楨如果直接抒寫內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樹的高潔來暗示情懷,以此自勉,也藉以勉勵從弟。全詩關於兄弟情誼雖“不著一字”,但味外之旨卻更耐人品嚐。

  譯文

  高山上松樹挺拔聳立,山谷間狂風瑟瑟呼嘯。

  風聲是多麼的猛烈,松枝又是多麼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悽悽,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到嚴寒的侵凌嗎?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註釋

  亭亭:高聳的樣子。

  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

  一何:多麼。

  慘悽:凜冽、嚴酷。

  罹(lí)凝寒:遭受嚴寒。罹,遭受。

  從弟:堂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