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

  薊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氳。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勳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戍卒厭糠核,降胡飽衣食。關亭試一望,吾欲淚沾臆。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幽州多騎射,結髮重橫行。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註釋

  薊門:地名,即薊丘,在今北京市德勝門外。

  古老:一本作“故老”,稱老年人。

  氛氳:思緒深長貌。

  零丁:孤單貌。

  頭鬢:頭髮。

  勳庸:即指功業,功勞。

  已矣:完了。

  霍將軍:即漢代名將霍去病。

  漢家:借指唐朝。

  窮:盡。

  異域:外國。

  戍卒:守邊的戰士。

  厭:飽。後作“饜”。

  關亭:一本作“開亭”。

  沾臆:淚水浸溼胸前。

  霏霏:形容雨雪細密。

  元戎:古代的大型戰車,也指主帥。這裡指胡人主帥。

  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遊牧為主,主要分佈在今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胡:古代對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稱。

  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結髮: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髮,因此以結髮指童年、年輕時。

  重:崇尚,看重。

  橫行:縱橫馳騁。

  角弓:用角裝飾的弓。

  黯黯:一本作“茫茫”。

  煙塵:煙霧與塵土,比喻戰亂。

  憑陵:侵凌,進逼。

  古樹:枯樹。

  黃雲:大軍移動時揚起的沙塵。

  註釋

  ⑴薊門:地名,即薊丘,在今北京市德勝門外。

  ⑵古老:一本作“故老”,稱老年人。氛氳:思緒深長貌。

  ⑶零丁:孤單貌。頭鬢:頭髮。

  ⑷勳庸:即指功業,功勞。已矣:完了。霍將軍:即漢代名將霍去病。

  ⑸漢家:借指唐朝。窮:盡。異域:外國。

  ⑹戍卒:守邊的戰士。厭:飽。後作“饜”。

  ⑺關亭:一本作“開亭”。沾臆:淚水浸溼胸前。

  ⑻霏霏:形容雨雪細密。

  ⑼元戎:古代的大型戰車,也指主帥。這裡指胡人主帥。

  ⑽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遊牧為主,主要分佈在今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胡:古代對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稱。

  ⑾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區。結髮: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髮,因此以結髮指童年、年輕時。重:崇尚,看重。橫行:縱橫馳騁。

  ⑿角弓:用角裝飾的弓。

  ⒀黯黯:一本作“茫茫”。煙塵:煙霧與塵土,比喻戰亂。

  ⒁憑陵:侵凌,進逼。

  ⒂古樹:枯樹。黃雲:大軍移動時揚起的沙塵。

  鑑賞

  “薊門逢古老”這一首詩描寫了老卒的淒涼境遇,令人同情。全詩言辭沉痛、悲哀、失望而無奈,似用邊塞的血淚和成。不難想象,像這樣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長年戍邊的艱辛可見一斑。

  “漢家能用武”這一首詩反映了戍卒食用匱乏,投降的胡人卻豐衣足食的情況,批判了唐朝統治者窮兵黷武的舉措。全詩表達了詩人對戍卒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達了對邊境潛在危機的深深憂慮,言辭悲愴,感人肺腑。

  在“邊城十一月”這一首詩中,詩人坦言敵人的強大,頗具軍事家的胸懷和才幹,進而嘆息,邊境何日得寧,戰士何日得歸。在古代,中原地區統治者常以天朝上國自居,輕視周邊少數民族,而詩中,詩人極有遠見卓識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實十分強大,有時甚至明顯優於漢族軍隊。後來的元滅宋、清滅明,即印證了詩人的觀點。詩人當時只是看到胡兵強於守軍,因此邊境堪憂,並未能見識到胡兵竟能踐踏整個中原。但詩人不囿於成見,而能面對實際,正視問題,發現問題,認識問題,提出問題,從這一點上,這是詩的價值可以說遠遠超出其作為一篇文學作品在文藝上的價值。

  “幽州多騎射”這首詩稱頌了守邊戍卒的驍勇善戰。全詩先總寫幽州民俗的風貌,崇尚勇武;隨即指出,他們不但善武而且樂於效力軍前,保衛鄉土,建立功勳。但詩人親眼目睹了他們狩獵時的場面,不過這場面已夠讓人感到欣喜了。保家衛國從來不只是軍隊的事情,更需要有民眾的參與,才能將侵略者掀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詩人目睹這一群生龍活虎、武藝高強的邊疆健兒,對邊境油然而生了幾分安全感。

  “黯黯長城外”這首詩描述了邊塞戰事紛紜的情況。在詩中,詩人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沉痛地訴說了一場激烈的戰鬥,詩中的景物描寫切合戰鬥實際,烘托出慘烈的戰鬥氛圍,而這種景色又是戰鬥中獨有的,因此寫景即是寫戰爭。在字裡行間讀者還可以感受到詩人面對這慘劇時難以遏制的悲憤心情。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2

  巖巖鐘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雲門,遠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

  呂望老匹夫,苟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獨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

  幸託不肖軀,且當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與世同舉厝。

  由不慎小節,庸夫笑我度。

  呂望尚不希,夷齊何足慕。

  遠送新行客,歲暮乃來歸。

  入門望愛子,妻妾向人悲。

  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

  孤墳在西北,常念君來遲。

  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

  白骨歸黃泉,肌體乘塵飛。

  生時不識父,死後知我誰。

  孤魂遊窮暮,飄搖安所依。

  人生圖嗣息,爾死我念追。

  俯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翻譯

  高峻寒冷的鐘山石首,與炎熱至極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異,冷熱懸殊,對比強烈。

  地位顯赫的權貴,氣焰直侵雲漢;他們的餘光氣勢逼人,燻灼寒門。

  超群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於時世的機緣而大有作為。

  管仲本為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

  人怎能永久活著呢?我年紀老了。感嘆人生無常,只恐年歲遲暮。

  有幸託此不肖之軀,應當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怎能困苦終生,與世俗同流合汙呢。

  由於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

  呂望尚且無需敬慕,何況伯夷與叔齊呢。

  遠送新交的朋友走後,趕回家中已是年終了。

  進門急著看心愛的兒子,卻見妻妾對著別人哭泣。

  聽說再一見不到兒子了,頓覺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裡人對我說:)孤零零的墳墓在西北方,兒子在病中經常想念您為什麼遲遲不回來。

  提起長衣的下襬,疾走到墳墓旁,只見墳上長滿了蓬蒿與野豌豆。

  兒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兒子的肌體早就化為塵土隨風飛揚。

  兒子還小時我離開了家,不認識父親,現在來墳前悼念,難道孩子陰魂能知道我是誰嗎?

  孤魂在無盡的黑暗裡遊蕩,飄飄搖搖哪裡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繼承,他卻先死了讓我哀悼追喪。

  倒下去爬起來止不住我內心的傷痛,不覺得淚水已沾溼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憐他年紀幼小死的過早。

  譯文

  高峻寒冷的鐘山石首,與炎熱至極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異,冷熱懸殊,對比強烈。

  地位顯赫的權貴,氣焰直侵雲漢;他們的餘光氣勢逼人,燻灼寒門。

  超群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於時世的機緣而大有作為。

  管仲本為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

  人怎能永久活著呢?我年紀老了。感嘆人生無常,只恐年歲遲暮。

  有幸託此不肖之軀,應當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怎能困苦終生,與世俗同流合汙呢。

  由於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

  呂望尚且無需敬慕,何況伯夷與叔齊呢。

  遠送新交的朋友走後,趕回家中已是年終了。

  進門急著看心愛的兒子,卻見妻妾對著別人哭泣。

  聽說再一見不到兒子了,頓覺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裡人對我說:)孤零零的墳墓在西北方,兒子在病中經常想念您為什麼遲遲不回來。

  提起長衣的下襬,疾走到墳墓旁,只見墳上長滿了蓬蒿與野豌豆。

  兒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兒子的肌體早就化為塵土隨風飛揚。

  兒子還小時我離開了家,不認識父親,現在來墳前悼念,難道孩子陰魂能知道我是誰嗎

  孤魂在無盡的黑暗裡遊蕩,飄飄搖搖哪裡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繼承,他卻先死了讓我哀悼追喪,

  倒下去爬起來止不住我內心的傷痛,不覺得淚水已沾溼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憐他年紀幼小死的過早。

  賞析

  這是孔融流傳下來的《雜詩二首》,其一寫遠大的政治抱負,情辭慷慨;其二寫喪子之悲痛,情致哀婉悲切,都有抒情色彩,極冨感染力。我們先來解釋第一首。

  “巖巖鐘山首,赫赫炎天路” 二句:巖巖,高峻的樣子。《詩經·魯頌·宮》:“泰山岩巖,魯邦所詹。” 鐘山,北海中的山,極寒冷的地方。赫赫,炎熱。炎天,指南方。鐘山為極寒之地,炎天為極熱之地,兩相對比,喻“世道炎涼”。這兩句的意思是說,高峻寒冷的鐘山石首,與炎熱至極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異,冷熱懸殊,對比強烈。

  “高明曜雲門,遠景灼寒素” 二句:高明,地位顯赫氣勢灼人的權貴。曜(音耀),炫耀。雲門,上接雲漢的高門。遠景,餘光,餘焰。景,日光。灼,燒灼,燻炙。寒素,門第低微的寒族。這兩句是說,地位顯赫的權貴,氣焰直侵雲漢;他們的餘光氣勢逼人,燻灼寒門。

  “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 二句:昂昂,高超挺拔的樣子。累世士,累積幾代才出現的賢才。累世,連續幾代。結根,紮根。此二句言超群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呂望老匹夫,苟為因世故” 二句:呂望,太公望,姜姓,呂氏,名尚,號太公,又叫姜子牙。傳說七十多歲被周文王發現,任為師,佐周滅商,因功封於齊。匹夫,平民百姓。世故,時世的緣故。此二句說,姜太公一介平民,由於時世的機緣而大有作為。

  “管仲小囚臣,獨能建功祚” 二句:管仲,春秋齊國人,名吾夷,先輔佐公子糾,公子糾與桓公爭位失敗後管仲被囚,經鮑叔牙舉薦,受到桓公重用,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功祚,功勳業績,指齊桓公的覇業。這兩句是說,管仲本為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 二句:年歲暮,歲月流逝。屈原《離騷》:“恐年歲之不吾與。” 此二句是說,人怎能永久活著呢?我年紀老了。感嘆人生無常,只恐年歲遲暮。

  “幸託不肖軀,且當猛虎步” 二句:不肖,自謙之辭。猛虎步,像猛虎一樣的步伐。比喻雄俊豪邁氣概。這兩句說,有幸託此不肖之軀,應當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安能一苦身,與世同舉厝” 二句:安能,怎能。一身,一輩子,一生一世。舉厝(音措),舉止行為。此二句意思是,怎能困苦終生,與世俗同流合汙呢?

  “由不慎小節,庸夫笑我度” 二句:小節,瑣碎的亊情。庸夫,平庸的人。度,器量,胸懷。此謂由於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

  “呂望尚不希,夷齊何足慕” 二句:希,稀罕,敬慕。夷齊,商代孤竹國君之二子伯夷、叔齊,兄弟二人。相傳孤竹君死後,伯夷、叔齊推位讓國,逃奔西北周。周滅商後,二人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餓死在首陽山。這是說呂望尚且無需敬慕,何況伯夷與叔齊呢?

  這是孔融《雜詩二首》中的第一首,是詩人以景託懷的勵志之作。那麼,這首詩是作者在什麼樣的心情下寫的呢?孔融是忠於漢室的,他素與曹操政見不合。他反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經常嘲諷曹操,曹操很惱火,但為了籠絡人,只能隱忍,暗地裡卻示意與孔融有仇的郗慮彈劾孔融,使孔融被革職在家賦閒。然後曹操又寫信給他,希望他與郗慮搞好關係,以後說話、做亊情不要那麼浮華率意,要小心一點,謹慎一點。孔融回信說:不必。我現在已經能夠心情愉快地接受這樣免職。此詩就是作於這一時期,抒寫這樣的心情。全詩20句,分三層:

  前4句是寫景,寫高峻寒冷的鐘山,與炎熱至極旳南方之路;地位顯赫氣勢灼人的權貴,與門第低微的寒族,兩相對比,喻世道之炎涼,實指曹操煊赫的威勢。

  中間12句寫詩人自己堅定不移的節操、抱負和志向。“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 超群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只有像山川這樣根基牢固的人才可以昂首於天地之間。這是孔融自喻,他是孔子20世孫,祖上世代為官,根基牢固,出身高貴。他打心眼裡看不起宦官出身的曹操。但對曹操重視人才等策略還是比較佩服的。轉下來引用“呂望”、“管仲”二人的亊跡,來說明一個人只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志向定能成就一番亊業。然後詩人發出感嘆“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可惜我老了。但話鋒一轉,“幸託不肖軀,且當猛虎步。安能苦一身,與世同舉厝。” 表明自己不服老,也不安於現狀,立志要成就一番亊業。

  最後4句寫支撐自己的氣節和風骨。他對世俗很蔑視(“庸夫笑我度”),對於“呂望”尚不稀罕,對“夷齊”又何存仰慕呢?

  縱觀全詩可以看出孔融的志氣很高,因為不好直言,所以借史述懷,慷慨言志。透過描寫地理位置的差異,高門寒族的懸殊,時勢英雄的發跡等,揭示世亊無常,窮者能達的人生哲理,表達了詩人高傲疾世,一身正氣的高潔品格。全詩筆力雋逸,蒼勁悲涼,氣骨凌人,體現了孔融詩文“以氣為主”的特點。

  下面我們簡單解釋分析一下第二首。這第二首是寫悼念幼子夭折的悲傷心情,詩歌以樂府的筆觸,敘寫了三個悲慘場景:

  首先,寫從外歸來,驟聞噩耗。“遠送新行客,歲暮乃來歸。入門望愛子,妻妾向人悲。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 遠送新交的朋友走後,趕回家中已是年終了。進門急著看心愛的兒子,卻見妻妾對著別人哭泣。聽說再一見不到兒子了,頓覺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日已潛光輝” 以日光之沒喻兒子之死。這裡暗伏著做為一個父親常年在外,兒子臨死時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心中是多麼悔恨!

  其次,是寫趕往荒丘,面對孤墳。“孤墳在西北,常念君來遲。” (家裡人對我說:)孤零零的墳墓在西北方,兒子在病中經常想念您為什麼遲遲不回來。“ 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褰(音愆)裳,提起衣服的下襬。墟丘,指墳墓。提起長衣的下襬,疾走到墳墓旁,只見墳上長滿了蓬蒿與野豌豆。蒿,篷蒿。薇,野豌豆。“白骨歸黃泉,肌體乘塵飛。”兒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兒子的肌體早就化為塵土隨風飛揚。“生時不識父,死後知我誰?” 兒子還小時我離開了家,不認識父親,現在來墳前悼念,難道孩子陰魂能知道我是誰嗎?“孤魂遊窮暮,飄颻安所依?” 窮暮,長夜,指地下。孤魂在無盡的黑暗裡遊蕩,飄飄搖搖哪裡有他的依靠?一個父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疼愛,不但在他活的時候疼寒疼暖,而且死後還放不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最後寫哀嘆人生,表達了子不識父、父親失嗣的哀悼之情。“人生圖嗣息,爾死我念追。俛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希,同“稀”,少也。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繼承,他卻先死了讓我哀悼追喪,倒下去爬起來止不住我內心的傷痛,不覺得淚水已沾溼了衣裳。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憐他年紀幼小死的過早。

  這首詩以白描的手法寫了詩人的喪子之痛,塑造了一個至哀無聲的慈父形象,格調悲涼,情感濃郁,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後世對此詩有許多中肯的評價。張玉谷《古詩賞析》:“傷子自傷,無不包括。”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亦述寫與此詩同樣的情景,沈德潛《古詩源》評曰:“少陵《奉先詠懷》,有‘入門聞號眺,幼子飢已卒’句,覺此更深可哀。” 這些評論都肯定了孔融詩歌的悽婉悲切的色彩,具有“建安風骨”的特徵。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雜詩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譯文:

  註解

  1、著:吹入。

  2、等是:為何。

  3、杜鵑:鳥名,即子規。

  韻譯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註釋:

  註解

  1、著:吹入。

  2、等是:為何。

  3、杜鵑:鳥名,即子規。

  韻譯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賞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的遊子思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雜詩三首 / 雜詠三首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

  翻譯

  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門與孟津渡口相對。

  每天沿河有來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從江南寄回的書信呢?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看見梅花已經開了,又聽見鳥兒的啼叫聲。

  一顆充滿憂愁的心看著春草生長,愈來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連到階前,禁不住惶恐起來了。

  註釋

  孟津河:指河南洛陽北部的黃河南岸一帶,是“武王伐紂,與八百諸侯會盟”之地,為古代交通要道。

  君:對對方的尊稱,您。

  故鄉:家鄉,這裡指作者的故鄉。

  來日:來的時候。

  綺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寒梅:冬天綻放的梅花。

  著花未:開花沒有?著花,開花。未,用於句末,相當於“否”,表疑問。

  玉階:《萬首唐人絕句》作“階前”。

  賞析

  其一:這首詩從觸發、聯想展開情感活動。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隻從門前經過;於是她就想,其中也許有從江南來的船。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長久不歸。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從江南寄回的書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門望幾次。每當看到渡頭有船隻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問,可結果總是失望而歸。詩中說江南船“常有”,就是說書信“總無”。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託於下一趟船來,她想:大概書信已經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詩的結句“寄書家中否”便是這位少婦不斷幻滅又不斷復生的希望。

  其二:這首詩表現作者的情趣與傾向。詩人想念故鄉,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歡梅花,則溢於言表。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瞭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卻表現出瞭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於“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彷彿故鄉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徵。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託。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階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透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於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一句看起來是問家鄉的情況,但詩人只是籠統的以“故鄉事”來設問,詩人心裡滿腹的問題一時竟不知從何問起了。這句描寫出詩人的躊躇,對方的詫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一問倒令對方感到困惑,不問人事而問物事,可是正是這樣一問,才是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裡是梅花啊。詩人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不知從何說起,對家鄉的思念竟在這一個不經意的問題之中。

  其三:這首詩以時序的遞進、物候的變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見寒梅發”一句是對上一首詢問寒梅著花的呼應。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踐約,此時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發已由希望之光變為幻滅之色。不僅如此。便是這象徵青春、愛情的春天,欣欣向榮的春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梅花開了,早春已過。百鳥叫了,仲春也已飛逝。現在是鶯飛草長的暮春了。隨著節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緒也由百無聊賴到終日惆悵,以至看花落淚、見月傷心了。以前,她覺得,時間過去一天,距離自己美好願望的實現就近一日。現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時間愈是過得快,幻滅就愈徹底,猶如滔滔日下的江河,無可如何。此時,鳥鳴,春草都變作主人公情感的對立物。詩人說女主人公是以一顆充滿憂愁的心“視春草”,她看到愈來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連到階前,禁不住惶恐起來了。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

  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

  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

  孰若當世時,冰炭滿懷抱。

  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

  譯文

  大丈夫有志在四方,我願不知老之將至。

  和睦親戚相共處,子孫相互愛護,相互依靠。

  面前飲酒、奏樂終日列,杯中美酒從不幹。

  無拘無束盡情娛樂歡,常常早睡晚起床。

  哪像當今世上人,滿懷名利若冰炭。

  身亡同樣歸墳墓,用此空名導向前!

  註釋

  志四海:志在四方,謂志向遠大。

  不知老:不知老之將至。語本《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相保:相互愛護,相互依靠。

  觴弦:代指飲酒與奏樂歌唱。肆:陳列,謂擺在面前。

  朝日:當作“朝夕”,指終日。樽:酒杯。燥:乾燥。

  緩帶:放鬆束帶,謂無拘無束。《晉書·隱逸傳》:陶淵明為彭澤令,時“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而淵明辭歸,所以以緩帶為願。

  孰若:哪像。

  冰炭:比喻貪和求名兩種相互矛盾的思想。《淮南子·齊俗訓》:“貪祿者見利不顧身,而好名者非義不苟得,此相為論,譬若冰炭鉤繩也,何時而合?”

  丘壟:指墳墓。道:同“導”,引導。

  賞析: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四首。這組詩共十二首,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約作於陶淵明54歲時,即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後四首約作於晉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陶淵明37歲時。

  由於人生失意,“有志不獲騁”,詩人也只得退而求自樂,這首詩便寫隱居安處的自得之樂,同時對那些貪利求名的“當世士”表示鄙視。

  詩中“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幾句所表現出來的美好生活正和《詩經》“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室家,樂爾妻孥”的理想人生態度與和諧家庭生活如出一轍。而“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的安逸閒適與那些“汲汲於富貴”的“當世士”的戰戰兢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詩人對眼前閒居之樂的滿足。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6

  西湖雜詠·夏

  晴雲輕漾,薰風無浪,開樽避暑爭相向。

  映湖光,逞新妝。 笙歌鼎沸南湖蕩,今夜且休回畫舫。

  風,滿座涼;蓮,入夢香。

  翻譯

  西湖的夏日天空白雲萬里,微風輕輕的吹拂,是人們喝酒避暑爭著去的好地方。

  倒映在水裡的都是漂亮的新妝 ,在歡樂地歌舞聲下西湖的水都在振動。今晚這麼高興就留在這裡不要把船搖回去了。

  在這裡到處吹的都是帶著蓮花香味的涼風,不如就在這兒枕著蓮花的香味入夢。

  註釋

  晴雲輕漾:晴空白雲輕輕飄蕩,

  薰風無浪:帶著香氣的微風不起風浪。

  笙歌鼎沸南湖蕩:各種樂器聲和歌聲把湖水振得就像鍋裡在沸騰的水一樣,喻西湖夏夜十分熱鬧。

  入夢香:指聞著蓮花的香氣入睡。

  賞析

  寫出夏日西湖雲散風輕,是避暑的好地方,歌女的華麗衣服,倒映水中,湖面歌舞飄蕩,涼風滿座,蓮香入夢,讓人陶醉其中,樂而忘返。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七

  唐代:杜甫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譯文: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渾渾莽莽萬山重疊,孤獨的秦州城處於石谷之間。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地面無風,天雲卻飄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臨關隘。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外出的使臣遲遲未能歸來,效法傅介子之壯舉可能是遇到了障礙。

  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久久地望著煙塵瀰漫的天邊,衰颯的秋景正在摧殘我的容顏。

  註釋:

  莽(mǎng)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shǔ)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屬國:即典屬國,秦漢時官名,掌少數民族事務。此處指赴吐蕃之使臣。樓蘭:漢時西域國名。漢昭帝時,樓蘭與匈奴和好,不親漢朝。傅介子至樓蘭,斬其王首。此以樓蘭代指與唐為敵的吐蕃。

  煙塵獨長望,衰颯(sà)正摧顏。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七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譯文

  只有狂雷炸響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機,然而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規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註釋

  ⑴九州:中國的別稱之一。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靠。

  ⑵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喑(yīn),沉默,不說話。

  ⑶天公:造物主。抖擻:振作,奮發。

  ⑷降:降生,降臨。

  賞析: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於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徵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境界。詩的後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湧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闢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9

  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青天無雲月如燭,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規一夜啼到明,美人獨在空房宿。

  空賜羅衣不賜恩,一薰香後一銷魂。

  雖然舞袖何曾舞,常對春風裛淚痕。

  不洗殘妝憑繡床,也同女伴繡鴛鴦。

  回針刺到雙飛處,憶著征夫淚數行。

  眼想心思夢裡驚,無人知我此時情。

  不如池上鴛鴦鳥,雙宿雙飛過一生。

  一去遼陽系夢魂,忽傳徵騎到中門。

  紗窗不肯施紅粉,徒遣蕭郎問淚痕。

  鶯啼露冷酒初醒,罨畫樓西曉角鳴。

  翠羽帳中人夢覺,寶釵斜墜枕函聲。

  行人南北分徵路,流水東西接御溝。

  終日坡前怨離別,謾名長樂是長愁。

  偏倚繡床愁不起,雙垂玉箸翠鬟低。

  捲簾相待無訊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將淚眼向東開,特地愁從望裡來。

  三十六峰猶不見,況伊如燕這身材。

  滿目笙歌一段空,萬般離恨總隨風。

  多情為謝殘陽意,與展晴霞片片紅。

  兩心不語暗知情,燈下裁縫月下行。

  行到階前知未睡,夜深聞放剪刀聲。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早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數日相隨兩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門便是東西路,把取紅箋各斷腸。

  無定河邊暮角聲,赫連臺畔旅人情。

  函關歸路千餘裡,一夕秋風白髮生。

  花落長川草色青,暮山重疊兩冥冥。

  逢春便覺飄蓬苦,今日分飛一涕零。

  洛陽才子鄰簫恨,湘水佳人錦瑟愁。

  今昔兩成惆悵事,臨邛春盡暮江流。

  浙江輕浪去悠悠,望海樓吹望海愁。

  莫怪鄉心隨魄斷,十年為客在他州。

  翻譯

  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

  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啊,此前我有家卻歸去不得。杜鵑啊,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註釋

  金縷衣:綴有金線的衣服,比喻榮華富貴。

  堪:可以,能夠。

  直須:不必猶豫。

  直:直接,爽快。

  莫待:不要等到。

  著:吹入。

  早是:此前。

  杜鵑:鳥名,即子規。

  休:不要。

  其十九賞析

  這首詩是題在杭州望海樓的柱子上的。作者名姓已不可考,但我們可從中體會到一種複雜的情感。這不是一般的思鄉之情,而是作者常年羈旅在外而產生的'一種落寞之感。

  首句以景起筆,“浙江輕浪去悠悠”,詩人在杭州錢塘江邊的望海樓上向遠處眺望,看到了這一場景。在這裡,這個疊字“悠悠”下得好,錢塘江的水面悠長而空寂,而詩人的心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無論是“悠悠”的水波,還是“悠悠”的往事,它們都“去”了,一去不復返,只停留在詩人的記憶裡。但是詩人又是如此懷念它們,所以就產生了第二句中所說的“愁”。“望海樓吹望海愁”,有人曾就此句對此詩的作者提出猜想,認為這首詩系鄭谷所作,因為第二句中所用的反覆手法正是鄭詩中常見的。而據筆者考查,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因為鄭守愚是宜春(今屬江西)人,其一生中並未有在餘杭(杭州)的經歷。但是,這一句所用的手法卻是與鄭的反覆驚人地相似。望海樓上吹來的當然是海風,但在詩人筆下,望海樓上隨海風而來的,似有淡淡的憂愁。這個“望海愁”,不僅與“望海樓”諧音,給人以音律反覆迴環之感,而且“望海”之愁,意蘊深遠,含蓄蘊藉。望海時到底引發了什麼愁緒?這裡詩人沒有說,但後二句中卻有很明顯的答案。

  第三句筆鋒陡然一轉,“莫怪鄉心隨魄斷”,“鄉心”即思鄉之心,“鄉心”斷即謂詩人已不再思鄉,這是為什麼?這又是一個問題,而這一問題又在第四句中給出了答案。“十年為客在他州”,原來詩人已在杭州作客十年,十年不得回鄉,對故鄉早已淡忘,因此是“鄉心隨魄斷”。故鄉在詩人心中早已成為遠方天際的浮雲了啊。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愁”呢?答案就在三四兩句中。這其實是詩人“說話的藝術”。“鄉心隨魄斷”是真的已斷鄉心了嗎?很明顯不是的,若是則詩人也不必生愁。但詩人偏說:我的鄉心早已斷結了,因為我遠在異鄉時間已經太長了。看似豁達,實則倍加思鄉!其字字皆從千百迴轉後得來,方能令人迴腸蕩氣,長吟擊節!由此看來,詩人不是“鄉心斷”,而是“鄉心甚深”,以致隨魄皆斷。這裡注意這個“隨魄”。如若詩人果真已將故鄉忘卻,那麼他為什麼要“斷魄”呢?為什麼要生愁呢?所以說這是曲筆言愁,而餘味悠長。如果詩人一味說“我如何如何思鄉啊!”,非但不能感人,而且根本不成藝術了。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顯然在於情感的表達,其情感並不直接用語言敘述出,而是讓大家在讀完全詩中體味出。第二句中“望海樓”“望海愁”交錯復沓,聲音婉轉,而意在突出“望海”,進而引出詩人所表達的“愁”。晚唐的詩風自李義山已漸趨朦朧,而這首詩在朦朧中又有明確的情感,讓人回味無窮,無疑是一首上品的佳作。

  其一賞析

  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複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複而不單調,迴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反覆詠歎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從字面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唱,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然而字面背後,仍然是“愛惜時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樂及時”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時光”看,便搖曳多姿,耐人尋味。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勸君”開始,“惜”字也兩次出現,這是二句重複的因素。但第一句說的是“勸君莫惜”,二句說的是“勸君須惜”,“莫”與“須”意正相反,又形成重複中的變化。這兩句詩意又是貫通的。“金縷衣”是華麗貴重之物,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遠比它更為珍貴的東西,這就是“勸君須惜”的“少年時”了。至於其原因,詩句未直說,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貴如黃金也有再得的時候,“千金散盡還復來”;然而青春對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復返的。可是,世人多惑於此,愛金如命、虛擲光陰的真不少呢。一再“勸君”,用對白語氣,致意殷勤,有很濃的歌味,和娓娓動人的風韻。兩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為肯定後者,似分實合,構成詩中第一次反覆和詠歎,其旋律節奏是紆迴徐緩的。

  三、四句則構成第二次反覆和詠歎,單就詩意看,與一、二句差不多,還是“莫負好時光”那個意思。這樣,除了句與句之間的反覆,又有上聯與下聯之間的較大的迴旋反覆。但兩聯表現手法就不一樣,上聯直抒胸臆,是賦法;下聯卻用了譬喻方式,是比義。於是重複中仍有變化。三、四沒有一、二那樣整飭的句式,但意義上彼此是對稱得銖兩悉稱的。上句說“有花”應怎樣,下句說“無花”會怎樣;上句說“須”怎樣,下句說“莫”怎樣,也有肯定否定的對立。二句意義又緊緊關聯:“有花堪折直須折”是從正面說“行樂須及春”意,“莫待無花空折枝”是從反面說“行樂須及春”意,似分實合,反覆傾訴同一情愫,是“勸君”的繼續,但語調節奏由徐緩變得峻急、熱烈。“堪折——直須折”這句中節奏短促,力度極強,“直須”比前面的“須”更加強調。這是對青春與歡愛的放膽歌唱。這裡的熱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膽,而且形象、優美。“花”字兩見,“折”字竟三見;“須——莫”云云與上聯“莫——須”云云,又自然構成迴文式的復疊美。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與字的反覆、句與句的反覆、聯與聯的反覆,使詩句琅琅上口,語語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緒由徐緩的迴環到熱烈的動盪,又構成此詩內在的韻律,誦讀起來就更使人感到迴腸蕩氣了。

  有一種歌詞,簡單到一句兩話,經高明作曲家配上優美的旋律,反覆重唱,尚可獲得動人的風韻;而《金縷衣》,起詩意單純而不單調,有往復,有變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為獨立的詩篇一搖曳多姿,更何況它在唐代是配樂演唱,因此而被廣泛流唱了。

  此詩另一顯著特色在於修辭上的別緻新穎。一般情況下 ,舊詩中比興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詩的發端; 而絕句往往先景語後情語。此詩一反慣例,它賦中有興,先賦後比 ,先情語後景語,殊屬別緻。“勸君莫惜金縷衣”一句是賦 ,而以物起情,又有興的作用。 詩的下聯是比喻,也是對上句“須惜少年時”詩意的繼續生髮 。不用“人生幾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來比少年好時光,用折花來比莫負大好青春,既形象又優美,創造出一個意象世界。

  這就是藝術的表現,形象思維。錯過青春便會導致無窮悔恨,這種意思,此詩本來可以用但卻沒有用“老大徒傷悲”一類成語來表達,而緊緊朝著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繼而造出“無花空折枝”這樣聞所未聞的奇語。沒有沾一個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卻耐人尋味,富有藝術感染力。

  其十三簡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 “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三、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節令轉換,季節新來,但自己仍羈旅漂零,聽杜鵑啼血,令人心驚。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八

  唐代:杜甫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

  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譯文: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聽說漢代的尋源使者張騫,正是從秦州之路自天上歸來。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他見到的那個牽牛人與我們相距有多遠?他開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國馬至今還能輸送過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

  遠望幽燕之地仍為叛軍阻隔,郡國的道路何時才能開啟?

  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東征平叛的健兒已經凋盡,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

  註釋: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尋源使:指張騫。漢武帝令張騫尋黃河之源,張騫乘槎而去,找到源頭。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jùn)國開。

  東征健兒盡,羌(qiāng)笛暮吹哀。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八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吳興雜詩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古詩簡介

  《吳興雜詩》是清代學者阮元的詩作。這首詩前兩句寫吳興周圍河流縱橫交錯,分支遍及千家萬戶,既描繪出江南水鄉的美麗風光,也為農民進行水生植物生產交代了自然條件.後兩句不僅生動地反映了農民進行種菱種稻種荷花等多種水生植物生產的繁忙場面,而且反映了農民因地制宜,根據湖澤沼地水位深淺,合理安排種植品種的科學態度。詩句平易淺近,既有一種純真自然的情趣,也有發人深思的理趣。

  翻譯/譯文

  四條河流交錯環抱著吳興城,它們的流向與城牆偏斜。這四條河又分出許多溪水,溪水邊居住著許多人家。居民們利用這大好的自然條件,在水深的地方種上菱角,水淺的地方種植水稻,在那不深不淺的水域裡種上荷花。

  註釋

  1、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

  2、雜詩:題目中不指明題材內容的詩。

  3、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條河流交錯地流通。交流,交叉溝通。四水,湖州城附近有西苕溪、東苕溪,二水合成霅溪,另有一條東去的運河。

  4、抱城斜(xiá):繞著城斜流。斜,指環城的河流並不是和城牆構成平行直線而是斜斜地流著。

  5、散作:分散成。

  6、千溪:很多條流水。千,與後面的“萬”同用以形容數量多,均不是確數。

  7、遍:遍及。

  8、深處:水深的地方。

  9、菱(líng):水生草本植物,果實叫菱角,可食。

  創作背景

  阮元在做浙江巡撫時,頗為關心百姓及農事,不時出外巡視民情,因此對地方的山川形勢比較熟悉,這首《吳興雜詩》便作於嘉慶二年(1797)。在江南水鄉,地處太湖南面的吳興(今浙江湖州)是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苕溪、霅溪、苧溪、吳興塘等四水在這裡匯流,這些幹流又有無數分支遍佈城外農郊。臨水屋舍毗連,人煙稠密。人們利用天然的水利資源和肥沃的土地,發展生產,美化環境,把家鄉變成米糧之倉,此詩即描寫吳興的田園風光。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寫吳興地處水鄉的特殊自然風光。讀者首先注意到兩句中的三個數量詞,它們寫出了密而不紊的一片水系。“四水”是主幹,“千溪”是支流,“萬家”則意味著更多的支流。透過“交流”、“散作”“遍”等動詞勾勒,讀者彷彿凌空鳥瞰,一望收盡吳興水鄉風光。被這密如蛛網的水系所分割,江南綠野就變成許多色塊組成的錦繡。“抱城斜”是指環城的幹流與城牆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種勢態,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它們給江南原野帶來了生機。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兩句寫水鄉農作及其特點:人們在水深處種菱,水淺處種稻,而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藕。它首先給讀者呈現的是一派富庶的景象,難怪“人人都說江南好”,難怪有“蘇杭熟,天下足”的俗諺了。這兩句還給人更多的美感,在前二句的背景上描繪了更加生動的景物,即各種作物互相間雜,組成繽紛錯綜的圖案。不說種藕而說種“荷花”,固然是為了字數韻腳的要求,但也使人從經濟價值觀念中跳出來,從審美價值角度來審視這幅圖景。待到夏秋之交,綠的菱葉,黃的稻浪,紅的荷花交相輝映,那是一幅格外宜人的圖畫。從語言風韻看,這兩句也極有意趣,上句以“句中排”形式,揭出一“深”一“淺”,相反相成,已給人有唱嘆宕跌、無限妍媚之感。而作者能事未盡,又寫出一個“不深不淺”,對上句來了個折中,表現出絕妙的平衡;而在“深”“淺”字面上前分後總,又推出一層唱嘆之音,使此詩洋洋乎愈歌愈妙。

  地理內涵

  此詩的頭兩句刻畫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徵。“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對水系不規則性、複雜性的觀察和感受,是對整形幾何觀的某種超越。第二句更是關於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畫,準確、生動而富有韻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從環抱吳興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斷分叉而形成的千溪萬流,整體上構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圖。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點分佈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來是由千溪萬澗逐步匯聚而成的,村落是人們擇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類分形結構。作者採用詩家慣常的人格化手法,彷彿是先有了居民點的分形分佈,而後河流為了親近千村萬戶,便從吳興城外的四水開始,逐步分散為千溪萬澗,遍灑人間。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統的分形,居民點分佈是人文系統的分形,兩幅分形畫面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既展示了獨特的美學意韻,又體現了大地的厚德載物。

  地理分形造就了氣象的分形特徵,地理分形與氣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態環境的分形特性,導致動植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相關性和複雜性,形成植物生態系統的分形特性。詩作的後兩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意會到這種生態分形,透過對農作物間種的形象描繪,反映了河流分形帶來的生態多樣性,進一步豐富了詩作對水系分形描繪的內涵。

  哲學啟示

  此詩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美麗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更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想。

  詩的末二句將這遍及千家萬戶的溪水分三類,即“深”處。“淺”處和“不深不淺”處,並且分別為它們做了科學的安排,即“深”處種“菱”,“淺”處種“稻”,“不深不淺”處種“荷花”。全詩之妙,即在這三種安排之上。這三種安排的共同特點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惟其如此,菱、稻、荷花俱可長得茁壯喜人。反之,如果“一刀切”,不顧客觀實際,那將會產生災難性的的後果。

  這二句語言簡潔,但哲學思想卻非常豐富。它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地講,就是從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實踐的成功和目標的實現。絕不能背離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形而上學地搞“一刀切”、絕對化。要在水深處種菱角,在水淺處種稻子,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上荷花。不管水深水淺,一律種菱角,或者一律種稻子、種荷花,都是錯誤的。對於人生來說,也是如此。每一一個人,各有各的抱負,各有各的處境,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環境,各有各的機遇。關鍵在於,從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找準自己的定位,爭取事業的成功,實現人生的價值。水深處種菱角,不深不淺種荷花,再淺可以種稻,再淺沒有水還可以長草。只要遵循這樣的哲學思想,每一個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雜詩

  明代:王夫之

  悲風動中夜,邊馬嘶且驚。

  壯士匣中刀,猶作風雨鳴。

  飛將不見期,蕭條陰北征。

  關河空杳靄,菸草轉縱橫。

  披衣視良夜,河漢已西傾。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譯文:

  悲風動中夜,邊馬嘶且驚。

  悲涼的北風在半夜裡呼嘯,邊地的戰馬被驚起而嘶鳴。

  壯士匣中刀,猶作風雨鳴。

  壯士的寶刀在匣中發出風雨般的鳴叫聲。

  飛將不見期,蕭條陰北征。

  北上抗清的事業受阻,如同李廣一樣英勇善戰的飛將軍不受重視,無法出征。

  關河空杳靄,菸草轉縱橫。

  祖國大地籠罩在迷茫的雲霧裡,到處是寒煙衰草一片悽清。

  披衣視良夜,河漢已西傾。

  我披衣起來看這美好的夜色,銀河西傾,天已將明。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國憂至今尚未解除消釋,用什麼來告慰我平生報國之心!

  註釋:

  悲風動中夜,邊馬嘶(sī)且驚。

  邊馬:邊地前線的戰馬。

  壯士匣(xiá)中刀,猶作風雨鳴。

  匣中刀:古人以刀劍在匣喻壯士不得志,刀劍有聲,表示不平。

  飛將不見期,蕭條陰北征。

  期:期會,知遇,重視。

  關河空杳(yǎo)靄(ǎi),菸草轉縱橫。

  杳靄:雲氣深遠迷茫的樣子。

  披衣視良夜,河漢已西傾。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賞析:

  這首五言古詩是《雜詩四首》中的第四首。順治五年(公元648年)清軍進入湘中,王夫之參加衡山義軍抗清,兵敗後,南走投奔廣東肇慶的南明桂王政權,次年永曆三年(公元1649年)被授於掌傳旨、冊封之職的“行人”職務。但桂王左右的一些官僚並不以國事為重,依然大搞黨爭。王夫之對此極為憤慨,曾上書劾奏王化澄黨爭誤國,王化澄等人恨之入骨,想借機害他。王夫之乃北走桂林依瞿式耜。永曆四年(公元1650年)桂林陷落,瞿式耜殉難,王夫之輾轉逃回家鄉。這首詩大約寫於1648—1650年之間。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譯文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註釋

  1、著:吹入。

  2、等是:等於。

  3、杜鵑:鳥名,即子規。

  賞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春居雜興二首

  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春雲如獸復如禽,日照風吹淺又深。

  誰道無心便容與,亦同翻覆小人心。

  翻譯

  兩株桃樹和杏樹斜映著籬笆,點綴著商山團練副使的家。

  為什麼春風竟然容不得這些,驚走了鶯黃又吹折數枝花。

  春天的雲彩像獸又像禽,在日照風吹下變淺又變深。

  誰說無心就能逍遙自在,其實也像反覆無常的小人。

  註釋

  副使:作者當時任商州(今屬陝西)團練副使。

  容與:悠閒,逍遙自在的樣子。

  賞析

  組詩第一首寫詩人住所的竹籬下側生長著桃杏樹各一株,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的詩人簡陋的住房就靠它裝飾點綴著。可是這一日無情的春風不但吹斷了幾根花枝,連正在樹頭囀鳴的黃鶯也給驚走了。於是詩人責問春風:你為什麼容不得我家這點可憐的裝飾呢?春風無知,詩人責問得無理,但正是這無理的責問真切地描摹出了詩人心頭的惱恨,由此也反襯出了詩人對那傾斜於籬前的桃杏和囀鳴於花間的黃鶯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詩入生活的孤寂淒涼。同時,這一責問還另有含意。灼灼桃杏和嚦嚦鶯聲本是妝點這明媚春光的,而春風又正是召喚花開鳥囀的春天主宰。這有功無過的桃杏裝點了明媚的春光,卻不為春風所容,正是隱喻詩人的遭遇。作者以桃花杏花自比,用春風暗指皇帝和佞臣,既抒發自己蒙冤受貶之情,也有對皇帝昏庸無知的譴責。以篇幅短小的絕句,不用一典而能包含十分豐富、深遠的意蘊,技巧已臻化境。

  第二首詩的意思取自杜甫《可嘆》詩的“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而進一步將比喻世事變幻無常的題旨改為對翻雲覆雨玩弄權術的奸佞小人的憎恨。

  《蔡寬夫詩話》雲:詩人作此詩後,其子嘉祐曾提出第一首後半與杜甫詩“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相似,建議改寫。詩人聽後欣然說道:“我所作詩句的精詣,竟然能夠暗合杜子美麼!”不但沒改,反而又詠一首詩道:“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杜甫是前身!”(《苕溪漁隱叢話》引)對自己詩風的“暗合”,其實也就是由學白居易轉而向學杜甫,他是抱以欣慰的態度的。此處杜甫詩是指《絕句漫興九首》之二。王禹偁在遣詞命意上與杜詩的確有點類似,但師其辭而不師其意,創造出全新的境界。

  創作背景

  王禹偁因多次上書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從開封被貶官到商州,任團練副使。詩人便在困苦條件下空懷壯志,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心情是十分憤懣的。這組詩即於淳化三年(992年)春有感而作。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鼓角緣邊郡,川原欲夜時。

  秋聽殷地發,風散入雲悲。

  抱葉寒蟬靜,歸來獨鳥遲。

  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

  譯文

  秦州四面都是鼓角聲,川原的夜晚即將到來。

  深秋季節聽此聲感到大地都在震動,風把它散入雲層何等悲涼!

  寒蟬悲慼地靜抱著樹葉,孤鳥遲遲未能飛回山間。

  普天之下到處都是鼓角聲震,我究竟該去何處安身?

  註釋

  緣:此句謂四面都是鼓角聲,故曰緣,有迴環的意思,作動詞用。

  邊郡:指秦州。

  殷(yǐn):震動。

  一概:齊同。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四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