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子·弱柳絲千縷》袁去華宋詞註釋翻譯賞析

《安公子·弱柳絲千縷》袁去華宋詞註釋翻譯賞析

  作品簡介

  《安公子·弱柳絲千縷》是南宋詞人袁去華的詞作。這是一首遊子思鄉懷人之作。上闋寫初春景象,色彩明豔,宛如彩畫,構思新穎。“料靜掩”兩句虛擬對方情境實是已戀對方之深。下闋開頭兩句設問,既指自己,又設想對方,是雙向交融。“獨立東風”句一氣貫下,表現了思念的真誠。結尾兩句以夕陽照花塢作結,以美景襯離愁,更增惆悵。

  作品原文

  安公子

  弱柳絲千縷。嫩黃勻遍鴉啼處。

  寒入羅衣春尚淺,過一番風雨。問燕子來時,綠水橋邊路。曾畫樓、見個人人否。料靜掩雲窗,塵滿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許。為誰都著眉端聚。獨立東風彈淚眼,寄煙波東去。念永晝春閒,人倦如何度。閒傍枕、百囀黃鸝語。喚覺來厭厭,殘照依然花塢。

  作品註釋

  1、安公子: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凋名。此凋有不同諸格體,俱為雙調。在此只列一體。前片八句,後片七句,共八十字。前片第一、四、五、八句和後片第二、四、七句押韻,均用仄聲韻。

  2、弱柳:柳條柔弱,故稱弱柳。

  3、鴉啼處:此指柳樹叢中。

  4、羅衣: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5、人人:猶言人兒,對親愛者的稱呼,情人的暱稱。宋時口語。周邦彥《迎春樂》詞:“人人花豔明春柳,憶筵上偷攜遙。”

  6、哀弦危柱:指樂聲悽絕。蘇軾《水龍吟》詞:“危柱哀弦,豔歌餘響,繞雲縈水。”柱,箏瑟之類絃樂器上的弦柱。危,高,指絃音高厲。此處“危”“哀”是弦柱的修飾語。

  7、庾信愁如許:庾信,南北朝時詩人。本仕梁,曾出使西魏梁亡,被留長安,北周代魏,又不予放還。愁如許,庾信有《愁賦》,今不傳,只留斷句若干,如“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

  8、念永晝春閒:賀鑄《薄倖》詞:“正春濃酒困,人閒晝永無聊賴。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在。”此用其意。春閒,春日閒寂無聊,覺得天長難以打發。永,長。永晝,即晝永,日長之意。

  9、百囀:鳴聲婉轉多樣。

  10、厭厭:即懨懨,精神不振貌。

  11、花塢:花房。塢,原指四面高中央低的山地,引申為四面擋風的建築物。

  作品譯文

  柔弱的柳條千絲萬縷,到處都是鵝黃嫩綠,鴉雀爭相鳴啼。還是早春的天氣,輕寒侵入羅衣,剛剛又過去一陣風雨。我深情地詢問剛飛回的燕子:在來時路過的綠水橋邊,有一個畫樓聳立,可曾看到那位美人正在屋裡?我料想她靜掩雲窗,毫無意緒,任憑琴瑟的弦柱上落滿塵泥。

  我的憂愁像庾信那樣多,不知為誰而雙眉攢聚?獨立在春風中彈下點點清淚,寄予這霧氣迷濛的江水向東流去。想到這晝長春閒的時日,睏倦慵懶怎生捱得過去?閒靠孤枕睡意沉沉,聽到那黃鸝的婉聲柔語。喚醒後更覺無聊,只見斜陽依然照在花圃裡。

  作品題解

  詞上闋以柳舞鴉啼、燕飛風雨的新春勝景觸發自己因春生情、由春戀友的思緒;中間由已及人,此伏彼起,以幻境勾勒出戀人的苦況;下闋則以東風送暖、碧水東流和黃鸝歡唱的穠麗春景,背面敷粉地反襯自己的幽悶和愁結。全詞以一個“愁”字為潛思默化的內在機杼,使詞中各景各物顯得動靜有致、遠近協調、濃淡相配、情景相諧,在幽怨悲悽中亦饒清朗活暢的韻致,所以成為耐人吟味的詞壇佳作。

  作品鑑賞

  懷人之作,在古詩詞中是多得數也數不清,要做到不和別人雷同實在不容易。袁去華這首《安公子》就以其構思別緻、章法新穎而獨有特色。

  這首詞從寫初春景色入手:那嫩黃色的新柳帶來萬物蘇生的訊息,同時也使詞人胸中思家的種子急劇萌芽,生長。看見新柳,自然地想到當日離別時愛人折柳贈別的情景。柳者,留也。作者不但沒有被留在家裡,如今反而在外地羈留,這怎不教人睹物傷懷呢?再說春淺衣寒,又加上風雨,有誰又不想象中的溫暖呢?所以前四句貌似寫景,其實已籠得全篇之意。《蕙風詞話》卷三說:“作慢詞,起處必須籠罩全闋。近人輒作景語徐引,乃至意淺筆弱,非法甚矣。”這首詞雖用景語開頭,但景中含有濃烈的感情,這自然除了被人譏笑“意淺筆弱”的可能。“燕子來時”是由春天的到來而自然引出來的;而燕子來自南方,又自然把作者的思緒牽向“了在南方的家鄉”併產生人歸落“燕”後的感情。不過,作者沒有正面說出這些意思,而只是問燕子在來時的路上是否看見了他的愛人。這一問安排得輕靈新巧,極有韻味,也極情深。況且問語中又設想愛人是在“綠水橋邊路”旁的“畫樓”上這不是又在暗示對方也在思念自己嗎?“料靜掩雲窗,塵滿哀弦危柱”則直寫對方情緒。作者的本意是要寫自己懷人,但這裡卻構思出一個人來懷自己的場面,這是很有意思的。劉永濟以為這種方法是來自《詩經》,他說:“《陟岵》之詩不寫我懷父母及兄之情,而反寫父母及兄思我之情,而我之離思之深,自在言外。後世詞人,神明用之,其變乃多。??先寫行者念居者,復想居者思行者,兩地之情,一時俱極:皆此法也。”(《詞論》)

  下片放下對方,又開始從自己方面敘說。庾信作有《愁賦》,全文今已不見傳,尚留有“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等句。詞中說象庾信那麼多的愁為什麼都聚在我的眉端?這是自己向自己發問,問得頗有感慨。庾信的'愁,作者是從文章裡看到的,這裡設想聚在了自己眉端,這種想象也十分新鮮。那麼多愁都在眉端,如何受得了?因而總得排遣,“獨立東風彈淚眼”就是設想出來的遣愁法之一。只是這一句寫拋淚者形象,單獨看來並沒有多少特別的好處,但由於作者是在水邊,而他的意中人也在“綠水橋邊路”,所以他頓生寄淚的念頭。這一想法新鮮、大膽,設想的意境又十分美麗、渾厚。假如真能寄得眼淚回去,那將比任何書信都能證明他誠摯的思念。而且因為有了這一句,“獨立東風彈淚眼”才脫俗超塵,放射出奇特的色彩。可是語雖新奇,寄淚終究是辦不到的。痴想過後,眼前仍舊是“永晝”,是“春”,是“閒”,排愁無計的主人無奈何又向自己發出“人倦如何度”的問題,這連續的發問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詞人舉措茫然的神態和無處寄託的心情,愁思之深也由此更加突出了。同樣,“人倦如何度”的滿意答案是沒有的,“閒傍枕”就正好說明了並無度時良法,於是作者百無聊賴只好去聽“黃鸝語”。黃鸝鳴聲悅耳,是否它真能稍解苦悶呢?“喚覺來厭厭”,作者在黃鸝聲中恍惚入睡,又被同樣的聲音喚醒,醒來後精神“厭厭”地,一點不振,因此我們知道黃鸝語不但沒有使作者消憂,反而空添一段惆悵。“殘照依然花塢”,仍用景語結尾。同開頭呼應。“念永晝”以下數句,似從賀鑄《薄倖》詞翻出。賀詞去:“正春濃酒暖,人閒晝永無聊賴。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在。”總言愁悶無聊、日長難度之意。而此意,晏殊《踏莎行》“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已先說破。像午睡醒時、斜陽猶照之事,人人所曾經歷,但構成意境,寫入詞章,則非有心人不能。正如王國維所云“常人能感之而唯詩人能寫之,故其入於人者至深”(《清真先生遺事·尚論》),因之能作此等語者也就不止一二人。說是承襲也好,說是暗合也好,寫來能大略有所變化增益便都可以留傳下來。總的說來這首詞的想象和構思能不落俗套,結構又十委婉曲折。《古今詞論》曾說:“填詞,長調不下於詩之歌行長篇。歌行猶可使氣,長調使氣,便非本色。高手當以情致見佳。蓋歌行如駿馬驀坡,可以一往稱快;長調如嬌女步春,旁去扶持,獨行芳徑,徙倚而前,一步一態,一態一變,雖有強力健足,無所用之。”袁去華的《安公之》完全達到了這一點。

  此外,這首詞另一特點是下字準確、生動。比如:“嫩黃勻遍鴉啼處”一句不僅聲色俱全,而且用“勻”字寫顏色,一方面使人覺得處處都有春色,另一方面又彷彿是從一處勻向別處,因而色彩都並不算濃。這種著色法既符合初春的情調,也使色彩空靈透明。

  再如:寫對方用“靜掩雲窗”,“掩”而且“靜”則表達作者懷人已久已深的情懷。又,“塵滿哀弦危柱”說塵已覆琴,當然是很久已經沒有去整理了;但對久不發聲的弦、柱仍然用“哀”“危”修飾,那麼女主人內心的痛楚就是可想而知的。再如:“為誰都著眉端聚”用“都”“著”“聚”寫愁,既顯示了很深的愁思,又形象鮮明,似乎讀者對此愁可見,可觸。還有:“獨立東風彈淚眼”中的“彈”字能使拋淚有聲,並且正因為有了它,“寄煙波東去”才有了根據。

  全詞意脈清晰,結構甚巧。設想奇妙而入情,“問燕”與“寄淚”的舉動為全詞增加許多色彩。詞之妙,主要在章法。景起景收,章法渾然。

  詞牌簡介

  安公子,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凋名。唐《教坊記》雲:“隋大業末,煬帝幸揚州,樂人王令言以年老不去,其子從焉。其子在家彈琵琶。令言驚問:‘此何曲名?’其子曰:‘內裡翻新曲,名《安公子》。’令言流涕悲愴,謂其子曰:‘爾不須扈從,大駕必不回。’子問其故。令言曰:‘此曲宮聲往而不返,宮為君,吾是以知之。”’此凋有不同諸格體,俱為雙調。在此只列一體。前片八句,後片七句,共八十字。前片第一、四、五、八句和後片第二、四、七句押韻,均用仄聲韻。

  作品格律

  弱柳絲千縷,嫩黃勻遍鴉啼處。

  寒入羅衣春尚淺,過一番風雨。

  問燕子來時,綠水橋邊路。

  曾畫樓、見個人人否。

  料靜掩雲窗,塵滿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許。為誰都著眉端聚。

  獨立東風彈淚眼,寄煙波東去。

  念永晝春閒,人倦如何度。

  閒傍枕、百囀黃鸝語。

  喚覺來厭厭,殘照依然花塢。

  注: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者簡介

  袁去華(生卒年不詳),字宜卿(或雲宣卿),洪州奉新(今江西奉新)人,紹興十五年(1145)進士。去華曾任善化知縣,又知石首縣,著有《袁宣卿詞》一卷。《全宋詞》第三冊收其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