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集錦15篇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集錦15篇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1

  涼月橫舟,銀河浸練,萬里秋容如拭。練練鸞驂鶴馭,橋倚高寒,鵲飛空碧。問歡情幾許?早收拾、新愁重織。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

  誰念文園病客?夜色沉沉,獨抱一天岑寂。忍記穿針亭榭,金鴨香寒,玉徽塵積。憑新涼半枕,又依稀、行雲訊息。聽窗前、淚雨浪浪,夢裡簷前猶滴。

  翻譯

  拭:抹,擦。

  練練:慢行貌。

  文園:指司馬相如,他曾為孝文園令。這裡作者藉以自指。

  穿針:《荊楚記》:“七夕婦女穿上孔針以乞巧。”

  玉徽:琴名。

  浪浪:流貌。

  賞析

  此詞詠七夕。上片遙念仙侶歡會。先寫新秋夜色。涼月橫舟,銀河浸練,碧空如洗。次寫雙星相會。橋倚高寒,鵲飛碧空,綿綿離恨,歡情幾許;千秋今夕。下片抒發感懷。夜色沉沉,獨感岑寂,回憶昔日,亭榭穿針,金鴨香嫋。而今玉徽塵積,新涼半枕。窗外淚雨,簷前猶滴。不禁感慨萬千。

  全詞構思精巧,抒情細膩,情景交融,真摯感人。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2

  原文: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

  銀燭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手執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裡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臥凝視天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

  韻譯

  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

  我手執綾羅小扇,輕盈地撲打流螢。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涼;

  臥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註釋

  秋夕:秋天的夜晚。

  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銀,一作“紅”。

  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輕羅:柔軟的絲織品。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天階:露天的石階。天,一作“瑤”。

  臥看:一作坐看。臥著朝天看。臥:一作“坐”。

  牽牛織女星:兩個星座的名字,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人物牽牛和織女。

  賞析:

  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悽。

  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

  蘅塘退士評曰:“層層佈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臥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劉建勳)

  這詩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淒涼心情。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裡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淒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著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麼用呢?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裡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絡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徵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梅聖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見《六一詩話》)這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冷”字,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複雜感情見於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3

  原文:

  七夕二首·其一

  [清代]德容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譯文及註釋:

  賞析:

  《七夕》是由兩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此詩為第一首。七夕為農曆七月初七之夜。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相會。後附入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壽等活動。此俗甚古,漢、晉、南北朝書中均有記載。在此純粹的婦女風俗節日來臨之際,德容作此七言絕句,記述自己的感想,抒發自己的情懷。任何風俗風景,其觀感體驗皆因人而異。舊俗此時,婦女尤其是未婚少女,盡皆歡天喜地,滿懷憧憬地聚集歡會,祈祥禱福。德容無此心境,她疑惑牽牛織女為什麼要此夕相會。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這自然與她的家破國亡,流落異鄉的特殊遭遇有關。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4

  原文:

  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

  宋代:趙以夫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

  錦箋尚溼,珠香未歇,空惹閒愁千縷。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譯文: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

  佳人的心事有誰能夠知曉呢!與他相逢的初次是在自己的小紅樓一次宴會,那是個天涼暑退、夜色沉沉的難忘之夜。竹韻荷風,多麼美麗,幽僻的場所,二人初通情愛之後的再度相逢。短暫相會很快過去了,就像空中飄浮的雲彩,霎那間消逝得無影無蹤,一去而不復返了。

  錦箋尚溼,珠香未歇,空惹閒愁千縷。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淚珠滴落,溼潤了精美的信箋;小樓中仍然瀰漫著珠飾的香氣。然住事如過眼煙雲,舊情終難以續,苦苦思戀的結果呢,卻不過是徒增煩惱而已。牛郎織女銀河相阻,尚有每年七夕鵲橋相會,可是自己卻與情人永無相見之日。

  註釋:

  翠綃(xiāo)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

  鵲橋仙:詞牌名。富沙:地名,即古建甌縣城,為詞人任職所在之地。翠綃:疏而輕軟的碧綠色的絲巾,古代女子多以饋贈情人。

  錦箋(jiān)尚溼,珠香未歇,空惹閒愁千縷。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錦箋:精緻華美的信紙。珠:珍珠鑲嵌的首飾,是“再相逢”時的贈物。歇:消散。

  賞析:

  這首詞是為友人寫的傷離之作,抒寫作者對歌伶樂伎及其所代表的那個社會階層不幸女性們的深切同情。全詞上片寫歡情,下片寫離恨,中間用“又還”句過渡,鋪排得體,結構緊密,筆淡而情濃,是篇較有特色的作品。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是說在初秋日,天涼暑退,夜色沉沉。在她的小樓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贈給他一條碧色的絲巾,表述她內心的情意。依內容次序,三句應當逆讀,詞中這樣安排,即使句子頓挫有味,亦能突出“翠綃”一語。翠綃是疏而輕軟的碧綠色的絲巾,古代女子多以饋贈情人。翠綃傳情,故夜宴亦倍添歡樂,天氣也彷彿格外清爽。總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歡樂與幸福之中,一切都完整地、甜蜜地保留在他心上。“歡宴”二字,寫場面、氣氛,烘托出戀人,當時的歡樂與幸福。“歡宴”與“翠綃”句對照,說明:她在“歡宴”的大庭廣眾之中偷偷贈物傳情,她愛得是那樣深,那樣急切,簡直有點忘乎所以。這一句寥寥數字勾勒出情事的美好:節日、時間、地點、天氣到人物,無不美好,讓人難以忘懷。

  “竹邊荷外再相逢”句則是說這是暗通情愫之後的一次幽會,地點在荷塘附近的叢竹旁邊。前者席上初逢,只能借物傳情,這回則可以盡情地互訴衷曲了。但是,作者的筆峰一轉,傳達的情意變了。如果說前一句是美好的幸福,這一句則是美好的惆悵,因為在苦苦盼望之後的相會是那麼匆匆逝去,就像“碧雲飛去”一樣,不能不令人無奈、愁苦。這兩句對往昔的回憶,自然引出下片的千縷閒愁,萬種情思。

  “錦箋”二句,睹物懷人,嘆惋無盡。錦箋,精緻華美的信紙,是她捎來的信箋。珠,珍珠鑲嵌的首飾,是“再相逢”時的贈物。二句寫歡聚已逝只能面對她情意綿綿的信和尚帶餘香的贈物空自追念,低迴不已。一“尚”、一“未”,寫記憶猶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啟愁懷。錦箋墨跡未乾,珠飾還散發著她的香氣,而往事浮雲,舊情難續。萬種愁懷,由“空惹”一句道出。說“空惹”,或許是由於信物尚存,難成眷屬;或許是由於舊情未泯,人已杳然。總之,這在封建社會是常見的愛情的悲劇。悲劇已成,“錦箋”“珠香”,於事無補:“閒愁千縷”,也是自尋煩惱罷了。但是,惹出“閒愁千縷”的,不僅是她的所贈,還有七夕這個敏感的夜晚以及跟它有關的神話傳說。

  韓鄂《歲華記麗》卷三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古人七夕詞,無不提到牛郎織女,感慨他們一年才一見的刻骨相思,但秦觀卻說:“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有新意也有深意。趙以夫此詞也是更進一步地寫,認為自已和情人還不如牛郎織女,他們尚能一年一見,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見卻杳杳無期。

  總之,上片寫歡情,下片寫離恨,中間用“又還”句過渡,鋪排得體,結構緊密。上下互相映襯,中心十分突出。全詞筆淡而情濃,是篇較有特色的作品。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5

  原文:

  辛未七夕

  [唐代]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恐怕是仙人們喜歡別離,所以才叫人們長時間盼望相會的日期。

  從來上天佈滿彩霞直垂銀河畔,豈必硬要等待那金風四起玉露凝成之時?

  清輝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時相望已久,接織女過河的微雲恰恰湧現得遲。

  怎麼會忘記不酬謝填河以渡的烏鵲,單給蜘蛛的偏愛向它乞求巧絲。

  註釋

  辛未: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迢遞(tiáo dì):遙遠的樣子。

  碧落:道教語謂天界,這裡指天空。

  金風玉露時:指秋天牛郎織女相會之時。

  清漏:古代以漏壺滴漏計時,夜間清晰之滴漏聲曰“清漏”。

  微雲:天河中的雲彩。

  酬:謝。烏鵲:相傳農曆七月七日,烏鵲搭成鵲橋渡牛郎織女相會。

  乞巧:農曆七月七日晚,婦女在院中陳設瓜果,向織女星祈禱,請她幫助她們提高刺繡縫紉的技巧。《荊楚歲時記》稱“有嬉子網於爪上者則以為得巧”。嬉子是蜘蛛的一種。

  賞析: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是借牛郎織女故事發端,表現人與人遇合的困難。牛郎織女的故事是在中國長期流傳的美好傳說。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兩顆星宿隔著天河相望,每隔一年時間才能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在烏鵲搭成的橋上相會一次。二人的阻隔本是在外來勢力的強壓下才形成的,但詩人卻翻陳出新,說恐怕是神仙們愛好別離,才故意將相會的時期安排得這麼遠。從這兩句詩中,可以隱約地體察到詩人的這種心情:他和令狐綯的隔膜已經很久,此次進京又經過了許多周折,費了許多唇舌。現在才漸漸有了轉機,所以他覺得時間太長,但必定算有了希望,這便是“迢遞作佳期”的含義,語中微露喜悅之情又暗寓自我調侃的意味。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二句說,佳人的相會要經過耐心的等待,需要在一定的良辰裡才能實現。前句表地點,後句指時問。“金風”表明時間為秋季,暗合七月在初秋之義。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描繪雙方盼望相會時的焦急心情。“漸移”表現嫌時問過得太慢。這兩句詩是說,二人急切地盼望著相會時刻的到來,可是那漏壺中的刻箭卻移動得非常緩慢,他們焦灼地相望了很久很久,然而那些連線兩岸的雲氣尚未接通,所以他們遲遲也未能過河相會。這兩句詩曲折地表現出作者在獲得補太學博士的職務後,希望再有新的提升,還在焦急地渴盼著。張採田解釋這兩句詩說“屬望尚奢”,是有道理的。

  最後兩句內容含量更大,思想感情也比較複雜。詩人在這裡又拈出七夕的故事與習俗。這兩句詩的表面意思是說,牛郎織女得以相會,怎麼能不想要報答烏鵲架橋的功德呢?但是為了心靈手巧,人們還是向蜘蛛乞求,希望它把絲套在瓜果上以帶來巧慧。若再加以解析的話,前句是借用烏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的故事來暗喻自己是透過令狐綯的引薦搭橋才謀得官職的,對此事當然有心意要感激報答其恩德。後句一轉,意謂儘管如此,但我所得到的僅僅是個微不足道的職位,只有再作別的打算了。聯絡李商隱後來的行蹤,這兩句詩的語意就更明白了。補太學博士後不久,李商隱就離開此職,到由河南尹改鎮東蜀的柳仲鄄幕府中任節度書記,十月改判上軍,不久又升任檢校工部郎中。這便可證明李商隱對令狐綯的舉薦雖有一定的感激之情,但對其職位並不滿意。他可能當時已在另尋出路,開始向“蜘蛛乞巧絲”了。

  此詩的表現方法非常高明。詩人即事即景抒情,將有關節日的傳說、習俗與自己的處境、思想感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借彼言此,既是彼又是此,使二者妙合無垠、渾然一體。從表面意義來看,詩人是在寫“七夕”節日的情景,從古老的傳說故事到一直延續的民間風俗乃至於當時的客觀景象都概括了進去。若仔細品味,詩人在這形象的描述中又寄託了很深的寓意,將自己當時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含蓄地傾述出來,纏綿委婉,餘味無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另外,詩人利用諧音雙關的手法,用“巧絲”來諧“巧思”,也增加了此詩的情趣。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6

  原文:

  菩薩蠻·七夕

  宋代:陳師道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譯文: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七夕佳節烏鵲、飛燕紛紛前來架橋,被銀河阻隔的牛郎織女一年才能再相見。急雨沖刷著織女所乘之車,天旋銀河斜。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千載悠悠,離愁綿綿,雖然相隔遙遠仍能遙遙相望。不似人世間,回頭望去只有巍巍群山。

  註釋: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yíng)盈一水經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烏鵲:喜鵲。盈盈:形容清澈。天回:天旋,天轉。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香車:泛指古代貴族婦女的專車。這裡指織女所乘之車。

  賞析: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神話,《詩經·大東》就有了織女與牽牛兩星分居銀河兩旁的敘述。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形成了故事的大致輪廓。以後在《歲華紀麗》、《爾雅翼》及六朝梁殷芸《小說》(《月令廣義》引)等書中,關於這個神話的記載漸趨完整。到近代,流傳於民間的,更是豐富充實,積極健康,成為膾炙人口的一則古代神話。由於這個神話在諸書中一般是以牛郎織女被銀河阻隔,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靠鵲橋相會,終究被蒙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因此歷代文人經常借這個神話故事來抒發離愁,陳師道的這首《菩薩蠻·七夕》也並不例外。

  詞的上片寫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下片以“離愁千載上”換頭,抒發天上“不似人間”的感喟。

  詞的上片寫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起句:“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是說平日牛郎織女在天河兩側,不得相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只有到了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由烏鵲架橋,在天河相會。“東飛烏鵲西飛燕”,狀烏鵲和燕紛紛前來架橋的忙碌場景,這也是讓牛郎織女克服“盈盈一水”的阻隔而相會聚首的唯一條件。經年不見,只能隔河對泣;此時相逢,相見自然恨晚。

  “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襯托了兩人盼望見面的急切心情,也隱含了歷經劫難的艱苦歷程。香車,泛指古代貴族婦女的專車,梁孝元帝《車名詩》:“佳人坐椒屋,按膝對蘭薰,繞砌縈流水,邊梁圖畫雲,錦色懸殊眾,衣香遙出群。”這裡指織女所乘之車。河漢,即天河,《廣志》:“天河曰銀漢,又曰銀河,亦曰天漢、天津、絳河、明河。”

  下片以“離愁千載上”換頭,抒發天上“不似人間”的感喟。牛郎織女的悲劇,其核心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屬,千載悠悠,離愁綿綿。遠隔天一方,“相遠長相望”,這是何等的憾事。但是,“相遠”猶能“長相望”,“人間”卻“回頭萬里山”,連“長相望”亦不得,這種“終不似”就顯得越加沉痛了。得到這個結論以後,“回頭萬里山”,對坎坷不平的人間,一種夾雜著欽羨和惆悵的複雜心情不免油然而生。據《宋史》載,陳師道“高介有節,安貧樂道”,平時常“終日不炊”,死後由友人“買棺斂之”。這首詞作,作者恐怕也有借天上的牛郎織女的悲劇來襯寫人間無數悲劇的意思。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7

  原文

  七夕

  宋代楊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譯文

  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麼樣?我願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

  期盼年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註釋

  七夕:節日名。夏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話,七夕牛朗織女在天河相會。

  未會:不明白,不理解。

  不道:豈不知道。

  牽牛:星名,在銀河之西,俗稱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黃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頭角、感之形,名之牽牛。若何:怎麼樣。

  “織女”句:織女,在銀河東,織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織女。織女傳說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孫,會紡織,韓愈待“天孫為織雲錦裳”。傳說天孫同牛郎結婚,婚後被罰分居銀河兩岸,只許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鵲給他們架橋,使他們相會一次。金梭,梭子的美稱。

  “年年”句:因織女會紡織,古代女子便於七夕焚香陳瓜果,祝賀她夫婦聚合,又向她乞求智慧,民間有穿七孔針之戲。乞與,賜給。

  不道:沒有科到。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據題意,當知這首詩是作者於某年七夕所作。神話中說,農曆七月七日,郎織女此夜將有一年一度的相會。舊俗在這天晚上,婦女們對空擺上織物,向織女乞求智慧機巧,稱為“乞巧”。這首詩透過詠七夕的乞巧而諷刺人間爾虞我詐的醜惡現象。

  賞析

  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宋的這種主理的詩,對那些喜好唐詩的人來說,常有味同嚼蠟之感。但詩如能用簡捷的句子,深刻地表達一種哲理,也不能不說有其特殊的妙趣。楊樸的這首《七夕》,就是具有這種妙趣的哲理詩。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踏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端,別出新裁,表達了作者獨到而又深刻的見解。“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前兩句設問: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麼主意,是怎麼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繡雲霞。這裡的“須”字,是一種懷疑和否定,從正面來解釋,就是沒有必要來邀請織女作這一切。這兩句來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為很多人把把牛郎織女的神話作為美妙的故事來接受,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從未提出過質疑。以為神勝過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間的一切都要聰明許多。但詩人卻對此表示懷疑。前兩句的這種懷疑只涉及到神話故事本身,但這已足以造成懸念。這兩句為詩的末聯所發的奇論,做了有力的鋪墊。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己多”。這兩句是說:每年人們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織女乞求賜予刺繡、紡織等的聰慧、智巧,但實際上,人間的智巧己經是很多了,多得有點可怕。詩人在這裡並非是在讚揚人間的機巧,而是來了一個大轉彎,詩人此時想起的不僅僅是人間創造幸福的巧智,還有行惡的智巧:有巧取牽奪,互相傾軋,以及繁複、雜多而又絞盡腦汁的勾心鬥角。詩人賦予末一行詩中的“巧”的含義已經不同於第三行詩中“巧”的含義。恰是這種新的含義,不無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寬了詩思的領域,這就便詩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處開掘,一使詩具有了橫空出世、奇崛詭辯之美。當人間充分運用他的機巧來進行勾心鬥角的時候,要邀織女來已無意義。從四句詩的整體和詩情的深入來看,詩人的憤世嫉俗之情表現得很是恰當、巧妙、深刻。

  楊樸在那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種思想和見識是很深刻的,加之詩語簡練、曉白、樸實,就使詩思凝重、洗練,富有趣味。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8

  原文: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沈沈無暑。

  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

  錦箋尚溼,珠香未歇,空惹閒愁千縷。

  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譯文

  佳人夕心事有誰能夠知曉呢!與他相逢夕 * 是在自己夕小紅樓一夜宴會,那是個天涼暑退、夜色沉沉夕難忘之夜。竹韻荷風,多麼美麗,幽僻夕場所,二人初通情愛之後夕再度相逢。短暫相會很快過去了,就像空中飄浮夕雲彩,霎那間消逝得無影無蹤,一去而不復返了。

  淚珠滴落,溼潤了精美夕信箋;小樓中仍然瀰漫著珠飾夕香氣。然住事如過眼煙雲,舊情終難以續,苦苦思戀夕結果呢,卻不過是徒增煩惱而已。牛郎織女銀河相阻,尚有每年七夕鵲橋相會,可是自己卻與情人永無相見之日。

  註釋

  鵲橋仙:詞牌名。

  富沙:地名,即古建甌縣城,為詞人任職所在之地。

  翠綃:疏而輕軟夕碧綠色夕絲巾,古代女子多以饋贈情人。

  錦箋:精緻華美夕信紙。

  珠:珍珠鑲嵌夕首飾,是“再相逢”時夕贈物。歇:消散。

  賞析:

  這首為友人寫的傷離之作,寫得秀不在句而在神,濃在情而不在墨。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在初秋日,天涼暑退,夜色沉沉。在她的小樓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贈給他一條碧色的絲巾,表述她內心的情意。依內容次序,三句應當逆讀,詞中這樣安排,既使句子頓挫有味,亦能突出“ 翠綃 ”一語。翠綃是疏而輕軟的碧綠色的絲巾,古代女子多以饋贈情人。翠綃傳情,故夜宴亦倍添歡樂,天氣也彷彿格外清爽。總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歡樂與幸福之中,一切都完整地、甜蜜地保留在他心上。“ 歡宴”二字,寫場面、氣氛,烘托出戀人,當時的歡樂與幸福。“歡宴”與“翠綃”句對照,說明:她在“歡宴”的大庭廣眾之中偷偷贈物傳情 ,她愛得是那樣深,那樣急切,簡直有點忘乎所以。這一句寥寥數字勾勒出情事的美好 :節日 、時間、地點 、天氣到人物,無不美好,讓人難以忘懷。

  “竹邊荷外再相逢”——這是暗通情愫之後的一次幽會,地點在荷塘附近的叢竹旁邊——一個美麗而幽僻的處所。前者席上初逢,只能借物傳情,這回則可以盡情地互訴衷曲了。但是,作者的筆峰一轉,傳達的情意變了。如果說前一句是美好的幸福,這一句則是美好的惆悵,因為在苦苦盼望之後的相會是那麼匆匆逝去,就像“ 碧雲飛去 ”一樣,怎能不令人無奈、愁苦呢?這兩句對往昔的回憶,自然引出下片的千縷閒愁,萬種情思。

  “錦箋”二句,睹物懷人,嘆惋無盡。錦箋,精緻華美的信紙 ,是她捎來的信箋 。珠,珍珠鑲嵌的首飾,是“再相逢”時的贈物。二句寫歡聚已逝只能面對她情意綿綿的信和尚帶餘香的贈物空自追念,低迴不已。

  一“尚”、一“未”,寫記憶猶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啟愁懷。錦箋墨跡未乾,珠飾還散發著她的香氣,而往事浮雲,舊情難續。萬種愁懷,由“空惹”一句道出。為什麼說“ 空惹 ”?或許是信物尚存,難成眷屬,或許是舊情未泯 ,人已杳然吧 !總之,這在封建社會是常見的愛情的悲劇 。悲劇已成,“錦箋”“珠香”,於事無補;“閒愁千縷”,也是自尋煩惱罷了。

  但是,惹出“ 閒愁千縷”的,不僅是她的所贈,還有七夕這個敏感的夜晚以及跟它有關的神話傳說。韓鄂《歲華記麗》卷三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古人七夕詞 ,無不提到牛郎織女,感慨他們一年才一見的刻骨相思,但秦觀卻說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有新意也有深意。趙以夫此詞也是更進一步地寫。認為自已和情人還不如牛郎織女,他們尚能一年一見,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見卻杳杳無期啊!

  總之,上片寫歡情 ,下片寫離恨 ,中間用“又還”句過渡,鋪排得體 ,結構緊密。上下互相映襯,中心十分突出。全詞筆淡而情濃,是篇較有特色的作品。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9

  七夕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翻譯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註釋

  七夕:農曆七月七日,傳說牛郎和織女這天在天河的鵲橋上相會。

  鸞扇:上面繡有鳳凰圖案的掌扇。鸞,鳳凰一類的鳥。扇,指掌扇,古時模仿雉尾而製成的長柄扇,用於坐車上,以敝日擋塵。

  鳳幄:閨中的帳幕;繡有鳳凰圖案的車帳。

  星橋:鵲橋,傳說七夕這日天下的喜鵲都飛往天河,為牛郎和織女相會搭橋。

  爭將:怎把。

  無期別:死別;無期重逢的離別。

  一度:一次。

  創作背景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曆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象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象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10

  原文: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譯文

  抬頭仰望明月長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與秋天都是一樣的`。

  每一年的這一天,牛郎與織女都體味著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

  註釋

  煙霄:雲霄。

  歡情與離恨:神話故事,織女為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來到人間,自嫁與河西牛郎後,織造乃斷。天帝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此宵:七月七日。

  賞析:

  幾許歡情與離恨①つ昴瓴⒃詿訟②中

  ①歡情與離恨:神話故事,織女為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來到人間,自嫁與河西牛郎後,織造乃斷。天帝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②此宵:七月七日。

  《七夕》是一首七絕。這兩句是說,牛郎與織女的歡情和離恨,年年都在七月七日這一個晚上,這是天帝造成的。對牛郎織女寄予無限同情與憐憫。

  --引自李濟洲編著之《全唐詩佳句賞析》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11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註釋

  玉露:指晶瑩的露水。

  金風:秋風。西方為秋而主金,故秋風曰金風。

  素秋:秋季。古代五行說,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稱素秋。又秋至則草木漸雕,因以素秋比喻人生晚暮。此處作者兼用二義。

  穿針樓:舊俗七夕時婦女多登樓望月穿針,互比靈巧。此處僅指樓,作者未必真會穿針引線也。

  雙星:指牽牛星、織女星。

  一鉤:指月亮,七月初七日乃上半月,月形如鉤。

  註釋

  玉露:指晶瑩的露水。唐杜甫《秋興》詩之一:“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即此意。金風:秋風。西方為秋而主金,故秋風曰金風。素秋:秋季。古代五行說,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稱素秋。又秋至則草木漸雕,因以素秋比喻人生晚暮。此處作者兼用二義。穿針樓:舊俗七夕時婦女多登樓望月穿針,互比靈巧。此處僅指樓,作者未必真會穿針引線也。

  雙星:指牽牛星、織女星。一鉤:指月亮,七月初七日乃上半月,月形如鉤。

  鑑賞

  《七夕》是由兩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此詩為第一首。七夕為農曆七月初七之夜。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相會。後附入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壽等活動。此俗甚古,漢、晉、南北朝書中均有記載。在此純粹的婦女風俗節日來臨之際,德容作此七言絕句,記述自己的感想,抒發自己的情懷。任何風俗風景,其觀感體驗皆因人而異。舊俗此時,婦女尤其是未婚少女,盡皆歡天喜地,滿懷憧憬地聚集歡會,祈祥禱福。德容無此心境,她疑惑牽牛織女為什麼要此夕相會。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這自然與她的家破國亡,流落異鄉的特殊遭遇有關。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12

  鵲橋仙·七夕

  宋代:蘇軾

  緱山仙子,高畫質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譯文及註釋

  緱(gōu)山仙子,高畫質雲渺(miǎo),不學痴(chī)牛騃(ái)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

  緱山:在今河南偃師縣。緱山仙子指在緱山成仙的王子喬。雲渺:高遠貌。痴牛騃女:指牛郎織女。在這裡不僅限於指牛郎織女,而是代指痴迷於俗世的芸芸眾生。鳳簫聲:王子喬吹笙時喜歡模仿鳳的叫聲。時人:當時看到王子喬登仙而去的人們。

  客槎(chá)曾犯,銀河微浪,尚(shàng)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後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槎:竹筏。銀河:天河。尚:還。前緣:前世的因緣。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

  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後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註釋

  鵲橋仙:詞牌名,又名《鵲橋仙令》、《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等。

  緱(gōu)山:在今河南偃師縣。緱山仙子指在緱山成仙的王子喬。

  雲渺(miǎo):高遠貌。

  痴(chī)牛騃(ái)女:指牛郎織女。在這裡不僅限於指牛郎織女,而是代指痴迷於俗世的芸芸眾生。

  鳳簫聲:王子喬吹笙時喜歡模仿鳳的叫聲。

  時人:當時看到王子喬登仙而去的人們。

  槎(chá):竹筏。

  銀河:天河。

  尚(shàng):還。

  前緣:前世的因緣。

  創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年),詞人和陳令舉坐船遊玩,一邊喝酒,一邊快樂的暢談,然而相聚總是要分離的,為了表達對陳令舉的依依不捨,詞人便寫下這首詞送給他。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題為七夕,是寫與友人陳令舉在七夕夜分別之事。

  上片落筆先寫陳令舉之風度,他高情雲渺,如侯家人於緱氏山頭的王子晉在風簫聲聲的新月之夜,沒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飄然而去。與友人在七夕夜分別,詞人自然想到牛郎織女,但陳令舉不像他們那樣痴心於兒女之情。

  下片想象友人乘坐的船隻來到銀河之中,當他回到人間時,就挾帶著天上的天風海雨。接著他評價二人的友誼能夠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緣,當天風海雨飄飄散去之後,友人也將隨風飄去。

  寫送別,一般人都會徒增傷感,而詞人卻是豪氣縱橫,馳騁想象,遨遊天界銀河,如陸游所說“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一般寫七夕銀河,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類的柔情悽景,而詞人筆下那天風海雨之勢,正顯露了他不凡的氣魄與胸襟,這種逼人的天風海雨,便是他豪放詞風形象性的說明。

  賞析二

  “緱山仙子,高畫質雲渺,不學痴牛騃女”讚美王子喬仙心超遠,若有若無,不去學習牛郎織女身陷情網,作繭自縛。“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承接前文,刻畫王子喬超凡脫俗的形象。王子喬吹簫奏鳳凰之鳴,揮手告別時人,乘鶴而去,令人羨慕。王子喬放浪形骸、超凡成仙的形象,和放棄仙位陷於情網的織女形成強烈的對比,表現出詞人渴望像王子喬一樣能夠遺世獨立、羽化成仙的情志,也是詞人對陳令舉離別情思的開導之語。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借用晉人遇仙的神話故事,比況幾位友人曾衝破銀浪泛舟而行。“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寫歡樂的地方很少,很快就面臨離別。“相逢一醉是前緣”,寫自己和友人的相聚,“風雨散、飄然何處”,寫朋友分別之後各自離去。“一醉是前緣”,含慰藉之意,“飄然何處”,蘊含無限的感慨之情。

  全詞不但擺脫了兒女豔情的舊套,藉以抒寫送別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緊扣七夕,格調上用飄逸超曠取代纏綿悱惻之風,讀來深感詞人的超凡脫俗以及卓而不群的姿態。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13

  壬申七夕

  [唐代]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輕惟響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難得等到七夕她已駕著七香車。剛剛兩心相會又憂無情的曉霞。

  清風夜靜,唯有玉佩的響聲,日光微弱點吧,不要曬枯了豔麗的鮮花。

  月中的嫩桂,它把馨香傳得更遠更遠。星間的高榆給人間送來舒適的影斜。

  她不想人間知道他們相會的事,因妒成都卜肆中有人能識別靈筏。

  註釋

  壬申:大中六年,時商隱在梓州柳仲郢幕。

  七夕: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七香車:用多種香料塗飾的車。《太平御覽·魏武帝與楊彪書》:“今賜足下畫輪四望通幢七香車二乘。”

  日薄:(七日)將晚時·日光漸淡。

  嫣(yān):同蔫,蔫萎不鮮活。

  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圓。

  榆:白榆。星名。《樂府詩集·隴西行》:“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

  卜肆(sì):占卜的攤子。

  槎(chá):木筏。

  賞析:

  前六句講的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一二句講的是織女已駕車渡河,與牛郎相會,他們相會之後,害怕此夜良時將逝,所以“起視夜何其”,直到太陽從東方升起。三四句講的是牛女相會時,牛郎好像聽到了織女環佩的聲音,又好像看見了她如花之貌,風輕輕的吹來,所以佩響輕微。日薄,所以花容不萎。想象織女於黃昏時動身離開,故曰“日薄”。五六句講的是月桂為他們傳送嫩香,白榆為他們投影翳蔽,成就他們好合。

  織聯講的是織女不想要人間知道他們相會的事情,忌有成都卜肆中識靈槎的人。抒發了自己深切的感嘆。織句講的是雙星不想人間知道他們的秘密,深怪成都占卜攤子上的嚴老頭子懂得靈槎而多管閒事。從字面上看,只能作如上解說;至於還有什麼特定的寓意,尚無有力證據,不敢妄言。

  全詩詩人以織女自況,以牽牛比牛黨,令狐絢。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14

  原文: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宋代〕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譯文:

  草叢中的蟋蟀鳴叫個不停,梢頭的梧桐樹葉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只能一年一次短暫相會,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蕩去,終不得相會聚首。喜鵲搭橋,一年才能相見,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註釋:

  蛩(qióng):蟋蟀。雲階月地:指天宮。浮槎:指往來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星橋鵲駕:傳說七夕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時,喜鵲為之搭橋,故稱鵲橋。牽牛織女:二星宿名。甚霎(shà)兒:“甚”是領字,此處含有“正”的意思。霎兒:一會兒。

  鑑賞:

  這首雙調小令,主要借牛郎苦女的神話傳說,起莫間的離愁別恨,悽惻動莫。此詞由莫間起起,先言個莫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透過對牛郎苦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苦女的同情,並透過起牛郎苦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莫鬱積於內的離愁別恨。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詞首從莫間的七夕著筆,起周圍環境的沉寂和抒發主莫公孤獨痛苦的心情。詞莫巧妙地運用了以動起靜的手法,大興誇張之筆,說那幾張飄然落地的梧桐老葉是。嗚蛩”所“驚落”,極起出萬籟俱靜的環境特點,烘托了詞莫內心孤寂悽愴的心情,引出了“正莫間。天上愁濃”的聯想,身自己的心境與牛郎苦女的離愁緊緊地編苦在一起,成為所託之事與所言之情的紐帶。下面起牛郎苦女的故事:“雲階月地,關鎖千重。”描起牛郎,苦女遠隔雲階月地、莽莽星河不得相見的痛苦,正抒發了自己與丈夫身在異地,心相牽繫的離愁;描起牛郎、苦女鵲橋相會,瞬息離散的苦難,正傾吐了自己與丈夫遠隔千里、不得歡聚的別恨。

  正所謂:“縱浮搓來,浮槎去,不相逢。”整個上片由莫間起到天上,於敘述中旬旬含情,句句扣緊著詞莫的感情脈搏。最後,在下片詞莫的感情已經完全化他為我,將自己夫妻的境況與牛郎、苦女的境況融合為一,因此,她從現實自我處境出發,展開了奇特的聯想:“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天宇間風雨變幻莫測,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苦女或許現在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這種推測聯想,完全是移情的結果,含蓄婉轉地抒起了莫間七夕夫妻不得相見的難言苦衷。

  尾句起天上七夕的自然用色,與首句莫間七夕之用遙相呼應:一邊是風雨飄忽,陰晴不定的銀河兩岸,一邊是蟋蟀低吟、梧桐落葉的深閨庭院,這就開創出一種清冷淒涼的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詞莫孤寂悲傖的心情。尾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成功地提煉了口語,用排句形式集中描繪了宇宙天體的瞬息萬變,在創造意境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增添了詞的音樂美。

  總這首詞由莫間起起,先言個莫所見所感,再此詞由莫間起起,先言個莫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透過對牛郎苦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苦女的同情,並透過起牛郎苦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莫鬱積於內的離愁別恨。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起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賞析二: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詞作開首,詞人抓住秋天自然現象的兩個突出特徵落筆。蟋蟀在草叢中幽悽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此時此際,此情此景,在詞人看來,正是人間天上離愁別怨最濃最重的時候。詞人開首落筆即蒙上一層淒冷色彩,想象相當闊大,由眼前之景,即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此外,著一“驚”字,表明詞人自身也為離愁所“驚”。詞作題為“七夕”,由此可知“人間”的“愁濃”之中也包含了自己,從而含蓄地點出自己也為離情別愁所煎熬。次二句,“雲階月地,關鎖千重”,詞人的筆觸放得更開,敘說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雲階月地”,以云為階,以月為地,謂天上。唐杜牧《七夕》詩:“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末三句,“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浮槎”,傳說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張華《博物志》卷三:“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詞人在此繼續展開其想象之筆,描述牛郎、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蕩去,終不得相會聚首。上片從人間寫到天上,寫自身體驗的離愁,和對離愁中牛郎、織女的深切同情。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詞作下片首三句緊承上片詞脈,詞人繼續展開想象。上片是感嘆牛郎、織女離愁之濃重,這裡則是憂慮牛郎、織女別恨的難以窮盡。一個“想”字,道出了詞人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情懷。“牽牛織女,莫是離中”,這兩句由想象回到現實。詞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關注之情溢於言表。結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甚”字加以強調,突出了詞人的耽心與關切。

  這首詞,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詞人一筆兩到的寫法,詞作寫牛郎織女的離愁別恨,但又何嘗不是在抒寫自己的情懷。如果沒有自己深切的感情體驗,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詞作幻想與現實的結合,天上人間的遙相呼應,對開拓詞作意境,氣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詞人豐富的想象力和闊大胸襟。此外,本詞疊句的運用,口語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詞作的感染力。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七夕原文賞析及翻譯15

  原文:

  他鄉七夕

  唐代: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譯文: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身在他鄉恰逢乞巧,看著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羈旅愁緒更甚。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遠離故土,不見妻子月下穿針,心中空空只餘孤寂,懷念家鄉。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微風拂過帶走盛夏的炎熱,新月當空,初秋已快來臨。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是誰在忍著心中愁痛偷偷的看著銀河?就是那遙遠天際的牽牛星。

  註釋: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jī)愁。

  七夕:為七月初七,民間的乞巧節。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xù)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緒風:微小的風。

  誰忍窺(kuī)河漢,迢迢問鬥牛。

  河漢:為天上的銀河。迢迢:形容遙遠的意思。鬥牛:星名。牽牛星。

  賞析:

  在異地他鄉適逢七夕佳節,更增加旅人的思鄉思親的情懷。可是遠離家鄉,看不見妻子在月下穿針乞巧,對月懷人,詩人生起無限羈旅窮愁、去國懷鄉之感。孟浩然詩歌大膽抒發個人的理想願望,給開元詩風注入了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