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以對比的手法,抒發物是人非、今昔殊異的慨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翻譯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作者:白居易

  朝代:南北朝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譯文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頭水館前。向著西北怎麼才能看到故鄉在哪裡,向著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清美的風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賞析:

  詩歌題目的中心語“望月”,是敘述也是行為,其修飾語時間“八月十五日夜”和地點“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環境時,還突出“望”的動作,又強化“望”之月的圓盤貌。顯然是這個“望”月引發了詩人情懷。

  其實,詩人就是在特定空間面對這個特定時間的月亮引發的人生感慨,詩歌首頷聯正是詩人關照月亮的思考。從邏輯上應該“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抬頭望月,觸想到“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的月下之景,詩歌卻從對面飛來著筆昔年往事,描繪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會歡飲圖。詩歌起筆不同反響,召喚其昔日的觥籌交錯、夜夜歡歌的情形,只有這樣頷聯的今年貶謫的“湓浦沙頭水館前”的失落。繁華的過去越明朗,對照今日的淒冷就越有感覺,以此造成的昔今懸殊反差,猶如從天堂掉入地獄的悲苦感。可是兩聯二十八言中,詩人不煩厭地重複“八月十五夜”,顯然它帶給詩人的心靈是震撼的,也是慘痛的。讓詩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歡樂,獨自苦品著眼前的寂寞和悽苦。詩句一望而知地運用了昔今對比手法,其實每一聯都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場景,對比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情景意境的對比,今晚觀賞的不單是月亮,而是面對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種過去到現在的物是人非的感傷情懷。

  月亮在古典詩歌裡,更多承載了懷鄉思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這些月亮內涵是因空間距離產生而寄寓感情的。不過月亮也會出現時間概念,它卻成了一種永恆對照無常的人生,進而表現人生的痛苦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劉禹錫《石頭城》)”“春江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這些詩句裡的月亮意象無不指向時間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給個體生命的悵惘痛苦。

  昔今這種對比古詩裡還是常見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過去聽聞就該登樓觀望洞庭水,可是不知為何直至今朝才有機緣登臨,道出詩人生活無盡的無奈和生活的悽楚遭遇。其實白居易在對比中也在暗示自己無法主宰命運的無奈和感傷之情。

  詩歌的首頷聯多層面的表現詩人的痛苦感,其實這還是生活橫截面的對比,那詩歌又是如何完成內容的轉折呢?從內容上頸聯涉及望鄉和圓月,表面上像在思鄉,但是“望鄉“行為反映的心理,卻浸透著詩人的孤寂和悽苦,而這種心理想透過望鄉排遣,其結果沒有望到自己的故鄉,反而再次強化了內在的主體孤苦體驗。“見月”就是觀賞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輪圓月,但行為發問的竟為“幾回圓”,顯然這圓月在詩人眼裡不圓,這種發問折射了詩人由外在之物的中秋明月到內在的之情的孤寂悽苦。“望鄉”“見月”行為藝術是望而不見、見而有疑的矛盾迷惘,正是詩人極度孤寂產生的心理結果。“西北望鄉”“東南見月”,其實是互文修辭,身處彭浦湓亭向四方眺望故鄉和四野觀望明月,能想象出一個人觀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鄉帶給自己溫暖,能看到心中一輪明月留給自己關懷,卻出現相反結果,徒添了詩人不盡的悽苦感。

  詩歌是如此極盡曲折的突出詩人貶謫的孤寂之情,尾聯詩人細節化的再現秋風月光。“秋風秋雨愁煞人”,過去的日子出現的“昨風一吹無人會”,沒有人領會這淒厲秋風的涼意。能忽略這淒冷秋風的肌膚感,一定是人們沉浸在無情的喜悅裡,已然忘記了秋風的淒冷,這裡突出詩人過去日子的歡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說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還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氣之人了,照應詩歌前文對比的物是人非的無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這樣的月光照在身上,卻令人清冷至極,置身“湓浦沙頭水館前”環境裡,心內卻是清冷感,詩歌在這進一步強化了詩人貶謫後面對十五明月帶來的悽苦悵惘失落之感。

  詩讀至此,不禁為之動容,白居易是如此變幻的再現自己的悲苦感,也不禁驚歎詩人詩歌技巧的嫻熟,尺幅之間盡情描摹無形的心裡悲苦!

  註釋

  ①湓亭:即水湓亭,時為潯陽的一處景點。

  ②昔年:往年。

  ③曲江池:在長安南約五公里的低窪地帶,是古都長安的一處景區。秦始皇時在這裡修築離宮名“宜春苑”。漢武帝時,曲江池被劃入上林苑(皇家苑圃)。因其水曲折,故名曲江。

  ④湓浦:即湓水,今江西省龍開河的古稱。其與長江交會處稱湓口,在潯陽,即白居易被貶處。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時白居易已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居住在潯陽。

  鑑賞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承襲了《琵琶行》中的淒涼基調。全詩以對比的手法,抒發物是人非、今昔殊異的慨嘆。

  前四句是對比。同樣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過去他在曲江杏園邊賞月,曲江是京城長安的風景勝地,也是唐代的皇家御園,杏園在曲江邊,朝廷經常在杏園舉辦宴慶活動。白居易作為左拾遺,官雖不大,但也有機會參加皇家宴會。八月十五,在繁華的曲江杏園賞月飲酒,他的心情無疑是歡暢的。作為強烈對比的,今年他已經被貶到江州來了,無論是環境還是心情,都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後四句抒發思鄉之情。在環境不利、心情低落時更容易想起故鄉,何況是在中秋明月之夜。白居易在《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樑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就寫過“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著名詩句,抒發他強烈的思鄉情緒。從“東南見月幾回圓”可以看到,首句說的“昔年”不能理解為“去年”,而是“幾年前”,寫這首詩時,他在江州已經有幾年了。從中也能看到白居易還是在江州。他還是像去年一樣處在苦悶之中,還是像去年一樣思念他的故鄉和親人。末二句“臨風一嘆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耐人尋味。與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下片“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有近似之意蘊,表達了一種歷經磨難之後極其複雜的心理狀態。全詩透過昔之樂與今之苦、昔之歡與今之憂的鮮明比照,表露了謫居生活中的愁悶。

  名家點評

  鞍山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劉剛:此詩作於遠放江州之際,表現了物是人非的情感,於時間的轉換中逗出空間的轉換,又於時空的轉換中,透出感情的轉換,昔之樂遊,今之苦嘆,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謫居生涯中的愁悶。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貞元十六年進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緝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通俗易懂,相傳其詩作要老嫗聽懂為止。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首開中唐文人倚聲填詞之風。有《白氏長慶集》。

最近訪問